丙泊酚注射痛2
丙泊酚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丙泊酚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丙泊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全身麻醉的药物,也常用于镇痛和昏迷状态的维持。
以下将详细介绍丙泊酚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丙泊酚是一种快速起效的全身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使患者迅速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
其主要作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提高抑制性信号传递,抑制意识、疼痛和记忆形成。
丙泊酚通过调节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增强其抑制性。
丙泊酚的作用消失迅速,停止给药后数分钟内患者即可恢复清醒。
这种特性使丙泊酚成为全身麻醉中备受信赖的选择之一。
此外,丙泊酚还可以用于昏迷状态的维持,如对于重病、创伤或手术后需要维持昏迷状态的患者。
丙泊酚的优势之一是其起效迅速,但其缺点之一是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因此,在给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必要时采取措施维持通畅的呼吸道。
使用丙泊酚的注意事项如下:1. 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接受给药。
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2. 在给药前,应将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进行监测,并评估患者的上呼吸道通畅情况。
3. 给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如需要,可以辅助呼吸或采取人工气道维持通畅的呼吸。
4. 丙泊酚具有抑制心率和血压的作用,因此给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循环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5. 在给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如有需要可以辅助通气或给予氧气。
6. 给药结束后患者需继续监护,直到完全清醒。
清醒过程中应保持安静,避免受到刺激。
7. 丙泊酚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因此存在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8.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儿患者需要特别谨慎使用丙泊酚,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的全身麻醉药物,具有优良的麻醉效果。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状况,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敏感患者和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
丙泊酚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手术过程提供较好的麻醉效果,同时降低了不必要的副作用风险。
丙泊酚注射疼痛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丙泊酚注射疼痛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摘要丙泊酚注射液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使用时注射疼痛较常见,包括即时疼痛和延迟疼痛。
影响因素包括静脉口径、注射速度、静脉输液的速度、药物浓度、血液缓冲效应、药物温度、混注药物等。
预防措施分为药物预防、改变丙泊酚剂型和其他措施。
目前推荐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或方法来减轻丙泊酚注射疼痛。
关键词丙泊酚、注射疼痛、机制、防治丙泊酚注射液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完全、不良反应少、适用范围广(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剂量易于掌握等优点。
作为一个经典的静脉麻醉药,注射部位疼痛是其给患者带来的主要不适,被称为丙泊酚注射疼痛(pain on propofol injection, POPI)。
POPI虽不至于导致严重后果,却经常给病人留下不愉快的回忆。
鉴于POPI的高发生率,因此被美国麻醉界列为当代麻醉7大重要事件之一。
本文就POPI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药物理化性质丙泊酚化学名称为2,6-双异丙基酚,具有高脂溶性,室温下为油状,不溶于水。
早期临床制剂为聚氧乙基蓖麻油溶液(Cremophor EL),因过敏反应,现改为乳剂,内含1%丙泊酚(W/V)、10%大豆油(W/V)、2.25%甘油(W/V)、1.2%纯化卵磷脂(W/V)。
在美国还加入0.005%依地酸二钠,作为细菌生长的抑制剂。
制剂为白色乳状液体,pH7.0,稍有粘性,易于注射,在室温下稳定,对光不敏感。
在成年人麻醉诱导过程中注射痛发生率为25%~90%。
2 致痛机制POPI包括即时疼痛和延迟疼痛,即时疼痛是药物直接刺激血管内皮引起的。
延迟疼痛具有10~20s的疼痛潜伏期,主要是丙泊酚刺激血管内皮后激发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产生缓激肽,引起血管扩张和穿透性增强,增加了游离丙泊酚和血管壁内自由神经末稍的接触,从而导致疼痛。
过去推测丙泊酚通过直接或间接(酶-激肽系统)刺激血管壁的自由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丙泊酚注射液说明书-阿斯利康

核准日期:2007 年 02 月 20 日 修改日期:2010 年 07 月 05 日
2012 年 06 月 25 日 2015 年 09 月 21 日
全麻维持
2
A、 成人 通过持续输注或重复单次注射给予本品,都能够维持麻醉所需要的深度。 持续输注:所需的给药速率在病人之间有明显的不同,通常每小时 4~12mg/kg
的速率范围能保持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 重复单次注射:如果使用重复单次给药技术,根据临床需要,每次可以给予 25mg
至 50mg 的量。 B、老年病人
6
重症监护时的镇静 需逐步将靶血药浓度设定在 0.2~2.0g/ml 范围。用药开始应设定一较低的靶值,
然后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需要的镇静程度。
【不良反应】
以本品进行麻醉诱导通常是平稳的,极少出现兴奋。最常报告的不良反应为麻醉
剂药理学可预期的不良作用,如低血压。考虑到麻醉的特性以及患者在接受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期间的镇静 A、成人
当作为对正在接受人工通气的重症监护病人的镇静药物使用时,建议持续输注本 品。大多数患者的输注速率为每小时 0.3~4.0mg/kg 可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患者在接 受本品用于 ICU 镇静时,不应超过每小时 4.0mg/kg,除非患者的获益大于风险(参见 【注意事项】)。
OH
分子式:C12H18O 分子量:178.27
CH(CH3)2
本品使用的辅料包括:大豆油、纯化卵磷脂、甘油、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氢氧化
钠和注射用水。
【性状】 本品为预充型注射剂,内容物为白色至类白色的均匀乳状液体。
丙泊酚静脉麻醉科普常识

丙泊酚静脉麻醉科普常识丙泊酚又被称为异丙酚,它是一种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人体静脉注射起到镇静作用。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快效、短效的静脉麻醉药。
患者苏醒后能够迅速恢复且持续注射后无蓄积。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将丙泊酚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经常用于麻醉中、手术术后与ICU病房的镇静。
丙泊酚通过静脉注射后能够快速地遍布全身,40秒内能够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
丙泊酚可以起到有效的镇痛效果,能够使颅内压降低,脑耗氧量及脑血流量减少,对呼吸系统也有抑制作用,可以出现暂时性的呼吸停止,对循环系统也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血压。
使用丙泊酚后,在恢复期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的情况。
1丙泊酚药理学特征丙泊酚一次冲击剂量后或输注终止后,可用三室开放模型来描述。
首相具有迅速分布(半衰期2~4分钟)及迅速消除(半衰期30~60分钟)的特点。
丙泊酚分布广泛,并迅速从机体消除(总体消除率1.5~2 升/分钟)。
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形成丙泊酚和相应的无活性的醌醇结合物,该结合物从尿中排泄。
当用丙泊酚维持麻醉时,血药浓度逐渐接近已知给药速率稳态值。
当丙泊酚的输注速率在推荐范围内,其药物动力学是线性的。
2丙泊酚静脉麻醉适用的范围一般情况下会将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上,也适用于一些无痛人流手术,辅助用于脊髓和硬膜外麻醉。
丙泊酚还可以和吸入麻药以及止痛药配合使用,丙泊酚的起效较快,代谢速度较快,一般不会在体内形成蓄积,比较安全。
但在使用时一定要配合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不能私自用药。
另外,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适用丙泊酚,有的人群对丙泊酚过敏。
所以,在使用药物时应避免与部分药物同时使用,如地西泮、咪达唑仑等以免药物出现相互作用,对患者出现损伤。
如果必须同时使用,需咨询医生按照医嘱进行。
丙泊酚适用于静脉诱导,清醒速度快,脑功能彻底恢复快,但是注释时会有疼痛感;全凭静脉麻醉,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内镜或其他诊断性检查的麻醉,比如肠胃镜检查,大部分的肠胃镜检查都会采用无痛式,既能提高病人的适应性,也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为检查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丙泊酚注射液说明书

丙泊酚注射液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以药品包装盒中的说明书为准。
妊娠:禁用哺乳:安全性尚未确定丙泊酚注射液说明书【说明书修订日期】核准日期:2007年2月20日第一次修改日期:2007年5月24日第二次修改日期:2010年7月5日【药品名称】丙泊酚注射液【英文名称】PropofolInjection【汉语拼音】BingbofenZhusheye【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丙泊酚。
本品使用的辅料包括:大豆油、纯化卵磷脂、甘油、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水包油”型等渗性水溶乳剂,供静脉注射用。
【适应症】本品是一种适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的短效静脉麻醉剂。
本品也可以用于重症监护成年病人接受机械通气时的镇静。
本品也可以用于外科手术及诊断时的清醒镇静。
【规格】20ml:200mg50ml:500mg【用法用量】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使用本品通常需要补充镇痛药。
本品已经辅助用于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并与常用的术前用药、神经肌肉阻断剂、吸入麻醉药和镇痛药配合使用,尚未遇到药物配伍禁忌。
使用本品作为全身麻醉以辅助区域麻醉技术,所需剂量较低。
全麻诱导A、成人本品可通过缓慢静脉推注或滴注诱导麻醉。
对于术前已给药和未给药的病人,建议本品应缓慢静脉给药(一般健康成年人每10秒给药40mg),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调整给药速率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
大多数年龄小于55岁的成年病人,大约需要1.5~2.5mg/kg的丙泊酚注射液,较小的给药速率(20~50mg/min)可减少所要求的总剂量。
超过此年龄,需要量一般将减少。
ASA3级和4级病人,给药速率应该更慢(每10秒约20mg)。
B、老年病人老年病人麻醉诱导时所需丙泊酚剂量可能较低。
降低程度应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年龄。
应低速给予较低的剂量,并观察病人的反应逐渐加量。
C、小儿本品不推荐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参见【不良反应】部分)。
当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时,建议缓慢给予本品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剂量应根据年龄和(或)体重调节。
丙泊酚的十大不良反应

丙泊酚可以抑制引起心率增加的压力反射,对交感神经的抑 制作用大于副交感神经,从而导致运用丙泊酚后有些患者出 现心率过缓,甚至心率小于50次/分。相反,有时候丙泊酚 也可导致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ST段下 降等情况。运用丙泊酚期间医务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 变化情况和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针对丙泊酚惊厥样反应,其防治策略如下: ①惊厥样神经兴奋反应发生后立即停止用 药,首先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充分吸 氧。②静脉或肌内注射镇静药物,如地西 泮(1-2mg/kg)或咪达唑仑(),也可 用氟哌利多()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给 药。③患者病情稳定后要留院观察1-2小 时,防止再次发作,并做好术后随访。
针对如何有效防治PRIS,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研究表明 PRIS与丙泊酚使用剂量呈现相关性,故在临床上应慎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 丙泊酚。在ICU中,患者应当尽量避免长时间大剂量应用丙泊酚进行镇静治 疗,确实需要应用时应当特别谨慎小心,严密监测患者肌酸激酶、乳酸、 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乳酸尿是丙泊酚输注综合症的早期症状,故一旦 发现乳酸尿应该立即停止输注丙泊酚。早期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预防 PRIS的发生,成年人碳水化合物储备较儿童多,故发生PRIS的几率较儿童 低。迄今为止,PRIS的发生机制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它的不确定因素有 很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PRIS的发生与丙泊酚输注的速度、剂量 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应避免速度大于5mg/kg/h和持续时间 超过48h输注丙泊酚。
丙泊酚主要是以乳剂为载体,长时间输注就会伴随着血脂水 平升高。乳剂中的长链甘油三脂是引起血脂水平升高的主要 因素。此外,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可能导致与血脂清除和代谢 有关的酶系统改变,使机体代谢和清除脂肪的能力下降,这 时输入丙泊酚加重了机体的脂肪负荷和代谢紊乱,可能导致 高脂血症。针对应用丙泊酚的患者,医务人员是否需要检测 患者血脂变化,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丙泊酚注射痛及其预防的研究进展

丙泊酚注射痛及其预防的研究进展自1977年首次进行临床试验,到1989年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丙泊酚以其快速起效,平稳诱导,迅速消除,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成人及儿童的临床麻醉以及满足多种镇静需求。
但在诸多优点之外,最突出的是注射痛问题,该问题在美国麻醉医师评选的困扰临床麻醉工作的前33条项目中位列第7。
据文献报道,在成人麻醉诱导时,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为28%~90%,甚至更严重,儿童的发生率为30%~90%。
注射痛不仅对诱导中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病人尤其是小儿的身心健康。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丙泊酚注射痛的预防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了包括药物预防、物理处理、改良制剂配方等多种有效的预防方法。
目前丙泊酚注射痛的机制也已得到研究,并有数种假说提出。
虽然丙泊酚注射痛引起了较高关注度,但多数研究的关注点是研究某一具体预防方法是否有效。
为了弥补系统的注射痛机制和预防方法的回顾性文献较少这一空缺,本文对当前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方便其他学者对丙泊酚注射痛的研究进展有快速有效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丙泊酚注射痛的可能机制引起丙泊酚注射痛的明确机制目前医学界尚无定论,当前观点认为其注射痛有即发痛和延迟痛两个成分。
其中即发痛机制可能为该药的非生理性渗透浓度或pH值过高直接作用于所接受注射静脉的游离神经末梢,后经由Aδ纤维向中枢神经传递神经冲动,进而引发痛觉。
该部分的疼痛可能与水溶液中游离的丙泊酚浓度有一定关系。
丙泊酚的分子质量为178,纯品室温下为无色液体,溶剂是10%的甘油三酯脂肪乳剂。
丙泊酚制剂渗透浓度为303mmol/L,近乎等渗,pH为6.0~8.5,并不高,属于人体可接受范围,因此,非生理性渗透浓度过高或pH值机制是否导致即发痛,尚需进一步研究。
延迟痛是在经过15~25s之后的再发疼痛感觉,推测其机制为丙泊酚作用于静脉内皮组织,进而激发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生成缓激肽,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游离丙泊酚与血管内壁神经末梢接触而致痛。
丙泊酚注射液

.ICU镇静
当作为对正在强化监护而接受人工通气 病人的镇静药物使用时,建议持续输注丙 泊酚。输注速率应根据所需要的镇静深度 进行调节,通常 0.3~0.4毫克/公斤/小时的 输注速率范围,应能获得令人满意的镇静 效果
丙泊酚(propofol)
麻醉诱导用药
麻醉诱导
丙泊酚(propofol)
胃镜检查
给药方式
• 丙泊酚注射液也可以稀释后使用,但只能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存放于PVC输液 袋或输液瓶中。稀释度不超过1∶5 (2mg/ml)。 • 稀释液应无菌制备,给药前配制。该稀释 液在6小时内是稳定的。
注意事项
• 1.用药期间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备有人工 通气和供氧设备。 • 2.癫痫病人使用丙泊酚可能有惊厥的危险。 • 3.对于心脏,呼吸道或循环血流量减少及 衰弱的病人,使用丙泊酚注射液与其它麻 醉药一样应该谨慎。
无痛胃镜检查
丙泊酚(propofol)
I C U 病 房
作用特点
•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以2.5mg/kg静脉注射 时,起效时间为30-60秒,维持时间约10分钟 左右,苏醒迅速。 • 能抑制咽喉反射,有利于插管,很少发生喉痉 挛。
给药方式
• 未稀释的丙泊酚注射液能直接用于输注。 当使用未稀释的丙泊酚注射液直接输注时, 建议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以便控制输注 速率。
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IS)
【预防】 如丙泊酚持续输注应避免长时间 (>48h)和大剂量(>4mg·kg-1·h-1),以 减少PIS的发生,在取得理想药效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 4.丙泊酚注射液若与其它可能会引起心动 过缓的药物合用时应该考虑静脉给予抗胆 碱能药物。 • 5.脂肪代谢紊乱或必须谨慎使用脂肪乳剂 的病人使用丙泊酚注射液应谨慎。 • 6.使用丙泊酚注射液前应该摇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泊酚中/长链与丙泊酚注射液注射痛的比较【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两种不同剂型丙泊酚注射液在注射时产生的注射痛。
方法选择年龄18~65岁,ASAⅠ~Ⅲ,无心脑肝肾功能异常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相同的静脉穿刺部位以相同速率和剂量注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和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观察丙泊酚乳剂注射部位产生疼痛的时间、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结果:两种不同剂型的丙泊酚乳剂在注射时产生疼痛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LCT组显著高于MCT/LCT组。
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可显著缓解注射痛。
【关键词】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注射痛最早的丙泊酚(2,6-二异丙酚),是以16%聚氧乙烯蓖麻油为溶剂制成1%的溶液,该剂型在注射时不但产生明显的注射痛,而且还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自1982年以来,丙泊酚一直以脂肪乳作为溶剂制成10mg/ml的溶液,脂肪乳含有10%的长链甘油三酯(大豆油)。
该剂型不再发生过敏反应,但仍有32%~90%的患者发生注射部位中等以上的疼痛。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是目前推出的新产品,其脂肪乳溶剂中含有中链甘油三酯(椰子油)和长链甘油三酯。
本研究针对该新剂型和目前常用的丙泊酚注射液对注射痛的影响作一个观察比较。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择期手术拟行全身麻醉者140例,ASAⅠ~Ⅲ,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和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两组,MCT/LCT组80例,LCT组60例。
术前检查排除心脑肝肾功能异常者、精神疾患者和过分焦虑者。
方法所有患者免用术前用药,入室后开始与病人交流,培训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0分法):以0~10分刻度尺为工具,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度难耐受的疼痛,由被测试者在最接近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作标记来量化疼痛的程度。
培训完毕后开放静脉,统一采用18G套管针(贝朗公司)行手背静脉穿刺。
按常规行全麻监测,麻醉诱导开始即以2 mg/kg的剂量在60秒内通过注射泵静脉注射,注射泵速度(ml/h)=2mg×体重(kg)÷10(mg/ml)×60=12×体重(kg)。
边注射边和患者交流并记录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患者入室后,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ASA分级。
观察项目(1) 焦虑程度。
按VAS 10分法把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焦虑程度进行量化来分级评价。
观察项目(2)穿刺疼痛。
静脉穿刺时询问患者,按VAS 10分法穿刺痛属于哪一级。
观察项目(3)注射痛及发生的时间。
在泵注丙泊酚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并记录疼痛开始的时间(开始注射到产生疼痛的时间段),疼痛的程度(VAS 10分法)以及性质(针扎样刺痛,烧灼痛,酸胀样钝痛)。
观察项目(4)效果评价。
诱导完毕后由实施麻醉的医师对麻醉效果作一个评价: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建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焦虑评分、静脉穿刺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表1)。
MCT/LCT组患者注射痛评分值与LCT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表2)。
疼痛发生率见表3。
表1:两组受试者的一般情况(X±S)性别(男/女)年龄(岁)体重(公斤)ASA评分焦虑评分LCTMET/ LCT 22/3830/5033.92±11.8035.81±14.8457.05±8.6256.37±8.341.19±0.311.23±0.523.15±1.273.05±1.06表2:观察项目的情况焦虑评分静脉穿刺痛开始疼痛时间注射痛程度LCT MET/LCT 3.15±1.273.05±1.065.35±0.754.87±1.367.36±2.426.84±2.573.92±1.411.56±1.52表3:疼痛发生率0 1 2 3 4 5 6 7 8 9 10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疼痛评分2 18 6 24 8 16 20 8 12 10 73 3 0 2 1 0 0 0 0 0百分率%3.3 22.5 10.0 30 13.3 20 33.3 10 20.0 12.5 11.7 3.75 5.0 0 3.3 1.25 0 0 0 0 0讨论目前临床全身麻醉诱导和门诊无痛舒适医疗服务的静脉全麻大多是采用异丙酚作为主要的麻醉药。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清除半衰期短(2-4min)、苏醒迅速而安全、术中无知晓等特点。
但经外周静脉给药大部分患者有注射痛,部分患者的疼痛程度还比较严重,甚至出现躲避动作,不但影响麻醉诱导,还会是造成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人们为了降低疼痛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做了大量研究[1~8]。
异丙酚注射痛产生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人把它归因于细胞壁的一系列激肽串联反应触发的激肽原释放[7],Klement认为位于血管内膜和中膜有传入神经末梢是此传导径路的感受器[8]。
目前临床注射痛的标准预防方法是在诱导前即刻将一定剂量(0.1~1.0mg/kg)的利多卡因混合入丙泊酚中注射,有效率可达21%~100%[1]。
新近系统综述认为0.5mg/kg利多卡因提前30~120s注射,并用止血带,效果最佳[9]。
但是利多卡因为酸性溶液,它的混入可改变异丙酚溶液的酸碱度,导致异丙酚和其脂溶剂的分离,另外利多可因具有高亲脂性,可以与酯分子结合成大的微粒,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危险性。
临床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注射痛的相关影响因素有许多。
包括静脉口径、药物注射的速度、静脉输液的速度、药物的浓度、血液缓冲效应、药液温度、注射器材料、混注药物等有一定关系,故本次研究采用同一生产商的两种剂型的同一批号室温保存的丙泊酚注射液,并采用相同的注射速度,注射于同一部位,统一采用右手背静脉注射,静脉穿刺针均为18G套管针(贝朗公司),静脉注射采用JGASSBY3500注射泵恒速推注,推注时停止静脉输液。
排除了上述因素的干扰。
疼痛的程度尽管采用了分级评分的办法来评价,但它毕竟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
在本研究中我们排除了过分紧张和有精神疾患的观察对象,并且把静脉穿刺痛也作为一个观察项目,用作考察观察对象对疼痛刺激的评价标准是否一致。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的中等以上疼痛发生率(评分>3)为40%,和王琛等的文献资料报告相符合。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的中等以上疼痛发生率(评分>3)为17.5%,中等以上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组。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是在改变其溶剂的基础上,探寻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新途径。
其减轻疼痛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较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的注射痛程度明显减轻。
【参考文献】1. 王琛, 王国林. 丙泊酚注射痛的机制及预防[J]. 医学综述, 2006, 12(2):106-108.2. Pollard RC,Makky S,McFadzean J.An admixture of3mg x kg(-1)of propofol and3mg x k g(-1)of thiopentone reduces pain on injection in pediatric anesthesia.Can J Anaesth,2002,49(10):1064-1069.3. Humphrey GB,Boon CMJ,van Linden van den Heuvell GFE,et al.The occurrence of high levels of acute behavioural distr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ndergoing routine venipunctur es.Pediatrics,1992,90:87-91.4. Beh T,Splinter W,Kim J.In children,nitrous oxide decreases pain on injection of propofol mixed with lidocaine.Can J Anaesth,2002,49(10):1061-1063.5. Cox RG.Are children just little adults when it comes to propofol injec-tion pain?Can J Anest h,2002,49(10):1016-1020.6. 崔剑,温荟琳,陶国才,等.利多卡因、芬太尼和曲马多在预防异丙酚静脉注射痛中的效果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78-979.7. Scott RP,Saunders DA,Norman J.Propofol:clinical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the pain of injection.A naesthesia,1988,43:492~494.8. Klement W,Amdt JO.Pain on injection of propofol: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and diluent.Anaesth,19 91,67(3):281~284.9 Picard P,Tramer MR.Prevention of pain on injection with propofol:a quant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Anesth Analg,2000,90:96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