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田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岩土隧道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监测与灾害预警

岩土隧道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监测与灾害预警

岩土隧道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监测与灾害预警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岩土隧道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监测与灾害预警工作,旨在及时掌握施工区域的围岩变化情况,预测可能的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施工工程的安全进行。

本文将从监测方法、灾害预警和控制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围岩监测方法1.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是岩土隧道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控制参数之一。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并作出相应的预警。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管道压力法、井眼水位法和饱和地层中的孔隙水压力法等。

2. 定向钻孔法定向钻孔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通过在施工区域进行钻孔,获取地下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评估围岩的稳定性。

该方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围岩参数,但施工过程比较繁琐,需要较多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3. 声波监测法声波监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利用岩土介质传播声波的特性来识别围岩的状况。

通过测量声波传播速度和能量损耗情况,可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预警可能出现的岩体滑坡、坍塌等灾害。

二、灾害预警1. 监测数据分析通过对所获得的围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围岩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灾害预警。

一般来说,围岩变形速度的加快、地下水位升高以及相邻钻孔间隔缩小等都是围岩不稳定的预警信号。

2. 增加监测频率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围岩变化频繁、可能存在潜在危险的区域,应增加监测频率,加强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围岩灾害。

3. 灾害评估模型建立合理的灾害评估模型,通过对围岩监测数据的整合和分析,结合地质信息、施工情况等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围岩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依据灾害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灾害的危害。

三、控制措施1. 加固处理针对围岩发生不稳定的情况,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比如注浆加固、爆破疏导、地下水位降低等方法,以增加围岩的稳定性。

2. 施工暂停在围岩监测数据发生明显异常或者灾害预警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应考虑临时停止施工,以避免进一步的灾害发生,采取更加全面的控制措施。

云南大保路四角田隧道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及控制措施

云南大保路四角田隧道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及控制措施

云南大保路四角田隧道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及控制措施
晏群;辜利江;赵其华;王海兰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2006(13)2
【摘要】云南大保路四角田隧道是一个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的隧道,对四角田隧道的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分析了产生较大变形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控制的措施。

配合指导现场施工,确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和结构的稳定性。

【总页数】3页(P118-120)
【关键词】现场监测;变形;控制措施;地质条件;隧道
【作者】晏群;辜利江;赵其华;王海兰
【作者单位】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中石油集团工程设计公司西南分公司;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41.6
【相关文献】
1.明月山公路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与围岩变形监控量测研究 [J], 王伟;徐林生;夏英宣;陈国福
2.基于檀树湾隧道监控量测的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J], 唐金
3.大保高速公路四角田隧道衬砌变形及底鼓的防治技术 [J], 王德双
4.四角田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控制措施 [J], 晏群;辜利江;赵其华;王海兰
5.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监控量测技术 [J], 初厚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隧道工程安装监测及监控技术措施

隧道工程安装监测及监控技术措施

隧道工程安装监测及监控技术措施
1. 引言
隧道工程的安装监测和监控技术措施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保障安全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隧道工程安装监测和监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措施。

2. 监测技术原理
隧道工程安装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工程施工及使用阶段的数据来评估工程的状态和性能。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挠度、位移、沉降、温度等。

3. 安装监测技术措施
为了监测隧道工程的安装过程,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 挠度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隧道挠度的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的问题。

- 位移监测:安装位移传感器来监测隧道的变形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稳定性。

- 沉降监测:使用沉降仪或测量设备来监测隧道沉降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 温度监测:安装温度传感器来监测隧道的温度变化,以确保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4. 监控技术措施
隧道工程的监控技术措施主要是通过安装传感器和设备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及时报警和采取措施。

常用的监控技术措施包括:
- 视频监控:安装摄像头对隧道进行全天候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烟雾监测:安装烟雾探测器检测隧道内烟雾浓度,预防火灾事故。

- 气体监测:安装气体传感器监测隧道内的气体浓度,确保空气质量。

- 照明监控:通过安装智能照明系统对隧道进行照明监控,提高交通安全性。

5. 结论
隧道工程安装监测和监控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保障安全。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监测和监控技术,并加强对技术措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稳定可靠的运行。

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与控制

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与控制

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与控制隧道建设是现代交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隧道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与控制。

隧道围岩的变形不仅会导致工程安全问题,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隧道围岩的变形与稳定性进行监测和控制是极为重要的。

一、隧道围岩变形的原因隧道围岩的变形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地质条件: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围岩变形方式各有不同。

例如,在软弱土层中,围岩的变形主要表现为挤压和侧壁塌落;而在岩石中,围岩的变形则主要表现为岩体的断裂和滑移。

2. 施工方式:隧道的施工方式对围岩变形有直接的影响。

开挖方式、开挖速度、支护方法等都会对围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对围岩变形有很大的影响。

水压的存在会使围岩产生渗透变形,增加围岩的稳定性问题。

二、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为了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必须对隧道围岩的变形与稳定性进行监测和预警。

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了解地下水位、地层岩性、构造特征等信息,为后续的监测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2. 监测仪器:利用各种现代化仪器和传感器对围岩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常用的仪器有变形仪、应力计、位移传感器等。

3. 隧道测量:通过隧道测量,获取隧道围岩的变形参数和变形速度,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变形问题。

4. 数据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围岩变形的规律和趋势,为隧道工程的调整和支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控制隧道围岩的变形与稳定性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的施工方式: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隧道类型,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例如,在薄层软土地区,可以采用液压掘进机等非开挖方法,降低围岩变形的风险。

2. 针对性的支护措施:根据不同岩体和地层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支护措施。

例如,在岩石地层中,可以采用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衬砌等方式,提高围岩的稳定性。

岩土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预警

岩土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预警

岩土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预警岩土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岩土隧道围岩的变形可能会给工程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因此,岩土隧道围岩的变形监测与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岩土隧道围岩的变形监测主要通过使用各类仪器设备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获取关于围岩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形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其中,最常用的监测仪器包括测斜仪、测孔仪、应变仪等。

通过这些仪器的使用,可以对围岩的变形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为后续的工程调整和处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岩土隧道围岩的变形预警是建立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比对,判断围岩变形的趋势和速率,以及与正常状态的差异。

一旦发现围岩变形超出了事前设定的安全范围,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潜在的灾害事故发生。

变形预警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实现,其中包括基于物理原理的监测技术、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模型。

岩土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预警的核心目的在于保护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通过及时的围岩变形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围岩变形的异常情况,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通过变形预警,可以提前预判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围岩变形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从而保证隧道工程的持久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岩土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预警的技术手段也越发多样化和智能化。

例如,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高新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精确度和效率。

同时,软件和模型的发展也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持,使得预警系统的精准度和实时性大幅提升。

然而,岩土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预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然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在野外环境条件复杂的情况下。

其次,预警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工程来说,可能面临困难。

总之,岩土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预警对于保障隧道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技术将不断提高,为工程的保障提供更加全面和精确的支持。

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变形监测及控制

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变形监测及控制

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变形监测及控制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道路建筑工程已经逐渐向偏远地区和丘陵地区大面积的普及,而这些区域中的道路建筑工程大多都是一些公路隧道的施工建设项目。

针对在公路隧道项目的施工建设中,施工方需保证公路隧道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这样才可确保公路隧道上方的行车安全。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变形监测;控制引言为了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围岩的稳定性,需要采用监控量测技术对隧道施工工程的围岩变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近些年,大多数隧道施工都采用新奥法,其设计理念不仅使施工方便,而且有着严格的监控量测要求,这就保证了施工安全;同时,监测的目的不仅仅是观察围岩的变形和稳定性,也要将监测数据实时反馈,进而调节施工工序来保证施工的合理性,可为不同施工条件和不同工程地质作用下的隧道施工提供合理、可行和科学的开挖方法和支护方式等,也为后续的围岩支护和衬砌设计提供依据。

1隧道施工引起变形规律分析公路隧道施工项目,通过施工人员的一系列操作以后,其地层结构的完整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伴随着受损土体的基础上,极易引发沉降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讲,不同的围岩或者是埋深程度不同的隧道,在施工人员实施开挖操作当中,最终导致地层变形的范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特点。

在当前行业人士的观点当中认为,目前公路隧道施工地层变形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扰动现场周边土体结构完整性所导致的。

从公路隧道开挖工序下进行分析,最终引发的地表沉降变形问题呈现出较强的复杂性特点,当然也隐藏着应力以及变形的传递。

在施工人员开挖过程中,相应的会导致现场周边应力出现相应的改变,当施工人员对应力进行优化时,就会威胁到隧道周边的土体,鉴于不断扩大的开挖区域上,隐藏在地层的土体应力就会过渡到地表结构当中。

有着从上往下的应力,在施工人员开挖操作当中,就会导致大量的应力集中在施工前部分的土体之中,当应力较大,超出土体本身强度值的基础上,就会导致不同程度变形现象的发生。

隧道工程施工变形监测及控制对策

隧道工程施工变形监测及控制对策

隧道工程施工变形监测及控制对策`【摘要】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交通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隧道的里程也不断的增加,无论我国的地形多么复杂,地质条件多么恶劣,均产生了大量的隧道。

隧道工程通常采用的是新奥法施工和设计,新奥法施工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场监控量测。

因长度,地质问题,加上支护和井挖交替进行,使得工程的困难度变得更加复杂,但是通过对工程的变形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监督、检测、控制、指导工程,确保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运作。

从隧道工程变形监测及控制网的建立、监测点的布设、位移测量的方法、监测频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隧道工程施工变形监测及控制进行研究,提出了隧道在工程监测的布置方法以及位移的测量方法。

【关键词】隧道工程;施工变形;检测及控制1、前言测量是一切工作的开始,为此在进行隧道工程施工变形测量之前,首先要建立变形检测的控制网,该控制网主要包括高程控制网和平面控制网,隧道工程施工变形控制网具有精度高、独立性强的特点。

它的组成网主要有:第一,变形点又叫观测点,多分布设于建筑物上;第二,基准点通常埋在变形的范围之外,尽可能的保证其位置的长期稳定;第三,工作点是观测点和基准点之间的联系点,工作点与观测点构成变形网,和基准点构成首级网。

变形网的主要特点有:首先,变形网不需要计算数据,且布设自由;其次,变形网的长度较短,但是其精度高;再次,图形复杂,多余观测多;最后,稳定性要求高。

2、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控制网的特点隧道工程施工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下项目的监测和地面项目的监测,因此与之相对应的隧道工程施工变形监测控制网就分为地下和地面两部分。

然而由于地下空间的有限,所以地下平面监测控制网多为导线形式,因此为自由网,即起算的数据可自由设定,无需从地面传递坐标。

2.1自由设站的站点位置在自由设站体系中,由于每次站点的方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测点的精度受到观测元素和测站两方面的影响。

2.2地下导线点位设计站点的精度的确定与设站位置的设定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但是站点位置是对洞内控制点的位置而讲的。

浅谈Ⅴ级围岩隧道施工初期支护变形控制措施

浅谈Ⅴ级围岩隧道施工初期支护变形控制措施

浅谈Ⅴ级围岩隧道施工初期支护变形控制措施[摘要]文章结合隧道新奥法施工初期支护特点,分析了隧道施工采取临时加固控制支护变形的方法措施,并评述了该隧道治理支护变形的效果,对今后类似的隧道工程防此初期支护变形和下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隧道支付变形控制措施中图分类号:TU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4-0434-020、引言公路隧道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在施工中容易遇到浅埋段,滑坡断层、土体朔性变形等围岩自稳能力较差的情况,造成塌方、初支喷射混凝土开裂,钢拱架变形和下沉,导致二村厚度不够,换拱处理,工期延误等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隧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因此,加强初期支护,预防支护变形对隧道施工十分重要。

一、工程概况来宾至马山高速公路三分部,小明山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左行线长2085m;右行线长2065m。

进口采用端墙式洞门,出口采用削竹式洞门。

隧道道路设计等级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设计行车速度:100km/h;隧道净宽10.75m,净高5.0m;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复合式衬砌,即初期支护采用锚网喷混凝土和钢拱架,在地质条件较差段辅以不同型式的超前支护,二次衬砌为模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二、地质资料设计说明小明山隧道进口段,地处低缓坡地,顶部覆盖层为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及全风化、强风化页岩。

风化基岩,属软岩,节理裂隙发育,碎裂结构,自稳性较差。

围岩级别以Ⅴ1级为主,易出现松动变形,可发生大型塌方。

三、现场施工情况调查施工过程中采用预留核心土,拱部分布开挖法。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暗洞掘进15米后,拱顶出现较大位移,速率严重超出允许范围,初期支护与管棚套拱产生裂缝,裂缝发育较快,山顶截水沟也发生开裂现象,山体开挖过程中已经发生位移,对上台阶开挖断面尺寸和拱顶下沉进行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初支下沉,严重处钢拱架局部侵入二衬2-3cm。

项目部先后采取了钢拱架纵向连接成一体,用工字钢横向连接形成临时仰拱防止拱顶下沉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角田隧道地质条件复杂 ,岩体软弱破碎 ,围岩 变形量较大 ,为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本次监测对四角 田隧道 上 行 线 K443 + 827 K445 + 254、下 行 线 K443 + 915 K445 + 26715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监测 。
其中上行线布置 55个监测断面 ,平均 26 m 1个 ,监 测时间 727 d;下行线布置 66 个监测断面 ,平均 22 m 1个 ,监测时间 930 d。
图 3 上行线 K444 + 840 拱顶沉降曲线
发生变形 ,在围岩质量比较差的地方 ,这种作用更加 明显 。这是造成四角田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多 次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
4 围岩变形控制措施
四角田隧道地质条件复杂 ,围岩的变形量比较 大 ,且变形收敛时间长 (通过长期监测 ,其变形稳定 周期大于 30 d) ,在开挖过程中多次发生塌方 ,初期 支护和二次衬砌也多次进行加强处理 。因此 ,加强 对围岩的变形监测 ,及时反馈 ,采取措施防止过大变 形对整个隧道的安全性 、经济性 、施工进度等都有很 大的帮助 。
D eforma tion M on itor ing and Con trol M ea sures of S ijiaotian Tunnel
Ya n Q un1 Gu L ijia ng2, 3 Zhao Q ihua3 W a ng Ha ila n2
( 1.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of SPC, Chengdu 610072, China; 2. Sichuan Petroleum Design Institute, Chengdu 610017, China; 3.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
对围岩的变形收敛进行观测 ,可以很好地确定 二次衬砌时间 。 7 月 25 日 ~8 月 10 日在上行线 K444 + 840处做的拱顶沉降监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见图 3) 。
从图 3可以看出 ,由于设计要求二次衬砌及时 跟进 ,并且承担施工阶段的大部分荷载 ,所以在 8月 11日开始施作二次衬砌时 ,变形仍然未收敛 。这种 情况在四角田隧道的施工中比较普遍 。围岩未释放 的地层荷载必然对二次衬砌产生较大的作用 ,使其
隧道 出 露 地 层 为 侏 罗 系 ( J ) 及 第 四 系 ( Q4 ) 地层 。
侏罗系主要由灰白 、灰黄 、灰绿色长石石英砂
收稿日期 : 2005 07 13; 修回日期 : 2006 01 28
岩 、石英砂岩 、泥质粉砂岩 、泥岩组成 。受崇山群变 质带影响 ,该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 ,局部段已变 质为砂板岩 。
1 工程概况
大保路四角田隧道位于云南省永平县西南部 , 澜沧江东岸 ,距县城约 30 km 的普棚乡四角田村附 近 ,地处构造侵蚀切割高中山峡谷地形 ,谷深坡陡 , 隧道进 、出口均为山地坡谷 ,穿越山脊 ,山脊顶部圆 平缓 ,最大高程 1 883 m ,最大埋深约 250 m 左右 。 设计上 、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隧道 。隧 道上行线预报里程为 K443 + 817 K445 + 272,总长 为 1 445 m;下行线预报里程为 K442 + 909 K445 + 335,总长 1 446 m。上 、下行线之间距离约 40 m ,在 上 、下行线间设置行车横洞 2处 。
·隧道 /地下工程 ·
四角田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控制措施
晏 群 1 辜利江 2, 3 赵其华 3 王海兰 2
(11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 成都 610072; 21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成都 610059)
(1)加强对围岩类别的判断 。隧道不同于其它 的工程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和资金 、设备条件的限 制 ,很难在勘察时完全清楚地确定复杂的地层岩性 的变化 。这就需要根据监测的资料和现场的判断 , 及时调整原来的勘察成果 ,及时反馈给设计方 ,不断 修正初次设计 ,真正做到信息化施工 ,这也是新奥法 施工的原则 。
3 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变形量测结果见图 2。 从图 2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 (1)上 、下行线虽然相距仅 40 m 左右 ,但围岩 的变形却有比较大的差别 。其中上行线 K444 + 542 处拱腰两边累积变形量超过了 600 mm ,另有多处变 形超过 300 mm。下行线变形比上行线小 ,也有多处 超过 200 mm。这充分说明了四角田隧道围岩的软 弱破碎性 。 (2)上 、下行线都是隧道进口段和出口段变形 较小 ,其中 K443 + 915 K444 + 095段和 K444 + 790 K444 + 26715段变形量基本稳定在 100 mm 以内 。 (3)上 、下行线的拱顶下沉差别也较大 ,上行线 有多段下沉量大于 200 mm ,下行线下沉量基本在 100 mm 以内 。 四角田隧道是一个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开挖的隧 道 ,隧道围岩变形量很大 ,在开挖过程中多次出现塌 方 ,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也进行了多次换拱处理 。 围岩类别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正 (见表 1) 。 上 、下行线的围岩变形量的差别从围岩类别可 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 Ⅰ类围岩的变形量比 Ⅱ类 要大得多 。上行线 K444 + 542 处拱腰两边累积变
K443 + 970 K444 + 135 K444 + 320 K444 + 335 K444 + 354 K444 + 370 K444 + 474 K444 + 544 K444 + 564 K444 + 624 K444 + 635 K444 + 650 K444 + 704 K444 + 826 K444 + 846 K444 + 866 K444 + 886 K445 + 087 K445 + 220 K445 + 272
图 2 四角田隧道变形量测结果
36
铁道建筑技术 RA ILWAY CON S TRUC T ION TECHNOLO GY 2006 (2 )
·隧道 /地下工程 ·
形量超过 600 mm 正好就在 Ⅰ上围岩中 。总体上看 , 上行线的围岩类别比下行线要低一些 ,这也是上行 线围岩变形量比下行线普遍要大的重要原因 。
Ⅲ Ⅱ

注 :四角田隧道根据实际情况分了 3个大类 , 3个亚类 。亚类用脚标的 上 、中 、下表示 。
从围岩类别来看 ,上下行线都是进口段和出口 段较高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隧道进口段和出口段变 形较小的情况 。
拱顶的下沉大致也与岩性相关 。下行线的拱顶 下沉量要明显小于上行线 。
施工对隧道围岩的变形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角 田隧道上 、下行线由 3 个不同施工队伍施工 。由于 施工的差别 ,围岩变形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其中重 要的影响因素是分台阶开挖时爆破的影响 。
第四系为坡残积层 ,岩性为亚黏土含块碎石 ,厚 度不等 ,分布于沟谷谷坡凹地及进出口边坡上 。
隧道受崇山断裂带影响 , 发育 北北 西向 断裂 (鲁宝山 - 四角田断裂 )在隧道进口附近穿过 ,断裂 两侧岩体普遍挤压破碎 ,风化强烈 ,节理裂隙发育 , 岩体呈层状碎裂及散体结构 ,基岩裂隙比较发育 。
图 1 隧道监测布点
运用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计算出 ∠C 的值 , 再计 算出 △AB C的高 h,利用第一次所计算出的 h1 值依 次减第二次 h2 值 , 第三次 h3 值 ,依次往下 ,每一次 将计算出拱顶累计下沉量 。而斜测线 LAB 、LAC及侧 帮 LBC则直接由第一次测得的值减去第二次 、第三 次的 值 ……, 最 后 计 算 出 LAB 、LAC、LBC 的 累 计 变 化量 。
2 变形监测
四角田隧道围岩收敛变形检测仪器采用的是昆 明仪器设备厂生产的 SL 2 型钢尺式收敛仪 ,精度 为 0101 mm。
假定监测断面标点是安装在围岩里 ,以保证标 点不会因施工干扰而移动 。
假定 B、C两标点在垂直方向上不会上下移动 ,
铁道建筑技术 RA ILWAY CON S TRUC T ION TECHNOLO GY 2006 (2 )
表 1 四角田隧道围岩分类
上行线
下行线
里程桩号
设计 围岩 类别
复核 修正 后类 别
里程桩号
设计 围岩 类别
复核 修正 后类 别
K443 + 817 K443 + 970 K444 + 135 K444 + 320 K444 + 335 K444 + 354 K444 + 370 K444 + 474 K444 + 544 K444 + 564 K444 + 624 K444 + 635 K444 + 650 K444 + 704 K444 + 826 K444 + 846 K444 + 866 K444 + 886 K445 + 087 K445 + 220
(2)四角田隧道上下行线各由 3 个施工单位施 工 ,在相近的施工条件下 ,围岩的变形却有比较大的 差别 ,说明施工对围岩的变形有重要的影响 。特别 是在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 ,分台阶开挖应该遵循 新奥法的短进尺 、强支护的基本原则 。一次进尺尽 量控制在 1 m 以内 ,同时严格控制爆破时的装药量 。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形量 ,同时保证支护结 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Ⅱ Ⅱ
Ⅲ Ⅱ下
Ⅱ Ⅰ上
Ⅱ下
Ⅰ上 Ⅱ下 Ⅰ上 Ⅱ下 Ⅰ上 Ⅲ Ⅱ下 Ⅱ Ⅱ上 Ⅱ Ⅱ上 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