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正压送风设计
高层建筑消防逃生路线应如何设计

高层建筑消防逃生路线应如何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些高楼大厦在为人们提供更多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防安全问题。
其中,消防逃生路线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否迅速、安全地撤离,保障生命安全。
一、了解高层建筑的特点和火灾风险高层建筑具有高度高、结构复杂、人员密集、功能多样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火灾在高层建筑中蔓延速度快,疏散难度大。
高度高意味着火灾时烟雾和热量上升迅速,增加了人员逃生的难度和危险。
结构复杂使得疏散通道可能蜿蜒曲折,人们在紧张的情况下容易迷失方向。
人员密集则可能导致疏散时出现拥挤和踩踏事故。
功能多样导致建筑内部可能存在多种火源和可燃物,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二、消防逃生路线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逃生路线必须确保人员在疏散过程中的安全,避免经过危险区域,如火灾蔓延区域、浓烟区域等。
通道应具备防火、防烟、防高温的性能,能够在火灾发生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便捷性原则路线应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让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找到逃生方向。
尽量减少拐弯和岔路,避免复杂的布局。
3、独立性原则疏散通道应相对独立,避免与其他功能区域相互干扰。
同时,要防止火灾时其他系统(如电梯、空调等)对逃生路线造成影响。
4、均匀性原则在设计逃生路线时,应考虑到建筑物内不同区域的人员分布,确保每个区域都有合理的逃生通道,使人员能够均匀地疏散,避免出现某些区域疏散通道过于集中,而某些区域缺乏逃生途径的情况。
三、消防逃生楼梯的设计1、数量和位置根据高层建筑的使用性质、面积、人数等因素,合理确定消防逃生楼梯的数量。
楼梯应均匀分布在建筑物的不同区域,以便人员能够快速到达。
一般来说,公共建筑的楼梯数量应不少于两部,住宅建筑的楼梯数量应根据楼层高度和户数进行计算。
楼梯的位置应选择在建筑物的两端或转角处,便于人员寻找和疏散。
同时,要避免将楼梯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位置,以免火灾时受到四面火势的威胁。
正压通风的表示方式

正压通风的表示方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正压通风系统是一种将干净空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室内,使室内空气压力高于室外,从而控制室内空气质量和防止污染物进入室内的系统。
正压通风系统通常由风机、过滤器、风管、排气口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风机将外部新鲜空气吸入,经过过滤器净化后,通过风管输送到室内,同时通过排气口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
正压通风系统的表示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系统图示。
系统图示是通过图纸或CAD软件来绘制正压通风系统的布局和组成,包括风机、风管、过滤器、排气口等设备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系统图示可以清晰展示正压通风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运行原理,便于工程师和施工人员进行设计和施工。
其次是平面布局图。
平面布局图是将正压通风系统的布局绘制在建筑平面图上,标注重要设备的位置和管路的走向,以及管道的尺寸和材质等信息。
平面布局图可以帮助设计师和施工人员更好地理解正压通风系统的空间布局,确保系统的安装和使用符合要求。
另外是控制系统图。
控制系统图是将正压通风系统的控制模式和参数设置绘制成图示,包括风机的启停控制、过滤器的清洁周期、风速的调节等内容。
控制系统图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正压通风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确保系统能够有效地达到预期的通风效果。
最后是工程图纸。
工程图纸是根据设计要求绘制的详细施工图纸,包括系统的主要参数、管道的尺寸和备注、设备的安装方法和要求等内容。
工程图纸是正压通风系统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文件,提供了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施方案,确保系统的安装和使用符合标准和规范。
正压通风系统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系统图示、平面布局图、管道示意图、控制系统图和工程图纸等内容,这些表示方式是设计、施工和维护正压通风系统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工程师和用户更好地了解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和维护。
正压通风系统在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们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认真对待其表示方式,力求提供高效、安全的通风系统。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前室正压送风设计施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前室正压送风设计施工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
胡宜磊
【期刊名称】《消防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 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是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最重要的通道,有"生命线"之称,而消防电梯前室则是消防人员扑救火灾时的必经场所,这些部位一旦受到烟火侵袭,后果不堪设想.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胡宜磊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消防支队,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72
【相关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开启门数量的确定及前室送风系统运行方式的分析
2.浅谈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防排烟方式
3.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正压送风计算方法探讨
4.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设计施工监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浅谈高层建筑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层建筑中如何能布置暖通防排烟井、风井

高层建筑中,和暖通专业相关的井道包括:1、排烟井:除了高层住宅以外,一般高层的公共建筑中如果无法进行自然通风,就必须设置排烟井,排烟井一般应该上下对齐,排烟井面积按以下考虑:a) 办公、酒店建筑的走道排烟,大概需要0.6~0.7平方米的井道;b) 商业建筑的排烟,则排烟井需要1.5平方米左右;c) 地下车库的排烟,排烟井的面积约为所负担的排烟区域面积的2‰以上井道可以合用,合用井道的面积以最大值为基准。
2、补风井:对于进行机械排烟的场所,如果没有与室外直接相通的窗户、门(不包含防火门)、车道等,必须设置补风井,地下二层的车库必须设置补风井,补风井的面积等同于为这一区域服务的排烟井面积的2倍。
3、正压送风井:对于楼梯间、电梯前室等需要按照规范设置正压送风井,楼梯间的正压送风井一般不小于1.2平方米,电梯前室的正压送风井一般不小于0.8平方米,需要注意的是,地下室的楼梯间和地上部分的楼梯间是完全被防火门分隔开的,因此地下室的楼梯间的正压送风井需要单独考虑,按照上海地区的规范,当地下不超过三层,并且地下最低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米,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者有不小于1.2平方米的可开启外窗时可以不设置正压送风系统,如果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则必须设置不小于1.2平方米的正压送风井,此时如果正压送风机只能放在顶层,则楼梯间内正压送风井就要至少1.8平方米。
4、新风井:高层公共建筑中,如果无法每层吸入新风,就需要设置新风井,新风井面积与其服务区域面积相关,办公酒店建筑,其比值约为万分之六,商业建筑,其比值约为千分之一,如果新风井为多个区域服务,应对其面积进行累加。
5、排风井:高层公共建筑中,如果无法每层水平排出废气(包括卫生间、茶水间、吸烟室的排出物)就需要排风井,排风井面积约为新风井面积的80%1,新风量:人口×卫生标准新风量,重点(人数=密度×面积,面积是根据使用面积统计,而非建筑面积,密度一般为1人/2平米);2,排风量:一般为新风量的70%~80%,还有一种算法是室内压差法,两种计算后综合一下;3,排烟风量:最大60000,按最大防烟分区×120,一般为提升层高,设双速风机,排烟兼排风;4,消防补风:一般兼用新风井,补风量为排烟风量的5~10%排和送是对立的,一般井位设计也是相对的2,排烟排风可共用风井,补风新风共用风井(保证面积足够),如果房间人数已知,新风量按照30m³/人计算;对消防排烟系统和补风量按照排烟量的80%左右计算。
正压送风计算书

正压送风计算
一、防烟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计算
1、依据
1.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
1.2、建筑设计平、剖面图。
2、计算内容
防烟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
3、计算条件
3.1、防烟楼梯间门扇情况:
2.1m ×1.2m 疏散门1扇;
3.2、建筑层数2层,取n=2;
3.3、正压值:ΔP = 50Pa ;
3.4、门缝宽度:疏散门0.003m ;
3.5、门洞断面风速:取V=0.8m/s 。
4、计算过程
4.1、按保持疏散通道需要有一定正压值公式: ()h m s m l m A P A l n /521/1447.02
5.1500198.0827.00198.0003.022.121.225.1827.033212
1
==⨯⨯⨯==⨯⨯+⨯=⨯∆⨯⨯=
若发生火灾时需要开启全部一个风口,需要的加压送风量为:
l = 1*521 = 521CMH
4.2、按流速法公式计算:
假定火灾时有两扇门同时开启,门洞面积为:252.22.11.2m f =⨯=
h m s m a b
n v f L /72.15966/4352.411.0128.052.2133==+⨯⨯⨯=+⨯
⨯⨯= 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出的风量,其中最大值不满足《高规》第8.3.2规定,故按《高规》中表8.3.2-1中取25000m 3/h 作为加压送风量。
选择一台低噪音柜式离心风机,规格为:G= 25000m3/h ,H=524Pa ,N=11Kw ,n=710rpm 。
高层建筑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高层建筑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作者:范志敏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16期【摘要】本文以消防电梯前室为例,给出了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要点,以实例论述了设计中的每一个阀件在调试中所起的所用,对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正压送风系统;设计;调试0 引言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会造成很大的威胁,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防火设计中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GB 50045—95(2005年版)的要求进行设计并配合调试,使得高层建筑的正压送风系统在火灾时能够发挥作用,进而保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高规》第8.3.7条规定: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全压,除计算最不利环管道压头损失外,尚应有余压。
其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防烟楼梯间为40Pa至50Pa;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为25Pa至30Pa。
1 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控制方式在国家标准图集《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K103-1中,对前室正压值的控制提供了三种方式,分别为:采用余压阀控制前室正压值、采用旁通阀控制前室正压值、采用变频风机控制前室正压值。
采用余压阀控制前室正压值,余压阀的选择按照规范给定的公式计算、选择、安装、调试即可满足控制前室正压值的要求;采用变频风机控制前室正压值,《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第13.9.6条规定:消防设备的控制回路不得采用变频调速器作为控制装置。
所以在工程设计中电气专业总以本条拒绝为加压送风机设置变频控制。
下面就采用旁通阀控制前室正压值加以论述。
2 消防电梯前室正压送风系统设计实例图1为某栋建筑物的消防电梯前室示意图,以20层计算。
图1 消防电梯前室2.1 正压送风量的确定2.1.1 查表法得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量为22000-27000;2.1.2 压差法一个加压送风口的漏风量(加压送风口均按1000x630计、按300Pa计):2.1.4 加压送风量的选择取查表法、压差法、风速法所得风量的最大值为2661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

第一章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在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是确保火灾中建筑疏散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安全的主要措施;一、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组成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主要由送风口、送风管道、送风机和吸风口组成;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工作原理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是通过送风机所产生的气体流动和压力差来控制烟气的流动,即在建筑内发生火灾时,对着火区以外的有关区域进行送风加压,使其保持一定正压,以防止烟气侵入的防烟方式,如图3-10-7所示;为保证疏散通道不受烟气侵害使人员安全疏散,发生火灾时,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高层建筑内可分为四个安全区:第一类安全区为防烟楼梯间、避难层;第二类安全区为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第三类安全区为走道;第四类安全区为房间;依据上述原则,加压送风时应使防烟楼梯间压力>前室压力>走道压力>房间压力,同时还要保证各部分之间的压差不要过大,以免造成开门困难,从而影响疏散;当火灾发生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能够及时开启,防止烟气侵入作为疏散通道的走廊、楼梯间及其前室,以确保有一个安全可靠、畅通无阻的疏散通道和环境,为安全疏散提供足够的时间;三、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选择1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当前室的加压送风口的设置不符合上述规定时,防烟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将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有效阻隔烟气的风幕;而将送风口设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为了形成正面阻挡烟气侵入前室的效果;2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3当防烟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时,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设施,独立前室可不设机械加压送风设施,但合用前室应设机械加压送风设施;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与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4带裙房的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高度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裙房等高范围内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该高层建筑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送风口也应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5当地下室、半地下室楼梯间与地上部分楼梯间均需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宜分别独立设置;当受建筑条件限制时且地下部分分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与地上部分的楼梯间共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应分别计算地上、地下的加压送风量,相加后作为共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且应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地上、地下的送风量的要求;这是因为当地下、半地下与地上的楼梯间在一个位置布置时,由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要求在首层必须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因此实际上就是两个楼梯间;当这两个楼梯间合用加压送风系统时,应分别计算地下、地上楼梯间加压送风量,合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应为地下、地上楼梯间加压送风量之和;通常地下楼梯间层数少,因此在计算地下楼梯间加压送风量时,开启门的数量取1;为满足地上、地下的送风量的要求且不造成超压,在设计时必须注意在送风系统中设置余压阀等相应的有效措施;6当地上部分楼梯间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时,地下部分不能采用自然通风的防烟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室层数为3层及以上,或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按规定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并设有机械加压送风,其前室为独立前室时,前室可不设置防烟系统,否则前室也应按要求采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措施;7自然通风条件不能满足每5层内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且在该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封闭楼梯间位于地下且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应在首层设置不小于㎡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门;8避难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或耐火极限不低于的C 类防火窗;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避难层间,应在外墙设置固定窗,且面积不应小于该层间面积的1%,每个窗的面积不应小于㎡;除长度小于60m 两端直通室外的避难走道外,避难走道的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9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设计,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10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多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2;②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按表3-10-1中的送风量增加20%取值;③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11人防工程的下列位置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的前室;12建筑高度大于32m 的高层汽车库、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大于10m 的地下汽车库,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四、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一加压送风量的计算1.楼梯间或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根据气体流动规律,如果正压送风系统缺少必要的风量,送风口没有足够的风速,就难以形成满足阻挡烟气进入安全区域的能量;烟气一旦进入设计安全区域,将严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通过工程实测得知,加压送风系统的风量仅按保持该区域门洞处的风速进行计算是不够的;这是因为门洞开启时,虽然加压送风开门区域中的压力会下降,但远离门洞开启楼层的加压送风区域或管井仍具有一定的压力,存在着门缝、阀门和管道的渗漏风,使实际开启门洞风速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在计算系统送风量时,对于楼梯间、常开风口,按照疏散层的门开启时,其门洞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和其他门漏风总量之和计算;对于前室,常闭风口,按照其门洞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以及未开启常闭送风阀漏风总量之和计算;一般情况下,经计算后楼梯间窗缝或合用前室电梯门缝的漏风量,对总送风量的影响很小,在工程的允许范围内可以忽略不计;如遇漏风量很大的情况,则计算中可加上此部分漏风量;2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当地上楼梯间为15层以下时,设计两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2;当地上楼梯间为15层及以上时,设计3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 3;当地下楼梯间时,设计1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 1;当防火分区跨越楼层时,设计跨越楼层内的疏散门开启, 取N1=跨越楼层数,最大值为3;前室、合用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当防火分区不跨越楼层时, 取N1=系统中开向前室门最多的一层门数量;当防火分区跨越楼层时,取N1=跨越楼层数所对应的疏散门数,最大值为3;3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4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二加压送风量的选取1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应充分考虑管道延程损耗和漏风量,且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倍;防烟楼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式3-10-3~式3-10-7规定的计算方法确定,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24m时,应按计算值与表3-10-1至~3-10-4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2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³/h计算;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s门洞断面风速计算;3人民防空工程的防烟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不应小于25000 m³/h;当防烟楼梯间与前室或合用前室分别送风时,防烟楼梯间的送风量不应小于16000 m³/h,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送风量不应小于12000 m³/h;三风压的有关规定及计算方法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全压,除计算最不利管道压头损失外,尚应有余压;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2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50Pa;3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以下公式计算:为了促使防烟楼梯间内的加压空气向走道流动,发挥对着火层烟气的阻挡作用,因此要求在加压送风时,防烟楼梯间的空气压力大于前室的空气压力,而前室的空气压力大于走道的空气压力;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规定了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避难层的正压值;给正压值规定一个范围是为了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更易于掌握与检测;对于楼梯间及前室等空间,由于加压送风作用力的方向与疏散门开启方向相反,因此如果压力过高,造成疏散门开启困难,则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另一方面,疏散门开启所克服的最大压力差应大于前室或楼梯间的设计压力值,否则不能满足防烟的需要;四送风风速当采用金属管道时,管道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非金属材料管道时,不应大于15m/s;当采用土建井道时,不应大于10m/s;加压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五、机械加压送风的组件与设置要求一机械加压送风机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送风机的进风口宜直通室外;2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且应采取防止烟气侵袭的措施;3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层面;当必须设在同一层面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4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该房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的隔墙和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5当送风机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安装单向风阀或电动风阀时,应采取火灾时阀门自动开启的措施;二加压送风口加压送风口用作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风口,具有赶烟、防烟的作用;加压送风口分常开和常闭两种形式;常闭型风口靠感烟温信号控制开启,也可手动或远距离缆绳开启,风口可输出动作信号,联动送风机开启;风口可设280℃重新关闭装置;1除直灌式送风方式外,楼梯间宜每隔2~3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井道的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应分别每隔一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2前室、合用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手动开启装置;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4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三送风管道1送风井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且宜优先采用光滑井管道,不宜采用土建井道;2送风管道应独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必须与排烟管道布置在同一管道井内时,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3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4未设置在管道井内的加压送风管,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5为便于工程设计,加压送风管道断面积可以根据加压风量和控制风速由表3-10-5确定;四余压阀余压阀是控制压力差的阀门;为了保证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的正压值,防止正压值过大而导致疏散门难以推开,应在防烟楼梯间与前室、前室与走道之间设置余压阀,控制余压阀两侧正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50Pa;。
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有哪些要点

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有哪些要点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然而,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高、人员密集、功能复杂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的要点。
一、防火分区设计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区域。
在高层建筑中,合理划分防火分区可以有效地控制火灾的蔓延范围,减少火灾损失。
根据相关规范,高层建筑的防火分区面积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建筑高度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一类高层建筑的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应超过 1500 平方米,二类高层建筑的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应超过 1000 平方米。
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面积可适当增加。
在划分防火分区时,应采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
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
防火门、防火窗和防火卷帘应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和可靠性。
二、安全疏散设计安全疏散是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火灾发生时,确保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到室外安全区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合理设置疏散楼梯。
高层建筑应设置不少于两个疏散楼梯,且楼梯应分散布置,避免集中在同一区域。
疏散楼梯应具有足够的宽度和坡度,以满足人员疏散的要求。
楼梯间应采用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并设置正压送风系统,防止烟雾进入楼梯间。
其次,要合理设置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无阻,不得堆放杂物或设置障碍物。
通道的宽度应根据人员流量和疏散距离确定,一般不应小于 14 米。
再者,要合理设置安全出口。
安全出口的数量、宽度和距离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安全出口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和指示灯具,以便人员在火灾时能够迅速找到。
此外,还应考虑人员疏散的时间。
根据相关规范,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时间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人员在火灾发展到危险状态之前能够安全疏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示:正压送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防烟楼梯间(以下简称“楼梯间”)与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烟方式,在国内外高层建筑设计中已被广泛接受与采用。
在进行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计算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与设计计算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如火灾疏散时开启门的层数与数量、楼梯间与前室应保持的正压度、前室加压送风口的形式,等等。
只有这些计算因素确定后,才能建立一定的计算模型,进行系统的设计计算。
笔者根据近几年来的设计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1关于正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正压度问题
不论国内或国外的防火规范,都有一致的加压要求,即应使在火灾时,楼梯间压力>前室压力>走廊或室内压力。
所谓正压度,指防烟楼梯间的防火门、前室与走廊间的防火门两侧的压力差值。
而正压度又可分为最大允许压差值与最小压差值。
所谓最大允许压差值,是指所有防火门在关闭状态下防火门两侧允许的一般人力能推开的最大压差值,关于最大允许压差值,各国的取值不完全一致,多数国家均把50Pa作为最大允许压差。
所谓最小压差值,是指火灾时人员进行疏散。
防火门一旦打开,楼梯间及开门前室的压力将瞬时下降,为了防止烟气侵入,要保持门洞处具有一定的反吹风速应有的最小的压力差值。
关于火灾时防烟要求的最小压差值(或最小门洞风速),各国也有不同的规定与要
求。
我国原《高规》对防烟的最小压差(或最小门洞风速)未提出明确的数值要求,仅指出“应保持正压,且楼梯间的压力应略高于前室的压力”。
而新《高规》第8.3.2条中提出了开门时的门洞风速要求,即“开启门时,通过门风速不宜小于0.7m/s。
”还在第8.3.7条中提出了防烟楼梯间与前室的余压要求,即其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防烟楼梯间为50Pa;前室、全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
闭避难层(间)为25Pa。
2关于加压送风口的形式问题
2.1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一般每2-3层设1个,均为常开百叶风口,具体形式可为单层百叶或双层百叶,双层百叶对送风量的调
节与平衡更为有利些。
2.2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一般每层设1个,而对送风口的形式,
则有不同的选择与做法。
2.2.1一般做法把前室(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口选为常闭式(静电接点)。
当发生火灾时立即启动加压送风机,同时仅打开着火层、着火层相邻层的前室之送风口。
这种做法,把前室的送风量集中用于加压这3层(或4层)上,这些层的送风量基本不受其它层前室开门与否的影响,当然这对保证这3层(或4层)的防烟效
果是有利的,但也存一定问题:
如果疏散人员尚未打开楼梯间、前室的防火门,则这些送风层前室内的压力将会急骤上升,出现这些层前室压力高于楼梯间压力(楼梯间压力一般不开门时可通过余压阀保持在50Pa)的情况,如不采用足够的泄压措施,将影响走廊至前室门的开启,显然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这种做法要求每层前室均设泄压阀,若向室内泄压则还需接防火阀,以确保防火隔断。
常闭送风口一般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在阀体的土建留洞受限制的情况下较难采用,另外,电气控制上也要求较高。
常闭阀动作件多,控制较为复杂,长期不用,易生锈失灵。
如果日常维护管理不善,要用是反而可能无法打开,影响使用。
常闭阀及其电气控制系统投资较高。
2.2.2另一种做法,前室送风口与楼梯间一样也采用常开百叶
风口(一般可采用双层百叶),这种做法有以下特点:
在楼梯间与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火门全闭的情况下,前室送风量较均匀地分配在所有层,每个前室送风量不大(一般为600-1000m3/h),一般只要设计恰当,不会出现前室(合用前室)与走廊(或室内)的压差值超过最高允许压差值的情况。
在楼梯间及前开门的情况下,开门层前室的压力将迅速下降,楼梯间的送风量将基本流向开门层前室,而前室本身的送风量中,流向开门层的比例也会变大。
而且,开门层越多,风量越分散,即
开门层数对送风量的再分配影响很大。
此外,由于非开门层前室也有送风,这对减少甚至避免楼梯间送风量向非开门层前室的渗漏,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再有,非开门层合用前室的送风对防止烟气通过电梯井道流窜至非火灾层也是有利的。
以上做法各有特点。
采用哪种更好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于实
践的进一步检验。
3关于加压送风量的计算问题
3.1在进行加压送风量计算时,首先应把楼梯间与前室的加压送风作为一个防烟整体来对待,不可孤立地考虑其防烟问题;其次还应注意分析楼梯间、前室在关门、开门状态下的压力变化,切不可盲目地套用某个公式。
下面谈谈有关加压送风量计算步骤与方法
的意见。
3.1.1确定加压送风的目标
在全关门的状态下楼梯间与前室保持一定的正压值(一般分别为50Pa、25Pa);在发生火灾疏散开门(一般按开启3层门考虑)时,保持开门处具有最小门洞风速(或最小压差值),以防烟
气侵入。
3.1.2计算关门情况下楼梯间、前室保持一定正压值分别所需
的加压送风量。
当前室为普通前室时,靠楼梯间门缝渗入前室的风量将可以继续通过前室与走廊的门缝压入走廊而保持一定的压力梯度。
这种情况下,楼梯间设加压送风系统即可,前室不一定要设。
当前室为合用前室时,因其各种渗漏的缝隙较多,单靠楼梯间门缝的漏风量不足以保证合用前室走廊的门缝形成所要求的压力梯度,故合用前室必须设加压送风系统。
而在这种情况下,合用前室送风口形式的不同,其要求的加压送风量也不同。
若送风口为常闭风口,当发生火灾时,由于合用前室送风层一般按3层考虑,其余层不送风,故非送风层的压力完全靠楼梯间的渗漏风量形成,往往无法达到一般要求的25Pa.。
而送风层合用前室要达到设计要求的关门时的压力,其本身的送风层往往显得很
小。
若送风口为常开百叶风口,则所有层合用遂室均有送风,只要设计计算恰当,完全可以保证楼梯间与合用前室在关闭时的压力符合设计要求,相应的合用前室送风量也较大。
3.1.3计算火灾时开门情况下维持开门处两侧压差为最小压差所需要的加压送风量。
下面按前室的送风口为常开百叶风口和常闭带电接点风口两种情况加以说明。
前室送风口常开百叶风口。
首先验算一下,若楼梯间、前室按前述关门条件下计算所得的送风量分别进行加压送风,能否满足3个开门楼层,保持各层门洞风速≥0.7m/s的防烟要求。
要进行验算,首先涉及原有送风量在开门状态下的再分配问题。
由于开门,开门层前室与楼梯间的压力将急骤下降,前室本身送风量流向开门层的比例将会加大,但出于设计计算安全性的考虑,每个开门层前室本身的送风量仍按原来关门状态下的均匀送风量计;而楼梯间的送风量,则由于非开门层前室仍有送风,存在一定的压力(此压力甚至可能高于开门后的楼梯间的压力),故可近似地认为将完全流向开门层的前室。
按此分析,即可近似地确定原有送风量的再分配,从而进行开门层门洞风速的验算。
一般情况下,上述验算所得的门洞风速往往达不到要求的风速,必须增加附加送风量。
故第二步即进行附加送风量的计算,附加送风量的计算,以满足开门层各处门洞风速≥0.7m/s为原则。
前室送风口为常闭风口
a楼梯间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维持开门层楼梯间至前室防火门两侧压差为最小压差(或门洞处保持最小风速)所需要的送风量L1。
非开门层由于前室不送风,故还需考虑楼梯间漏向这些层前室
的门缝渗漏风量L2。
故楼梯间的加压送风量L=L1L2。
最后把计算所得的楼梯间在开门时的送风量与在关门时的送风量进行比较,按两者差值确定楼
梯间的泄压面积。
b前室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火灾时开门层前室的总送风量,应满足在前室至走廊开门处两侧保持最小压差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开门层前室的其它渗漏。
3.2计算所得的总风量减去楼梯间泄入的风量,即为开门时前
室本身所需的送风量。
最终加压系统送风量的确定
上面分别阐述了关门时与开门时楼梯间及家室送风量的计算,加压系统送风量按两者之间较大者确定。
当然计算时还须考虑由于风道等因素而造成的漏风系数及一定的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