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专题研究综述
宋史的总结

宋史的总结引言宋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两个封建王朝的历史。
通过研究宋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探索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
本文将对宋史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编纂层次和目的宋史由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19年,共291卷。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在编纂宋史时,注重权威性和客观性,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历史,避免个人观点的干扰。
因此,尽管宋史存在一定的篇幅和内容限制,但它仍然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
编纂宋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记录和宣扬宋朝的政绩和文化成就,展示北宋和南宋的治理之道;二是为后世提供历史借鉴,以避免重蹈覆辙。
司马光在宋史的序文中强调,编纂这部史书的目的是“示人知政事,以导有司”和“述当时之舞文腾挪,以追忌焉”。
他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引导当时的官吏遵循先贤的治国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智慧。
二、体例与内容宋史以出自《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为基本形式,以年份为单位,记录了北宋、南宋每一年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它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体例上,宋史严格按照年代顺序编写,每年的内容包括了君臣相处、政务处理、战争动态、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等方面。
而且,宋史注重分期分段,将重大历史事件划分为不同章节,以方便读者查找和研究。
在内容上,宋史不仅涵盖了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英雄人物,还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这使得宋史成为一部具有广泛社会参与和观察精细度的史书。
三、宋史的价值与意义1. 历史价值宋史作为一部正史,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宋史详细记录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的兴衰史,为我们研究宋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其次,宋史注重事实,力求真实客观,为后世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历史记录。
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

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李 华 瑞 内容提要:本文以1980年中国宋史研究会的成立,将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简要叙述了55年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取向,并对55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了重点介绍,同时也指出55年中宋史研究存在的两个明显不足。
本文还分专节叙述了1950年以来台港地区的宋史研究。
关键词:55年 宋史 研究 台港一、研究概况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是很不平衡的。
以1980年中国宋史研究会的成立,可把55年来的宋史研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1950年至1979年,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中,宋史的研究是较为落后的,从1980年至今宋史研究进步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当然这主要是指大陆地区,台港地区的宋史研究没有大的起伏,一直处在较为平稳的发展状态。
台港地区的宋史研究将分专节叙述,下面按两个时期概述55年来大陆地区的宋史研究。
其所以说前一阶段宋史研究发展缓慢,这主要有二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相对于中国古代史其他各断代史,宋史研究起步较晚,当中国自20世纪初用近代科学观点方法重新研究自己的历史时,中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从对现实局势的反应来说,中国学者在20世纪国家积弱受侮的情势下,所向往的是武功、文治兼备的汉唐盛世,对不能增加国族光彩的宋代不屑一顾。
从材料扩充方面来看,宋代的考古资料在考古学上意义不大,不能推翻典籍文献的记载,在研究上的价值也不大,加以文献资料的繁芜杂琐,又不是短时间可以厘清的。
因此,当国人关切、投入国史研究之初,宋史既不像汉唐盛世,吸引学者的兴趣,也不似考古、汉简、敦煌、明清档案那样成为新学术的要角,它无疑是较被学者忽视的一个朝代”①。
这种忽视的结果,造成了宋史研究队伍的严重匮乏,及至建911①黄宽重《宋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原刊于《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研院史语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后收入《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3年版。
宋代教育研究综述

宋代教育研究综述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在宋代,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重视,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宋代教育的背景、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和科举制度四个方面对宋代教育进行综述。
一、宋代教育的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风兴盛的时期,文化程度较高,社会风尚文雅。
因此,宋代的教育也十分重要。
在宋代,教育经历了秦汉以来的秘而不宣、不重视的态势,逐渐形成了重视教育的风气。
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倡导儒学,为宋代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宋代教育以官学为主体,兼顾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文武将才,为宋代的社会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官学教育在宋代,官学是官方推行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官员和文化精英的主要场所。
官学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注重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综合培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阳楼书院,该书院建立了完善的师生制度和教材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重要的文化人才。
除了岳阳楼书院,还有如白鹿洞书院、四明书院等。
官学教育采用了严格的选拔制度,考试成绩是选拔进入官学的重要标准。
同时,官学还注重德育,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
学生需要练习礼、乐、书、数、诗、书、义、德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优秀的品行和修养。
三、私学教育宋代的私学教育侧重于培养士人的才能和技艺。
私学教育属于非官方的,由个人或社会机构创办和经营。
私学教育的教材和内容较丰富,商家子弟和地方士人尤为重视。
私学教育培养了许多成就卓越的文化人才,如陆游、苏东坡等。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院,例如东林书院。
这些书院不同于官学和私学,更注重学问和学术讨论,成为了宋代思想和文化的中心。
四、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制度对整个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实行了严格的选拔机制,唯才是举,突破了出身的限制,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官员选拔中来。
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和文人,并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宋代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清人《宋史》研究浅述

清人《宋史》研究浅述摘要:元修《宋史》由于繁冗芜杂,历来为史家诟病。
尤其清代,学者们认为《宋史》成书仓促,一是内容考订不精,过于杂乱;一是缺漏甚多,不足以反映宋代社会全貌。
因此,或重修,或考证,或补缺,撰写了一大批相关著作,极大的弥补了元修《宋史》的缺憾。
对后世进行《宋史》相关的研究,贡献极大。
关键词:清代;《宋史》;重修;考证;补缺一、重修宋史清代先后有潘昭度、黄宗羲、陈黄中、钱大昕、邵晋涵等人欲重修宋史。
然除邵晋涵撰成《南都事略》外,其余皆未成书。
[3](p186_187)邵晋涵,清代著名学者,素来有重修宋史的愿望。
邵氏生长于浙东,浓厚的学风对他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邵氏家族收藏的宋元遗书,也为他的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四库馆后,浩瀚的书籍为邵氏获取各种文献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他在《四库全书提要分纂稿》中专门列出《宋史提要》,客观公正评价了元修《宋史》。
认为元修《宋史》“大率以宋人所修国史为稿本,匆遽成编。
宋人好述东都之事,建炎以后稍略,理度两朝,宋人罕所记载。
”[4](卷三)依旧沿袭了南北宋史料著述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还认为元修《宋史》“参差之迹,缺遗之事,岂可枚举”。
[4](卷三)因此,立志撰成一部《宋志》,解决元修《宋史》的遗留问题。
邵氏所想得到了当时一些学者的支持。
段玉裁说:“先生邃于史学,闻实斋先生云,有《宋史》之举,但此事非先生莫能为。
”[5](卷十八)章学诚也说:“时议咸谓前史榛芜,莫甚于元人三史,而措功则宋史尤难,君遂慨然自任。
”[5](卷十八)可见邵晋涵的学识深受学者们的赞赏。
在史学上的造诣使得他成为撰写宋史的不二人选。
邵晋涵撰写《宋史》是为了“表宋风”,他说:“宋人门户之习,语录庸陋之风,诚可鄙也。
然其立身制行,出于伦常日用,何可废耶?士大夫博学工文,雄出当世,而于辞受取与,出处进退之间,不能无箪豆万种之择,本心既失,其它又何议焉!此着《宋史》之宗旨也。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李全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2)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10期本年度的宋史研究论著从数量上看,可谓丰富。
关于宋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集近50种,论文800多篇。
本年度宋史研究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十卷本《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出版,全集共收录邓广铭先生学术著作六种,古籍整理笺注四种,讲义、教材、百科词条等五种,以及论文等224篇。
其他主要著作有: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柳立言《宋代法律与妇女》(广东人民出版社),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商务印书馆),张文《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贾志扬著,赵冬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再出两种:李景寿《宋代商税问题研究》和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
论文集主要有:包伟民主编《宋代社会史论稿》(山西古籍出版社),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葛金芳主编《中国传统社会探研》(人民出版社),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
此外还有张其凡《宋代典籍研究》(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献校勘、整理等方面的著作有:金文明《金石录校证》(广西师大出版社),孙猛《郡斋读书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燕永成《宋太宗实录》(甘肃人民出版社),彭向前补注《宋史夏国传集注》(宁夏人民出版社),《二十五史补编》委员会编《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李勇先、毛丽娅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俞定启、乔卫平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北宋南宋)》(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傅璇琮等编《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
清人《宋史》分析浅述

清人《宋史》分析浅述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其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而在宋朝之后的时代,各种有关宋朝的记载成为了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清人编撰的《宋史》便是其中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本文就对于这部著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宋史》概述《宋史》是清代在对明清时期两宋历史的全面总结之后所编撰的一部正史。
该书全名为《宋史纪事本末》,俗称《宋史》。
它是清代翻刻并整理各种汉代以来史书的成果。
《宋史》共分为二十卷,是宋史的最重要版本之一。
其中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起义、北宋的开国、南宋的建立以及整个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
《宋史》的价值确实性《宋史》是一部经过清代官方审核的正史,因此在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上有一定的保障。
它所记录的历史也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修正,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虽然《宋史》难免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局限性,但是在整体上来看,它成为了后世研究宋朝历史的十分重要的史料之一。
《宋史》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战争与战略、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情况,为研究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高峰之一,琳琅满目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正是源于此。
因此,《宋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的历史事实,还在于它所代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艺术的精华。
学术价值《宋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上的学术价值不需要多言,其勘误、编纂、研究等工作历来没有停过,可以说对于宋代以来,宋朝各种政治、地理、经济、个人生平等方面的许多研究都逐渐依赖于它。
研究王安石变法策略、黄宗羲的理学思想、宋代远洋航海、宋代农业和商业、宋代科技等问题,《宋史》也是最主要和必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宋史》中的历史人物《宋史》中的人物基本涵盖宋代历史上的各大名流。
其中,对于著名人物的记载特别详尽,他们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等方面都被记录得十分详细。
以下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是北宋建国以来唯一一位国英,也是宋朝最杰出的军事家。
2006年宋史研究综述

2006年宋史研究综述2006年宋史研究综述1,宋史研究综述。
2006年是中国宋史研究的丰收之年,大量学术成果相继问世,显示出了研究的勃勃生机和整体实力,也表明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有些问题的研究在多年来持续冷落、空白状态后终于又有了新的突破。
2006年宋史研究综述1,宋史研究综述。
2006年是中国宋史研究的丰收之年,大量学术成果相继问世,显示出了研究的勃勃生机和整体实力,也表明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有些问题的研究在多年来持续冷落、空白状态后终于又有了新的突破。
2006年宋史研究概况由于近年来宋史研究在理论、资料、史实等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尤其是许多研究成果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就,使宋史研究已经开始步入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对宋史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回顾,系统地梳理、总结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将会为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概述( 1)研究进展, 2006年宋史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从研究范围看,涉及到了从先秦到清代历史的诸多方面,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断代史的研究,还将历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 2)宋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宋代历史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宋代政治制度。
宋代的君主专制体制比前代更加完善。
其中主要包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军事制度。
宋代官制改革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枢密院和三司制度的确立。
具体内容见下表。
2,宋代经济制度。
宋代在经济上出现了交子、会子等新型纸币,并产生了坊场、务卡等新型市场组织。
由于战争、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土地买卖十分普遍。
3,宋代教育制度。
宋代官学、私学并举,并出现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书院,影响最大的是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4,宋代文化。
文学艺术领域,宋词、科技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雕版印刷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5,宋代的文化。
与上述几方面相联系,宋代的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2001年宋史研究综述

2001年宋史研究综述沈冬梅 曲鸣丽(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北京 100732) 2001年度宋史研究成果甚丰,发表论文近300篇。
主要论著有: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张金岭《晚宋时期财政危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方宝璋《宋代财经监督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吕志兴《宋代法制特点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赵晓耕《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调整》(人民大学出版社)、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马茂军和张海沙《困境与超越:宋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方健《范仲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毕宝魁《回天转地入扁舟———王安石传》(东方出版社)、龚延明《岳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曾瑜《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修订本)(河北人民出版社)、王棣《宋代经济史稿》(长春出版社)、陈守忠《宋史论略》(甘肃文化出版社)、曹家齐《中国大运河史・两宋时期》(中华书局)、徐吉军等撰写的《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周宝荣《中原文化史》(隋至元部分,文心出版社)、汪圣铎《两京梦华》(中华书局)、王曾瑜《靖康奇耻》和《河洛悲歌》。
另有巴蜀书社出版的李之亮的《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宋《宋河北河东大郡守臣易替考》、大郡守臣考》、《宋福建路郡守年表》、《宋两浙路郡守年表》、《宋两江郡守易替考》、《宋两湖大郡守臣易川陕大郡守臣易替考》、《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宋代郡守通考人名索引》及中华书局出版的邓子勉《宋人行替考》、弟考录》等。
论文集有: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李华瑞《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漆侠主编的《宋史研究论丛》(第四辑,河北大学出版社)、李埏《不自小斋文存》(云南人民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包拯研究与传统文化———纪念包拯诞辰千年论文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泸州研究文献综述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研究的现状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近代以来已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但由于地区研究的区域限制,又囿于资料的限制,研究的成果也颇少。
对宋代泸州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透彻。
总的来说,学术界关于宋代泸州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泸州在对抗蒙军的研究 2.关于泸县宋墓的研究 3.关于合江宋墓的研究 4.关于泸州所属羁縻州的研究 5.关于泸州酒的相关研究 6.关于泸州报恩塔的研究。
在正史书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和近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的考究和宋代泸州的一般分析中,有如下研究观点:关于在泸州地区的宋蒙之战,樊波的《陕西出土蒙元墓志中的宋蒙泸州之战》中提到:“陕西是宋蒙交战时期蒙古征蜀军队的大本营,许多战事的参与者卒后都埋于长安附近。
近年陕西出土的蒙元墓志中有多方涉及到宋蒙泸州之战,《刘元振墓志》、《冯时泰墓志》、《耶律秃满答儿墓志》等3方墓志对1261年刘整降蒙和1277年泸州之战的记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而在陈世松的《老泸州城“刘整降元”石像考》中“探讨了刘整降元事件,以及对南宋毁灭性的打击”,王曾瑜先生在《宋朝兵制初探》中对刘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宋元后期战争的关键决策人物并非丞相伯颜,而是刘整。
正是刘整使得元朝作出了两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偏安江南,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宋王朝也终因元朝的战略转变而灭亡。
”高度评价了刘整。
关于泸县宋墓的相关研究,有刘复生先生的《“泸县宋墓”墓主寻踪——从晋到宋:川南社会与民族关系的变化》,先生在文章中说到:“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朝廷不断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力量,泸州成为一路的政治军事中心,权任益重,甚至与成都分庭抗礼。
大量人口移居此地,户数"猛涨",成为泸州宋墓的主人。
”提出了泸州宋墓的来源。
万然在《泸县宋墓石刻艺术研究》中提到:“泸县宋墓作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南宋墓葬群,其建造年代总体上为南宋中后期,已发现的墓葬多是泸县当地中下层士绅的墓葬,主要为石室墓。
”说明了宋墓的形式。
李伟的《四川泸县宋墓三通碑志石刻略考》“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对四川泸县宋墓中所谓“背火箭武士”、“蒙古装女武士”图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冯健的《四川泸州宋墓杂剧、大曲石刻考》“泸州宋墓出土石刻中,有一批表现宋代杂剧、大曲内容的题材,雕刻细腻,内涵丰富。
文中对它们的特征及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介绍,并综述其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
”关于泸县宋墓的相关研究还有叶知秋《泸县宋墓》简介;朱晓丽《川南宋墓石刻图式分析及数字拓片研究》从拓片角度借助现代技术研究泸县宋墓,得出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她的《泸县宋墓石刻武士像背景“留白”的审美内涵分析》从泸县石刻"留白"形式的技法渊源、审美追求、实现可能及其精神内核等4个方面对其展开了探讨,还有《泸县宋墓武士石刻的意境美》等均出自她手;王鑫《泸县宋墓穿越时光的南宋记忆》从图文并茂的角度形象的展示了泸县宋墓的景象;还有何沁冰的《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徐吉贵的《泸州“生基”墓考》,在苏欣的《泸州宋墓石刻小议》写到:“泸州宋墓石刻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貌。
”霍巍的《谈四川宋墓中的几种道教刻石》中说:在四川地区的两宋墓葬中,曾经出土过几种形制特殊、文字奇异的刻石,即所谓“敕告文”、“华盖宫文”和“镇墓真文”。
本文拟进一步对这几类刻石的内容及其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还著有《四川泸县宋墓研究两题》等。
关于合江宋墓的相关研究有何沁冰《四川合江县13、14号画像石棺考》提到:“1996年12月,四川合江县马街子田村三社发现石室墓一座,出土画像石棺两具。
这两具画像石棺是泸州也是四川极为少见的北宋时期画像石棺。
两棺的出土,对于四川宋代丧葬形制的葬式、葬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四川的丧葬形制主要为火葬葬式,基本以小型葬具替代土葬葬式中大型葬具。
这种以典型土葬葬式形式出现的大型石棺葬具在宋墓中出土,极为罕见,值得深入研究。
”还有赵世一的《合江发现宋代玉皇石雕》,王陌潇、张萃平的《四川合江县出土<宋故侯居士墓志铭>碑文之初步整理》,魏华仙老师的《四川泸州合江县新发现<宋故侯居士墓志铭>释略》探讨宋代居士文化尤其是庶民居士文化以及泸州地方风俗珍贵的原始资料。
邹西丹的《泸州宋代武士石刻》讲述了:“泸州宋墓出土的石刻中,有一批武士形象,其中大多为男性武士,还有几件女性武士。
文中对这些武士的装扮、雕刻技法以及艺术风格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其文化特色。
”关于泸州羁縻州的相关研究有刘复生先生的《宋代“泸夷”地区民族关系的演进》“今四川泸州至宜宾以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宋代主要包括在泸州羁糜州的范围之内。
《宋史纪事本末》称之为“泸夷”,即“泸州夷人”或“泸南夷人”之省。
除北边与内地州县接壤外.“泸夷”的其它三面均与少数民族地域相连。
北宋时期,“泸夷”的活动达到高潮。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地区民族斗争始终未能平息,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他的《宋代“泸夷”非乌蛮集团的民族成分》说:宋代“泸夷”即宋代“泸州夷人”之简称,它不是单一的民族称谓,而是指在宋代泸州及羁魔州活动的少数民族的总称。
郭声波的《宋代泸属羁縻州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在刘复生的《宋代“泸夷”非乌蛮集团的民族成分》等文基础上,对宋代泸州所领羁魔州的州数、州名、撩人群落分布,以及撩人、乌蛮、界子等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和补充论证。
之后还出版了《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县研究》和《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进一步研究了泸州所属的羁縻州。
关于泸州酒的相关研究有赵永康《宋代泸州酒楼考略》,文中提到:南定楼是“帅守会僚属将佐商务军务”的军事会议大厦。
会江楼本名泸江亭,是宋代泸州城内最富丽堂皇的宾馆根据《永乐大典》所引《江阳谱》和《江阳续谱》两部宋代沪州地方志记载,南宋年间的沪州城里,大的酒楼宾馆,还有皇华馆,通津馆、留春馆、骑鲸馆等四处。
分别讲述了泸州的宾馆和酒楼。
赵金松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历史文化溯源》说:宋代,泸州以盛产糯米、高粱、玉米著称于世,酿酒原料十分丰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也出现了“大酒”、“小酒”之分。
这种酒,当年酿制,无需(也不便)贮存。
所谓“大酒”,就是一种蒸馏酒,从《酒史》的记载可以知道,大酒是经过腊月下料,采取蒸馏工艺,从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来的酒。
而且,经过“酿”、“蒸”出来的白酒,还要储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称“侯夏而出”,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选用、工艺的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方面都已经与泸州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是今日泸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
追溯了泸州老窖的起源。
赵永康《泸州老窖大曲源流》讲到:“腊酿蒸鬻,候夏而出”的宋代泸州“大酒”,是使用窖池对已经蒸煮糊化的酒糟进行发酵并且通过贮存老熟的蒸馏酒。
是今日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泸州老窖大曲的前身。
这种老窖大曲,是泸州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份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
高度赞扬了泸州古代人民。
陈文的《泸州博物馆藏酒文物与泸洲酒史浅论》说:泸州,古称江阳,是中国著名的“酒城。
”作为中国名酒——“泸州老窖大曲”的故乡,在泸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遗存了极为丰富的酒文物,出土及传世酒文物甚多。
也对泸州的酒进行了夸赞。
关于泸州报恩塔的相关研究有胡昭曦《冯楫与泸州报恩塔》,讲述的是泸州报恩塔的来源:南宋绍兴年间冯楫修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已有相关著述多从古建筑和文物价值论叙,本文主要从冯楫及其与泸州和此塔的关系、塔以“报恩”命名的社会背景等进行探究讨论。
华强的《泸州报恩塔历史及文化景观价值探析》提到:报恩塔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传承佛教文化,弘扬"孝"文化的功能,还具有保护景观和丰富日常生活的功能。
如今通过对其进行包装,可以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使其成为泸州的名胜景观,提升旅游景点品位,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安中,仁杰的《泸州报恩塔》报恩塔提到:又名泸州白塔,屹峙在泸州市中心制高点。
据《泸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建成。
泸南安抚使冯(楫戈)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
诞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于城中治平寺内以报恩,故名。
”同名的文章还有程思远的《泸州报恩塔》:泸州“白塔”,因塔身洁白无瑕而被世人命名的,它的原名叫“报恩塔”。
建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落成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系泸州安抚使冯揖所建。
“报恩塔”建时无顶,明弘治辛酉(1501年)由小市镇生员李节、李俭等采铜五十斤铸顶,同时在塔顶内四叶、放置水晶。
两篇文章均讲述了报恩塔的由来,各有短长。
相关的区域研究还有李治的《宋代叙州研究》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并佐以今人研究成果等,分六章对宋代叙州的地理环境与交通、建制沿革、州府组织机构及叙州政府的职能、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特殊的民族贸易市场进行系统的研究。
骆忠军的《宋代泸叙地区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泸叙区域研究:1.宋代泸叙地区的自然环境、政区与民族2.宋代泸叙地区政治走向与形势变化3.宋代泸叙地区的经济发展诸问题 4.宋代的泸叙地区的文教与学术。
两篇区域性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宋代叙州和泸州,有各自的优点。
(二)发展趋势综观近代对宋代泸州的研究,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均是单方面的一个领域的研究,如还有泸州在宋代地位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表现出综而论之的状态。
随着对宋代泸州研究的深入,对宋代泸州的研究开始出现细化的趋势,即针对每一个区域的分而论之。
综合分析,趋势主要表现在:1. 细化到泸州的各个区域的研究2. 关于泸州在宋代地位的研究3.区域研究在上个世纪有一定的呈现,却止步了,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分而研究将成为下一个研究趋势等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宋代泸州的回顾,深入探讨其宋代地位,以及对宋代泸州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泸州各方面的剖析,让我们对泸州在宋代的战略地位、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于区域研究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本课题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用文献学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宋代泸州进行剖析从而提炼出新的历史认识。
泸州作为宋代,尤其是对南宋,对它的地位是进行分析、了解,从而找出其重要地位的原因,并且涌现的现实问题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以古为鉴,古为今用。
促进中国的区域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参考文献古代文献:[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后晋)刘珣:《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