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宋代糊名法和誊录法的若干问题

宋代糊名法和誊录法的若干问题2011-04-19 17:36:17穆朝庆【摘要】正一糊名法和誊录法的历史作用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科举制自从隋朝问世,迄至清末西方文化大量输入后而归之于灭亡,在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宋期间,通过对科举制的一系列改革,使其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如:“别试”、“排座”、“糊名”,“誊录”,“二次评卷”等法的创设,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遏止了官僚权贵对科场的干涉和垄断,防止了一些非法的徇私作弊行为。
科举的大门敞开于广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有才华者提供了学而优则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这些新法不仅在宋代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而且对宋以后的历代取士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科举的史实虽然早已成了遗闻趣事,但是,我们今天各类考试中为防止作弊而采取的编号、排座、糊名、二次评卷等项措施,却与科举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因缘。
所以,有必要认真地考察科举中各种规章制度创置的原因及其推行的历史。
【关键词】殿试名法省试封印试卷礼部科举改革《宋会要辑稿》若干问题考校一糊名法和誊录法的历史作用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科举制自从隋朝问世,迄至清末西方文化大量输入后而归之于灭亡,在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宋期间,通过对科举制的一系列改革,使其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如:“别试”、“排座”、“糊名”、“誊录”、“二次评卷”等法的创设,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遏止了官僚权贵对科场的干涉和垄断,防止了一些非法的徇私作弊行为。
科举的大门敞开于广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有才华者提供了学而优则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这些新法不仅在宋代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而且对宋以后的历代取士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科举的史实虽然早已成了遗闻趣事,但是,我们今天各类考试中为防止作弊而采取的编号、排座、糊名、二次评卷等项措施,却与科举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因缘。
所以,有必要认真地考察科举中各种规章制度创置的原因及其推行的历史。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作者:刘雨婷季善威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15期摘要:“三冗”问题是指宋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增设官职,扩大军队数量并提高待遇,所造成的“冗兵”“冗官”“冗费”的严重弊政。
本文通过分析“三冗”产生原因和宋朝改革尝试及成败,以期更深刻地把握宋朝政治历史发展规律。
关键词:宋朝“三冗” 王安石变法历史规律思考中图分类号:K244.05 文献标识码:A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为宋太祖。
他把唐的覆灭归因于军权、人事权、财权的外移,因此,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成为新生宋朝制定国策的基点,即“杯酒释兵权”,严格控制军权;“重文轻武”,重用旧官僚,广任文人为仕。
不可否认,宋前期的军政集权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
但随着局势变迁,因循守旧、不思变革,造成军队多而战斗力弱,官吏众而行政效率低,花费多而无甚裨益,“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导致宋“富而不强”,加速灭亡。
1.“三冗”原因分析1.1“冗兵”“冗兵”问题从宋建国起便初见端倪。
宋建都开封,面对辽、夏、金的威胁,无历代都城长安、洛阳天然防线的优势,可以说宋立国而无国防。
其次,宋太宗数次亲征失败,使得宋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裁兵、不能复员,也不敢再战。
因此,宋的国防战略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只能采用人海战术弥补地理缺陷——前线长期保留大量军队,后方大设禁军、厢军。
宋长期实行“募兵制”——士兵募到军中直养到六十岁。
实际上,一般士兵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可用,剩余三十年战斗力几乎丧失,而在军中十年又无仗可打,精神倦怠。
此外,为防主帅拥兵造反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制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有名无实的军队只有再招青壮年,以“多数量”替代“高质量”。
在地方动乱时,中央大量征流民入伍,时时加优以防叛乱。
以致庆历年间士兵达一百二十五万之巨。
1.2“冗官”历史遗留是宋官员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
宋朝政权由“陈桥兵变”自上而下取得,为防止唐朝朋党之争重演,宋增设官职、广任官僚,以达分权制衡、巩固皇权的目的。
最新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6.《山海经》战国·佚名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32.《华阳国志》晋·常璩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36.《唐会要》宋·王溥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42.《贞观政要》唐·吴兢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问吧8 有关宋朝的101个趣味问题

一、宋朝的历史背景1.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2. 宋朝的政权建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 宋朝与其他朝代相比有哪些独特的特点?4. 宋朝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是怎样的?二、宋朝的政治制度5. 宋朝的政治组织结构是怎样的?6. 宋朝的官职称谓和官员选拔制度是怎样的?7. 宋朝的皇帝权力和地方政权的关系是怎样的?8. 宋朝的法制建设和治理体系是怎样的?三、宋朝的文化发展9. 宋朝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哪些?10. 宋朝的科技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11. 宋朝的教育制度和学术思想有哪些特点?12. 宋朝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是怎样的?四、宋朝的军事与外交13. 宋朝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方式有哪些特点?14. 宋朝的边疆防御和对外扩张政策是怎样的?15. 宋朝的外交关系和对外贸易是怎样的?16. 宋朝的对外交流和对外文化影响有哪些?五、宋朝的社会风貌17. 宋朝的社会阶层和人口结构是怎样的?18. 宋朝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习俗有哪些特点?19. 宋朝的婚姻家庭观念和性别关系是怎样的?20. 宋朝的服饰饮食和居住生活是怎样的?六、宋朝的衰亡和影响21. 宋朝为什么会衰亡?22. 宋朝衰亡的历史原因和经济社会影响是怎样的?23. 宋朝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24. 宋朝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在当今社会有哪些意义?七、对宋朝的历史认识25. 对于宋朝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26. 对宋朝的历史研究有哪些争议和新发现?27. 如何科学客观地认识宋朝的历史?28. 如何将宋朝的历史传承下去并进行合理利用?八、对宋朝的文化传承29. 如何保护和传承宋朝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30. 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验和弘扬宋朝的文化精神?31. 如何进行对宋朝文化的传统创新和当代发展?32. 如何将宋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融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中?九、对宋朝的历史教育33. 如何加强对宋朝历史的教育普及和宣传推广工作?34. 如何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和传统手艺传承来普及宋朝的历史知识?35. 如何进行国内外历史文化交流和合作,增进对宋朝的了解和认识?36. 如何通过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念活动丰富宋朝历史的教育内容?十、对宋朝的历史研究37. 如何开展深入系统的宋朝历史研究?38. 如何利用考古学和地质科学方法对宋朝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和重新构建?39. 如何开发利用数字化科技进行宋朝历史的信息化整理和展示?40. 如何培养和推荐有志于从事宋朝历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十一、对宋朝的历史保护41. 如何加强对宋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42. 如何开展对宋朝历史遗迹和古迹的考古发掘和修复工程?43.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存和展示工作?44. 如何开展对宋朝历史墓葬和古籍藏书的保护和研究工作?45.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的继承和再创造?46. 如何开展对宋朝历史人物和精神风貌的传承和弘扬工作?47. 如何通过宋朝历史和文化传承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48. 如何将对宋朝历史的传承融入到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事业中?十三、对宋朝的历史故事和传说49.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奇故事和佳话?50.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传承的神话传说和口头传统?51.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的神秘传奇和古代传承?十四、对于宋朝的历史艺术52.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53.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题材和传统手艺的文化精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54.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题材和文化传统的文学、戏曲和影视作品?十五、对于宋朝的历史旅游55. 有哪些与宋朝历史有关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56.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人文风光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57.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的特色民俗节庆和地方特色美食?58.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特色的历史街区和风情小镇?59.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研究和学术界的专著、论文和研究成果?60.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科研项目?61.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标本和文献资料的学术论证和学术讨论?62.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规范和学术研究范例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议?十七、对于宋朝的历史娱乐63.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娱乐活动和休闲娱乐?64.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游戏和历史娱乐产品?65.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的传统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66.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传统和文化起源的民间传承和教育娱乐?十八、对于宋朝的历史讲解67.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专家讲解和传统教育?68.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人文风光和历史建筑的专业讲解和研学活动?69. 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的虚拟体验和现场导览?70. 如何通过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进行对宋朝历史的讲解和解读?十九、对于宋朝的历史摄影71.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和建筑遗迹的摄影展示和摄影创作?72.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人文风光和民俗传统的摄影创作和图片展示?73.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摄影艺术和文化意涵?74. 如何通过摄影作品和图片展览进行对宋朝历史的理解和传播?二十、对于宋朝的历史书籍75.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时历文的历史书籍和历史杂志文献?76.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历旅的历史传记和历史小说作品?77.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书籍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经典?78.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书籍文化的文学传世和文化传媒?二十一、对于宋朝的历史音视瓶79.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学音像的历史音乐和历史戏曲影视?80.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影像的历史影视纪录和历史文化艺术作品?81.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音像的文化传媒和文艺资料?82.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音像的文化传播和文学传播?二十二、对于宋朝的历史教育83.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的历史教育和社会教育?84.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教材和历史教辅的历史启蒙和历史文化教学?85.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教育创新和历史研学活动的教育传承和历史文化教育?86. 如何通过历史教育资源和历史教育课程进行对宋朝历史的学习和教育?二十三、对于宋朝的历史研学87.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历史研学游学和社会考察?88.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热点和历史专题的研学实践和学术研究?89.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研学体验和学科教学?90. 如何通过历史研学活动和历史课程进行对宋朝历史的研学和教育?二十四、对于宋朝的历史考古91.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时历际的历史考古发掘和文化挖掘?92.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遗物和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和历史发掘?93.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的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94. 如何通过历史考古文献和历史资料进行对宋朝历史的发掘和重建?二十五、对于宋朝的历史地理95.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时历旅的历史地理探索和民族踏查?96.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人文风光和自然景观的地理调研和生态环保?97.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的地理考察和民族调查?98. 如何通过历史地理地图和历史地域进行对宋朝历史的地理认知和地理实践?结语99. 通过上述101个有关宋朝的趣味问题,我们对宋朝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宋代文学

赵宋王朝的军事制度,带有明显的对内严防和集权性质。朝廷把各州的精兵都调往京师,升为禁军,直接由中央统帅,守卫首都,地方上只剩老弱残兵,谓之厢军,不甚操练,不能与中央对抗。于是军事大权,全部归之于朝廷。但这样做,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国防力量,使得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加剧。北宋初期受契丹的欺侮,中期则受西夏的侵扰,最后金国崛起,长驱直入,直至把皇帝俘去,北宋灭亡。南宋则屈辱求和,长期偏安江南,无力收复中原,最后被蒙古族灭亡。除集中全国精兵于京师外,又立“更戍法”,把京师的驻兵轮番派遣到各地戍守,使“兵不如将,将不知兵”,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防止士兵和将帅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使那些具有很高威望的将领不能拥兵以自重。此外,还采取措施,分散禁军将官的指挥权,把京师的禁兵分给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统领,同时设置枢密使,掌调发国内军队之权。这样,“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见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北宋王朝这些措施在防范武人跋扈方面收到了成效,然而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加以北宋历朝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在边疆有事时每派宦者监军,多方牵制;或自画阵图,遥授军机,使将帅不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因此北宋王朝对外族的历次战役,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丧师失地结束的。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在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之下,北宋王朝就只有求和、送礼,甚至撤防、割地,一直挺不起腰杆来。北宋文学就是在人才最盛的从庆历到元丰(1041-1085)期间,也没有象西汉赋家或盛唐诗人所表现的开廓恢宏的气象,归根到底是这种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二、宋代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重用文官
比至武人,北宋王朝对文人的待遇优厚得多。宋朝文官有优厚的俸给,在离职时也还可以领宫观使的名义支取半俸,武官就不能这样。宋太祖赵匡胤即制定重视儒士的政策,曾说“宰相需用儒者”(王曾《王沂公笔录》),其实何止宰相,就是主兵的枢密使、理财的三司使、下至州郡长官,也几乎都是文人担任。并且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人”(陆游《避暑漫钞》),这个制度在相当长时期得到坚持。这对于提高当时文人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效忠于北宋王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评价说这是宋朝“过于前人”、“汉唐之所不及”之处(《日知录》卷一五《宋朝家法》)。
方案-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xa0\xa0\xa0\xa0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
直到本世纪,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
中国古史绵长,史料丰富,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
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
本世纪的上半期,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学问渊博,在20—40年代,先后二三十篇,涉及宋代的、法律、军事、、、科技等。
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
例如《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宋太宗继统考实》、《北宋的土地分配和骚动》、《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沈括编年事辑》、《燕肃著作考》、《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等文,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
可惜他逝世过早,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
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
由于他们的研究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为便于叙述,留待后面再作介绍。
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他在主办的《食货》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
全汉昇吸收西方经济理论,包括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论文先后编成《中国经济史论丛》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两部论文集,涉及了宋代、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
到本世纪下半期,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
聂崇岐学问广博,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后来编成《宋史丛考》一书。
其中如《宋役法述》、《论宋太祖收兵权》、《宋词科考》、《宋史地理志考异》、《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等都是其代表作。
聂崇岐逝世较早,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
历史宋代试题及答案
历史宋代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开始于哪一年?A. 960年B. 1127年C. 1279年D. 1368年答案:A2. 以下哪位皇帝是北宋的开国皇帝?A. 赵匡胤B. 赵构C. 赵光义D. 赵祯答案:A3. 宋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什么?A. 乡试B. 会试C. 殿试D. 院试答案:C4. 宋代著名的词人苏轼,他的号是什么?A. 东坡居士B. 易安居士C. 六一居士D. 香山居士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宋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术答案:A(注:造纸术是东汉时期的发明)二、填空题1. 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运动是______,由王安石领导。
答案:王安石变法2. 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有岳飞、______。
答案:韩世忠3. 宋代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其中以______最为著名。
答案:宋词4. 宋代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______最为著名。
答案:景德镇5. 宋代的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主要使用的货币是______。
答案:铜钱三、简答题1. 简述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答案: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包括:(1)科举制度更加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规范化;(2)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选拔人才更加严格;(3)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际才能,而非门第背景。
2. 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案: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1)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如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业工具的改进;(2)手工业的繁荣,特别是瓷器、丝绸等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贸易的兴盛,城市经济的繁荣,货币经济的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宋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要点:宋代文化的特点包括:(1)文学艺术的繁荣,特别是宋词的创作达到了高峰;(2)哲学思想的发展,如理学的形成和发展;(3)科学技术的进步,四大发明的完善和应用。
宋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宋词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2)对哲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流派;(3)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之后的第一个唯一的、较为稳定的朝代。
它的建立者为赵匡胤,他在长期内战后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宋朝,首都定为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
二、政治制度1. 宋朝政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形成。
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和地方势力割席断交,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路、府、州、县”的组织结构。
路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府、州和县是路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这种行政制度相对于以往的封建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三、社会状况1. 北宋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东京等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经济繁荣。
同时,农业生产也相对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社会贵族阶层特权严重,富人和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而中小地主和贫苦农民则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困境。
这一切导致了社会上阶级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四、经济发展1. 北宋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使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成为可能。
2. 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宋时期的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大量商品流通。
手工业方面,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和冶炼业等都有很高水平的发展。
五、文化艺术1. 北宋时期,文化艺术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人雅士成为时代的精英。
代表作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科技方面,北宋时期有很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宋史》本传所见宋人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
《宋史》本传所见宋人著述与《宋史》艺
文志比证综考
宋史要求具有丰富的史料研究,尤其是宋人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宋朝历史。
宋人著述是史学家们研究宋史的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历史学家们通过收集和比较宋代的著作来考察宋史,从而把史实链接起来。
主要的宋人著述有宋史、辉腾正史、原史、赤经、苏明史、官居报、孔氏家训、傳習記、四庫全书等。
宋史艺文志是宋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它不仅仅包括文学方面的记载,还充满了处理时事的思想、制度的变革、社会变化的历史轨迹等。
重要的宋史艺文志包括《宋辽史记》、《辉历正史》、《次资世史》、《文献通考》、《赤经》和《十四史文献补遗》等。
将宋史的著述与艺文志结合比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宋朝的历史,也可以解释宋史料中存在的矛盾、差别有可能是因为当时记地
方贡政归口不同、边境记载官渡不均等原因造成的,也能概括和反映宋朝的政治改革、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社会思潮等。
综上所述,宋史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对研究宋史还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学家们通过收集宋朝的文献,结合宋人著述与艺文志的综考,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宋朝的历史。
只有丰富的宋史史料研究才能使宋史史学更加成熟,使宋史学术研究更加深入。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曾瑜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o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直到本世纪o 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o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o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中国古史绵长o史料丰富o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o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o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本世纪的上半期o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o他的学问渊博o在us)ws年代o先后发表论文二三十篇o涉及宋代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例如5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6!5宋太宗继统考实6!5北宋的土地分配和社会骚动6!5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6!5沈括编年事辑6!5燕肃著作事迹考6!5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6等文o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可惜他逝世过早o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o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由于他们的研究工作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o为便于叙述o留待后面再作介绍∀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o他在主办的5食货6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全汉吸收西方经济理论o包括马克思5资本论6的论述o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o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论文先后编成5中国经济史论丛6和5中国经济史研究6两部论文集o涉及了宋代农业!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o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到本世纪下半期o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y 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聂崇岐学问广博o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o后来编成5宋史丛考6一书∀其中如5宋役法述6!5论宋太祖收兵权6!5宋词科考6!5宋史地理志考异6!5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6等都是其代表作∀聂崇岐逝世较早o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朱希祖著有5杨么事迹考证6!5伪齐录校补6!5伪楚录辑补6等o张须著有5通鉴学6o李埏著有5北宋楮币起源考6!5宋代四川交子兑界考6!5宋代交子发展史6等o 吴天墀著有5烛影斧声传疑6o都有相当学术价值∀对王安石变法的讨论o成为近代宋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梁启超和柯昌颐都著有5王安石评传6o对此次变法持肯定意见o 柯昌颐一书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从事辽史研究的傅乐焕对宋辽关系等作了深入研究o 他的论著已收入5辽史丛考6一书∀有些著名学者虽非专治宋史o但也有若干重要论著传世∀王国维是近代学术大师o 他对宋代文化有独到研究o如5五代两宋监本考6!5两浙古刊本考6!5人间词话6! 5宋元戏曲考6!5唐宋大曲考6!5摩尼教流行中国考6!5宋代的金石学6等o都是他的代表作∀以5古史辨6创导史学思想解放运动的顾颉刚著有5郑樵著述考6!5郑樵传6!5郑樵年谱6等∀陈垣著有5通鉴胡注表微6o对5资治通鉴6的胡三省注作了透彻的论析o也表现了作者本人的爱国精神∀其他如5书全谢山3通鉴分修诸子考4后6!5火教入中国考6!5摩尼教入中国考6等o也都是重要论文∀余嘉锡撰有5宋江三十六人考实6和5杨家将故事考信录6o对民间流传很广的5水浒6和杨业的历史作了考证∀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的张政在ws年代著有5宋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大雅事辑6!xs年代著有5宋江考6o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方志专家朱士嘉著有5宋元方志考6!5临安三志考6!5宋临安三志版本考6等∀治魏晋南北朝史的缪越对宋代诗词造诣颇深o撰有5论词6!5论宋诗6等∀中外关系史专家张星著有5中世纪泉州情况6!5宋初华僧往印求经的经过6等∀古代科技史专家李俨著有5宋杨辉算数考6o王振铎著有5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制6∀张须候的5通鉴学6o是近人第一部系统研究5资治通鉴6的专著∀总的说来o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间o不少前辈学者在艰难的国运中o筚路蓝缕o开创了独立的近代宋史研究o我们不能忘却他们的功绩∀从另一个角度看o作为开创期的研究o还处于分散!零星的阶段o缺乏系统性o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o都留有很大余地o而有待于后人继踵∀断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o不能不与史料的丰富程度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史料绝大部分集中在宋!明!清三代o宋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余地虽然大不如清史o却远胜于前朝史∀现实生活的发展o也会使史学家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o开拓新的研究领域∀#z w t#历史研究t||z年第w期二!本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本世纪下半期o中国大陆和港台学者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从事宋史研究∀为便于介绍o本文采取分节叙述的办法∀中国大陆从xs年代至ys年代中期的大约十五六年间o宋史研究有一定成绩o但总的说来o不算景气o为宋史研究支撑门面的o还是邓广铭!陈乐素!张家驹等少数知名学者o新人不多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处于落后状态∀十年浩劫期间o始而取消对祖国历史的研究o继而影射史学之类泛滥成灾o成为中国史学史上可耻的一页∀因此o在t|{s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会上o会长邓广铭强调说}/从我国史学界对各个断代史的研究情况看来o宋史的研究是较为落后的∀这表现在}不但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出来的有关宋代史事的论文o比之其他各代显得少些o甚至连一部篇幅较大的宋史专著也迄今无人撰写出来o而其他断代却多已有了∀在国外o例如在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中o其每年发表的有关宋史的论文和专著o也比我们的多∀没有一定的数量o 当然就很难谈到质量∀因此o关于宋代史事的研究o还亟需我们继续尽最大的努力o去生产成品o去培育人材o去追赶国内各断代史的研究水平o并夺取国际上宋史研究的最高水平∀0在所谓文革后的us年间o应当说o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步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虽非成就最大o却已跃居前列o新人辈出o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o无论就研究的深度或广度而言o都有很大的进展∀当然o宋史研究也存在不少缺陷∀以下就近xs年间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分别作一些简单介绍∀邓广铭是目前年龄最大!从事宋史研究最久的著名学者∀早在vs年代o他就开始发表论文o他的研究并不以宋史为限o涉及了广泛的方面o对不少重大课题o都作了开拓性的!精深的研究∀其重要论文已编为5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6o专著和校点古籍有5陈龙川传6!5韩世忠年谱6!5岳飞传6k增订本l!5辛稼轩年谱6!5辛弃疾k稼轩l传6!5稼轩词编年笺注6!5稼轩诗文抄存6!5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6!校点增订5陈亮集6!校点5涑水记闻6k与张希清合作l等o目前正在编著全集∀他强调治史者的基本训练o提出年代!地理!职官和版本目录是治中国古史的四把钥匙∀邓广铭治史勇于创新o敢于以精微的论证o推翻前人的定论o无论是他对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的研究o还是对5宋史6的5职官志6和5刑法志6的考证o都反映了这种特点∀他对辛弃疾的研究o更是实现了传记!年谱!词与诗文的完整组合∀蒙文通是一位著名前辈学者o他学识渊博o自vs年代开始o就先后发表了5论北宋变法与南宋和战6!5从3采石瓜洲毙亮记4认识到宋代野史中的新闻报道6!5从宋朝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6等文o编入5蒙文通文集6之中∀陈乐素是另一位著名前辈学者∀早在us年代末至vs年代初o他因痛恨日本军国#{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义侵略中国o而开始了历史研究o发表了5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6!5三朝北盟会编考6!5徐梦莘考6等文章o网罗弘富o考订详实o也寄托了他忧愤国难的爱国精神∀他的5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统计6一文o是中国第一篇论述宋代主户和客户的重要论文o而5宋史艺文志考证6所下功夫尤深∀其论著已编入他的5求是集6∀张家驹早在vs年代o就发表了5宋代分路考6等论文o他在五六十年代著有5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6!5赵匡胤传6!5沈括6等专著∀何竹淇编著了5岳飞抗金史略6和5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6∀戴裔煊5宋代钞盐制度研究6一书o对宋代盐的生产!运销和钞盐制的沿革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华山对宋代客户等问题有专门研究o他的论文已编为5宋史论集6∀程应早年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o后著有5司马光新传6o其论文编为5流金集6∀徐规在ws年代已发表了5陈傅良之宽民力说6o ys年代又发表了5李焘年表6o但他的大量作品主要还是发表在zs年代以后∀李埏著有53水浒传4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6等文o重点研究货币等经济史∀王云海长期从事5宋会要辑稿6的研究o但因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o他的成果直到zs年代以后o方有发表的机会∀姚瀛艇也有同样情况∀李涵著有5范仲淹传6和一系列论文∀关履权著有5两宋史论6!5宋代广州的对外贸易6k增订本l和其他论文∀朱家源对宋代土地制度等多下功夫o撰有5谈谈宋代的乡村中户6等文∀陈光崇对宋代史学多有研究o撰有5欧阳修的史学6!5资治通鉴述论6等文∀郦家驹著有5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6!5试论关于韩胄评价的若干问题6等∀王瑞明编有5文献通考研究6和著有5宋代政治史概述6等∀沈起炜著有5宋金战争史略6!5文天祥6等∀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有成就的前辈学者∀漆侠是继邓广铭之后的又一著名前辈学者o他的学识渊博o其研究领域不以宋史为限o而以宋史为重点∀在xs年代o他就发表了专著5王安石变法6∀长期以来o他的研究重点是经济史o{s年代o他发表了5宋代经济史6的长篇巨制o无论就中国经济史或宋史而论o这部书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o它首次对宋代经济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o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漆侠的大部分论文编入了5求实集6和5知困集6∀目前o他的研究又转向了宋代思想史o5宋学的发展和演变6一文是其代表作o 此文的一大特色o是摆脱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o这在后面思想史部分另叙∀过去往往将宋代视为中国古史中一个贫弱而无所作为的时代o但随着研究的深入o 人们对宋代的评价愈来愈高o其经济文化成就大大超过唐代o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广铭甚至认为o/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0o其物质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o在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以下对主要是{s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分别予以介绍∀k一l社会经济除了前述漆侠的5宋代经济史6以外o程民生的5宋代地域经济6一书o继张家#|w t#历史研究驹之后o对宋代地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尽管此书的某些论点可以商榷o但对两宋区域经济首次作了全方位的研讨o无疑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o也反映了在史识上别具慧眼∀韩茂莉5宋代农业地理6一书的特点o是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o全面地研讨宋代的农业地理o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书重视对宋代的人口!耕地等作定量分析o但似须注意古代统计数字往往不准确的问题∀贾大泉的5宋代四川经济述论6是在某些重要史料不足的客观困难下o对宋代四川经济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论述~他与周原孙合撰的5四川通史6第四册o又在此基础上o对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o以及宋代四川在四川通史中的重要地位o作了全面论述∀粟冠昌!许怀林!周宝珠!朱瑞熙!彭友良!王曾瑜等也发表了若干有关区域经济的专文∀葛金芳5宋辽夏金经济研析6的优点o是试图从整体上建立自己的中国经济史宋辽夏金阶段的理论体系∀但理论架构固然需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o却也同样需要对自己论述的各个细节o都在史料上作细致的爬梳∀吴晓亮和林文勋主编的5宋代经济研究6是云南大学历史系宋代经济史研究的论文集∀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o不仅有一批人口超过ts万的大城市o还有成千上万小市镇的勃兴∀周宝珠的5宋代东京研究6一书o汇集的史料十分丰富o是系统!深入地研究北宋首都开封的力作o此书也致力于探讨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某些规律∀林正秋的5南宋都城临安6则可说是前一书的姐妹篇o也是一部力作∀傅宗文的5宋代草市镇研究6研讨了两宋市镇的演变!分布格局!主要特征!市容风光!市政管理!市民类型!市场结构等问题o并编著了宋代草市镇名录∀李春棠的5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6一书o从某种意义上说o已不局限于描述城市生活o其优长是对所论述的方面深入浅出o文笔流丽o别具一格∀杨德泉!戴静华等有专文研讨宋代工商业组织/行0!/作0等问题∀在手工业方面o柯昌基在xs年代发表5宋代雇佣关系的初步探索6一文o提出了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郭正中的5宋代盐业经济史6和李华瑞的5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6是两部重要著作o盐业和酒业不仅是宋代手工业的两个重要部门o也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o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o两书史料丰富o论述详备∀王菱菱专注于研究宋代矿业o发表了5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6等一系列论文∀度量衡的研究o对于古代经济史!科技史等的重要性o是不言而喻的∀郭正中5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6一书o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o有了新的进展∀但是o由于古代度量衡制的混乱和不精确性o似宜采用模糊数学的思维o刻意求精o有时也可能走向反面∀在商业方面o姜锡东的5宋代商业信用研究6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o此书从赊买o贷款o牙人和担保o交引和交引铺o榷货务等诸方面o论证了宋代商业信用从消费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和流通领域∀林文勋的5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6和龙登高的#s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5宋代东南市场研究6两书o着重论析了宋时两个重要的地区性市场∀刘秋根在5两宋私营高利贷资本6等文的基础上o撰成5中国典当制度史6的专著o对古代一种特殊的金融业o作了系统论述∀宋代无疑是中国货币史的重要阶段o已故前辈学者彭信威的5中国货币史6是少见的质量较高的专史o其中对宋代的货币和货币思想作了较系统介绍∀有关论文有李埏5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6!5北宋楮币史述论6等∀高聪明就宋代货币发表了一系列论文o其他如汪圣铎!刘森!赵葆寓!王曾瑜等也有专文∀车迎新和胡国瑞!刘森主编的5宋代货币研究6是一部专门的论文集∀乔幼梅治史不以宋史为限o其5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6涉及了宋代的货币!高利贷等课题o她的一大优点是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o提出若干立论高远o甚至是出人意表的精辟见解∀朱瑞熙5宋代社会研究6撮要性地论述了从社会经济!家族到理学!哲学等ts个问题o提出了自己对宋代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地位的见解∀朱瑞熙是位研究领域广泛的学者o涉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等许多方面o对不少人们不经意的课题o他都有独到成果或知识积累o这是他的一大特长∀在社会风俗方面o他就宋代的牙刷!押字!挂面!米面!南北食差别等o都发表了专文∀王曾瑜的5宋朝阶级结构6试图超脱前人主!客户和户等制的研究o从乡村户与坊郭户!官户与民户等对称户名中o提出户口分类制度的概念o并通过户口分类o论述宋代的社会阶级∀此书不采用他认为不科学的/封建社会0一词o对/资本主义萌芽0这个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关土地制度方面o梁太济!曾琼碧等发表了如5两宋的土地买卖6!5宋代租佃官田的/二地主06等一系列论文∀梁太济和包伟民合撰的5宋史食货志补正6o不仅补正详密o而且其绪论可说是迄今对5宋史#食货志6研究最深入!最具有权威性的论述o而5宋史#食货志6对研究宋代经济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张邦炜5婚姻与社会k宋代l6一书不是全面论述宋代的婚烟o而是从若干问题着手o试图从古代婚姻的共性中o发掘和描述宋代婚姻制度的个性o是一部成功之作∀袁俐的5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6是一篇有深度的论文∀家族研究迄今仍是薄弱环节o但许怀林!王善军等已发表了若干通论性或个案性的论文∀吴松弟的5北方移民和南宋社会变迁6是一部研究宋代北方人口南迁的专著o论述精详∀宋朝的财政!赋役与其他社会经济问题比较o传世史料最为丰富o相形之下o梳理的难度也就更大∀汪圣铎5两宋财政史6作为一部开创性的专著o从宋朝各代财政史的发展沿革!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o进行了相当系统和深入的论述o并且罗列了许多表格o无疑是极费功夫的∀但是o宋朝财政和赋役的范围太广o这部近zs万字的巨著o仍不可能巨细无遗∀例如宋神宗时的司农寺一度成为与三司相平行的中央财政机构o至于各种赋役o有的仅是一项o就完全可以写成专著∀因此o如朱家源!漆侠!梁太济!戴静华!魏天安!王棣!石莹!包伟民!李伟国!张星久!王曾瑜等有关宋朝夫役!职役!匠役!两税!丁税!役钱!和买!和籴!科配!商税!司#t x t#历史研究农寺!内库!总领所!提举诸司库务司等论文o尚非汪圣铎一书所能取代和包容∀k二l法制朱瑞熙和张其凡所撰5中国政治制度通史6的第六卷o对宋朝政治制度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官制是宋史研究的一大难题o却又是研究任何课题都无法回避的∀就我个人的教训而言o论著中的一些错误o大多出在官制方面∀在邓广铭先生的倡导下o官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龚延明无疑是成就最大的一位o他撰有5宋史职官志补正6一书o另有长达txs万字的5宋代官制辞典6o乃是迄今篇幅最大的一部个人宋史专著和工具书o此书在辞条上大体可说是巨细无遗o并且有释文o有史料的引证∀这是继邓广铭先生ws年代的5宋史职官志考正6之后o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陈振和朱瑞熙也是两位很有造诣的专家o发表了5北宋前期的/中书06!5关于宋代的知制诰和翰林学士6等一系列论文∀邓小南的5宋代文官制度选任诸层面6!杨果的5中国翰林制度研究6!贾玉英的5宋代监察制度6!苗书梅的5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6和刁忠民的5两宋御史中丞考6无疑都是研究宋代官制的力作∀若将宋朝官制分成官吏人事制度和机构两部分o苗书梅一书则对官员的人事制度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o涵盖面甚广o难度之大o显而易见o她广征博引o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o很见功力∀邓小南一书选择了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o作了独创性的论述o钩沉索隐o梳理十分细致∀并且不拘泥于就事论事o提出不少发人深思的见解∀杨果一书o在对宋代翰林学士作了精细研究的基础上o扩充到了整个中国古代o并通过翰林制度论析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若干重要特征∀她还撰写了5中国俸禄制度史6的宋辽金元部分∀贾玉英一书除台谏制度外o还包括了封驳制度!地方监察制度等o并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o梳理了清晰的脉络o准确地论述了宋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宋代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两书对宋代监察和翰林制度都可以说是进行了立体透视和全息摄影∀刁忠民一书对宋代御史中丞的史料的收集和考订o下了很大功夫∀此外o如李涵!金圆!高美玲!许怀林!郑世刚!魏天安!刘坤太!俞宗宪!李宝柱!丁凌华!李昌宪!曾小华!程民生!戴建国!张希清!穆朝庆!吴以宁!史继刚!王曾瑜等都发表了有关论文∀在军制方面o王曾瑜的5宋朝兵制初探6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o重新研讨宋朝军制o但在内容!体系和个别史实上o有一些缺陷和失误∀李昌宪的5宋朝将兵驻地考述6o游彪的5论宋代军队的剩员6!5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6等文及程民生的5略论宋代西北乡兵6o都可补此书之不足∀在科举制方面o以张希清和何忠礼的成绩最为显著∀两人除发表一系列论文外o张希清著有5中国科举考试制度6o此书是一部浓缩型的作品o体例和论述有其特色o实际上仍以宋代为主o因为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何忠礼另著有5宋史选举志补正6o此书广征博引o特别是其附录o已超出了为5宋史#选举志6补正的范#u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围∀宋时使用/进士0一词o含义较广o包括非及第进士o龚延明5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6对此作了深入论述o甚见功力∀在法制方面o由王云海!季怀银!杨师群!安国楼!苗书梅!陈广胜!胡建华!钟剑麟和朱瑞熙撰写!审改的5宋代司法制度6o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有关宋代司法的专著o但作为一部开创性的著作o有补充和更正的余地∀郭东旭对宋代法律有深入研究o著有5宋代法制研究6和一系列论文o其专著不仅对宋代法律作了系统论述o 而且对法律的变化背景作了深入考察o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戴建国也发表了5宋代的狱政制度6等一系列论文∀朱绍侯主编的5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6一书o宋代部分由程民生执笔o初步较系统地介绍了治安思想!制度!管理等情况∀k三l政治张其凡对北宋初o即从太祖到真宗时的政治有若干独到的见解o其成果主要集中在5宋初政治探研6一书中∀李裕民也有若干论析较深的论文∀关于宋仁宗时的政治o 除庆历新政有众多文章外o李涵与张邦炜的两篇有关刘后的论文值得重视∀王安石变法是政治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除了前述邓广铭和漆侠的专著!程应5司马光新传6外o还有李华瑞!姜锡东!赵喜英!郭东旭!高聪明!王善军!苗书梅!王菱菱!李晓等合撰的5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6o其论述的范围自然不以此次变法为限∀其他如季平的5司马光新论6!罗家祥的5北宋党争研究6!叶坦的5大变法6等专著及王曾瑜等人的很多论文o都涉及对这次变法的讨论∀依个人之见o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o目前似应多做细节性的个案研究o然后才可能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水平∀叶坦一书有其独特的风格o将似乎枯燥乏味的变法情节o写得文笔流丽o情趣盎然o深入浅出o但书中将变法对各阶层利益的影响用图表示意o似乎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了∀罗家祥一书纵论北宋后期的党争o无疑下了相当的功夫o王曾瑜5洛!蜀!朔党争辨6一文提出了一点不同见解∀北宋后期政治至今仍是宋代政治研究较薄弱的环节o王曾瑜有关北宋末到南宋初的若干文章o试图通过个案分析o探讨专制腐败政治的某些规律∀关于南宋初的政治o 周宝珠!朱瑞熙!曾琼碧!张星久等人也著有专文∀南宋中!后期的政治o胡昭曦和蔡东洲的5宋理宗!宋度宗6一书作了深入论述∀张邦炜5宋代皇亲与政治6一书o纵论了宗室!后妃!外戚与宦官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o提出不少有分量的新论o其缺点是在制度史方面论述较为薄弱∀汪圣铎有关宋代宗室的文章可补其不足∀另外o此书对南宋前期的宦官势力也估计不足∀农民战争一度是最热门的研究课题o有关著作和论文很多o但近年来渐趋减少∀前述何竹淇一书问世o应当说是编录了大部分史料o在史料上不可能再有大的开拓余地∀以往的研究成果在农民战争的具体细节上o也已下了很深的功夫o但在以阶级斗争为#v x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