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的美国宋史研究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作者: ————————————————————————————————日期: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
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发展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
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
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
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
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
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夏史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夏史研究述评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虽然用近代的方法研究西夏历史,自1908年黑水城文献出土以后就已开始,但是国内西夏史研究真正有较大的发展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西夏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学界已有很翔实的总结和综述,1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赘述,而是拟从文献资料与历史研究关系的角度,对黑水城文献全面公布之前之后的西夏史研究著作和近十年来研究论文作一些梳理和评述。
一、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西夏史研究1997年《俄藏黑水城文献》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应看作是黑水城文献全面公布的重要标志,这个标志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西夏史研究分成二个阶段,从1978年至1997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承袭20世纪初以来的的西夏史研究已开创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大大向前推进。
1997年至今是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由于西夏文献资料得到全面公布,而研究视野也开始发生转变,因而西夏史研究进入纵深发展阶段。
先看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有三方面的进展值得称道。
首先是对考古文物资料进行总结和梳理。
众所周知,20世纪初以来在黑水城文献出土影响的带动下,在西夏故地的宁夏、甘肃等地又陆续发现了一批西夏文献、文物资料,包括西夏文书、碑文、石刻、题记、印章、牌符、钱币、壁画、绘画等等。
这些种类繁多的西夏文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许多方面可以弥补汉文史籍之不足,特别是对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的西夏洞窟进行分期,从考古发掘的角度对西夏王陵、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1白滨《党项史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国西夏学的发展》载《辽金西夏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陈学霖《八十年来西夏史研究评议》,收入氏着《宋史论集》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史金波《西夏学百年回顾》,载《国家图书馆学刊增刊2002·西夏研究专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西夏学概说》载《西夏学》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李范文《20世纪中国西夏学的回顾与展望》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1期、李范文《西夏通史·导论》,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杜建录主编《二十世纪西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余英时

关于[余英时访谈录(一)]的字幕:我是1949年8月在上海考进这个燕京大学插班燕京大学当然现在就变成北京大学我住在未名湖旁边的第二食堂1978年我去访问中国那也是唯一的一次访问北大也就是实际上就是燕京我还特别从未名湖走到第二食堂进去转了一下所以我对燕京的这个回忆有半年是非常宝贵的我很珍惜它我当时读书的时候大概跟了三个先生一个是聂崇歧先生聂崇歧先生以宋史为著为著名的可是那一年他并没有开宋史他开的是中国近代史反而大概是因为共产党来了以后有新的需要近代史更重要宋史就没有开了他近代史用的教科书我还记得武波写的”实际上我才知道就是文澜范文澜写的当然这个书现在有没有我都不知道了当时从某一特定观点写的官方观点写的不过聂先生并没有照书讲他是讲他自己的他研究各种各样的人研究他们的传记比如讲曾国藩讲太平天国他都自己另外做研究把每一段重要的史实都很扼要的呈现出来所以他是很认真的但是后来我走以后不久就听说他出了毛病了那就不知道了所以他是我很感念的一个(老师)另外一个先生我跟他比较熟的就是翁独健先生翁独健是研究元史的研究蒙古文的那时候也研究过满文他是福建人一条腿大概是断的不良于行所以叫他大概因此就叫“独健”只有一条腿但是他是很聪明的他对西方农民学也看很多他那时候教的是历史哲学用就是普列汉诺夫的这个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当然后来我们看到英文翻译看到其他的东西很多了但是他教的时候也就是拿那个做的教本主要是讲西方这个史学思想的某些变化也不是完全给我们宣传唯物史观或者辩证唯物论他反而要我们要读一读像罗素的刚刚出来不久的《西方哲学史》因为罗素《西方哲学史》也是号称以社会背景做基础的这些你可以看出来我也是当时受的影响也在这里对不对觉得从社会背景要看思想很重要的所以这个翁先生也是我很感念的一个人另外就是系主任齐思和先生齐思和先生研究战国史的美国的研究是封建的所以他是对封建西方封建真正有了解的我们今天讲中国的封建根本是用马克思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它的讲法完全牛头不对马嘴因为要是封建的话基本上不能不可能是个统一王朝统一中央政府的封建封建一定是分封的一定是这个就是诸侯分土的不会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的如果有个强大中央政权就不可能叫做封建所以这是很清楚的一个东西不过这个已经没有办法了长期以来这个“封建”两个字在我们嘴里实际上是乱用的我们说某人封建某个想法封建根本都是没有意义的话说老实话只是说这些说法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是这样说并不是封建的问题封建不能概括任何东西总而言之齐先生对西方史对于欧洲史对于美国史都有相当研究所以我在他那面对西洋史方面也受了他的影响但是我只有半年的时间很快就离开了我到香港以后那时候是来看我父母的并不想准备长呆可是后来我父亲的年纪也比较大了所以希望我不走我后来还留下来留下来我父亲就说现在钱穆先生在这里办一个史书院叫新亚书院离我住的地方只有大概走路也不过二十分钟十五分钟所以很近我就去参加了这个新亚书院第一次看到钱先生钱先生我当然早就闻名的不但早看过读过他的《国史大纲》也看过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我写一篇文章讲墨子的墨学的兴衰考论之类的还参与过钱先生《先秦诸子系年》所以我对钱先生的书已经有相当了解同时我也看过胡适、梁启超这些书所以跟钱先生那里一去他来出题目来考我就让我写一些我念过些什么书什么经验他也看了很满意所以就变成新亚书院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所以我在新亚念了差不多这个两年半的样子但是这两年半中间钱先生因为没有钱的关系到处去找钱有时要到台湾一下就几个月不回来后来第二次去头还打破差点死掉所以我毕业时候他都没回来但是他回来以后我私下我在班上上课当然得好处但是那好处比较少因为他们那时候老先生心里也不很平衡但是讲课呢当然就是有时候就牵涉到现实了可是私下背后去看他他总是跟你谈学问的而且谈的很确实指导的所以我看我读这个《国史大纲》做详细的笔记每次给他看跟他讨论一件一件讨论当然不是从头到尾我们讨论的地方相当多所以这里我认为我在私下跟钱先生接触得到他的好处很多得到他的知识也很多因为我早期当然是是受五四以来这一套想法的(影响)中国叫做启蒙的启蒙运动那些的想法的都是西方式的自那以后我才慢慢改变到认识中国传统的价值的问题我觉得别人觉得觉得我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好像我谈到中西文化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两边冲突的不得了一定要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能并存这时代许多人都有这样想法但在我很早就没有了之所以没有的原因就是跟钱先生接触而前面又经过梁启超、胡适这一套新的想法然后转而看到中国文化也有价值中国文化并不是非要消灭以后都是障碍你才能现代化你才能做一个现代的人这在我根本没有这样观念可是很多人都有这个观念一直到最近就是我就看到比如说像像这个死去不久的李慎之先生我跟他也很熟的他就是看法很明显的他觉得要谈中国文化没办法谈现代化了也不能谈民主也不能谈人权我认为不是如此中国人也有中国的人权观念人权观念跟西方也并不是相违背中国虽然没有民主但是并没有反对民主的说法中国是孟子的所谓“民本主义”跟民主相差也就是一点点对不对但是因为那条件不同民主在西方它是小城邦希腊城邦开始发展出来就是说后来在意大利也是城邦中国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实际上做不到的所以我想在某些程度上讲我曾经写过像科举意义科举意义就是要在地方上选有代表性的人所以这个考试是等于有某一种意义上是有地方代表意义所以它每个汉朝要找取这个民进性这时候所谓这个贤良方正这个科目每个郡有10万人只有一个20万人有两个这都是有代表性它不光是知识的问题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国并不是说的没有完全那个愚昧无知的由皇帝一个人操纵的不可能是这样一个情况这些东西我要不跟钱先生大概就没有这样亲切的认识也不肯去认识反正是皇帝专制一句话就完了那太简单了对不对所以我觉得钱先生这几年的训练后来跟他做研究生而钱先生好处他根本不干涉我比如我写士族大姓东汉的这个做研究题目他也不干涉他就看你怎么写对不对后来他还很欣赏我这个书后来文章到美国以后还让我自己改写写的差不多有五万字在《新亚学报》第一期、第二期出版了1956(年)那是很早一篇了那年观点跟钱先生《国史大纲》实际上没什么很大关系我并不是发挥他的理论但是也有受他影响的地方比如我就讲重视我们不光是看社会的变化要看文化政权之所以后汉政权光武政权之所以那么成立它有文化这个层面这是其他当时竞争的人所没有的你看所有跟他竞争的人当时群雄并起的文化程度最尊重儒家学说的就是汉光武他用的士大夫也是他最能用最能容忍所以这是文化的背景你要看东汉政权建立这就是我早期慢慢由自己的观点出来而这个观点也跟钱先生有关对不对?所以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老一辈人的影响很大当然在新亚书院我还受到唐君毅先生的影响唐君毅先生是所谓是熊十力弟子之一是不是也不是直接的学生不过是相当重要的有关系的学生熊十力的语录里有提到的另外像牟宗三那时候还在台湾还没有来所以严格讲这个所谓现代在大陆上也很红的新儒家实际上唐先生关系最大因为唐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那是我们看的是相当多年轻人看得相当多不一定完全接受但是他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不跟着想所以我对新儒家研究这个中国思想研究中国哲学也不能说没有受影响但是我这个影响就是我还我是比较历史的层面看得更重一点抽象的观念我还放在次要一点所以这之间也还是有些距离唐先生后来我在美国他也来访问我还陪过他很久到处看到处访问某些教授之类的所以我在新亚书院可以说接触两种力量一种力量是以钱先生为代表的旧学因为钱先生完全是自修出来的没有上过(大学)受过现代的这个大学教育只是中学都没有毕业中学他因为他后来他是反抗不肯屈就不肯接受校方无理的决定所以他不肯毕业他就变成没有毕业完全靠自修出现的是不是这是一派中国老传统当然另外一派就是唐先生这一派唐先生这一派跟我五四那套讲法那刚好是相反的用胡适的观点当时科玄论战科学跟玄学论战1922年1923年唐先生可以说是属于玄学鬼了当时照丁文江他们用法当然我也看出唐先生有他的好处他是一个很受黑格尔一派影响他讲唯心论的而且对西方的东西非常深入虽然没有留过学完全是自修的对西方这个新时代论比如当时新时代论因为这个金岳霖提倡的关系也因为冯友兰提倡的关系在中国哲学界一度也很有影响所以唐先生也接受这些说法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对唐先生影响虽然没有那么大但是虽然我跟他之间思想上可以说距离还相当得远可是不能说没有受他的好处有许多好处你是不知不觉的而且当时不觉得可能几十年以后慢慢发现像张灏当初对于这个他受殷海光的影响非常反对牟宗三、唐君毅这些人的可是他到美国来以后跟着我交往很多我总是向他挑战我说你这些书你都没看你就骂人家对不对,你先看完了再说嘛所以这样的话他才慢慢对这个新儒家也有重新的了解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学问不能这样子生故避拒把别人就排斥在外也不留余地所以有一个说法是很好玩的是跟蒋介石的一个侍从人员说出来的这是洪煨莲先生洪业先生告诉我的他说蒋介石看了萧一山的《清代通史》就问蒋廷黻你看这个书你有什么意见?就征求他因为蒋廷黻搞近代史嘛蒋廷黻当然把这个书批评的体无完肤后来蒋廷黻走了以后蒋介石跟他的秘书说他说这个蒋廷黻不会念书让他看书尽看缺点那好处看不到这个洪煨莲先生认为这句话倒很有智慧虽然蒋介石是一个政治人物也不是念书人不过这一句话有智慧的就是你看人家书如果尽看的全是缺点没有一个可取那你自己一点好处没得到对不对所以蒋介石就看到萧一山的书有一些好处比如他的这种碉堡政策对付共产党他实际上是从萧一山讲灭匪那里开始的这就是读书的好处我这里不是谈政治我这谈的是这个怎么样读书的方法所以读书的方法我们有几种不要尽看人家毛病也要看人家好处因为看人家毛病就想显摆自己觉得自己比人家高明你为什么时时有一个念头要觉得我自己要比别人高明呢对不对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这就是中国从前读书人要讲道德修养这个道德修养不是说怎么道貌岸然君子就是要有适当的认识对别人有适当的尊重这是我想相当重要的这是我在香港时代当然我第三个阶段更重要的就是到哈佛所以我在哈佛念书的时候最初我并没有念杨先生的课因为杨先生教的一般通史的课我已经自己认为已经是相当熟悉了我除了没有看汉学著作所以后来直到第二学期我才选他制度史比较深一点的前面我都学的像罗马史、像西方政治思想史我刚才讲的历史、哲学的我想我到那时候我到美国来我觉得我大概念完书还回香港去所以根本觉得应该多学习西方东西这样子你才不至于空入宝山所以我对西方的东西一直保持很高的兴趣一直到美国来以后我当时在香港已经开始读这书了我香港有两个地方念书的一个是美国的新闻处它有一些书相当好另外一个是英国的一个叫做文化委员会叫British Council也藏了很多书你可以借的这是我们看西方书的来源因为新亚图书根本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书所以在哈佛这几年当然到后来专门要写博士论文之类当然要进入中国那就是杨先生是我的业师从头到尾我跟他的跟他的最大的好处就(是)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批评家他能看出你任何一个有毛病有漏洞挑你的毛病跟漏洞这个跟我刚才说的蒋廷黻骂人家书一钱不值不一样因为那个是已经成品这是给学生在习作中间先生是应该挑错的所以这样你就晓得你要怎么维护自己?你要建立个论点怎么样才能建立对不对所以这样子就是而且杨先生对于现代的不但是中国原来的典籍很熟对于原来的中国近代发表的学报、专书都非常清楚而且对西方的汉学也是如数家珍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东西因为我们当初我从钱先生那里来有一个毛病就是我们只看原书看《后汉书》、《史记》、《三国志》之类的原本现代人著作都不屑一顾西方更不用谈了所以这就是我不足在杨先生那得到补偿补习补足我过去的不足就是过去太轻视西方的东西太轻视现代人的东西所以这完全直接对古书来做结论比如我写第一篇文章讲东汉的东西当初根本没有没有参考什么现代的书只有杨先生告诉我写过我写过《东汉的豪族》你看到没有没有还有日本人的他说《东汉的豪族》很有名的文章我都不知道的我连杨先生这个人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们那时候在香港根本没有人告诉我们海外有些什么东西所以就是中国话叫“坐井观天”人不能坐井观天你要出去看看世界看看别人就等于说念书人跟做生意人一样要知道市场行情是怎么样的你完全不知道行情你做生意一定失败的所以从这方面讲我觉得在杨先生那里我就补了很多的课当然最重要的是他那(种)批判的精神对你某一个论点说话有问题他马上给你指出来因为他有渊博的学术做基础他说你去再看看某一个某人某人写某一篇文章跟你有关系的所以这就是我就说现在的训练跟从前老一代不一样老一代没有这个什么看法不过你像严耕望先生回忆他第一次见钱先生他写了关于秦汉的东西秦汉这个地方政治钱先生就说现在还有一些人像钱大昕对清朝这些考据东西你都还没看呢实际上也就是杨先生的意思当时要看清朝人的东西看《日知录》看钱大昕的《十驾斋养心录》也是等于我们现在要看西方的汉学著作或者日本人的汉学著作中国人的现代研究所以这是从杨先生那里得到好处像洪先生也是一样洪先生不但洪先生另外一方面他又是老辈他虽然是在美国教会学校出生的可是他回去以后非常注重补中国的底子所以他最初写的东西还没接触到中国的近史最早写的是好像是个魏源的考证之类的后来他慢慢接触编引得以后比如像唐诗了像杜诗了后来他研究杜甫对不对他研究《李季》还得奖在法国得奖所以你常常跟洪先生接触你就得到很多好处而且他非常认真的有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跟他讨论《论语》上所谓“吾党之小子狂简”“狂简”两个字怎么讲“狂”是狂妄的“狂”“简”是汉简简书的“简”这是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他就给我写很长的信我还记得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来你得从老一辈人中间你看他对学问的认真你晓得你不能苟且不能说随便瞎说八道自己完全不负责任所以这个怎么样负责这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种发展当然我接触的人还是有限的像胡适我就没见过胡适只是看他的东西看得很熟的他在纽约我也没有机会去看他因为我也没有这个看名人的这个习惯我觉得好像去看看名人我对任何人也没有崇拜感只是很佩服这个人也不是说这个人崇拜的不得了我非见他不可好像看到明星一样我始终没这个感觉我对任何学者不管是谁就包括陈寅恪我很佩服他但是我也不是说五体投地他说的我都接受也不是如此我只是想把他表彰出来他某些隐蔽的地方表彰出来最近我看到广州有个人你看上面那两大本写的陈寅恪的诗就是以我为主体的就讲我讲我怎么讲陈寅恪他就跟着讲陈寅恪的所以这也是很有趣的陈寅恪呢我也可以说得到很多好处像陈垣他的书几乎我没有不细看的因为主要原因是我父亲是陈垣在燕京大学的学生我父亲跟陈垣先生念书最后学士论文写的是“刘知几之史学”就是《史通》就是洪先生后来专门研究的《史通》想把它翻译成英文的所以我跟洪先生等于我的太老师对不对我等于他所谓“小门生”了所以对于陈垣来讲所以后来我看到陈垣的孙子这个我就觉得很亲切的当时他在美国来时我们还有些来往他也到我家来过的所以我对陈垣先生也是一种也很敬仰的当然我知道他他有他的特别的长处但是他有他的限制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我对于老一辈的人是自己认为能够知道他们每个人长处在哪里而不是去挑他的毛病所以我对这些老前辈都没有这个什么盲目崇拜或者人身崇拜这种观念出现我觉得前一辈人有前一辈的好处你必须学习他们就是牛顿所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能看得远对不对他们这些(人)在中国文史(上)的研究都是所谓巨人所以他们巨人肩膀是很要紧的你没有巨人肩膀你看不远的从这里这样学术才有发展你要都是盲目接受前面拼命恭维老师维护老师任何一个观点老师观点明明可以修正的你也拒绝那不是帮老师你是害老师害得人家越来越骂他所以现在我就看到有许多人有这个问题对于某一个人很有感情很崇拜但是崇拜到某一种程度到盲目的程度了反而害了这个人了反而别人会对这个人起反感了你像最近有人我看大陆写钱钟书的有时候就写得过了头了把钱钟书变成一个无人不骂的一个人完全是高傲自诩什么人都看不起钱钟书也不是那样的人是不是他有那一面的性格但是那一面性格也不值得也不值得提倡是不是他也不是三头六臂他有他的特别长处他是记忆力特强理解力也很高这样的人很难得的读书又用功读书之多也是很少有人见的能赶得上的是不是可是要真说他是超越任何人那也不可能的所以我就说对于某些人就包括自己家里人对于自己的亲人过去的你(把)尊敬放在心里不必行之于笔墨所以我们对这样一个态度呢我相信可以接受前面人的好处所以我想我们从这一方面看的话中国这个老传统是有它是应该沿袭下来关于[余英时访谈录(二)]的字幕:最近就是去年(2007年)我在,日本人请我去参加他那个中国学会的年会那是他们一个关于中国研究最大的一个会议。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李全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2)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10期本年度的宋史研究论著从数量上看,可谓丰富。
关于宋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集近50种,论文800多篇。
本年度宋史研究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十卷本《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出版,全集共收录邓广铭先生学术著作六种,古籍整理笺注四种,讲义、教材、百科词条等五种,以及论文等224篇。
其他主要著作有: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柳立言《宋代法律与妇女》(广东人民出版社),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商务印书馆),张文《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贾志扬著,赵冬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再出两种:李景寿《宋代商税问题研究》和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
论文集主要有:包伟民主编《宋代社会史论稿》(山西古籍出版社),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葛金芳主编《中国传统社会探研》(人民出版社),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
此外还有张其凡《宋代典籍研究》(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献校勘、整理等方面的著作有:金文明《金石录校证》(广西师大出版社),孙猛《郡斋读书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燕永成《宋太宗实录》(甘肃人民出版社),彭向前补注《宋史夏国传集注》(宁夏人民出版社),《二十五史补编》委员会编《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李勇先、毛丽娅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俞定启、乔卫平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北宋南宋)》(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傅璇琮等编《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
历史学论文-宋朝社会与中华文明

历史学论文-宋朝社会与中华文明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经历了匇宋、南宋两个阶段,历时共320年(公元960年—1279年),匇宋(960—1127 )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朝的疆域比较小。
同宋朝并立的较大的政权,先后有契丹(辽)、夏(西夏)、金、蒙古(元)等。
宋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对于宋朝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历来有不同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有四个盛世即汉、唐、明、清,而宋朝则是‚积贫积弱‛;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宋朝虽不能说是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续发展的。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宋朝。
一种意见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社会相对封闭,没有多大作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
就学术界而言,对宋朝历史一贯比较重视,近几十年来对它的研究愈益广泛而深入,已取得许多成绩。
然而,社会上一般来说,对于宋朝历史还缺乏必要的、如实的了解,对宋朝社会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也缺乏应有的认识。
至于在国外,这种情况更是如此。
比如,近见1997年8月21日《成都晚报》载:‚日本一家青年报最近对800余名日本在校大学生作了调查,要求他们各自举出自己最熟悉的5 位古今中国名人‛。
统计结果显示,他们最熟悉的中国名人的前25人中,中国古代依次为孔子、李白、孟子、杜甫、刘备、秦始皇、诸葛亮、杨贵妃、关羽、老子、刘邦、司马迁、项羽、曹操、张飞等。
这15人中,没有一位是宋代的,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些日本大学生对中国宋朝的了解程度至少是不很熟悉的。
那么,宋朝社会发展的情况怎样,发展高度如何?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应该占有什么地位?这是两个关乎正确认识宋朝历史、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是关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二、宋朝社会发展的高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汉、唐、明、清确乎是很强盛的四个王朝。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近二十年来的美国宋史研究

近二十年来的美国宋史研究包伟民“唐宋变革”或“唐宋转折”指中国历史在唐宋之际发生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在对这一转折性质的解释上,中外不同的史学流派之间有很多分歧,其中,美国学界长期倾向于认为在此阶段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
近20年来,美国学术界在进一步摒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后现代主义史学或曰“新文化史”的影响,在“唐宋变革”的研究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新解说。
这一新解说的主要特征是:一、不再假定唐宋变革是中国走向欧洲式近代的一个转折;二、越来越重视思想文化变迁的历史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学者们在考虑唐宋变革历史地位的时候,更倾向于超越王朝体系,从长时段的、尤其是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进行重新认识。
许多学者的研究选题都着眼于如何理解宋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无论老一代学者如郝若贝关于社会史、刘子健关于文化史的研究,还是新一代学者如包彼德关于思想史、柏文莉关于家族、妇女史等的研究,都是如此。
为了避开断代史的窠臼,许多学者更喜欢用“中世”而不是“宋史”来指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
在“唐宋变革”持续的时间范围上,新近的研究倾向于将北宋、南宋之交看作它的下限。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北宋、南宋之际发生过一次重要的转折,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
如刘子健就认为,北宋、南宋之际,中国文化从开放和具有创新性转向内敛与精细,逐渐失去创造性,终于导致此后近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迟滞。
关于宋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研究成果是新解说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
过去研究者大多将旧贵族阶层消亡、新庶族阶层兴起看作是唐宋间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新近研究却更多地从士大夫身份地位的重新定义出发来看待当时的社会变革。
学者们认为,“世族”作为一个社会构件,其由政治制度与社会协议所维持的身份地位,在唐以前就已失去了大部分现实基础,贵族的身份地位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
宋代强调文治,扩大科举制度,给了富人与其它社会上层一个适当的途径,以取得那些与旧贵族传统相联系的功名,并以此作为使他们所掌握的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1994-20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范文澜与中国史学会蔡美彪1994/012 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侯旭东1994/013 近年来宋代婚姻问题研究综述肖怀安1994/014 宋史学者宋晞介绍彝民1994/015 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胡振宇1994/016 纪念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召开晓丽1994/017 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程喜霖1994/018 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文化丛书》即将编纂出版王志民1994/019 评《唐代国库制度》孙永如1994/0110 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齐文化概论》评介珂文1994/0111 读《赵普评传》任崇岳1994/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4/022 近年来诸子思想研究综述付文龙1994/023 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冯岁平1994/024 本世纪以来南汉史研究概述张金铣1994/025 黄宽重陈智超1994/026 昆明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讨论综述马兴东1994/027 “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晓文1994/028 十六国国别史的一部力作──《前秦史》评价朱大渭1994/029 《中国人口发展史》评介李恩军1994/0210 《秦汉军制史论》出版志文1994/0211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华林甫1994/0212 《顺治帝》出版沁泉1994/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对三星堆文明─古蜀文明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曲玉缘1994/032 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田卫平, 崔向东1994/033 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刁书仁1994/034 中国徽学学术讨论会述评陈柯云1994/035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1994/036 中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力作──《浙东学派研究》评述徐吉军1994/037 《养民》──一部清代经济史研究力作舒洵1994/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史学应用高科技的前景陈智超1994/042 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栾成显1994/043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李世愉, 李尚英1994/044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张倩红1994/045 杜正胜王健文台湾成功大学1994/046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1994/047 一部系统总结中国简牍学研究的新著─—《中国简牍学综论》评介谢重光1994/048 《中国僧官制度史》评介曹旅宁1994/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依然是警钟──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王戎笙1994/052 近年来研究清代文化史著作概述陈利媛1994/053 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胡阳全1994/054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池田温, 秦欣1994/055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评介梁满仓1994/056 读《西域地理图说注》马大正1994/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徐扬杰1994/062 199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何田, 先武1994/063 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动向李润和1994/064 评介《简帛研究》于振波1994/06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的总结性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评介田静1994/066 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魏孝文帝传》评介朱大渭1994/067 一部研究北宋开封的力作王曾瑜1994/068 评《朱元璋研究》张显清1994/069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1994/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谭家健1994/072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研究综述程存洁1994/073 1993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4/074 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述要申汇1994/075 纪念李自成进京350周年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米脂召开孙颖1994/07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4/077 隋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隋唐史论集》简介李斌城1994/078 《中国100系列丛书》评介罗炳良1994/079 吕翼仁先生病逝上海李永圻1994/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两年来史学史研究鸟瞰吴怀棋1994/082 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梁州1994/083 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沈颂金1994/084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郑一钧1994/085 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纪要古月1994/08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艾廉莹1994/087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读《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王震中1994/088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郭松义1994/089 评《神秘文化:谶讳文化新探》晋文1994/0810 中国商人阶层研究的新构架王振忠1994/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 潘少平1994/092 建国以来反秦王朝斗争研究综述吴仰湘1994/093 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秦简《日书》述评沈颂金1994/094 “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黄宣民1994/095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沈长云1994/096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李学勤1994/097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葛益雄1994/098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朱大渭1994/099 《隆中对》新考王延武1994/0910 明代的秘密社会与天地会的渊源陈宝良1994/0911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1994/0912 乾隆嗣位问题郭成康1994/0913 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曾五岳1994/0914 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张俊民1994/0915 评《三国经济史》朱大渭1994/0916 马植杰著《三国史》出版毅国1994/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4/102 1993年元史研究概况张金铣, 吴海涛1994/103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筹备情况简报1994/104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述要刘复生1994/105 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乐文华1994/106 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吕端1994/10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4/108 简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楚秦1994/109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弱水1994/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1994/112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李学勤1994/113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远东科技史研究组郭正忠1994/114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夏含夷1994/115 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读《剑桥中国史》有感胡志宏1994/116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楚天舒1994/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陈直与秦汉砖陶研究周天游1994/122 199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4/123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综述李鸿宾1994/124 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兴斌1994/125 黄一农张淑女1994/12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艾廉莹1994/127 吴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唐茂松1994/128 《清代商业史》评介杨凤兰1994/129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出版周用宜1994/121995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谢弗与《撒马尔罕的金桃》吴玉贵1995/012 汉光武帝刘秀研究综述区永圻1995/013 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014 儒学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瞻望──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综述马彪1995/015 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金岭1995/016 枣阳市隆重举办刘秀诞辰二千周年纪念活动王辉鄂1995/01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艾廉莹1995/018 评《宋代商业信用研究》高聪明1995/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震中1995/022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张铠1995/023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研讨会综述1995/024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艾廉莹1995/025 从混沌中探寻有序─—读《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姜涛1995/026 《商代地理概论》评介陈绍棣1995/027 《宋代皇亲与政治》评介游彪1995/028 一部颇具特色的商人研究著作──《中国十大商帮》评介曹天生1995/029 《清肇祖传》评介战继发1995/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1995/032 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严武1995/033 近四十余年来海峡两岸和亲研究述评崔明德1995/034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综述江梧桐1995/035 读《清代洪门史》─—《清代洪门史》序何龄修1995/036 《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金戈1995/037 《宋史丛论》东文1995/038 《蒙元史新研》东文1995/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5/042 本世纪来关于秦汉古象郡的争论敬轩1995/043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上)耿昇1995/044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李俊清, 解亚红1995/045 一部凝聚学识和阅历的力作──《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评介沈定平1995/0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曲翰章1995/047 读安作障先生主编之《中国古代史料学》高敏1995/048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评介王承文1995/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52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每文1995/053 1993—1994年辽金史研究概述吴海涛1995/054 中韩东亚史研讨会综述李治安1995/055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李斌城1995/056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中)耿1995/057 探寻文明起源轨迹的一个全新视野──读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仁湘1995/058 封建赋税制度研究的力作──读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吴琦1995/059 《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出版发行陈应潮1995/0510 《北京通史》华文1995/0511 《魏孝文帝传》华文1995/0512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华文1995/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童超1995/062 1994年秦汉史研究综述于振波1995/063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5/064 日本学术界关于从宋至清佃户、奴婢、雇工人在法律上身份的讨论冯佐哲1995/065 徽学研究的新动向─—“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曹天生1995/066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1995/067 《成吉思汗全传》评介骆子昕1995/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72 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少卫, 先武1995/073 1994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1995/074 历史的道路和历史学的道路──读何兹全先生《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王子今1995/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1995/082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杨国桢1995/083 1994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5/084 悼念日本的中国学权威平冈武夫先生刘起1995/08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1995/086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1995/087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 周晓光1995/088 《宋蒙(元)关系史》──一部宏观研究宋蒙(元)关系的力作魏志江1995/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史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092 1994年清史研究概况李尚英1995/093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程越1995/094 关于古象郡地望问题争论的补述木子1995/095 法国学者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下)耿昇1995/096 一部富有新意的人物传记──评崔明德新著《李陵》孟祥才1995/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文化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102 1993年以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侯春燕1995/103 1994年元史研究概况吴海涛1995/104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王小甫1995/10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5/106 《六朝经济史》评介李天石1995/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5/112 南越国史研究概述王川1995/113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定宜庄1995/114 第六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凤阳举行林金树1995/115 辽金西夏史学术研究会侧记1995/116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陈智超1995/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5/122 1994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123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1995/124 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蒙特利尔举行耿昇1995/125 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宋镇豪1995/126 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实胡振宇1995/127 我国首次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启正1995/128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江梧桐1995/129 读王志民著《齐文化论稿》林原1995/121996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1996/012 近年来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一瞥1996/013 1990-1994年国内黄宗羲研究综述1996/014 纪念黄宗羲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召开1996/01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1996/016 韩国史学界朱元璋研究述评1996/017 《刘邦新传》评介1996/018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1996/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鹤间和幸教授与秦代史的再构成1996/022 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新进展1996/023 近年来关于“殷人航渡美洲”问题的研究述评1996/024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1996/025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1996/026 读《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1996/027 《明清史散论》出版发行1996/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研究概述1996/032 历史城市学的崛起1996/033 当代中国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批判1996/034 自然科学与人文5 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996/036 回顾与展望:历史学的命运和机遇1996/037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1996/038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1996/039 读《中日关系史考》1996/0310 《宋代司法制度》评介1996/0311 评张荣芳《秦汉史论集(外三篇)》1996/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1996/042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1996/043 1995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996/044 日本有关元代法制史研究概述1996/04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1996/046 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1996/047 读韩国学者卢启铉的《丽蒙外交史》1996/048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1996/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1996/05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问题研究综述1996/053 1949年以后的国内南唐史研究状况及考古发现1996/054 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1996/055 日本文部省1989-1993年科学研究费(一般研究类)资助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介绍6 关文发、颜广文新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评介1996/057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1996/058 《明清专制支配の史的构造》1996/059 《西域文化史》即将出版1996/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十余年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概述1996/062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概况1996/063 1995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1996/06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996/065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1996/066 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1996/067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996/068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996/069 刘福通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界首召开1996/061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力作1996/0611 《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1996/0612 一部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专著1996/0613 《黄河故道考辨》一书出版1996/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儒学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张海晏1996/072 1995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3 近五年来西藏古代史研究概况王献军1996/074 六朝隋唐时期地域社会研究动向伊藤宏明, 秦欣译1996/075 《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简评方茗1996/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1996/082 中国古代股份经济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秋根1996/083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6/084 “纪念王仲荦教授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刘统1996/085 “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吴彤1996/086 《长江文化史》座谈会述要汉言1996/087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祝瑞开, 吴松弟1996/088 评介《史之心旅》薛池1996/089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评《中国学案史》吴怀祺1996/0810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晁中辰1996/0811 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简介王东平1996/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6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吴志良澳门基金会1996/092 1995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1996/093 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余新忠1996/094 韩国“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丁一1996/095 视野广阔新意迭出——《唐代民族与文化新论》述评孟祥才1996/096 珠联璧合的宋代市场网络研究——林文勋、龙登高的两本专著片说邢铁1996/097 《抛引集》简介吉成名1996/098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苏雯1996/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1996/102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1996/103 1995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6/104 藏区政教合一制研究综述王献军1996/105 三国史籍整理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三国志注译》陈玉屏1996/106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评介杨倩描1996/107 日本陆续出版松丸道雄等著名学者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史》旭东1996/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莫小也1996/112 建国以来关于淝水之战、前秦政权研究述评崔明德, 赵志坚1996/113 1995年清史研究概况杨珍1996/114 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朱汉民1996/115 《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书评野口善敬1996/116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出版薇薇1996/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明清澳门海上贸易史研究的回顾与设想张廷茂1996/122 1995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李锦绣1996/123 1995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6/124 新道家在崛起张广保1996/121997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1997/012 1995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013 第三届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田敦1997/014 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曾宪礼, 唐文浩1997/015 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综述戴开柱1997/016 德国汉学家帕塔克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钱江香港大学历史系1997/017 《西汉前期的政坛》评介谢桂华1997/018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1997/019 六卷本《中华法家文化系列》简介周楫1997/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盛世”的思虑——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中的对话与争鸣高翔1997/022 八十年来(1915-1995年)杨守敬研究述评士君1997/023 韩国近年来的中国史研究概况谢保成1997/024 认真做好学术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历史所成功地召开学术动态研讨会王震中1997/025 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纪要汪圣铎1997/026 南越国史研究的新碑彭年1997/027 《谥法研究》评介张金龙1997/028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1997/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王双怀1997/032 建国以来明代女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栾凡1997/033 伊藤道治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王震中1997/034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1997/035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邹逸麟1997/036 恢宏·笃实·创新——读黄朴民的《孙子评传》余丽芬1997/037 读《汉唐行政管理》王子今1997/038 《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古澎1997/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明史研究管见商传1997/042 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张埃, 刘雪君1997/043 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张春树1997/044 八十年代以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刘国石1997/045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1997/046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钱宗范1997/047 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华林甫1997/048 《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杨金荣1997/049 《赵国史》一书简介1997/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社会史研究概述陈爽1997/052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述要景有泉, 李春祥1997/053 近年来关于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雍际春1997/054 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渡边孝1997/055 刘淼和他的明盐研究——写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面世之际郭正忠1997/056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评介曹旅宁1997/057 张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评介葛金芳1997/058 一部澳门历史的力作——评黄启臣教授的《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林远辉1997/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史研究所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纵览李学勤1997/062 历史研究所主要获奖成果简介与评价王震中1997/063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1997/064 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管守新1997/065 历史与哲学的交融——《王弼评传》的学术特色及其创见丁冠之, 陈朝晖1997/066 《宋代监察制度》评介游彪1997/067 一部难得的拓荒之作——《两宋御史中丞考》评介肖建新1997/068 爱国精神的赞歌历史研究的力作——《谢叠山大传》读后乐文华1997/069 《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出版英娣1997/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张伟, 卜宪群1997/072 近十年来的国内唐宋专卖史研究黄纯艳1997/073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万明1997/074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雷家宏1997/075 古史探索的新收获——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黄留珠1997/076 《政书集成》的史料价值及其编纂意义杜家骥1997/077 新、深、全、美——赵荣光食文化新著评说夏太生1997/078 《客家源流新论》简介杨成1997/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积极支持史学发展中国史学会秘书处1997/082 1996年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屈文军1997/083 1996年中亚史研究述评贾依肯1997/084 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综述李修松1997/085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中国航海图李弘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亚洲研究系1997/086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的编校出版及其价值庄景辉1997/087 评景爱著《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史念海1997/088 评《中俄关系史略》吕一燃1997/089 《逸周书校补注译》评介斯维至1997/0810 《辽金简史》评介任崇岳, 刘晋1997/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7/092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1997/093 河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三义1997/094 关于净明道的研究张广保1997/095 台湾学者贾谊研究概况刘??1997/096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余军1997/097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评介燕源1997/098 《明季党社考——东林党与复社》简评朱文杰1997/099 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读《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史延廷1997/0910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出版阿风1997/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清史研究概况林海1997/102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7/103 近年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研究述要景有泉, 谭黎明1997/104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许殿才1997/105 开创古地图研究新纪元1997/106 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杰作——读姜守鹏先生《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张明富1997/107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评介常建华1997/108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一书问世1997/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杨宝玉1997/112 1996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7/113 “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冯贤亮1997/114 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廖声丰1997/115 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综述王敦田1997/116 民族史研究的一部佳作——评介《元代民族史》蔡志纯1997/117 防风神话的整合与防风历史的考证——读董楚平《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江林昌1997/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122 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7/123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1997/124 '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述要徐义华1997/125 读《九州》创刊号感言辛德勇1997/126 秦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秦国粮食经济研究》简介1997/127 《“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一书出版1997/128 《治乱警鉴》出版1997/121998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先秦妇女史研究张经1998/012 宋代中枢权力研究综述杨世利, 尚平1998/013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上) 金子修一1998/014 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洪涛, 贾合甫·米尔扎汗1998/015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行“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国际学术讨论会李玉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二十年来的美国宋史研究
2000-11-03来源:光明日报
“唐宋变革”或“唐宋转折”指中国历史在唐宋之际发生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在对这一转折性质的解释上,中外不同的史学流派之间有很多分歧,其中,美国学界长期倾向于认为在此阶段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
近20年来,美国学术界在进一步摒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后现代主义史学或曰“新文化史”的影响,在“唐宋变革”的研究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新解说。
这一新解说的主要特征是:一、不再假定唐宋变革是中国走向欧洲式近代的一个转折;二、越来越重视思想文化变迁的历史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学者们在考虑唐宋变革历史地位的时候,更倾向于超越王朝体系,从长时段的、尤其是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进行重新认识。
许多学者的研究选题都着眼于如何理解宋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无论老一代学者如郝若贝关于社会史、刘子健关于文化史的研究,还是新一代学者如包彼德关于思想史、柏文莉关于家族、妇女史等的研究,都是如此。
为了避开断代史的窠臼,许多学者更喜欢用“中世”而不是“宋史”来指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
在“唐宋变革”持续的时间范围上,新近的研究倾向于将北宋、南宋之交看作它的下限。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北宋、南宋之际发生过一次重要的转折,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
如刘子健就认为,北宋、南宋之际,中国文化从开放和具有创新性转向内敛与精细,逐渐失去创造性,终于导致此后近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迟滞。
关于宋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研究成果是新解说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
过去研究者大多将旧贵族阶层消亡、新庶族阶层兴起看作是唐宋间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新近研究却更多地从士大夫身份地位的重新定义出发来看待当时的社会变革。
学者们认为,“世族”作为一个社会构件,其由政治制度与社会协议所维持的身份地位,在唐以前就已失去了大部分现实基础,贵族的身份地位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
宋代强调文治,扩大科举制度,给了富人与其它社会上层一个适当的途径,以取得那些与旧贵族传统相联系的功名,并以此作为使他们所掌握的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
新近的研究成果还认为,以往研究过高估计了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性的扩大程度。
事实上它仍然是官僚阶层操纵政治的工具,并未能导致庶族掌握政治权力的社会的形成。
郝若贝关于宋明间社会史的研究、韩明诗关于宋代江西抚州士人的研究以及贾志扬关于宋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唐宋变革中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阶层,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到12世纪末,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南方地区,开始形成一种自存性的地方精英集团,他们掌握着地方社会主要的经济政治资源,已不如前代的精英阶层那么关心在全国政治中建功立业,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地方的安定与家族的进德延嗣。
他们反对国家政权过多干涉地方事务,因此,从中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缙绅阶层的雏型。
郝若贝与韩明诗前期的研究在这一方面是开创性的,90年代起,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论点。
希勒考尔与韩明诗于1993年合编的《经世济民:宋人论治国》一书更提出了在政府与家族之间存在一个“中层空间”(MiddleSpace)的论点,认为占据这个中层空间的,正是地方文化精英。
从上述内容可知,关于唐宋间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学者们的注意力也已移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认为12世纪最重要的制度性变革,是从由中央政府努力经世治国转向由地方精英协同努力以达到地方社会的安定。
总体看来,关于宋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在有关论著中仍占多数,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倾向于将儒家的复兴看作是唐宋间思想史转折的关键。
在这一复兴运动中,儒家从佛教引入了许多哲学思想,为儒家新的社会伦理观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因为新儒学否认导致个人独断的君主专制,因此,唐宋变革实际表现为一场儒学的“世俗化”与政治文化的理性化运动。
在这方面,陈荣捷、包彼德、田浩等人的研究比较典型。
不过最能体现近20年研究之新意的,与其说在于学者们所得出的具体结论,不如说在于他们研究的取向与方法。
正如田浩所说,前人多将思想史作为哲学
史来研究,新的研究取向则通过更广阔、更深入的视野来理解思想史,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去理解他们的思想。
思想史学家与社会史学家们现在更为注意彼此的论著,思想史学家们将自己的视野扩展到了社会史的领域。
新文化史思潮较前人更重视思想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并认为人类行为应该从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多重角度来阐释,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社会———文化”简单反映模式,其影响十分明显。
韩森在10年前出版她关于南宋民间宗教的著作时,解释为什么南宋东南地区产生了一些新的商业性神 ,认为这是南宋东南经济商业化的反映。
后来泰瑟在评论此书时,已经批评韩氏未能就这一“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应用来解释社会与超自然界概念之间关系”的根本性范式进行深入探讨。
而1997年韩氏在此书的中文版前言中也表示了对这一范式的怀疑。
美国学者关于唐宋变革时期经济史研究的论著相对较少,日本学者研究成果所确立的宋代经济革命论以及宋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迟滞的论点未见有大的改观。
不过近年来他们在进一步探究“宋代经济革命”的同时,也开始考虑这一经济革命的水平与性质。
根据史密斯的看法,正是在北宋、南宋之际,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危机期,中世经济革命开始收缩。
这主要是由人口压力及国家掠夺性经济政策造成的。
这证明中国中世经济革命的停滞,主要并非由外部原因所致,早在元朝入侵之前,中国经济就已到了它的转折点。
这一论断进一步证明了前述其它方面对北宋、南宋之际存在历史转折的看法。
总而言之,近20年来美国对宋史的研究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特点:一是注意从社会科学其它领域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关注基层社会史与后现代思潮;二是既重视范式的归纳在研究中的作用,又注意对旧范式的批判与扬弃。
范式的归纳与历史哲学式的理论不同,在学术研究中,它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前述关于“唐宋变革”的新解说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范式,为学者们所普遍引用,尽管这种新范式可能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可以肯定,研究范式扬新弃旧正是学术研究进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