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作者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作者简介

莫怀戚简介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副主席。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生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其作《散步》被选入苏教版初二语文第二十二课,也被选入了2013年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
莫怀戚先生于2014年7月27日15时45分因病在家中不幸去世,享年63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老舍

1.注音
济南( jǐ )着落( zhuó ) 宽敞( chǎng )贮蓄( zhù )
澄清( chéng )暖和( huó )
发髻( jì )水藻( zǎo )
看护 ( kān ) 薄雪 ( báo )
2.解释词语
响亮:很明亮。 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这里指 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 清秀,这里指美丽而柔弱。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形象说明了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显得小 山特别可爱。
揣摩优比喻美象;语写莹句雪白,的美美丽品丽的析色色写泽彩和和景树慈艺的爱术神温韵暖的形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
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比白喻,了斑,驳给的蓝色彩 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显方得小雪山厚美点丽,可爱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 儿暗黄,给山们拟穿人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 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 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 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 南是受拟不人住;大比拟雪成的害,羞那的些少小女山,描太绘秀出气了!夕
33.、用用对对比比有有什什么么作作用用?? 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
以“奇迹”“怪事”引出“宝地”
第4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 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 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色;(2)妙在雪光; (3)妙在雪态
——宋·黄庭坚 羡煞济南山水好, 有心常做济南人。
——金·元好问
济南的山
在济南南面,距 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 千佛山。它东接佛懋 (mào)山,西连南马 鞍山、四里山,层峦 叠翠,形成济南的天 然屏障。它们都是名 副其实的“小山”, 连最高的千佛山,主 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柏庆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柏庆怀柏庆怀,字文怀,191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和语文教育专家,被誉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柏庆怀在语文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付出了艰辛努力。
柏庆怀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他提出了“言语文学”的教学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他主张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柏庆怀的语文教材在中国的教育界影响深远。
他主编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语文教材之一,并且被广泛使用。
这套教材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
他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柏庆怀的语文教育理念对于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了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在教材中得以体现,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
柏庆怀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这与当今社会对于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柏庆怀的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of the Volume Seve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1.宗璞(第4课《紫藤萝瀑布》)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2.沈复(第5课《童趣》)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
工诗画、散文。
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作品有《浮生六记》。
3.流沙河(第6课《理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
1948年始发表作品,1950年到引ji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著名诗作有《就是那一只蟋蟀》。
4.玛丽·居里(1867-1934)(第9课《我的信念》)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5.孔子(前551—前479)(第10课《论语》十则)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6.朱自清(1898-1948)(第11课《春》)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文化积累

《纪念白求恩》文化积累1.作者作品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胸外科医生。
1936年德意志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
有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本文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2.文体知识《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作者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作者简介导读:人物生平莫怀戚,1951年出生,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曾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重要作品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
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集》。
其作品《散步》还被选入国家苏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课,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以及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
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艺术特色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人物评价莫怀戚曾是《当代》杂志最看重的重庆作家,在2008年2月刊载其长篇小说《白沙码头》时,推荐词曾这样写道:看中国这位特立独行作家特立独行的才华,看重庆这座长江码头最麻辣的人生……"读他的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坏笑着挤了一下眼睛。
"《星星》诗刊主编、诗人梁平说,莫怀戚的作品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文章浓浓亲情,体会并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投影展示课题和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语言风趣,生活气息很浓,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嫩芽(nèn)拆散(chāi )委屈(qū)
熬(áo )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 )
解释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粼粼:形容水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教师范读课文,中速、深情地读。
四、学生听读课文,谈谈根据课文内容能画一幅怎样的插画:
(一)一句话概括画面上必须有什么:即第一段“我们在田野散步。
”(二)聊这幅图画中的三个关键词:我们、田野、散步
1.聊一聊“我们”:
1)“我们”有哪些人:我,母亲,妻子,儿子。
2)谈谈自己觉得谁有意思,先把人物的语言读好,再点评几句。
【投影展示人物的语言】: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
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
老师展示说话示例:
先说观点“我觉得孙子是个可爱的人。
”然后朗读他的话语,读时注意重音“也”并注意读出孩童的可爱。
然后指出他的可爱在于:他说的话有逻辑思维能力,说明他很聪慧,他注意到四个人是两对母子,说明他很善于观察。
等。
4)学生听示例后,先思考自己怎么说,然后和同桌说说,再在班上说自己喜欢文中的“我”、妻子还是母亲。
要求先用朗读来表现自己的喜欢——读与这个人物有关的语句。
注意,读母亲时要有动作(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分析“妻子”时,除注意“我”对她的评论外,还帮助她设计一句话,再分析他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体贴。
温柔。
孝顺,很理解老人。
理性,知道自己的责任……
母亲:很慈祥,疼爱孙儿。
很理解儿子的难处,很开明……
“妻子”:很给我面子,很贤惠……
5)小结:这就是“我们”。
要画出“我们”,就要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性格特点,当读“我们”这个词语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温暖、安全、幸福、有归宿感……)
6)同学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来读:我们在田野散步。
7)写法归纳——
【投影展示】
神奇的写人技巧:
一“言”可传神,无“言”亦传神
2. 聊一聊“田野”
1)启发:“我们”散步的地方啊,特别值得研究,不是马路上,不是小区里,不是公园里,而是在——田野上!田野,现代人离田野太远了,让我们走到田野里边去:
【投影展示】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2)学生配乐朗读。
小结:这是我们的田野,更是母亲的田野,母亲看到了——
【投影展示】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3)学生再次配乐朗读。
强调用欢欣的语气来读。
重读“金色”、“整齐”、“水波粼粼”。
4)补字练习
这幅田野里的画可美!可神奇呢!有菜花的地方有生趣,有“桑”的地方就有人家,有鱼塘的地方就有生机。
当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鱼塘走去,就是向什么走去?
在横线上补字:
向走去!
可以填:向和谐走去、向快乐走去、向美丽走去、向幸福和美满走去……
7)小结景物描写作用,学生诵读,做笔记:
【投影展示】
奇妙的景物描写
春天的气息被渲染出来了
幸福的心境被衬托出来了
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被铺垫出来了
3.聊一聊“散步”
1)什么样的“走”才算散步呢?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找一找明确: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2)说说为什么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走”?
明确:是走在小路上、母亲年纪大了而孩子还小、可以聚精会神地享受美景……
3)反映朗读、体会。
4.总结:课文用文字描绘了“我们在田野里散步”这一幅画,现在我们可以对这幅画点评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一幅的画
明确:其乐融融、洋溢亲情、尊老爱幼……
五、语言风格品析
1.讨论“我的”能不能删掉:
【投影展示】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明确:不能,因为有“我的”更能显示出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当作为父亲的“我”说“我的”时,就是把家庭的责任全部挑起来了。
2.讨论以下句子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投影展示】
我的母亲高大,很瘦,不算重;
儿子很胖,幼小,也轻:
明确:它们是前后对应的,显得特别整齐,意思也是相对的……
类似的句子在全文中还不少,找找看。
【明确并投影展示】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小结:这些都是对称句,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事物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有一种对称美。
作家把两个方面集中到一起说,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对称的句子。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六、总结收束
田野上的一切,使作者想起了一样东西——生命。
而书内书外的这一切,也使我们想起了生命,还使人想起更多——责任、爱、传承、温暖、担当……让我们在自己的田野上,和亲人多散步吧,让爱传承下去!
七、作业:抄写并背诵文中的对称句。
板书:
儿子:慧
我:“孝”——尊老爱幼,和谐美满
母亲:“慈”。
妻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