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根腐病绿色防治研究进展
草莓根腐病病害研究进展

草莓根腐病病害研究进展张旭,姚苏容,孙雅桃,陈佳佳,杨洪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摘要:草莓根腐病拥有发病广、为害重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草莓的种植,尤其是重茬连作更为严重。
草莓根腐病表现为叶片出现黄褐色并伴随叶片卷缩、萎蔫亦或枯死的现象,大范围传播会导致草莓大面积死亡乃至颗粒无收。
基于此,阐述了草莓根腐病的分类、病原和病症,及其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旨在为草莓的实际生产和根腐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病害防治降;患病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呈现紫红色并萎蔫,茎部出现霉层,更严重之后,地下部根的数量会减少,植株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部会全部腐烂,植株的表皮和木质部出现分离,往往导致整株在开花结果之后出现死秧的情况。
导致植株患草莓黑根腐病的原因十分复杂,多数是由于病原真菌、线虫数量增加、土壤连作、土壤肥水不当等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
草莓黑根腐病病原物比较复杂,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孢菌()、终极腐霉()、拟盘多毛孢属()和炭疽菌属()等多种病原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都会导致草莓黑根腐病[3-4]。
2.2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草莓感染红中柱根腐病后,植株叶缘会发黄或变红,易早衰,新叶会出现蓝绿色的金属光泽,草莓匍匐茎的数量下降,病株快速死亡。
受害草莓的根茎中柱部呈现泛红色,是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最为典型的症状特点,如果将根部切开之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腐烂的根茎中柱变成了红色或红褐色[3-4]。
夏季气温较低、土壤积水过多、越冬遭受冻害等都可能造成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生。
重茬连作地块和重施氮肥都会加重病情。
引起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疫霉菌()和茄腐镰孢菌()[5-6]。
3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通过调查句容市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发现多数为复合侵染,主要为镰孢菌属、炭疽菌属、丝核菌属、拟盘多毛孢属等真菌以及卵菌纲的疫霉属。
3.1镰孢菌属镰孢菌属()可导致草莓根腐病在种植区普遍发生,国内对Fusarium 能够引起草莓根腐病已有一些报道。
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

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廖长宏a,b,周平b,赵明a,c,吕婉婉a,b,陈军文a,b*(云南农业大学, a. 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b.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c.龙润普洱茶学院, 昆明650201)摘要:根腐病为根茎类药用植物比较易发的一种病害,它具有易传染,致死率高,防治难度高等特点,不仅会造成不同中药材减产,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主要根茎类中药材的种类,药效成分,检索了根腐病的发病时间,证实了根腐病广泛存在于根茎类中药材中;另一方面从引起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的原因包括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根腐病可能的致病机理;综述了生物,化学以及人工防治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方法的进展,同时对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进行了展望;相信通过本文的一些信息能为有效地对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进行防治提供线索与帮助。
关键词: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根腐病防治1Research progress of root rot in tubers medicinal plantsLiao Chang-hong a,b,Zhou Ping a,b,Chen Jun-wen a,b*, Zhao Ming a,c,Lv Wan-wan a,b(a. Yunnan ProvincialResearch Center on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for Dominant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b.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c.College of Longrun Pu-erh Tea, Yun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Abstract: As a kind of serious disease in root, root rot not only lead to cutting in different kind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ut also develop a closely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health. In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Reason of root rot appearance in different plants rhizome, and its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pathogenic fungi, ecological factors and nematode. The progres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oot rot of medicinal plants was summarized, and the prevention of root rot disease in medicinal plants was also discussed ,at last a expectation for prevention of root rot disease had been put forward, believing there will be a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evention root rot disease in medicinal plants.Key words: tubers herbal medicine plant; root rot ; prevention of root rot .20 前言药用植物一直以来被人类用于治疗疾病具有保健、养生等作用,随着需求量的增加,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药用植物被驯化成栽培作物,例如三七(Panax notoginseng)、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等名贵中药材。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

端钝 圆,侧面平滑 ,前面一根鞭毛 ,后面一根 比
前 者 长 4 5 ,游 动孢 子游 动缓 慢 ,从 运 动到 形成 —倍
受到该病危害 。19 年沈崇尧等首次报道在我 国 91 东北地 区分离到该病菌 ,其后该病害又先后在吉
林 、内蒙 古 、 山东 、北 京 出 现 。 19 年 黑 龙 江 省 98 的 3 个县 、5 4 个农场 分 局 、3 万公 顷大 豆 田发现 该 0
1 大 豆疫霉 根腐 病的性 质及 危 害症状
11 病原 茵 .
病 害的流行 、抗 源筛选、抗性机 制等方 面 ,综述 了国 内外
该 病 的研 究进 展 。
大 豆疫霉根腐病原 菌是一种真 菌 ,属于鞭 毛
菌 亚 门 、卵 菌 纲 、霜 霉 目 、腐 霉 科 、疫 霉 属 。该 病 菌 除侵 染 大 豆外 ,在 温 室 人 工 接 种 的条 件 下 ,
还可 以造成苜蓿草 、甜三叶草的猝倒死亡 ,对菜 豆 、老鹳草也有致病力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幼
龄 菌 丝 无 隔 多 核 ,老 龄 菌 丝 有 隔 ,菌 丝 分 枝 近 直 角 ,基 部 缩 溢 。孢 子 囊 无 色 ,呈 倒 梨 形 ,大 小 为
Ke r s S y e np yo h h r o t P y il gcr c ; — y wo d : o b a h t p to a r t o ; h s o i e Re o r o a
1 - 危 害症状 3
田的种 子常 规越 冬后 能够 传病 。
2 研 究进展
21 生 理 小 种 .
自 15 年 K uman 首 次 正式 报 道 了大 豆疫 95 af n 等 霉根 腐病 以来 ,Ps曲的致病性 分 化十分 复 杂 ,新 o 的 小 种 不 断 出现 ,除 大 量 中 间 型外 ,到 目前 为止 国外 已报 道 的 有 5 个 生 理 小 种 。在 美 国不 同地 3 区 ,1 、3 、4 、7 为 优势 小 种 。在 澳 大利 号 号 号 号
我国甜菜根腐病研究进展

S g r Cr p f Cl n u a o so I a i
文 章 埔 号 :0 7 2 2 (0 6 0- 0 2 0 10 — 6 4 2 0 )2 0 5 - 3
中 国 糖 料
20 0 6焦 第 2期
我国甜菜根腐病研究进展
3 3 茬口
老甜菜产区, 4年之内只要有一年种植甜菜, 病害都有明显加重的趋势。 在轮作 田中 。 多种几年禾本科 作物有助于减轻发病 。19 年新疆调查结果 : 97 重茬地较 5 年轮作地根腐病发病率增加 1. . 5 % 迎茬地较 5 2 年轮作地发病率增加 9 。 % 与甜菜间隔 3 年的条田根腐病发病率为 4 % , 0 间隔 2 年发病率为 9 %。 O 故老甜
第 2期
薛
津 : 国甜菜根腐病研究进展 我
5 3
34 施氮肥 量 .
完全不施氮肥的小区, 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比施氮肥的高 , 且差异显著 , 适量施用氮肥有减轻发病 的作用。当氮肥施用量少于 20  ̄h 2 4k/ m 或超过 30 gh 2 6k/m ,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会逐渐增加。当氮肥施用
刀菌 、 茄病镰刀菌 、 串珠镰刀菌为主 , 分别 占镰刀茵总数的 5 . % 、63 09 9 3- %和 l. %。丝核菌 以立枯丝核 15 6 菌为主 。 立枯丝核菌 A.2、G 一 C 一 A. 4占丝核菌总数的 5 . 3 . 0 %、5 %。腐霉菌 3 , 中瓜果腐霉 3 %, 4 4 个 其 5 简囊 腐霉 5 一个未知种 6%。这些病原菌在新疆甜菜各主要产 区均有分布, %。 0 没有明显的地 区特点。 上述病原菌都能引起甜菜根部腐烂症状。 镰刀菌造成 的症状主要是地上部叶片枯黄萎蔫或黑色焦枯 ,
赤芍根腐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引起残毒污染ꎬ 这不仅破坏生态环境ꎬ 增强有害病原
专有的生防菌剂鲜有报道ꎮ 目前ꎬ 有关拮抗微生物防
物的抗药性ꎬ 还以食物链的富集形式积累毒素ꎬ 威胁
治根腐病的报道主要应用在室内的盆栽试验ꎬ 而大田
人类健康
[22]
ꎮ
试验数据较少ꎬ 这不利于菌剂的生产及推广ꎮ 因此ꎬ
3 3 生物防治
应根据不同病原菌导致的根部病害、 发生规律等有针
ꎮ 根腐病为赤芍最严重的病害ꎬ 其症状
害ꎬ 一旦感染不易根治ꎬ 普遍称之为 “ 植物癌症” [8] ꎮ
ꎮ 根腐病害往
根部多数呈黄褐色ꎬ 根系附着土壤的能力开始减弱ꎬ
往难以根治ꎬ 病原菌种类繁杂不易防控ꎬ 因此ꎬ 如何
植株生长严重受阻ꎮ 在病害发生中期ꎬ 根为红褐色ꎬ
合理防治根腐病是赤芍栽培中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之
对湖南牡丹根腐病研究发现ꎬ 其中 5 株菌致病性能力
较好ꎬ 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均是茄病镰刀菌 [15] ꎮ 牡丹
2 根腐病病原菌研究
和赤芍属同科植物ꎬ 根腐病研究方向较为相似ꎬ 说明
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繁杂主要有真菌、 细菌、 线虫
3 大类ꎬ 其中真菌是导致根腐病的主要优势菌群ꎮ 前
人研究报道中镰刀菌属的病原菌偏多ꎬ 其 致 病 力 较
次生根的数量减少ꎮ 病害后期地上部分叶片干枯ꎬ 根
ꎮ 目前ꎬ 国内关于赤芍病害的相关调查及研究较
部呈深褐和黑色出现腐烂症状ꎬ 病害严重的植株最终
区芍药根腐病危害严重ꎬ 病株率达 10% ~ 20%ꎬ 其致
高ꎬ 极大降低产量和药用价值ꎮ 已有研究表明ꎬ 三七
种植业发展
[6]
主要发生在根茎部ꎬ 会导致地上茎叶萎蔫和根褐变ꎬ
刀菌是引发 17 种中草药根腐病的主要菌属 [8] ꎮ 代毅
石榴种植中的防根腐病技术研究进展

石榴种植中的防根腐病技术研究进展石榴是一种果树,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然而,石榴种植中常常遇到根腐病的问题,根腐病会严重影响石榴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
因此,在石榴种植中,防治根腐病是至关重要的。
根腐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主要有根腐霉菌、立枯霉、灰褐色霉菌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一般通过土壤中的破碎根系、病原植物残体等方式传播。
因此,在石榴种植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根腐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首先,石榴种植中要选用抗根腐病的品种。
目前已经育成了一些抗根腐病的石榴品种,这些品种在抗病性方面表现较好。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可以减少根腐病的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在石榴种植中要进行合理的疫前处理。
疫前处理就是对种植材料进行特殊处理,以去除其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和虫害。
常用的疫前处理方法有石灰渍液浸泡、密封于塑料袋中贮藏、高温热处理等。
这些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和虫害,减少石榴苗木的病原微生物和虫害带入。
第三,石榴种植中要加强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是根腐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要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
此外,还要加强土壤通气性,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如果土壤湿度过高,就会给根腐病的病原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蓄水排水等措施,降低土壤湿度,减少根腐病的发生。
第四,石榴种植中要加强病害监测和诊断。
及时发现根腐病的发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病害监测可以通过病害综合调查、观察病症、采样送检等方式进行。
病害诊断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病原鉴定等方式进行。
通过及时监测和诊断,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石榴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最后,石榴种植中要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石榴根腐病的发生机理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展新型的防治措施。
目前有一些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菌剂可以用来防治根腐病,这些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是未来石榴种植中的重要方向。
丹参根腐病和枯萎病全生育期防治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8期病原菌·有害生物·动植物防护丹参根腐病和枯萎病全生育期防治研究陆淑静文家富*(商洛市植保植检站,陕西商洛726000)摘要为了筛选出防治丹参根腐病和枯萎病的有效药剂和方法,本研究开展了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方式田间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采用70%甲基硫菌灵、3%多抗霉素和4%农抗120水剂3种药剂,移栽前药泥蘸根后68、100d的防效分别为56.4%~62.9%和57.8%~65.3%,移栽时沟施毒土预防药后68、100d的防效分别为67.3%~ 70.2%和67.3%~71.9%。
配合发病期叶面喷雾,7月上旬防效为60.3%~76.0%,8月上旬防效为72.0%~78.1%。
关键词丹参;枯萎病;根腐病;防效中图分类号S4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8-0127-03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1],现代医学认为丹参素具有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抗菌消炎、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等药理作用[2-3],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商洛市是国家丹参药源生产基地,“商洛丹参”于2005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丹参病虫害发生情况逐年加重[4-5],特别是枯萎病和根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丹参生产。
研究发现,丹参枯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链格孢属病菌(Alternaria sp.)[6-7],丹参根腐病病原菌主要有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6,8],丹参枯萎病和根腐病通常混合发生,成为丹参生产的主要根部病害[9],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本研究开展了丹参枯萎病和根腐病全生育期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豌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病已遍及我国的大部分产区,危害较重,一般减产 10%〜30%,重病地区可以减产60%,甚至绝产,严 重制约豌豆生产的健康发展。作为豌豆生产上的一 种毁灭性根部病害,豌豆根腐病在世界各地豌豆产 区均有发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豌豆产业 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针对豌豆根腐病发生的普遍性、严重性和对农 业生产的危害,本文就国内外豌豆根腐病危害及分 布特点、病原菌种类、抗性鉴定、抗性机理、种质资 源、分子标记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 述,并探讨未来豌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及研究方向%
1豌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分布
1"豌豆根腐病发生规律及症状表现 豌豆根腐病是一种土传性根部病害, 由多种病
收稿日期:2018-08-21
修订日期:2018-10-14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CARS-08-G14)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2O17GAAS97) #甘肃省农业科学
alsop oposed. Key words Pisum sativum + root rot; pathogen; disease control
豌豆Pisum sativum L.是蝶形花科严格自交冷 季豆类作物。生育期短,适应性强,是重要的养地作 物。其富含丰富的优质蛋白及多种人体和动物需要 的营养物质,具有较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易于消化吸 收,兼作蔬菜和饲料,可作为人类和动物营养来源之 一口* 。随着豌豆在食用、深加工和畜牧饲料方面的 利用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干豌豆 的第二大国和生产青豌豆的第一大国2%但我国每 年需进口 80万〜100万t干豌豆3 %虽然豌豆在粮 食作物生产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栽培简单易管理, 具有可净作、可间作、套作等特点,在现代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品种抗性衰退、生态 环境和种植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豌豆病虫害发 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根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科学, 2019, 9(12), 1193-1196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hjashttps:///10.12677/hjas.2019.912170Research Progress on Green Control of Root Rot in ChinaXiangping SunInstitute of Bast Fiber Crop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gsha HunanReceived: Dec. 5th, 2019; accepted: Dec. 19th, 2019; published: Dec. 26th, 2019AbstractRoot rot is a typical fungal disease. Its dominant pathogenic bacteria vary according to the region, year, seas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host changes. Biological control is one of the possible ways to solve the root rot disease of crops, which is better and safer for the environment.KeywordsRoot Rot,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and Prevention我国根腐病绿色防治研究进展孙向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收稿日期:2019年12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6日摘要根腐病是一种典型的真菌性病害,其优势病原菌因地区、年度、季节、温湿度及寄主的变化而不同。
生物防治是解决作物根腐病的可能途径之一,对环境更友好、更安全。
关键词根腐病,绿色防控,生物防控孙向平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根腐病是在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病原菌多达20余种,其优势病原菌因地区、年度、季节、温湿度及寄主的变化而不同。
根腐病是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一般包括豁附、侵染、定植、繁殖和产生损伤等几个阶段。
研究表明植物根腐病通常有一种以上或多种病原菌复合污染导致,但不同地区和相同地区不同年份因气候季节温湿度和生态条件不同,其优势菌种类也可能不相同,同时致病菌的致病性会明显分化并形成不同生理小种[1] [2] [3] [4]。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和病残组织中存活时间较长,发病后防治较困难,采取单一措施防治难以取得防效。
其中镰刀菌是目前最主要的根腐病致病菌[1] [2] [3] [4]。
根腐病的发生主要与品种、连坐、耕作方式、害虫等因素有关。
物理防治和化学方式是目前根腐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绿色防控是指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有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见图1。
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论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集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
目前对根腐病的防止方式主要还是集中在药物防治,但药剂防治会因用药量大、成本高、毒性大及对环境的污染而受到限制。
生物防治是解决作物根腐病的可能途径之一,对环境更友好、更安全。
关于利用微生物在防治根腐病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草本作物方面。
Figure 1.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oot rot图1. 根腐病发病防治研究表明,土壤中真菌及真菌/细菌比值越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越高,土壤抑制病害能力越强,“真菌型”土壤是土壤地力衰竭的标志,“细菌型”土壤是高土壤肥力的标志。
根腐病的绿色防治措施的研究主要有:1)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又称栽培防治或耕作防治,是传统农业中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传统农业中施用的有机肥向土壤不断补充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自身抗病性。
目前采用的农业防治的方法有:1、采用无病种子种苗;2、土壤有机改良;3、生物熏蒸;4、改进栽培方法和耕作制度;5、加强田间卫生管理。
2) 生物防治孙向平研究有害微生物对经济、生态、社会的影响和有害微生物治理对微生物流行,成灾风险指导有害微生物的科学治理,以最大限度减少有害微生物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确保生态安全、社会安全[5]。
植物内微生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很有应用前景的一类有益微生物,它们与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可以提供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氮源及一些激素,参与植物的防卫功能[6] [7] [8]。
生防菌使用的方法有:浸种、蘸根、灌根、滴灌施用、混土等[2]。
因此,抑制根围系统病原物的活动就成为保护根系并进行土传病害防治的基础。
但必须重视和考虑土壤理化因素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根部病原物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作用。
对以上问题,必须解决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问题;在筛选生防菌过程中,采用多种病原菌作为筛选目标,变单一菌剂的使用为多菌配合使用,提高防效和实现防病的广谱性,并降低对环境的依赖性[9] [10] [11];另外,对土壤中内生细菌的生态学进行更多的研究,使环境和操作更有利于生防细菌作用的发挥;在内生细菌的应用上,必须检测其对人畜和植物的安全性问题。
内生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上虽然面临许多问题,但作为生防菌株依然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土传病害实验室在生防菌剂研发的基础上,建立了植前在种植行下开挖“丰产沟”并大量埋置农作物秸秆作为载体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和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等有益微生物及其组合的田间应用技术[3]。
大量的研究表明,经济作物的根腐病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大多数植物的根腐病都是由镰刀菌引起,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根腐病的防治,尤其要关注镰刀菌的抑制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7] [12]-[17]。
基金项目本研究感谢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ASTIP-IBFC09)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1]Doran, J.W., Sarrantonio, M. and Liebig, M.A. (1996) Soi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Advances in Agronomy, 56,198-209. https:///10.1016/S0065-2113(08)60178-9[2]Ibekwe, A.M., Kennedy, A.C., Frohne, P.S., Papiernik, S.K., Yang, C.H. and Crowley, D.E. (2002) Microbial Diversi-ty along a Transect of Agronomic Zones.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39, 183-191.https:///10.1111/j.1574-6941.2002.tb00921.x[3]曹坳程, 刘晓漫, 郭美霞, 王秋霞, 李园, 欧阳灿彬, 颜冬冬. 作物土传病害的危害及防治技术[J]. 植物保护,2017, 43(2): 6-16.[4]Wang, Y.J., Zhang, D.S., Zhang, Z.C., et al. (2015) First Report on Sweet Potato Symptomless Virus 1 (Genus Ma-strevirus Family Geminiviridae) in Sweet Potato in China. Plant Disease, 99, 1042.https:///10.1094/PDIS-12-14-1358-PDN[5]孙向平, 陈梦雅, 曾粮斌. 不同消毒剂对苎麻各器官内生菌分离效果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6(12): 10-11,14.[6]Bayman, P., Lebron, L.L., Tremblay, R.L. and Lodge, D.J. (1997) Variation in Endophytic Fungi from Roots andLeaves of Lepanthes (Orchidaceae). New Phytologist, 135, 143-149. https:///10.1046/j.1469-8137.1997.00618.x [7]Stone, J.K., Bacon, C.W. and White, J.F. (2000) An Overview of Endophytic Microbes: Endophytism Defined. In:Bacon, C.W. and White, J.F., Eds., Microbial Endophytes, Marcel Dekker, New York, 3-30.[8]Sirrenberg, A., Gobel, C., Grond, S., Czempinski, N., Czempinski, A., Czempinski, P., Santos, P., Feussner, I. andPawlowski, K. (2007) Pinformospora indica Affects Plant Growth by Auxin Production. Physiologia Plantarum, 131, 581-589.https:///10.1111/j.1399-3054.2007.00983.x[9]Hallmann, J. (2001) Plant Interactions with Endophytic Bacteria. In: Jeger, M.J. and Spence, N.J., Eds., Biotic Interac-tions in Plant-Pathogen Associations, CAB Interactional, Wallingford, 87-119.https:///10.1079/9780851995120.0087[10]Shimomura, O., Johson, F.H., Saiga, Y., et al. (1962) Action of Cyanide on Cypridina Luciferin. Journal of CellularPhysiology, 59, 223.https:///10.1002/jcp.1030590302[11]范晓静, 邱思鑫, 吴小平, 洪永聪, 蔡学清, 胡方平.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内生枯草芽孢杆菌[J]. 应用与环境孙向平生物学报, 2007, 13(4): 530-534.[12]冯永君, 宋未. 水稻内生优势成团泛菌GFP标记菌株的性质与标记丢失动力学[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1): 85-91.[13]刘国红, 林乃铨, 林营志, 刘波, 刘国红, 林乃铨, 林营志, 刘波. 芽孢杆菌分类与应用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 2008, 23(1): 92-99.[14]李雪峰, 王利. 一株短小芽孢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1(3):291-294.[15]刘华.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J]. 神州, 2013(6): 50.[16]张集慧, 王春兰, 郭顺星, 等. 兰科药用植物的5种内生菌产生的植物激素[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9, 21(6):460-465.[17]Chen, C.E., Bauske, M., Musson, G., et al. (1995) Biological Control of Fusarium Wilt on Cotton by Use of Endo-phytic Bacteria. Biological Control, 5, 83-91.https:///10.1006/bcon.199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