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天灸新疗法与应用毛进军

合集下载

毛进军:六经方证病机辩治医案

毛进军:六经方证病机辩治医案

毛进军:六经方证病机辩治医案(5)痰核(多发淋巴结肿大),痞满(胃炎,胆囊炎)胡某,23岁。

2013年8月7日初诊。

主诉:多发淋巴结肿痛伴胁腹胀满半年余。

病史:患者自己开店做生意,因为经营压力大而经常心情郁闷。

半年前,发现颌下、颈部、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最大如鸡蛋黄,按之疼痛,并伴胁部及心下有塞堵胀满的感觉,非常难受,曾到多家医院检查,排除了淋巴结核等病变,诊为淋巴结炎、胃炎、胆囊炎。

长期服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并静脉点滴抗生素等药10余天,没有明显疗效,非常痛苦,求治。

刻诊:淋巴结肿大疼痛(右颈部5个,右腋下1个,腹股沟2个),因静脉点滴时加有地塞米松针而致使面部眼睑虚肿。

心烦,眠可,头懵痛,时出虚汗,心下及两胁处都胀满难受,纳差,时恶心,口苦不渴,无咽干,无恶寒发热,大便可,小便淡黄。

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弦,寸关滑尺沉。

六经脉证解析:多发淋巴结肿大疼痛,心烦郁闷,心下及两胁处胀满,纳差,时恶心,口苦,小便淡黄,脉弦,为少阳病,枢机不利,郁热结滞,气机不畅。

头懵痛,时出虚汗,舌淡苔薄白水滑,脉沉,为太阴中风证,营卫阴阳不和。

淋巴结肿大,面部眼睑虚肿,纳差,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弦,寸关滑尺沉,为太阴病,水饮内停。

六经辨证:少阳太阴合病。

病机:枢机不利,郁热水饮互结,营卫阴阳不和。

治疗:柴胡桂枝汤加夏枯草:柴胡30g,黄芩10g,党参10g,旱半夏30g,炙甘草10g,桂枝20g,白芍20g,夏枯草30g,大枣8枚(掰开),生姜20g(切片)。

因是外县人,来一趟较远,所以开7剂药。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第二天,患者来电话说,服第一剂药后干呕4次,呕吐1次,但干呕或呕吐后心里没有啥不舒服的感觉。

我说,继续服药观察,再有不适可随时来电话告知。

7剂药服完,患者来诊时说,服第二剂药后就再没有干呕或呕吐的反应了。

药后淋巴结逐渐变小了,疼痛也减轻了,心烦减轻了。

现在仍然心下及两胁处胀满,特别是饭后,胃口堵得慌,比前稍有减轻。

天灸概述及应用

天灸概述及应用
天灸概述及应用ຫໍສະໝຸດ 大学城医院传统疗法科 樊莉
第一部分 天灸疗法
一、什么是天灸疗法?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
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
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
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
所以又称 “自然灸”或“自灸”。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
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 “冷



作用途径: 药物-俞穴-经络-脏腑,调
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治病。
特点: 内病外治,且常常结合时间治疗
学特色,以三伏天灸疗法为代表。 现我院还开展三九天灸、节气灸。
二、源流
1.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 到马王堆帛书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 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蚖……以蓟 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 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
2、药物
辛温之药——驱逐寒邪。
常用: 白芥子、甘遂、细辛、
延胡、 生姜、麻黄、吴茱萸
白芥子
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 。
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 寒、开窍之功用。
甘遂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 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
延胡
1、天人相应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 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 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2、春夏养阳-治未病思想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毛进军------经方中医学徒

毛进军------经方中医学徒

毛进军------经方中医学徒转载-木易经方中医学徒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经方高手毛进军以“疗效是硬道理”来振兴中医!是货真价实的“临床家”。

其对伤寒辨六经方证之学的钟爱之情、学习痴情、研讨深情和发凡豪情。

是有目共睹的!读毛师之书,余倍觉“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宋.张君房《云笈七笺》)余为弘扬医门法教,正本清源,而拙此文。

希冀能够起到启发思路,抛砖引玉的作用,旨在希望同仁能够加深对仲景“辨六经辨方证”学说的认识,用心去学得真传,精心去悟出心法。

读伤寒,用经方,做临床,继承弘扬经典,提升中医疗效。

余近年来一直身体力行投入到“经方”的实践和探索之中。

漫漫十三年学医的过程中,我先后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相关临床书籍,想方设法搜集学习古今一些伤寒大家的学术思想,力求帮助理解经方应用的内涵,术参多家。

尤崇拜胡希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的思想,能够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遵"大医精诚"之训,悉心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尝试后,从实践中看到“十拿九稳、药到病除”的临床实效,对经方临床产生了浓厚兴趣,乐以学之、勤而求之。

对《伤寒杂病论》更有了深切体会和感悟。

余认为中医必须是也应当是运用经方辨证论治的高手。

《伤寒杂病论》乃历代中医必读之圣典,是中医辨证之圭臬,众方之本源,其中既有辨证之严谨法度,更有用方之圆机活法,中医欲求提升疗效,济世救人,非仲景经方而莫能为之。

只有学好并善于运用好经方,才能真正突出中医特色,才能在西医难以治疗的大病、重症、疑难病(证)上大显身手,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必须下苦功,努力学好经典著作,特别是学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而事实上,“老中医不会看病”、“教授博导疗效平平”的现象并不罕见。

实际中医临床,往往要超出教科书的常规框架,从经方各种角度入手、用各种方药施治,不偏离“病机之靶心”,才是正确的。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一、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以药代针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药发泡疗法,或叫天灸疗法。

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有效疗法,它历尽千年而不衰,临床应用效验非常,现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中药发泡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利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明显效果的一种方法。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发泡治病验方,患者不妨一试,该法只要掌握得当,就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斑蝥发泡法:临床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

2、白芥子发泡法:贴大椎、身柱、肺俞主治寒哮;贴下关、颊车主治口眼歪斜。

3、白降丹发泡法:用白降丹极少许点于适宜的穴位,外贴黑膏药,24小时取下,肤起水泡即可,主要用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

4、大蒜发泡法:用于治疗喉肿痛合谷、涌泉治疗扁桃体炎、鼻衄等症。

5、巴豆发泡法:12小时起泡后取下。

临床上用于治疗便秘、积滞。

6、吴茱萸发泡法:外敷于百会、涌泉穴,治疗脱肛、子宫脱垂、小儿水肿等。

7、威灵仙发泡法:取鲜嫩威灵仙叶加少量红糖捣成糊状,贴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如贴足三里穴可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疗顿咳等。

8、毛茛发泡法:取鲜嫩的毛茛草药切碎、捣拦,捏成直径约1cm 的药饼,将制好的药饼敷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高血压敷于内关穴等。

一、历史渊源: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 (芥子泥 ) 敷“中颠” ( 百会 )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

天 灸 疗 法(二期)

天 灸 疗 法(二期)

吴师机指出: 膏药贴法, 吴师机指出:“膏药贴法,不专主一 膏药治太阳经外感, 穴”,如“膏药治太阳经外感,初起以膏 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 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更用药 敷天庭” 理瀹骈文·略言》 敷天庭”(《理瀹骈文·略言》)。 他常用中药熬制成多种剂型的膏药, 他常用中药熬制成多种剂型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 膏药和腧穴进行贴敷治疗,包括内、 膏药和腧穴进行贴敷治疗,包括内、外、 五官各科病症,往往“ 妇、儿、五官各科病症,往往“效如桴 当时就治者达到每天数十人至二、 鼓”,当时就治者达到每天数十人至二、 三百人之多。 三百人之多。 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该书还对穴位敷贴疗法的作 用机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 用机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细介绍。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细介绍。 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太平圣惠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 圣济总录》 普济本事方》 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 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 《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 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治妇人生产 普济本事方》中指出: 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 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 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 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 才下,便急洗之” 并介绍一病例。 才下,便急洗之”,并介绍一病例。 又如《南阳活人书》 又如《南阳活人书》,以葱白烘热敷脐 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 上,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 欲绝者” 欲绝者”。
四、敷贴疗法的药物及穴位选取
敷贴药物多选用化痰平喘、辛温通散、 敷贴药物多选用化痰平喘、辛温通散、祛风 活血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的首推《张氏医通· 活血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的首推《张氏医通·诸 气门》中的消喘膏,由白芥子、细辛、甘遂、 气门》中的消喘膏,由白芥子、细辛、甘遂、元 胡构成,或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药。 胡构成,或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药。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白芥子、细辛、甘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白芥子、细辛、 元胡、麝香、冰片、香附、生姜、肉桂、 遂、元胡、麝香、冰片、香附、生姜、肉桂、苏 川芎、半夏等。 子、川芎、半夏等。 敷贴穴位方面, 敷贴穴位方面,选用频率较高的有督脉的大椎 任脉的膻中穴,膀胱经的肺俞、心俞、膈俞、 穴,任脉的膻中穴,膀胱经的肺俞、心俞、膈俞、 脾俞、肾俞、膏肓,以及一些经外奇穴如定喘、 脾俞、肾俞、膏肓,以及一些经外奇穴如定喘、 百劳。这些穴位大多具有止咳平喘、 百劳。这些穴位大多具有止咳平喘、温阳化痰之 功。

天灸疗法与应用ppt课件

天灸疗法与应用ppt课件
损 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寻常疣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等
18
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 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胃肠炎等使用最广泛
19
九、天灸的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 肝、肾、造血系统等疾 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 3、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
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 接的穴位
阿是穴 经验选穴:如吴茱萸敷贴涌泉治疗小
儿流涎;威灵仙敷贴身柱穴治疗百 日咳等
15
七、天灸的优点 简便、效好、安全、价廉。
是一种内病外治的疗法,既具有穴 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 定部位的吸收,发挥1、药物浓度处于稳态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
的破坏 3、药物副作用低 4、避免多剂量给药,病人易于接受 5、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6、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17
八、天灸的适应症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虚人感冒、鼻炎、慢支、哮喘等 胃肠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 骨科疾病: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
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帖穴位
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
性疾病。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的一种天灸疗法。
27
(二)三伏天天灸理论依据: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冬病夏治”
28
1、天人相应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 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11

经方简药巧治痛症

经方简药巧治痛症

经方简药巧治痛症
毛进军;毛进伟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1(010)006
【摘要】@@ 1 血虚寒凝之胃痛刘某,男,68岁,1998年11月2日诊.胃脘部反复疼痛伴心悸1月余,曾用中西药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而求治.诊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手足厥冷,心中悸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细欲绝.脉症合参,乃血虚感寒,寒邪伤营,凝滞胃腑而拘急作痛,内伤心阳而悸动不安.治宜养血散寒,调营通阳.予以当归四逆汤化裁:当归30g,肉桂9g,白芍30g,通草9g,炙甘草12g,大枣12枚(擘).上方服2剂而疼痛缓解,5剂而痛不再作,但仍感心下悸动不安,虚而喜按,又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20g,炙甘草12g,3剂而愈.
【总页数】2页(P376-377)
【作者】毛进军;毛进伟
【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1
【相关文献】
1.临床运用3首经方治痛症浅析 [J], 温桂荣
2.急痛症经方治验举隅 [J], 严东标
3.经方中治咳“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 [J], 刘晓静
4.女药巧治男性病男药巧治女性病 [J], 常怡勇
5.经方治呕吐的临床应用简析 [J], 温桂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进军:经方治重症慢支,肺气肿医案

毛进军:经方治重症慢支,肺气肿医案

毛进军:经方治重症慢支,肺气肿医案俗话说:“经方不传之秘在于量”,“古方之妙,全在药量”。

在使用经方时,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是提升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危重疑难病症的辨治,应用经方时,药物的剂量一定要与病证相合,当重则重,否则,难以取得明显疗效。

特别是对于峻药,更应当认证准确,胸有定见,放胆投用,才能起沉疴大证,当然,这个认证准确,胸有定见,是基于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透彻理解和掌握之上的。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近现代伤寒大家范中林和吴佩衡,皆是善用经方的临床实力派医家,他们都擅长应用大剂量的附子辨治危重病证,常常一次用量就多达上百克,甚至几百克,很多急危重症,往往因附子的用量奇大而药到病除,人称他们“范附子”、“吴附子”。

民国时期中西医结合大家张锡纯,也是一位伤寒大家,以善用重量石膏而著称,他辨治阳明实热炽盛者,常常重用至200克以上,不少顽症因药量奇大而豁然痊愈,人称“张石膏”。

同时代的另一位北京名医陆仲安常常以重用黄芪而著称,曾辨治肾炎水肿,黄芪用至300克,有“陆黄芪”之称。

当代临床家李可老中医创制的有效名方“破格救心汤”,救治心系重证的主要特点就是重用附子。

李老治疗重症,如救治心力衰竭、呼吸、循环衰竭等,为启动真阳,回阳救逆,附子用量常常在100克以上,挽救了不少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患者。

实际上,几千年来,中医发展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量效关系。

《伤寒论》经方药量按汉代度量衡测算是比较大的,汉代一斤约为现在的250克,一两约为现在的15.625克,附子大者1枚约30克,中者1枚约15克,半夏1升约为现在的130克,柴胡半斤约为现在的124克。

常言道,经方药简效宏,实际上,效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量较大。

我们应用经方,虽然不是按照原方药量,但也不能用量过小。

应用经方,药量的大小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还要结合病人的体质状况而定,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需用多大量全凭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灸的概念
• 天灸,是中医灸疗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自灸 ”,“冷灸”,也称 “中药贴敷”,“药物发泡”, “敷贴发泡”。又称发泡疗法。
• “天灸疗法”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 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外治法,是中医 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 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 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 冬病夏治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运用四时阴阳变 化规律顺势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体现了中医“治未 病”的理念。
• “冬病夏治”是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平衡观 点,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学说观点 及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基础,对冬季易发疾病或冬季症 状加重的疾病以及虚性体质,在夏季时借助自然旺盛 之阳气,通过温阳补益祛寒的治疗手段,扶正祛寒, 调整人体阴阳,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缓解或控制疾 病发作。
体质调查研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调查人群中以亚健康状态人群所占的比例相对 较高(60.63%)。
体质调查研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调查人群中以平和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41.8%)。偏颇 体质以阳虚质(16.63%)、气虚质(10.26%)所占的比例 相对较高。
体质调查研究——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
家张景岳·《景岳全书》)
• “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
以至秋冬多息疟泄,以阴胜之为病也。”(张景岳·
《 《类经》)
三伏天天灸理论依据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 中医学受阴阳五行为构架、“天人合一” 思想的深刻影响,而提 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应”的原理,在《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体质调查研究——阳虚质不适症状特点
体质调查研究——阳虚质亚健康类型特点
失眠亚健康、疲劳亚健康、疼痛亚健康阳虚质的 发生率较高。
体质调查研究
• 经研究显示人群中阳虚质在偏颇体 质类型中发生率较高,其伴随的不 适症状亦令人困扰不已,因此,如 何通过调养,改善体质,提高生活 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调
中药汤剂、膏滋药
食疗
冬病夏治
外调
针、灸
春 夏
天灸贴敷

精神调摄

其他 起居调摄
运动疗法
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 二病方》:“蚖……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 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主恶疮,以其 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 揭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露水,八月朔日收取, 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 灸”
◎李时珍《本草纲目》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
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清代外治名医吴师机是一位专擅膏药疗法且卓有成就 的医生。其著作《理瀹骈文》对天灸疗法做了精辟的 论述: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天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约500——约563 )《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 额,名为天灸,以厌疾。”古代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 以去病灾,谓天灸。
◎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编纂《说郛》卷三二引《潜居 录》:“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 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
• 中医学强调辨体论治、辨证论治,冬病 夏治适合虚寒证、阳虚质之人。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从生活方式看养阳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生活调摄不慎导致阳气耗损: • “凡寒病之由于外者,或由风寒以伤形,或由生冷以
伤脏;其由于内者,或由劳欲以败阳,或由禀赋之气 弱;盖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伤神,或劳役不 节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或素禀元阳不足 而寒凉致伤等,病皆阳气受损之所由也。” (明代医
• 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体之生气与自然界之生机同步,这 是古人在养生之道中获知的“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之理。
• 阴阳变化是自然界四季气候更替、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天人 合一,人体之阴阳亦如此循环无端,此消彼长,互相根本。冬病 夏治乃顺阴阳之变化。
• 三伏天,伏者,言金之降气,地面之阳气降伏入于土内,此时人 之阳亦盛于表,肌腠疏松,吸取自然下降之阳气,即可补阳而祛 寒,从而达到顺气养生、顺势而治的目的。
➢ “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 之品为引。”
➢ “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 ◎天灸治疗哮喘最早见于清代医家张璐著《张 氏医通》。
• 《张氏医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 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 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 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 匀,姜汁调匀涂肺俞、膏盲、百劳等穴。涂后 麻木疼痛,切勿便去,侯三柱香,方可去之,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
经方天灸疗法与应用
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
2013-07-06
古代天灸图
体质调查研究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亚健康状态中 医辨识与分类研究》课题,采用《个体身心健 康调查量表》对华东、华北、华南、西南9家 合作单位的体检人员(共 8627 人)进行了亚 健康状态辨识、体质辨识及其它相关因素的调 查,已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 生活方式与阳虚质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关 联。在现代社会,提倡冬病夏治,不仅要借助 药物去养阳祛寒,亦需从生活方式调摄去养护 阳气,方能全面突显冬病夏治的意义。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 清代医家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人身阴阳 体用论》中指出:“夫医为性命所系, 治病之要 ,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 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察之之道,审其形 、色、气、脉而已”。
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平和质所占比例相对较高(31.70%), 其次为阳虚质(19.61%)。
体质调查研究——阳虚质年龄特点
年龄越大阳虚质的发生率偏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质调查研究——阳虚质性别特点
调查人群中,男性4467人,其中阳虚质440人,占9.85 %;女性4160人,其中阳虚质963人,占23.15%。女 性人群阳虚质的发生率偏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