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详解

合集下载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天灸的配方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可加冰片少许。

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cm,厚约0.5cm大小饼状,正中可放少许麝香,备用。

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膏肓俞(双)。

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cm×2cm大小的姜片备用,取精细艾绒制作成底阔1cm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数壮,每次敷贴药饼前先于大椎、风门行隔姜灸,每穴灸3壮,灸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cm×4cm的风湿膏固定。

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于每年夏季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

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

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

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

7月14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独家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医冬病夏治学术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代表参加,1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操作、方法、经验等各方面发表了主题发言,浅谈“冬病夏治”,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中医冬病夏治疗法的学术讨论与理性思考。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冬病夏治应“顺时达变”冬病夏治是具有中医特色、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疗法,但它既不能包罗百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正确把握,科学运用。

其应用原则是:整体认知、把握先机、顺时达变、辨证求本。

现在是“夏天敷贴热、冬天膏方热、南方凉茶热、北方药酒热”,归根结底,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东西地势迥异,南北气候不同,民众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尽相同。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原则,在不变的主导思想下寻求百变的防治疾病的途径,是中医学活的灵魂。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三伏天大约会有30-40天。

你知道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夏天是做艾灸的好时机。

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补阳气的好时候。

这时候做艾灸,就像在太阳底下晒湿衣服,一举扫除体内的湿气。

特别是“三伏灸”,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做艾灸。

适合调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关节炎等冬天易发作,需要夏天缓解的疾病。

而且三伏灸还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伏天进行艾灸的那些作用。

既然可以排毒养颜,那么身体自然无病,所以,夏季艾灸可以延年益寿,防治未病哦。

所以,如果想保健养生的话,可以夏天时不时的艾灸下哦。

这样的话效果会很好哦。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艾灸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三伏天艾灸毛孔全部打开的,艾灸的药效更容易渗透到经络里面去,从而调理身体,养生保健。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血不好的人,可以用艾灸哦。

因为可以很好的去湿气,所以,身体的湿气祛除的话,那么人就不会动不动怕热哦。

身体的机能就调整好了哦。

所以,夏天用艾灸的话,可以很好的解暑哦。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缓解身体炎症。

三伏天天气炎热,身上有创口的容易感染炎症,通过进行艾灸能够帮助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共鞥以及胸腺细胞的活力,增强人体细胞、体液的免疫力,防止炎症的发生同时也能缓解炎症。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促进消化。

三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作用受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通过艾灸身体穴位刺激能够强盛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伏天养生最适合吃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都是小麦做成的。

小麦做主食能提供能量和B族维生素,但它还有很多药食两用的功效,能帮助我们安度盛夏。

天灸概述及应用

天灸概述及应用
天灸概述及应用ຫໍສະໝຸດ 大学城医院传统疗法科 樊莉
第一部分 天灸疗法
一、什么是天灸疗法?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
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
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
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
所以又称 “自然灸”或“自灸”。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
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 “冷



作用途径: 药物-俞穴-经络-脏腑,调
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治病。
特点: 内病外治,且常常结合时间治疗
学特色,以三伏天灸疗法为代表。 现我院还开展三九天灸、节气灸。
二、源流
1.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 到马王堆帛书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 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蚖……以蓟 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 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
2、药物
辛温之药——驱逐寒邪。
常用: 白芥子、甘遂、细辛、
延胡、 生姜、麻黄、吴茱萸
白芥子
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 。
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 寒、开窍之功用。
甘遂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 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
延胡
1、天人相应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 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 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2、春夏养阳-治未病思想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又称为天灸,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经过辩证后贴敷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引起局部皮肤发红或发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本文对穴位贴敷疗法在多种中医儿科疾病中的治疗及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穴位贴敷在中医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穴位贴敷配置方法方法是将配制好的草药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匀,成lcm×1cm大小膏状,放入2cm×2cm纱布块上,贴于相应穴位,透气胶布固定。

在治疗不同疾病时选择不同的穴位。

1.1 在肺炎喘嗽中的应用取穴:肺俞、大椎、定喘穴等,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3h即可。

1次/d,5~7次为1个疗程。

张艳平等[1]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总有效率达96.67%。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快速吸收肺部秽音,提高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是治疗小儿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2]。

1.2 在泄泻中的应用方取穴:中脘、神阙、天枢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4h即可。

1次/d,7次为1个疗程。

黄琴等[3]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总有效率可达94.0%。

贴敷药物可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肤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

贴敷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1.3 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取穴:双侧涌泉穴、大椎、风门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12h即可。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刘吉昌等[4]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感冒发热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开始出汗时间、起效时间较快,但痊愈时间与口服西药治疗无较大差异。

穴位贴敷疗法集腧穴、药物两者综合作用于一身,治疗感冒发热患者,无须经过辩证,只要符合“发热,无汗出”条件即可应用,有是证用是药,不涉及其后的个体化辩证治疗,适用范围较广,便于临床操作。

天灸基本穴位简易取穴法

天灸基本穴位简易取穴法

天灸基本穴位简易取穴法
1.哮喘
定喘——第七颈椎(大椎穴)棘突下旁开0.5寸(双)
天突——胸骨上端凹陷中(单)
2.慢支、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双)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肺气肿、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者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天突——胸骨上端凹陷中(单)3.虚寒性肺部疾患
脾俞——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胃俞——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才(双)
中脘——脐上4寸(正中线)(单)足三里——外膝眼下3才,胫骨外一横指(双)
4.颈椎病
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单)百劳——大椎穴上二横指,旁开一横指(双)肩井——肩峰与大椎穴连线中点(双)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附:常用几个穴位简易取穴法:
1.高盲——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才。

可与肺俞交替使用
2.上脘——脐上五寸,可与中脘交替使用
3.建里——脐上三寸。

可与中脘交替使用
4.脾俞——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与肾俞交替使用
5.大椎穴——第七腰椎棘突下可与定喘穴交替使用
6.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可与天突穴交替使用。

天灸疗法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天灸疗法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天灸疗法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疗效观察天灸疗法属于中医独特的外治法之一,最早见于南北朝。

古代称之为“冷灸法”“发疱疗法”。

是利用天时而做的灸治方法,故称为“天灸”。

现代属于“冬病夏治”方法中的一种,是采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贴敷在特定的穴位表面,使局部的皮肤充血、潮红,甚至起疱,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多重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某些疑难病症的目的,此法是有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1临床资料1.1 适应范围天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范围,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消化道疾病等各种痛症,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颈肩腰腿病等骨关节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2一般资料我院针灸理疗科从2010年至2012年共三年接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403例,共计1200余人次。

其中慢性呼吸患者共245人,约占总人数的60%;慢支170例、哮喘45例、过敏性鼻炎18例、慢性咽喉炎12例,除出现过敏反应3例,8例无效外,19例未坚持疗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得到控制和好转,总有效率88%。

2病因病机2.1 现代生活由于大多摄生不当,恣食生冷、吹空调、食冷饮以及大量输抗生素,导致人体阳气受损,加上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无孔不入,导致人体免疫力遭到破坏,抵抗力日渐下降,从而导致百病从生。

而呼吸道疾病大为突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纳气,故而反复发病,必导致脾肾阳虚,继而形成肺、脾、肾三脏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

咳喘病位在肺,肩背通于肺,故在背部俞穴用药可使药力入肺。

现代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

通过穴位贴敷,一可使药物循经络到达相应脏腑,使药物对肺、脾、肾三脏起到补虚祛邪作用;二可使所属经络气机得到调节,气血运行通畅;三可通过药物的局部压迫刺激到为针刺的作用。

三九天灸ppt课件

三九天灸ppt课件

•至于秋冬季节做艾灸,从出发点而言,则可 说成是“雪中送炭”。秋季天气转凉,秋风 瑟瑟,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内敛及下降的趋势, 所以补阳是关键。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可以 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尤其对预防 呼吸道疾病、消化系 统疾病等还有很好的效果。
冬季的气候特点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 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 就会产生一派寒象。
三九天灸和三伏天灸区别 三伏为 泄 三九为 补 寒湿 阳气
“三九天灸”的意义
“三九天灸”疗法可以说是“三伏天灸” 疗法的补充。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从而使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抗病能力和病 后的自我康复能力。 所谓“夏养三伏,冬补三九”。
2016三九天灸时间
九前固本:11月1日——12月11日 引 九: 12月12——12月20日 一 九: 12月21日——12月29日 二 九: 12月30日——1月7日 三 九: 1月8日——1月16日 加强灸: 1月17日——1月25日
三九天灸
春 夏
秋 冬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 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 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 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 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 “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天养生不能 离开“收养”这一原则。
秋收
收什么?
阳气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一:手脚冰凉 怕冷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二 :腰酸冷痛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三:宫寒引起妇科疾病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四: 性冷淡 阳痿 早泄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客户群的铺垫
常见产后问题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2011届医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济南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 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 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 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③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 桥形黏膜等。
2011届医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 参照2007年《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 意见》:选择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缓解期轻、中度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为主证者。 排除标准 : 排除UC急性期、并发急性结肠炎、肠扩张、大量 出血或结肠狭窄梗阻者,妊娠哺乳期患者, 肠镜检查已有 癌变的患者,并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脱落标准 : 因患者不能按照治疗方案完成疗程;随访过程中失 去联系的患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1届医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
治疗方法 治疗组41例,以天灸疗法治疗。取附子、细辛、 香附、当归、五倍子、吴茱萸,各等份研细末,加少量斑蝥 粉,用生姜汁调匀,做成直径1cm的药饼,置于5cm×5cm 的膏药底布中央备用。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均为双 侧取穴。每次贴敷时间为1~2小时。或贴药后局部皮肤发热, 有轻微刺痛时即可取下。贴药后局部皮肤可出现灼热、刺痛、 小水泡,均为天灸的正常情况。若水泡较大,可用碘伏消毒 后,以一次性注射针头在水泡下方刺破放水,并涂以龙胆紫, 以防局部感染。治疗期间忌食生冷寒凉,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游泳,可淋浴。每10天贴一次, 3次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49例,口服柳氮磺吡啶片(SASP),每次0.5g,每日 3次。连续服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 以上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随访观察一年 内的总复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

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

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

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

《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

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

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

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2、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水泡,避免搔抓破损。

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防治感染。

3、贴药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4、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min,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但不少于20min。

以贴药处皮肤潮红或自觉背部瘙痒、灼热、刺痛,随即移去膏药。

5、老年人贴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2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