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穴位

合集下载

天灸穴位(详细版

天灸穴位(详细版

哮喘、慢支一、初U伏加强四、中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五、末伏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三、中伏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六、末伏加强[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指。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指。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一、初伏加强四、中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卜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灸疗法适宜哪些病?

天灸疗法适宜哪些病?

天灸疗法适宜哪些病?天灸疗法是通过把经过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经过药物持续集成穴位达到温经散寒和调节脏腑的效果。

天灸疗法是中医里面关于疚治疗中非火热灸法中一个主要的方法,又称为发泡疗法,既可以改善病症也可以提高免疫力。

天灸疗法分根据贴药的时间不同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两种。

具体的贴药时间不一样针对治疗的病症也会不同,关于天灸疗法中的三九天灸适宜的病症和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三十九天灸疗法适宜的病症:★1.肺系相关病症: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慢性肺气肿等)、慢性咽炎、虚人感冒等。

★2.痛症:如颈肩腰腿痛、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网球肘、胃痛、痛经等。

★3.其他类:如失眠、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症、遗尿等。

★三九天灸疗法适宜的注意事项:1.成人一般贴药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小孩时间酌减,如3岁儿童约15~30分钟,以皮肤感受和耐受灼热水平为察看指标,避免灼伤皮肤。

2.孕妇不宜天灸,月经期妇女不宜贴药,体温超过38 的患者不可天灸,二岁以下婴儿慎贴药,但个别婴幼儿因病情需要者,建议贴药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3.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可外涂皮肤软膏以减缓不适症状;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疱,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并注意饮食控制,不宜食用“发物”,如鸡、鸭、烧鹅、牛肉、虾、蟹、海产品、花生、韭菜、芋头等;若个别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膏并及时前来医院处理。

4.为巩固疗效,避免相关不良反应,天灸期间应注意清淡饮食,不宜嗜吃生冷,以防损伤正气影响疗效;建议女士们来贴药时不宜穿连衣裙、连身衣,尽量选择较宽松的衣服;贴药后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大量出汗导致药膏脱落弄脏衣物。

天灸疗法 PPT课件

天灸疗法 PPT课件

•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 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 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 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 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 免疫功能。
• 天灸疗法-贴药分类
•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 1、三伏天灸 2、三九天灸
•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 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 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 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 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 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 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 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 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谢 谢!
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 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 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 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 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 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 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 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 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 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 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 天灸疗法-临床方法
•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 几种:
一、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
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 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 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 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 治喉痹等。
• 二、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

天灸课件

天灸课件
2020/4/1
起源
•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疗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用芥子泥敷 百会穴是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中有:“斑蝥,主恶 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瘰,谓之天 灸。”《普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 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总之这种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 《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简使穴)以古文钱压 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疚,尚能愈症。”晚清外治名医吴师 机在《理论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以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 “殊途同归”之效,“风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治并列,未 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 。特别是吴氏以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既是 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僻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 启发意义。
2020/4/1
分类一:腰痛;
选穴: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 备选:委中(双)、腰眼(双) 大肠俞: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约与髂(qià 、kaa3 )嵴高点相平。 委中:位于腘窝横纹正中。 腰眼: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 凹陷中。
2020/4/1
分类二:颈椎病、颈项不适;
• 天灸膏的保湿性和防腐性。
• 天灸膏选择的引经药:姜汁、葱汁、冰片、麝香等。
2020/4/1

天灸概述及应用(2011.6

天灸概述及应用(2011.6


3、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以醋
或甘油调和,敷于穴位上。斑蝥(主要 是其所含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 发泡作用,刺激性很强,但其组织穿透 力却较小,因此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 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 很快痊愈而不留疤痕。主要用于牛皮癣、 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斑蝥有毒, 皮肤能少量吸收,经肾脏排泄,肾脏病 患者禁用。
(二)三伏天天灸理论依据: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冬病夏治”
1、天人相应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 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 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何谓庚日?

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 头的那一天。天干为甲、乙、丙、丁、 戊、已、庚、辛、壬、癸,地支为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戍、亥。每一天都由天干和地支按照顺 序进行组合排列而成,如“甲子日”、 “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 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 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 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 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我院三伏天灸疗法所治 疗的病种,主要以过敏性 鼻炎、哮喘、感冒易患者、 慢性支气管炎、虚寒性胃 痛为主。
(一)什么叫三伏天天灸
三伏天灸是根据 “天人相应”、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 论,以经络腧穴理论及中医时间治 疗学为基础,选用芳香、辛温之品 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帖穴位 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 性疾病。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的一种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每年的三伏天的第一天,传统的“冬病夏治”是在这天开始应用的。

笔者在这段时间内应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之天灸疗法治疗一些“寒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成效,先总结如下。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

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

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

在这段时间是应用天灸疗法的穴位贴敷治疗寒性疾病的绝好的机会。

其实除常见的呼吸科疾病治疗外,这也是个改善身体状况的好时机,可借助高温天除去体内因风寒导致的“寒症”。

随着气温转暖,像风湿、骨关节病等一些冬天容易发作的病症,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就开始“轻敌”,不再医治及预防。

中医专家提醒,这类病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所致。

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加以调治,有利于达到减轻病症、恢复健康的目的。

贴敷于经络上的治疗穴位可使阳气更旺,通过经络调整全身阴阳气血,并为肌体储备阳气。

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被外邪所伤,对有哮喘、咳嗽、咽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天灸穴位

天灸穴位

哮喘、慢支一、初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三、中伏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一、初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五、末伏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六、末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灸穴位敷贴疗法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应用PPT课件

天灸穴位敷贴疗法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应用PPT课件

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也就是说,阳气虚衰,机体的抗病能力就
会下降。冬病夏治就是根据“春夏养阳”
的原则派生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
10
中医养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取法效仿并遵从自然界阴阳变 化的规律。
目前,冬病夏治疗法临床主要用于老 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 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
-
8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一,“治未病”的思想:“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 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 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 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 体质,诱因就是改变环境。
三、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 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 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 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 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 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 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
18
天灸的种类
四、其他 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 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 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 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 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 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 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 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
冬病夏治就是以激发人体阳气来达到增强 体质的目的。
-
9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灸穴位图
标签:天灸穴位图日期:2011-7-15 14:50:54 关注:10 咨询在线医生
天灸疗法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即公元420-589年间,它是不用火,不用艾,系用几种中草药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而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方法。

明代李时珍于公元1518-1593
年编《本草纲目》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

天灸疗法,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

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渗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

天灸包括三伏天天灸和三九天天灸,但是常见的为三伏天天灸。

三伏天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部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效果的。

那么天灸穴位一般是有哪些穴位呢?下面看一下天灸穴位图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

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相关阅读:三伏天炙:未病先防既病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