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

天灸的优点
1、血药浓度处于稳态,药物副作用低;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5、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6、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易被广大患者 接受,具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天灸的适应症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作用机理
从中医方面:
(一)通过发泡性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 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消肿 散结的作用。 (二)通过发泡药物产生的灼热感起到温经 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作用。 (三)通过发泡起到祛腐生新的作用。
(四)药物本身具有治疗及引经的作用。如 天灸的常用药物白芥子 (五)“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药物 发泡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三伏、 三九,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 此时应使用温阳药物外贴皮肤可使卫表之阳 气充足,从而提高抗病力。
预防的概念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不仅可减少 哮喘发作次数,减轻症状,而且还可改善患 者的肺功能,天灸治疗后哮喘病人门诊及住 院费用有所下降,哮喘发作休工或休学的平 均时间缩短。该方法安全有效,成本低廉, 实用可行,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2004-2006省中医院三伏天天灸情况
2004年共治疗68893人次;2005年共治疗 103507人次;2006年共治疗149654人次。
引药
丁香、肉桂等
白芥子
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 。
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 散寒、开窍之功用
甘遂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 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 。
延胡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三伏天大约会有30-40天。
你知道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夏天是做艾灸的好时机。
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补阳气的好时候。
这时候做艾灸,就像在太阳底下晒湿衣服,一举扫除体内的湿气。
特别是“三伏灸”,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做艾灸。
适合调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关节炎等冬天易发作,需要夏天缓解的疾病。
而且三伏灸还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伏天进行艾灸的那些作用。
既然可以排毒养颜,那么身体自然无病,所以,夏季艾灸可以延年益寿,防治未病哦。
所以,如果想保健养生的话,可以夏天时不时的艾灸下哦。
这样的话效果会很好哦。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艾灸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三伏天艾灸毛孔全部打开的,艾灸的药效更容易渗透到经络里面去,从而调理身体,养生保健。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血不好的人,可以用艾灸哦。
因为可以很好的去湿气,所以,身体的湿气祛除的话,那么人就不会动不动怕热哦。
身体的机能就调整好了哦。
所以,夏天用艾灸的话,可以很好的解暑哦。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缓解身体炎症。
三伏天天气炎热,身上有创口的容易感染炎症,通过进行艾灸能够帮助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共鞥以及胸腺细胞的活力,增强人体细胞、体液的免疫力,防止炎症的发生同时也能缓解炎症。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促进消化。
三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作用受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通过艾灸身体穴位刺激能够强盛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伏天养生最适合吃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都是小麦做成的。
小麦做主食能提供能量和B族维生素,但它还有很多药食两用的功效,能帮助我们安度盛夏。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天灸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天灸疗法作用机理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
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天灸疗法有什么功效_天灸疗法的作用

天灸疗法有什么功效_天灸疗法的作用三九天正是天灸疗法适用的时候,其效果类似于艾灸,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也可提高免疫力。
下面店铺来详细为你介绍天灸疗法有什么功效。
天灸疗法简介天灸,灸法之一。
出自《针灸资生经》。
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药物灸、发疱灸。
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文献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另说将朱砂等药物点涂于穴位亦称天灸(《荆楚岁时记》)。
天灸疗法的功效天灸疗法是中医灸治疗法的其中之一,天灸疗法有什么功效?“三九”天灸的适应症包括呼吸消化运动三大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易反复感冒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胃痛、消化不良;运动系统疾病包括颈肩腰腿痛、关节痹痛等。
同时,本疗法能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
根据病种虚实敷贴这种传统的灸法一向是选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从而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抗寒能力增强。
“三九”天灸是夏季“三伏天灸”治疗与保健的延续和补充,一般从冬至日开始,每9天一次,原则上是一个疗程3次,为了加强和巩固疗效可适当增加1次。
因此,非一朝一夕之功,若能连续3年坚持接受一年冬、夏两次的天灸治疗,更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呼吸道疾病以及关节痛等病痛的症状。
慢性病患者一般在上午11时至下午1时进行贴药比较好,因此时人体阳气较盛,药物易尽快渗透进入体内,可以产生较好的疗效。
施灸方法1、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克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灼热疼痛为度。
天灸疗法知识课件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天灸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咳嗽、哮喘、鼻炎、胃痛、腹泻、痛 经、风湿性关节炎等。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虚寒性疾病,天灸疗法具有较 好的疗效。
禁忌症
虽然天灸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如孕妇 、高热、心脏病患者、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等不宜进行天灸治疗。同时,对于过敏 体质的患者,在使用天灸前应进行过敏试验,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贴敷方法
将药物贴敷于选定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敷前需清洁皮肤 ,保持皮肤干燥。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药物脱落。
贴敷时间及频率
贴敷时间
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4小时, 儿童酌减。如出现不适,可随时揭去。
贴敷频率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可间隔1-2天 贴敷一次,连续贴敷3-5次为一个疗 程。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45岁,患有慢性 支气管哮喘多年。经过天灸疗法 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频率减少。
案例二
患者王某,女,32岁,患有过敏 性鼻炎。在天灸疗法治疗2个疗 程后,鼻塞、流涕等症状显著改
善。
案例三
患者张某,男,50岁,患有类风 湿性关节炎。经过天灸疗法治疗 4个疗程后,关节疼痛减轻,活
起源
天灸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具体 年代不可考,但早在《黄帝内经 》中就有相关记载,是中医外治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理及作用机制
原理
天灸疗法基于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通过刺激经 络上的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天灸疗法通过热刺激作用于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 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和免疫力,从而起到消炎、镇痛、祛瘀、 生新等作用。
天灸的作用

天灸的作用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九天灸的功效与作用
冬至来临,三九天灸即将“开贴”。
天灸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如: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腹泻、厌食),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四肢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小儿疾病(厌食、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遗尿、生长发育迟缓),亚
健康调理(各种体虚、免疫力下降者)。
具又经济、无副作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优点。
是预防、保健、养生为一体的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
天灸疗法疗效确切,患者应该每年三九、三伏天贴药,坚持三年,体质将得到有效改善。
”。
老中医:天灸的治病机制是什么?

把中药制成膏,贴在穴位上,就能治病,天灸的治病机制是什么?
从中医来看,首先是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天灸方多选用的药物如白芥子、甘遂、细辛、生天南星等,多为性温热、味辛辣,较强刺激经络腧穴,从而温经通络、破血消积。
其次是天灸是发泡灸,使皮肤红肿甚至起泡、破溃,促局部气血运行,提高皮毛卫外功能。
天灸也有现代医学治病机制。
首先,天灸对局部形成化学性烧伤刺激,局部血管扩张,促血液循环而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大脑皮质、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刺激而反射性调整;药物刺激局部皮肤,细胞膜蛋白质发生可逆性结构变化,增加皮肤渗透性,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渗入。
其次,天灸是经皮给药,避免口服时胃肠道破坏药物,减低药物不良反应且保持生物利用度,维持一个较长的血药浓度扩散期。
天灸作用于经络腧穴表皮,这些地方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将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经络脏腑。
第三,实验表明,天灸通过免疫功能实现整体调节人体,包括调节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
能明显提高免疫应答中关键的白介素2小平,能激活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能提高哮喘、慢支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的转化率等;天灸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骨髓增生活跃,因而可提高外周血液白细胞计数,增强免疫力;近年的动物试
验还表明,天灸可抑制胸腺瘤生长,提T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三伏天灸疗法-精选文档

历史沿革
1.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 十二病方》:“蚖……以蓟印其颠。”是指 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 的方法。
2.《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主恶疮,以 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 旋即揭出。”
3.天灸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宗懔《荆楚岁 时记》(公元420—589年):“八月朔日收 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 瘰,谓之天灸。”
三伏天灸疗法
詹金赞 2019.7.6
目录
• • • • 天灸的概念 天灸的种类 作用机理 三伏天灸疗法
16:22:48
一、天灸的概念
• 天灸:灸法之一,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出自《针灸资生经》。是采用对皮肤有刺 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 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 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 中,所以又称 “自然灸”或“自灸”。 •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 法,又称“无热灸”或 “冷灸”。
二、天灸的种类
天灸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 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 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 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 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 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 药物本身具有治疗及引经的作用。如天灸 的常用药物白芥子 •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根据“冬 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原理,药物发泡疗 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三伏、三九, 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此 时应使用温阳药物外贴皮肤可使卫表之阳 气充足,从而提高抗病力。现代统称之为 “药物发泡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天灸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天灸疗法作用机理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
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等由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
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
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
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
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
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这些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
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
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而三九天灸是在三九天进行,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同时,三九天灸还可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
三九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果:●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虚寒头痛●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放入直径约4 厘米的酒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
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
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
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二、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
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
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 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
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四、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天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1【文献】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
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
其上载有:“�NC166�,……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NC166�蛇咬伤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
”《普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
”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
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
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
”《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
”等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
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
正可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
”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
”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临床应用概况】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成药饼外敷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2]用发泡膏外敷中极、关元治疗妇人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耿氏[3]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痊愈,效果十分可靠。
龚氏[4]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95.93%.刘氏[5]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朱氏[6]用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
杨氏[7]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孕症150例,效果亦较好。
杨氏[8]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
刘氏[9]用杜仲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
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
3【研究现状及思考】天灸的研究是伴随着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研究而深入的,虽然目前仍无法全面解释它治病机理的内涵,但已开始有了很可喜的进展。
一般认为天灸作用途径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
“等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
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
正可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
”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
”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4【临床应用概况】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巢?仅可以治疗胆绞痛,而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
李氏[6]在进行天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天灸可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骼抵抗外力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