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1)(共17张PPT)

57
约是多少?
8 40 =8 57 = 57 =11.4(km/s)1 57 பைடு நூலகம்0 5
答:宇宙飞船的速度大约是11.4km/s。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1)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 (2)图书馆有多少本故事书?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3、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相 当于宇宙飞船速度的 40 。宇宙飞船的速度大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4、
(1)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 (2)图书馆有多少本故事书?
(1)解:设图书馆共有x 本书。 (2)解:设图书馆共有故事书x 本。
2 x=320 5
小明的体重× 4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5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思考:题中的单位“1”是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时 解决问题 (1) 人教版(共17张PPT)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6课时《练习十三》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第6课时《练习十三》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填空。
(1)217×9的积是()位数,312×3的积的最高位是()位。
(2)123+124+125+126+127=()×()=()。
(3)1个智能手环328元,买4个这样的智能手环,全付100元的人民币,要付()张。
2.判断对错。
(1)算式465×3=400×3+60×3+5×3。
()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
3.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假如诸葛亮在每条船上都安排了6个草垛,他们满载而归时,平均每个草垛里有625支箭,每条船借到了多少支箭?
4.如图,用4根小棒可以摆1个正方形,用7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照这样摆下去,摆268个正方形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参考答案
1.(1)四百(2)125 5 625 (3)14
2.(1)√(2)×
3. 625×6=3750(支)
答:每条船借到了3750支箭。
4.268×3=804(根)804+1=805(根)
答:摆268个正方形一共需要805根小棒。
第六单元第6课时《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第6课时归一问题教材分析:解决问题例8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本课着重是通过画图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具有“归一”思想的问题的理解。
其实这类问题在二年级时已经有所接触,只是没有进一步提炼模型。
“归一”思想的解决问题也为后面“归总”思想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此外,本课的例题在买东西的情境中展开,但要提炼模型只靠一个情境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将本课的重点定为:能用画图法方分析信息,建立不同情境下用“归一”思想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1. 会解答先求每份数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2. 会用画图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先求每份数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等方法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1/ 7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1.出示超市开张图。
你们喜欢超市购物吗?2.妈妈看到一个碗特别喜欢。
用18元买了3个。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提问: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模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场景,从学生熟悉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共同解决。
环节二探究新知1.阅读与理解读题目,边读边划出已知信息和问题。
提问:从“同样”中你知道了什么?学习任务:1.画图表示信息和问题。
2.对照图思考怎么计算。
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交流。
提问:请认真读每一幅图,看是否清楚地画出了已知信息和问题?能看出是同样的碗吗?生:3个碗18元,8个碗多少钱?生:每个碗的价钱一样多。
生1:生2:生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图都能把题目意思表达清楚吗?”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比较中体验到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为“归一”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73/ 74/ 7提问:综合算式哪个对?为什么要加括号?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小结:要先算每个碗是6元,然后看30元里有包含几个6元,就有几个碗,必须要添括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6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6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于位置与方向、乘法口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间与钟面的认识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位置与方向: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向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
2. 乘法口诀: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时间与钟面: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时间与钟面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位置与方向、乘法口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间与钟面等知识点。
3. 练习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1)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找出关键信息、列出算式、计算结果、检查答案。
(2)举例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范例,讲解如何运用基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巩固(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汇报。
(2)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组员补充。
5. 总结提升(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强调检查答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 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第六单元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乘法估算解決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乘法估算的概念和意义2. 乘法估算的方法和技巧3. 乘法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法估算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乘法估算的意义,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2. 学具:练习本、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乘法估算的概念。
例如:“如果一本故事书有300页,4本这样的书一共有多少页?”让学生尝试估算答案。
2. 讲解乘法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将数近似成整十、整百、整千等来简化计算。
例如:300可以近似成300的整十数,即300≈300。
3. 讲解乘法估算的技巧: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调整数的末尾数位来简化计算。
例如:300的末尾数位是0,可以将其调整为30,即300≈30。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乘法估算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24×36≈?”引导学生先将24和36进行近似,再进行乘法计算。
5. 例题讲解:以一道教材中的例题为载体,讲解乘法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一个篮子可以装3个苹果,5个篮子可以装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先进行乘法估算,再给出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72×58≈?”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乘法估算的概念和意义。
2. 板书乘法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3. 板书教材中的例题和答案。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举例子说明乘法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乘法估算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情况如何?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乘法估算问题,如涉及到小数、分数的乘法估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解题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加减法,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解题思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知:讲解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解决给定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反馈。
4.总结提升: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和解题方法。
5.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6单元 8解决问题(1)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6单元 8解决问题(1) 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三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解决问题(1)”。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利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内容将围绕“减法应用”展开,包括认识减法、减法的运算规则、减法的实际应用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减法的运算规则,讲解减法的运算方法。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减法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三年级上册数学 - 第6单元 8解决问题(1)2. 板书内容:减法的概念、运算规则、实际应用。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2. 口头作业:向家长讲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对于本节课而言,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张大爷家的稻谷大约有多少千克?
[教材P73 练习十五 第3题]
把每袋稻谷的质量都估成 60 千克。 60×8 = 480(千克) 答:张大爷家的稻谷大约 480 千克。
4.一篇文章 500 字,丁叔叔平均每分钟录入 75 个字, 6 分钟能录入完吗?[教材P73 练习十五 第4题]
75×6 ≈ 480(个) ↓ 80 75×6<500 答:6 分钟不能录完。
每天大约销售苹果 90 千克。 90 × 7 = 630(千克)
四、爸爸分期免息买了一部 2400 元的手机,先付了800 元, 余下的部分每个月 308 元,余下的部分爸爸5 个月能还清吗?
2400 - 800 = 1600(元) 308 ≈ 310 310 × 5 = 1550(元) 1550 < 1600,不能还清。
[教材P70 做一做]
王伯伯家一共摘了 180 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 能装 32 千克,6 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
方法二:估算。 32×6 ≈ 180(千克)
四舍五入为30 实际能装的重量大于180千克,所以6个箱子装得下。
1.估算。[教材P73 练习十五 第1题]
76×9 ≈720
106×5 ≈550
78
232
232元<250元, 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单价 数量 总价
8
29 ?
… …
分析与解答 方法二:估算 29 × 8 ≈ 240(元)
接近30 约等号
30×8 = 240(元) 29×8<240(元)
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单价 数量 总价
8
29 ?
回顾与反思
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 肯定够了。
解决问题(1)
我们要买 3 本书,每本书的单价都是 48 元。
带多少钱合适呢?
我们要买 3 本书,每本书的单价都是 48 元。
48四舍五入等于50。
50×3=150(元),带150元钱 就可以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这节课就来学习乘法的估算。
[教材P70 例7]
三(1)班有 29 人参观, 带 250 元买门票够吗?
503×7 ≈3500
432×2 ≈860 305×8 ≈2480 123×3 ≈360
246×4 ≈1000 490×4 ≈2000 129×3 ≈390
2.向东小学 417 名学生乘车参观博物馆。8 辆车够吗?
[教材P73 练习十五 第2题]
49×8 ≈ 400(个) ↓ 50 49×8<417 答:8 辆车不够。
阅读与理解
已知条件有哪些?要 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知道了门票的价格和 参观的人数。求250元 够不够买门票。
[教材P70 例7]
三(1)班有 29 人参观, 带 250 元买门票够吗?
这些信息可以 这样表示。
单价 数量 总价
8
?
单价 数量 总价
8
29 ?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直接计算
29
29×8=232(元) ×
的方法解决。
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三位数
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 估算出结果。
[教材P70 做一做]
王伯伯家一共摘了 180 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 能装 32 千克,6 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
方法一:直接计算32×6。 32×6=192(千克)
192 > 180 答:6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估算。
48×5 ≈ 250 108×7 ≈ 770 63×7 ≈ 420 263×2 ≈ 520
301×3 ≈ 900 493×7 ≈ 3500 803×5 ≈ 4000 703×3 ≈ 2100
三、下面是某水果店一周销售苹果的情况统计表, 该水果店一周大约销售苹果多少千克?
答: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想一想 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 800元够吗?
92×8≈720(元) 90
92元>90元,92×8>700(元) 带700元不够。
92×8≈800(元) 100
92元<100元,92×8<800(元) 带800元够了。
归纳小结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