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猫
东晋门阀政 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读完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复杂而独特的历史时期,心中感慨万千。
东晋时期,门阀政治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特殊的政治格局下,皇权不再独尊,而是与门阀士族共同治理天下。
这种政治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自东汉以来,世家大族逐渐崛起,他们通过土地兼并、经学传承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
到了西晋,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更是为士族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士族子弟能够轻易地进入仕途,占据高位。
然而,西晋的短暂统一并未能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八王之乱的爆发导致了西晋的迅速衰落,随后的永嘉之乱更是让中原地区陷入了混乱。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司马氏家族南迁建立东晋政权。
由于东晋皇室自身实力薄弱,不得不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来维持政权的稳定。
这些门阀士族凭借着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力,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拥有巨大的权力,甚至能够左右皇位的继承和政治的走向。
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皇权与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一方面,皇权需要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皇权又时刻想要摆脱门阀士族的束缚,重振权威。
而门阀士族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斗争,他们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和利益,相互倾轧,明争暗斗。
琅琊王氏在东晋初期可谓权倾朝野,王导在内辅佐朝政,王敦在外掌控军事。
然而,王敦的叛乱却让王氏家族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颍川庾氏在王敦之乱后崛起,庾亮、庾翼兄弟先后掌控朝政和军事,但庾氏家族的势力也未能长久维持。
谯国桓氏的桓温凭借着北伐的功绩,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甚至有篡位之心,但最终未能成功。
陈郡谢氏在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谢安、谢玄等成为东晋的中流砥柱,但谢氏家族在谢安死后也逐渐衰落。
在这一政治格局下,东晋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内部的斗争和矛盾不断消耗着国家的实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东晋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和文化成就。
东晋门阀政 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晋门阀政治就像一场独特而复杂的大戏。
读罢相关的书籍,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种种权谋斗争与家族兴衰。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他们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些士族大家,凭借着祖上的功绩、家族的人脉和财富,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
而皇帝,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他们权力博弈中的一个棋子。
就拿琅琊王氏来说吧,那可是东晋初期一等一的豪门大族。
王导,这位在东晋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位高权重,几乎主导了东晋初期的政治格局。
当时民间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马”则是司马氏皇族。
这足以看出王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宫廷之中,大臣们议事,王导振臂一呼,众人纷纷附和,皇帝坐在高位上,虽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王氏家族的子弟们,凭借家族的荫庇,轻而易举就能获得高官厚禄。
他们出入宫廷,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再说说陈郡谢氏。
淝水之战,那可是谢氏家族的高光时刻。
谢安坐镇后方,指挥若定,谢玄率领北府兵在前线奋勇杀敌,最终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苻坚。
这一仗,让谢氏家族的声望达到了巅峰。
我仿佛能看到谢安在战前的沉着冷静,他一边与亲友下棋,一边心中谋划着战略。
而战场上的谢玄,身披铠甲,手持长剑,激励着士兵们奋勇向前。
战后,谢氏家族的府邸门庭若市,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
然而,门阀政治也并非一帆风顺。
各大家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有时候,为了拉拢一个盟友,不惜牺牲家族的利益;有时候,为了打压对手,用尽各种阴谋诡计。
在这其中,普通百姓的生活可就苦不堪言了。
门阀士族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百姓们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税收沉重,徭役繁多,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有一次,我在书中读到一个细节,让我对这种现象感触更深。
说是有一个小村庄,因为连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村民们纷纷逃离。
原本热闹的村庄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东晋门阀政 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最近读了关于东晋门阀政治的相关内容,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东晋时期,门阀士族那可是威风凛凛,把控着朝政大权。
这些士族大家,凭借着祖上的功勋、家族的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
就说琅琊王氏吧,那在东晋初期简直是权势滔天。
王导在朝中运筹帷幄,王敦则手握重兵在外。
这王家的势力遍布朝野,皇帝都得礼让三分。
我就给您细细讲讲这其中的门道。
想象一下,当时的朝堂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各个门阀士族都是舞台上的主角。
他们穿着华丽的衣裳,迈着自信的步伐,争着展现自己家族的荣耀和实力。
而皇帝呢,有时候倒像是个配角,被这些士族大家的光芒所掩盖。
比如说,有一次朝廷商议重大决策,皇帝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结果,那些士族大臣们一个个交头接耳,根本不把皇帝的话当回事。
王导站出来,不紧不慢地说了一番话,意思就是皇帝您还年轻,不懂这些事儿,还是得听我们这些老臣的。
皇帝呢,只能无奈地点点头,心里估计憋屈得很,但又无可奈何。
再说说那些士族之间的明争暗斗。
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他们可真是绞尽脑汁。
谢家想要在某个重要职位上安排自己的人,王家就会想尽办法阻挠。
这种争斗有时候表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却是波涛汹涌。
有一回,谢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表面上是联络感情,实际上是想拉拢一些官员站在自己这边。
宴会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歌舞升平。
但在那欢声笑语的背后,却是各方势力的暗中较量。
每个人的眼神里都藏着心思,每一句话都可能别有深意。
还有那些士族子弟,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
他们不用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就能凭着家族的背景轻而易举地入朝为官。
可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有些子弟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吃喝玩乐。
有个叫王公子的,每天就是逛妓院、斗鸡走狗,正事一件不干。
家里人给他安排了个官职,他去了也是混日子,啥也不懂。
可人家照样逍遥自在,因为有家族撑腰啊!而普通百姓呢,生活可就苦了。
他们辛辛苦苦劳作,却只能勉强糊口。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有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有感阅读此书的过程并不轻松,对我来说是一次门外汉的探索之旅。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言文,这给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我常常需要查阅注释和相关资料,以厘清其中的含义。
由于地缘政治论述较多,我对魏晋时期的地图认识不清,常常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
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读完了这本书。
通过阅读,我串联了从司马睿衣冠南渡到刘裕孙恩掘墓这一时期的历史时间线,对东晋门阀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许多之前我忽视的人物,如郗鉴在平王敦之乱中的作用,他平衡了王导、庾亮之间的关系,并始创北府,从流民中招募将兵。
这让我对郗鉴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明白了他在东晋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书中还解释了“不与刘、石通使”的原因,除了民族问题外,还与西晋末年司马颖、司马越阵营对立有关。
这也让我对东晋与前燕鲜卑结盟而与羯族为敌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人物关系的推论,我进一步了解了东晋的门阀政治格局。
门阀士族之间的对立、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对立、荆州与扬州的上下游对立、侨姓门阀士族与次等士族的对立,这些对立关系构成了东晋政治的基本框架。
同时,我也对次等士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流民帅和借助天师道起势两种途径。
在了解这些士族的丑陋嘴脸的同时,我也对吴姓士族为何百年来没有出个像样的人物产生了好奇。
书中还对淝水之战、灭吴之战和瓜步之战进行了对比。
在这之前,我常常为苻坚感到惋惜,认为他的个人魅力可以提前结束南北对立的乱世局面。
但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前秦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强大。
民族矛盾无法通过个人魅力消除,氐族本身也不稳定。
前秦的准备不足,以及境内疆域过大导致的本族力量不稳定,都是其失败的原因。
从结果论来看,淝水之战的民族入侵性质大于统一战争性质。
此外,书中对玄学的描述也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一直对玄学感到好奇,不知道它是怎样的敲门砖或投名状,有怎样的门槛。
每次提及玄学,我总会想到王衍信口雌黄的形象。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有感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有感对比西晋和东晋的政权,我们可以发现西晋历经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皇权不振,军权大多还在皇室宗亲手中。
然而,皇室成员为了争夺皇权利益,互相厮杀,给北方氐族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契机,继而引发了中原地区的混战。
而东晋则偏居一隅,皇权更加旁落,外姓手握兵权的将领常常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威胁着皇权的统治。
在东晋时期,官僚集团的身份较为复杂。
除了皇室宗亲、江南本地的望族外,还有北方南下的豪门、安置流民的流民帅以及海贼水盗等。
这些势力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在政治舞台上展开了一场尔虞我诈、近乎疯癫的生杀大戏。
而决定这场戏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门阀政治本身利益的得失。
同时,谁拥有关键的军事地理位置,谁拥有强大的兵力和将领,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治的导向。
在东晋时期,统治疆域相对较为固定,沿长江一线成为了东西军事战略博弈的关键。
荆州和梁州(不包括襄阳)位于国都的最上游,可以顺江而下,对下游地区构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江州和豫州位于荆州和京畿之间,起到了政治和军事缓冲的作用。
石头城和台城则是建业的门户,拱卫着京畿的安全。
而建业之东位于江北的徐州和兖州,更是京畿之钥,成为了平衡荆江势力的重要砝码,并逐渐形成了北府兵,在晋末成为了一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军事力量。
纵观魏晋南北朝整个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东晋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变态。
司马睿在皇室中血统本不醇厚,既无实力,又无功劳,更无威望。
然而,他却被司马越派遣到江南,以稳定政权。
同时,他也成为了南渡流亡士族所拥戴和利用的一个所谓“正统”的旗帜。
加之吴性士族也需要江左政权来维持其本地势力,因此,东晋成为了门阀政治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皇权得到了门阀的支持得以延续,而门阀的利益也通过利用皇权的表达得以壮大。
同时,北方民族政权的不断兴起对南方的军事压力,在一段时间内削弱了江左政权内部门阀势力之间的相互倾轧的局势,使皇权得以暂时喘息和抬头。
我们可以看到,江左政权中外镇的军事力量往往依附于两三个名门望族。
东晋门阀政 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读完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心中感慨万千。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共天下,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格局。
在这一特殊的政治环境中,皇权不再至高无上,士族门阀的势力崛起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门阀政治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大量士族南迁。
在南方,他们凭借着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迅速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
东晋政权建立之初,根基不稳,需要依赖士族的支持,这就为门阀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王、庾、桓、谢等世家大族先后主导着东晋的政治局势。
琅琊王氏在东晋初期权势滔天,王导在内主持朝政,王敦在外掌控军事,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庾氏家族在庾亮、庾翼兄弟的带领下也曾盛极一时。
桓氏家族的桓温更是野心勃勃,试图篡夺皇位。
而谢氏家族在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声名大振。
在门阀政治的格局下,士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相互倾轧、斗争不断。
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不仅影响了东晋的政治稳定,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
然而,这种斗争并非毫无底线,士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默契和平衡。
他们深知,过度的争斗可能会导致整个门阀政治体系的崩溃,从而损害自身的利益。
门阀政治对于东晋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维护自身地位和特权的工具,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寒门子弟难以有晋升的机会。
在军事上,士族掌控着大量的私兵,使得中央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掌控力减弱。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门阀政治的作用。
在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重视教育,崇尚玄学清谈,使得东晋时期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同时,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时,士族也能够组织力量进行抵抗,为维护东晋的偏安局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从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政治权力的平衡至关重要。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记田老师熟稔各种史料典籍,信手拈来,功力深厚。
全书对于皇权不振,士族门阀专政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必然进程,交待得很清楚。
以郗鉴为着眼点,研究流民帅的历史作用和京口北府兵的形成,及至引申出皇权门阀之间的相爱相杀,士族互相之间的掣肘和博弈,郗鉴于其间的平衡作用,角度也颇新颖。
早前就看到过一个说法——“官制和地理是学习历史的两把钥匙,需要常擦常新”。
于历史地理不太熟悉的同学(譬如我),最好配合谭其骧老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晋页,对照着来阅读此书。
否则不易理解其时某些格局、决策背后的地缘考量依据。
说几个不太满意的:1.) 引据有不加筛选之嫌。
《世说新语》之类的尚能忍。
《搜神记》、《真诰》都是些啥玩意?也能拿出来作论据的么2.) 有些局部展开,不加控制,太过掉书袋,读着烦。
如提到我桓大司马那句“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还真煞有介事去引典论证为啥京口箕好使。
对于桓温的宗谱,也是不厌其烦,大加考证,不知又有甚意思。
到末了的结论却是:“我也搞不清。
”3.) 部分观点,逻辑牵强,似想当然。
如绝刘、石之通使,田老师将部分原因归因于司马越和刘渊、石勒一度是对抗关系,司马睿袭司马越之法统,所以也一并继承了这个对抗关系。
这个分析将政治行为视同稚童的情感意气,毕竟不太有说服力。
其他,如王导、庾亮在荆襄军、政多方面的角逐,特别是那些台面下的各种腹黑骚操作。
在我看来,也是臆想的成分偏多。
因其大多也没成事实,作者也只得凭籍史料,钩沉索隐去开脑洞。
另说下,此书不是读来提气的史学研究著作。
因为所讨论、检点的,不是华夏子女能引以为豪的一个历史阶段。
(所幸自己不是生长于那个时代环境下。
)江左政治集团,可以扩展为整个有晋一朝,昏昏然,无所作为。
而作为高阶知识分子的士人,服膺玄风,好药与酒。
甚至以玄学的水平,当作取士的标准之一。
在政治上,未见这些人有多少实干作为,亦未见有什么高论创见留之于世,下一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判语,应也不过分。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猫.doc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猫您的位置:>读书笔记>关于《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猫的范文《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猫:|发布:2016-07-0309:54王羲之和布偶猫: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学到一个关于王书圣的成语,叫做“东床快婿”。
这一段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世说新语笺疏雅量第六》: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妈的百度百科的断句也是醉了差点跟沟里)。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中小学的教科书一般都会说,郗太傅是听闻琅琊王氏子弟英俊才找人去挑女婿的,这就非常让人羡慕了。
我字一向写的不好,对《兰亭集序》的十七个“之”字的写法没什么感觉,当时只觉得有性格就是屌啊,长得帅就是好啊,躺在床上就有老婆了,简直人生赢家。
可惜自己就没这个长相…到大了多读些书,才知道这个事情其实没那么潇洒俊逸。
王丞相是王导,郗太傅是郗鉴,这是强势崛起的新门阀和南渡以来与司马氏“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之间的妥协。
郗鉴在京口任武职,刺江州,不但掌握了建康的上游门户,还在荆、扬对峙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京口在南北朝是什么地位自然不必再说,江州则供给建康食米和兵源,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失去了京口重镇和江州,则南朝中枢令不出三吴,实力比方伯还不如。
一旦江州倒向当时已不在王氏掌握中的荆州,对中枢的王导构成致命的威胁;而郗鉴本人也需要保存实力以自重,他畏惧王氏的军事实力和声望,不可能彻底倒向荆州的陶侃、庾亮和流民帅。
所以对于郗、王两大豪族来说,妥协是最好的决定。
妥协的方式就是姻娅。
田余庆说得好,郗鉴嫁女,“先求族,再求人”。
先选定了琅琊王氏,再从中择一子弟,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余地。
实际上整个郗家,都是从琅琊王氏择取婚姻伙伴的。
依我看郗鉴挑人的水平也就是个中平,王羲之书法自然没话说,可是政治水平就菜了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和布偶猫: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学到一个关于王书圣的成语,叫做“东床快婿”。
这一段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世说新语笺疏雅量第六》: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妈的百度百科的断句也是醉了差点跟沟里)。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中小学的教科书一般都会说,郗太傅是听闻琅琊王氏子弟英俊才找人去挑女婿的,这就非常让人羡慕了。
我字一向写的不好,对《兰亭集序》的十七个“之”字的写法没什么感觉,当时只觉得有性格就是屌啊,长得帅就是好啊,躺在床上就有老婆了,简直人生赢家。
可惜自己就没这个长相…到大了多读些书,才知道这个事情其实没那么潇洒俊逸。
王丞相是王导,郗太傅是郗鉴,这是强势崛起的新门阀和南渡以来与司马氏“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之间的妥协。
郗鉴在京口任武职,刺江州,不但掌握了建康的上游门户,还在荆、扬对峙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京口在南北朝是什么地位自然不必再说,江州则供给建康食米和兵源,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失去了京口重镇和江州,则南朝中枢令不出三吴,实力比方伯还不如。
一旦江州倒向当时已不在王氏掌握中的荆州,对中枢的王导构成致命的威胁;而郗鉴本人也需要保存实力以自重,他畏惧王氏的军事实力和声望,不可能彻底倒向荆州的陶侃、庾亮和流民帅。
所以对于郗、王两大豪族来说,妥协是最好的决定。
妥协的方式就是姻娅。
田余庆说得好,郗鉴嫁女,“先求族,再求人”。
先选定了琅琊王氏,再从中择一子弟,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余地。
实际上整个郗家,都是从琅琊王氏择取婚姻伙伴的。
依我看郗鉴挑人的水平也就是个中平,王羲之书法自然没话说,可是政治水平就菜了一些。
《郗愔传》“愔在临海,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恂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我要是郗鉴,血都要吐出来了,娶了自己女儿的货,带着儿子一起玩儿旷达,修黄老之术。
妈蛋玄学这东西拿来装点一下门面就可以了呀,郗愔将来至少要做个刺史,不干点正事怎么行呢?说起来郗太傅是东晋人物里我比较佩服的一个,郗家南渡之前默默无闻,甚至修家谱的时候都只上溯三代,是司马越王府的长史。
如此寒微的身世,又没有兄弟帮衬,他一个人在南朝闯出了偌大名头,非但掌控江州、京口,还一度过江入主中枢。
这样的人在后来还有一个,他叫桓温。
这两个人真是太不容易了,要知道即便是谢安也有同代的兄弟相互帮衬,并不是孤身建功立业的。
所以说,郗鉴这货表面上弃儒从玄,实际是着力于事功,他会愿意嫡子郗愔跟着王羲之修黄老之术?见了鬼了。
有时候想想也觉得有趣,王羲之这个状态,其实很像是高级猫舍培养的布偶猫。
本地就只有琅琊王氏这一家CFA认证的猫舍出品上等的布偶,郗家必须从这里选,于是郗坚选了看起来最好看的那一只,可惜王羲之虽然文采风流,却醉心黄老,他的几次政治判断我只能说……他也就是王导的侄儿,琅琊王氏的子弟,要不然这种只会和稀泥的老好人早就被人打死了。
布偶猫王羲之,参赛成绩不佳。
王献之和布偶猫:琅琊王氏作为江左第一高门有多高,《世说新语·仇隙》说,“元帝用谯王司马承刺湘州,以遏王敦,为王敦弟廙所杀,多年以后,承妻哭泣谓司马无忌曰(注意司马无忌,这TM都简文帝时期了这“多年”是多少年啊):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将,吾所以积年不告汝者,王氏强门,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以避祸尔。
——琅琊王氏强门如此,以至宗王不敢道其杀亲之仇,这已经不是“强门”可以形容的了。
然而世事总是有高企有低回,在司马无忌掌权的时候,王氏已经衰落了,当时王家的著名人物包括王献之,王献之以及……开玩笑的,还有王微之,王允之一大堆,不过一般人不认识罢了。
王献之的时代,王氏虽衰落,也算不上太惨(王坦之你等着),比他们更惨的是郗家,郗鉴死后,郗愔和郗昙仅能维持一般方伯地位,在受到颍川庾氏强力排挤的时候,几乎毫无还手之。
二姓姻娅,一姓大衰,这种关系是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的,王羲之的夫人曾谓二弟司空(愔)、中郎(昙)曰:“王家见二谢(谢安、谢万),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
汝可无烦复往”。
这导致琅琊王氏不得不重新回头攀附司马氏,以图稳固地位,郗、王两家的姻娅关系彻底崩溃。
《世说新语·德行》:“王子敬(献之)病笃,道家上章应首
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子敬云:‘不觉由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献之娶了郗昙的女儿,名道茂,一般猜测两人关系还是挺好的。
可是后来却离婚了。
王献之婚后离异,另尚简文帝女余姚公主。
这是琅琊王氏弃旧图新,攀援帝氏,道义上有损。
对于王献之本人来说,此生一生内疚,原也应当。
琅琊王氏笃信天师道,临终上章不可能说谎,王献之对于郗道茂有愧,这绝对是可以相信的。
这……怎么说呢,对于个人情感而言,王献之无疑是道德有亏,但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他的婚姻也确实是高门博弈的牺牲品,未必是他本人愿意娶余姚公主。
突然想起王献之的《余杭贴》,又叫《触事贴》:“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
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
来月十左右,便当发。
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
”。
我在读《东晋门阀政治》的时候想过一个问题,触事贴到底是写给前妻郗道茂,还是后妻的?这一贴笔触酣畅淋漓,确是触事有感。
若是写给郗道茂,则其中是小夫妻回忆往事的思恋和欢喜。
若是写给余姚公主,则……他后来过得也还不错嘛。
希望是郗道茂,这样我对王献之的印象会好一些,配合临终的悔意,毕竟还是有真感情的人。
布偶猫王献之,临终有所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