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质特征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南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作为淮南煤田的重要产区之一,具有较大的煤储层含气量。
煤储层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对推动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高效开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有助于了解煤储层气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机理,为煤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其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等关键特征,为进一步挖掘并利用该煤储层的天然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确定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含量分布规律,揭示其气藏潜力;2. 分析岩心实验方法对煤储层气体含量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3. 探讨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气体储集和运移的影响,为优化气藏开发方案提供依据;4. 研究煤储层的渗透率分布特征,评估储层的渗透性,为合理开发气藏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目的,我们旨在全面了解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藏潜力和储层特征,为淮南煤田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研究意义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中国重要的煤田资源之一,对其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通过研究储层含气量特征,可以深入了解煤储层内部的气体分布状况,为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对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渗透率分析有助于揭示煤储层的气体储集规律,为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和增加产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深部煤层气含量对于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和完善煤层气勘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对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既有助于深化对煤层气资源的认识,又为我国煤层气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安徽省煤炭资源简介

安徽省煤炭资源简介一、概况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理位置是:东经115°~119°40′,北纬29°26′~34°40′。
全省面积139000余平方公里。
省内交通方便,铁路有津浦、陇海京九、符夹、淮南、濉阜、宁铜等线连接主要城镇与矿区;航运以长江、淮河为主干,其它涡河、颖河、巢湖等均可通轮;公路以市县为枢纽,构成全省公路网。
全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煤田和淮南煤田,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其次为皖南煤田,分布在沿江江南一带,为华南型上二叠统龙潭组、下二叠统梁山组及下侏罗统昆山组的含煤地层。
现有巢湖、安庆贵池、芜铜和宣泾五个矿区。
全省含煤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
截止1992年底,全省煤炭保有储量2735856.56万吨,其中生产井和在建井储量874662.89万吨,供进一步勘探的储量1158919.87万吨。
预测储量6115551万吨,其中预测可靠3218962万吨,皖南下寒武统石煤,计划处至300米储量构80亿吨。
二、含煤地层及煤质特征(一)含煤地层特征(1)华北型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有:中石炭统本溪组:由风化赤铁矿、铁铝质粘土岩、薄层灰岩组成,局部夹薄煤。
上石炭统太原组:由灰岩8~14层,含煤1~11层及砂泥岩组成。
下二叠统山西组:岩性由泥岩、粉砂岩、砂岩与煤层组成,含水量煤1~3层,煤厚1.65~7.00米。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岩性由泥岩、砂岩及煤层组成,含煤2~20层,煤厚5.50~18.73米。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岩性由粉砂岩、泥岩、花斑状鲕状泥岩及沙岩组成,含煤1~19层,煤厚1.95~13.09米。
(2)华南型含煤地层,下下而上有:下二叠统栖霞组:由灰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组成。
底部梁山组(仅贵池矿区出露),厚度小于20米,岩性为灰黑色泥质页岩、炭质页岩、粉涛岩、顶部含泥质灰岩,夹透镜状、鸡窝状煤一层。
煤层为局部可采,平均厚0.5米。
淮南矿区煤质报告

淮南矿区煤质报告1. 引言淮南矿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煤质是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指标,对煤炭矿区的开采、销售和利用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淮南矿区的煤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并探讨其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2. 煤质参数2.1 灰分灰分是表征煤炭含灰量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在淮南矿区,煤炭的平均灰分约为20%,高灰分使得煤炭的热值降低,同时也增加了燃烧产生的灰渣和污染物的数量。
2.2 挥发分挥发分是指煤炭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挥发性有机组分的含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挥发分平均为30%,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高意味着煤炭可以更快地燃烧,具有较高的热值。
2.3 硫分硫分是指煤炭中含有的硫元素的含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硫分平均约为1%,硫元素的含量越高,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物也越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更大。
2.4 热值煤炭的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煤炭在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热值一般为5500大卡/千克,属于中等热值的煤炭。
3. 煤质对煤炭产业的影响3.1 燃烧特性淮南矿区的煤炭由于灰分较高,燃烧时产生的灰渣较多,容易引起炉膛结渣、堵塞及烟道温度过高等问题。
同时,煤炭的挥发分较高,燃烧速度快,适合用于发电和工业锅炉等大规模能源供应场合。
3.2 环境影响淮南矿区的煤炭硫分较低,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较少,对大气环境污染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提高,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寻找低碳的替代能源。
3.3 市场需求淮南矿区的煤炭热值适中,市场需求较大。
煤炭在中国目前仍是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尤其在工业领域的需求量巨大。
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环保政策的推行,煤炭市场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
4. 结论淮南矿区的煤质特点主要表现在灰分较高、挥发分适中、硫分较低、热值适中等方面。
这种煤炭的燃烧特性使其适用于大规模能源供应场合,但也对燃烧设备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淮南新集一矿13—1煤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淮南新集一矿13—1煤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是决定煤矿生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煤层厚度变化受原生煤层沉积环境因素和后生地质构造因素的双重控制,但在一个井田范围内构造作用是控制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
淮南煤田新集煤矿是勘查与开采大型推覆体掩盖下煤层取得成功的典范。
本文以该井田13-1煤层为对象,探讨大型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影响。
据对98个钻孔资料的统计,揭示了该井田推覆体内和原地系统内13-1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变异系数达到34%和30%,超过邻近的未受大型推覆构造影响的张集井田,以及淮南其他井田该煤层厚度的变异系数。
【关键词】推覆构造;煤层厚度;煤层稳定性0 前言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是决定煤矿生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
煤层厚度变化受原生煤层沉积环境因素和后生地质构造因素的双重控制。
前者往往控制煤层厚度区域性变化,而在一个井田范围内,地质构造因素更直接影响煤层厚度的变化。
构造作用是控制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1];煤层厚度的区域变化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构造主要引起煤层厚度的局部变化[2]。
近来人们更多侧重于研究各种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3];但是,至今尚未见研究大型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的报道。
淮南煤田新集煤矿是勘查与开采大型推覆体掩盖下煤层取得成功的典范。
本文将以新集井田13-1煤层为对象,探讨大型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影响。
1 淮南煤田13-1号煤层特征淮南煤田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第四含煤段13-1号煤层是煤田内所有煤矿开采的主要煤层。
据淮南矿业集团所属煤矿的地质资料,该煤层最小厚度1m左右,最大厚度8~9m(少数井田达12m),平均厚度4~5m(少数井田达6m);在各生产煤矿13-1煤层的可采性指数都为1,变异系数小于25%(少数井田稍大),多数井田13-1煤层属于“稳定煤层”。
淮南煤田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第四含煤段的沉积环境属于网状分流河道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平原地形低平,其上形成了分布广阔的泥炭沼泽。
淮南煤田煤中灰成分特征及煤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煤中灰成分特征及煤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主要通过对潘一井田的灰成分进行分析,得到了灰成分中各化学成分在煤层层位上的变化关系。
结合沉积环境分析了各盐类的地球化学特征。
并解释了造成SO3、Fe2O3、CaO、MgO、SiO2和Al2O3在煤层层位上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
标签:潘一井田灰成分煤沉积1煤中灰成分的研究意义煤在燃烧的过程中,煤中的矿物质会成为灰成分,所形成的煤灰成分它具有例如熔融及粘-温等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决定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的好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熔融温度下形成的煤灰所具有的化学元素的含量以及所含元素都不相同,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当煤灰中酸性氧化物比较多的情况下,会使得煤灰的熔融温度增高,反之,一旦碱性氧化物的含量偏高时,灰熔融温度越低。
从而可以得出煤灰成分是决定灰熔融性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对于特定的煤种能否满足不同排渣方式的气化、燃烧工艺及扩大使用煤种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于煤灰的成分的研究是分之多,有的研究通过对煤灰成分分析,总结得到对应的数学公式,从而对煤灰熔融的温度进行预测。
不同成分的灰分所释放的含氮化合物的组分是不一样的,灰在热解过程中主要是以释放N2、HCN和NH3的含氮气相产物为主,煤中的矿物质成分不一样必然导致氮释放量及其组成和分配的不一样。
矿物质在煤种主要发挥两种作用,一种是物理变化的作用,一种是化学变化的作用。
物理变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煤焦的微孔结构和表面积的改变实现的。
化学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煤中某些矿物质可以在生产氮化物的过程起催化作用,它不仅能够改变氮化物的组分还能够改变其含量。
例如Fe,Ca能够在生成HCN的反应过程中起负催化的作用,减少生成量。
同时煤中灰分能对煤的气化反应起到催化作用,煤在作为燃料或者加工转化原料时,矿物质或灰分历来被认为是有害废物,自从发现煤自身矿物质的催化作用,就为煤的加工转化工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所以进一步开发利用煤自身矿物质的催化效能,在简化气化工艺设计、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及其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大研究意义。
两淮煤田煤储层含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RESOURCES2019年第六期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安徽两淮煤田煤炭资源丰富,截至2015年底,列入《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煤炭查明资源储量330.41×108t,其中两淮煤田占全省煤炭查明资源储层的90%以上。
两淮煤田(尤其在深部)总体控气地质条件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高产,煤体结构相对完整,煤储层含气饱和度总体偏高。
且随着煤储层埋深的增加,含气饱和度表现为逐渐增大趋势[1]。
本论文依托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安徽省两淮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编号2012-g-33),对安徽两淮煤田的煤层含气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煤层气有利区的选区评价和开发作业,提供地质依据。
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两淮煤田煤储层含气量受矿区构造形态的控制明显,各矿井实测含气量一般为0m 3/t~25.85m 3/t,由于两淮煤田煤系上覆松散层较厚(一般为400m~500m 左右),煤储层含气量大于8m 3/t 的储层深度一般在1000m 以下,含气量高的部位多位于向斜的构造部位或煤储层埋深较大部位。
淮南煤田主要煤储层实测含气量为0m 3/t~25.85m 3/t,从分布规律来看,淮南煤田总体表现出南高北低,呈东高西低趋势。
含气量的总体展布格局主要受矿区构造形态变化控制。
具体表现为:潘谢矿区潘集背斜东部倾伏端的潘一、二井田最为富集,煤层气局部含量可达15m 3/t~25m 3/t,往西至谢桥、罗园井田又逐渐减小。
阜东矿区煤储层含气量较高部位主要位于矿区东南部的刘庄深部,煤层含气量一般为10m 3/t 左右,向西则逐渐减小。
淮北煤田全区主要煤层实测煤层气含量0~24.79m 3/t,从分布规律来看,淮北煤田总体表现出南高北低,呈东高西低趋势。
以宿北断裂为界,北部濉萧矿区甲烷含量较低,多数达不到4m 3/t [2]。
南部宿县、临涣两矿区甲烷较富集,且含量又自东向西减小。
淮南潘二井田西四采区5煤层赋存特征研究

淮南潘二井田西四采区5煤层赋存特征研究摘要:根据潘二井田地面勘探钻孔及井下实见资料,分析了西四采区5煤层厚度及顶底板岩性、5煤层与相邻煤层层间距变化特征,为采区5煤层工作面布置及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煤层赋存;层间距;地质构造;潘二井田煤层赋存特征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采区工作面布置、采煤方法选择的重要地质条件之一。
潘二煤矿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5煤层以上煤层基本开采完毕,B组煤主力采场变化为西四采区5煤层、4-1煤层。
研究做为保护层先期开采的5煤层赋存特征,对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井田概况潘二井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境内,距市政府所在地约25Km。
南起F5断层、潘集背斜轴、F2断层,北至F1、F66断层,西起Ⅸ勘探线,东至13-1煤层-800m等高线地面投影线。
东西走向长约11Km,南北宽1.3~3Km,面积约19.6Km2,开采标高-260~-800m。
井田位于淮南复向斜潘集背斜东部隆起转折端,地层走向变化大,基本呈一扇形展布[1]。
构造形态总体上为一北陡南缓的单斜构造,受区域构造及南北向的地应力强烈作用,井田内大中型断层和褶曲极其发育,大中型断层分为两组:一组为走向和背斜轴方向基本一致的压扭性逆断层;另一组为全井田内广泛发育的张扭性斜切正断层。
根据构造特征差异,井田分为东部倾伏区、西部倾伏区、背斜北翼和西、北部逆冲断裂带。
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上石盒子组。
石炭系煤层赋存差,无工业价值;二叠系可采煤层11层,平均总厚27.5 m,自上而下煤层编号为17-1、13-1、11-2、8、7-1、6-1、5、4-2、4-1、3和1煤层。
2 西四采区地质构造特征西四采区位于陶王背斜西部转折端,枢纽向西倾伏,地层走向呈弧形转折70~130°;地层倾角平缓,北翼地层倾角3~10°,南翼倾角2~5°。
采区地质构造极其复杂,主干断层均为斜切断层,落差大,延展较长,对工作面布置影响较大;小断层在相邻煤层继承性差,同一煤层延展短,对掘进影响较大。
淮南煤田口孜西井田煤层特征对比

2012.No10摘 要 通过对口孜西井田二叠系各含煤段特征、煤层间距、煤层厚度、岩性组合、标志层、化石带、岩煤层物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可采煤层1、4-2、5、8、9、13-1、16-2煤层对比可靠,6、11-2煤对比基本可靠,为本区的后期煤田地质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岩性组合 煤层 标志层 化石1 概况淮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北邻蚌埠隆起,南靠合肥坳陷,东起郯庐断裂,西止于商丘~麻城断裂,东西长180km,南北宽15~25km,面积约3200km2。
煤田呈复向斜形态,主体构造线呈北西西走向,主体构造形迹呈东西向展布。
在地层划分上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淮南地层小区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以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为主。
口孜西井田位于淮南煤田西部,上覆新生界厚度约550-800m,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纪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
2 二叠系含煤段特征[1]井田内含煤地层平均总厚771m ,含煤近30层,总厚29.87m,含煤系数为3.9%。
其中含1、4-2、5、6、8、9、11-2、13-1、16-2等9层为可采煤层,平均总厚21.74m,占煤层总厚的72.8%。
主要可采煤层为1、5、8、13-1等4层,平均总厚为16.29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74.9%;次要可采煤层为4-2、6、9、11-2、16-2等5层,平均总厚5.45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25.1%。
本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共分一、二、三、四、五、六、七等七个含煤段,以第二含煤段含煤最丰富,其次为一、四含煤段。
详见表1。
3 含煤段对比标志本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各含煤段厚度、煤层间距、煤层厚度、结构、组合稳定,岩性组合、化石带、标志层、物性反映特征明显,煤层易于对比,主要对比依据分述如下。
3.1 煤层及岩性组合特征对比第一含煤段:1煤多以单一的厚煤层为特征,顶板发育厚层石英砂岩,下部以粉砂岩为主,互层状,色深,沿层面富含大云母片及含菱铁结核,常见腕足、瓣鳃类化石及虫迹,煤层下淮南煤田口孜西井田煤层特征对比张 毅 王 亚(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安徽 淮南 232052)15m左右见太原组顶部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