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下《寻找时间的痕迹》word教案
小学科学说课稿;追寻时间的痕迹(精选)

新修订小学科学教学教案科学教案( Science Lesson Plans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小学科学说课稿;追寻时间的痕迹(精选)《追寻时间的痕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有10节课,内容包括认识时间,了解时钟的发明,学会制作测时器等,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建立了科学的时间概念后,对时间概念的延伸。
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生通过细心观察,能够找出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
2、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而信息技术课则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因此,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网络资源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1、看动画片找出时间老人留下的痕迹;2、出示大树的年轮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论证;4、再说说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5、最后用辨论的形式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1)创设情境找出时间老人的痕迹课的开始,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流星划过天空会留下美丽的痕迹,骆驼走过沙漠会留下深深的脚印,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流逝的时间会留下什么呢?这里为学生追寻时间的痕迹营造良好的心境和氛围。
五年级科学下册2时间时间在流逝教案教科版

二、时间时间在流逝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感受时间在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流逝的时间。
2、经历运用各种方法感受1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合理地估计10分钟、1小时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3、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在流逝。
教学难点: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准备秒表(或者手表)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谁能不看表就知道现在大约是几点钟了?二、探究过程1、现在几点了。
(1)可以根据什么来估计现在几点了?(2)说说我们的估计。
(3)再看看自己的手表或时钟,现在几点了?你的估计对吗?2、1分钟有多长。
(1)看你们的时钟或者手表上秒针的转动,秒针转动一圈表示多少时间?在看表的这段时间里,时间已经从我们身边流逝了1分钟。
(2)不看时钟,我们估计一下1分钟时间有多长。
我们有多少钟方法?(3)分小组讨论估计1分钟多长的方法。
(4)怎样可以使我们估计更加准备?(5)10分钟我们能做哪些事情?怎样估计?(6)小组合作讨论用哪些方法估计,怎样才能估计准确?(7)1小时呢?3、过去多长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2)离我们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3)你觉得这节课过得快还是慢?(4)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5)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6)我们这节课时间真的特别短吗?(7)时间有快慢吗?4、小结。
三、课后作业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收集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在流逝 6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时间
1.时间在流逝
一、教材简析:
本课共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现在几点了。
要求学生在不看钟表的情况下,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进行估计时间,鼓励学生思考其他估计时间的方法。
然后再对照自己的手表看看自己是否估计的准确。
第二部分:一分钟有多长。
前一部分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对一天中某一个时刻进行估计,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某个时间段进行估计和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体验一分钟的长短,并引导他们用各种方法来估计一分钟的时长。
第三部分:过去多长时间了。
这个活动是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对“上课多长时间了,离下课还有多少时间”进行合理的估计。
而学生往往是估计不准确的,原因要么就是课堂上过于投入了或者没有兴趣,影响了他们的估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估计失误的原因,引出“时间有快慢吗”的讨论话题。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们研究时间的测量的开始。
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熟悉又不熟悉的事物。
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时间的流逝中生活和学习,几点上课?几点下课?几点放学?学生们是太了解不过了。
但是时间又看不见模不着,怎么能够对“时间”进行研究呢?这个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时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在流逝》教案.docx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在流逝》教案.docx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在流逝》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在流逝》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根据自然现象及身边信息估计时间;感受时间的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流逝的时间。
2.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运用多种方法感受一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比较准确地估计一分钟长短时间。
进一步能够估计10分钟、1小时时间的长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要珍惜时间。
4.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5.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记录表教学活动过程: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游戏题目《猜猜他是谁?》(出示刘老师不同时期的照片)与学生交流看照片的体会。
总结: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就这样悄悄溜走,也在我们快乐的记忆中匆匆流逝,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感受时间的流逝。
(揭示课题:时间在流逝)一、估计:现在几点了?1.同学们,对于“时间”我们都很熟悉。
但在我们身边流逝的时间,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如果你不看钟表,你能估计现在大约几点钟吗?(板书:估计)2.好,现在我们来对照时钟,看我们大家估计得是否正确?3.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你们同意吗?还可以根据什么估计时间?4.小结: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感受时间,也可以估计时间,但是容易发生偏差。
(板书当时的时间)二、感受一秒钟、一分钟有多长?1.谈话:时间在不停的流逝,现代人利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流逝,(钟表)你知道计量时间的单位吗?利用表盘讲解“时、分、秒”等常用时间单位,钟表上分针转动一圈,就代表时间流逝了一个小时,秒钟转动一圈,代表时间流逝了一分钟,那一秒钟呢?当秒针嘀嗒一下,就过去了一秒钟。
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一秒钟有多长。
教科版科学五下《寻找时间的痕迹》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寻找时间的痕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寻找时间的痕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时间的测量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时间,但很少思考时间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存在和变化,从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时间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时间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实验设计与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存在和变化。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寻找时间的痕迹》。
2.实验器材:计时器、实验工具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时间谜语,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时间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时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时间的测量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定计划、安排时间等,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时间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运用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时间的脚印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有趣的写法。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掌握说明顺序。
2.理清文章思路。
掌握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抢答: 1.谁看见过时间? 2.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3.除了钟表、日历等,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明显的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揭示课题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预习检测:1.字音词义。
2.作者作品四.速读课文,要求:1.用数字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2.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划分文章部分、层次。
3.用着重号标注用得好的词语;用波浪线标记好句或关键句。
4.用问号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五.理清思路:逻辑顺序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1、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5—22段)2、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22—29段)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六.主题思想: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以及怎样记录时间,最后阐明了读懂岩石记录时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案

探究 问题
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 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作业练习:完成科学实践园地
应用 作业
实践应用: 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的计时器。
文化 阅读
学生网上查找太阳钟的相关资料。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 1 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 10 分钟、1 小时持续 的时间。
作业练习:完成科学实践园地
应用 作业
实践应用: 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 1 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 10 分钟、1 小
时持续的时间。
文化 阅读
学生查找时间在流逝资料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我的水钟
板书 设计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科学
单 元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备课者
课型 学习 要点
学习 目标
新课
课 题 5、机械摆钟
执教者及时间
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
吗?想一想:为什么? 推测流 10 毫升、50 毫升、300 毫升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公开课教学设计2《时间在流逝》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石英钟一个、秒表九块、记录单、师生共用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估计时间的游戏。
请看“游戏规则”:1)全体起立;2)当老师说“开始”,你们就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估计;3)估计到1分钟的时候,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周围的同学在做什么,然后再悄悄地坐下。
明白了吗?2、好,全体起立,开始!3、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同学们都在做些什么呢?4、同样是一分钟的时间,有的同学先睁开了眼睛,而有的同学后睁开眼睛,这说明了什么?5、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时间的问题。
(板书:时间)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一)现在几点了1、现在,请同学们不看钟表,估计一下现在几点了?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课件)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现象和身边的信息”来估计时间,但是对于最精确的时间,我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看钟表)3、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面时钟,请大家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说一说,现在几点了?4、刚才有没有同学估计到了10时02分?(没有)这就说明了估计的时间和实际的时间发生了偏差。
5、那么,怎样才能让估计的时间更加准确一些呢?6、告诉你们,我们应该掌握好每一秒所持续的时间。
那么估计“时和分”的时候,就简单多了。
(二)一分钟有多长A感受一秒钟1、现在我们就仔细观察秒针的转动,感受一下一秒钟究竟有多长?(课件展示1秒钟)2、感受到了吗?那么,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动作或者语言来表示1秒钟呢?给大家演示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时间寻找时间的痕迹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大树的年轮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够记录时间的长短。
2、经历一次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各种痕迹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会寻找时间的痕迹,知道时间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事物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旧衣物等,搜集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植物与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
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
二、探究过程
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
(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
(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
观察书本上P40页的大树年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
2、寻找时间的痕迹。
(1)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
(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
(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
(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结。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