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文化
哥特文化的背后

哥特文化的背后我大概已经记不太清楚几年前在上海偶然陪着朋友一起去看的那场Lacrimosa演唱会的细节了,那个时候我还并不太清楚哥特究竟是个什么意思的词语,但我的朋友却是哥特文化的忠实爱好者。
我只记得在那场演唱会里台下的观众都是一脸的憧憬并且为之疯狂,被打着浓厚哥特标签的音乐,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
而哥特音乐仅仅是哥特文化的一小部分,哥特这种一路从艺术走向文化的文化,对大部分来说还是陌生的,而它的确以鲜活的姿态活跃在这个时代的一个角落,并用它的精神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哥特?哥特,在词典里的第一个解释是古代的民族,而现在定义里的哥特却和这个民族没有多大的关系。
提起哥特,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欧洲那些有着高大的梁柱、尖拱形天花板和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的建筑,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哥特式建筑。
去过欧洲城市旅游的人也许印象更为深刻,这些建筑大多是教堂,其高耸入云和直指天空的形态代表着西方基督教精神的内涵。
即使是现在来看,哥特式建筑那种能够使人从心底觉得自己渺小而谦卑的功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哥特式艺术以一种外在性的凝固形式即哥特建筑深刻的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深处汹涌激荡着的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和崇敬。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传递的精神内涵无疑是能够让人窒息的,甚至会被人称作是带着病态情绪的,这样那样的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理解和评论也是同时代表着人们对于哥特这种文化的态度,包括其中的当然还有以黑暗、神秘和恐怖为主基调的哥特文学。
这里要说到的便是在文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哥特式文学,哥特式文学以哥特小说的形式将哥特文化独特的风格呈现在纸上,并且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来表达哥特式的精神内涵。
吸血鬼显然是哥特小说中最为典型的形象,为什么会是吸血鬼成为最早并且最能表达哥特式精神内涵的形象?首先,吸血鬼这个形象其本身是脱离人们现实生活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真实的接触到吸血鬼,因此对这个形象有着自然的恐惧;其次吸血鬼这个形象在夜间活动吸人血致人命的特点充分展现出了哥特文化中的黑暗与残酷。
徐州大允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模板

Enterprise Development专业品质权威Analysis Report企业发展分析报告徐州大允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免责声明:本报告通过对该企业公开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并不完全代表我方对该企业的意见,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本报告出于对企业发展研究目的产生,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我方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不得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需引用或合作,请与我方联系:徐州大允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分析结果1.1 企业发展指数得分企业发展指数得分徐州大允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综合得分说明:企业发展指数根据企业规模、企业创新、企业风险、企业活力四个维度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该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需要您得到该公司授权后,我们将协助您分析给出。
1.2 企业画像类别内容行业空资质空产品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直播技术服务(依法1.3 发展历程2工商2.1工商信息2.2工商变更2.3股东结构2.4主要人员2.5分支机构2.6对外投资2.7企业年报2.8股权出质2.9动产抵押2.10司法协助2.11清算2.12注销3投融资3.1融资历史3.2投资事件3.3核心团队3.4企业业务4企业信用4.1企业信用4.2行政许可-工商局4.3行政处罚-信用中国4.4行政处罚-工商局4.5税务评级4.6税务处罚4.7经营异常4.8经营异常-工商局4.9采购不良行为4.10产品抽查4.11产品抽查-工商局4.12欠税公告4.13环保处罚4.14被执行人5司法文书5.1法律诉讼(当事人)5.2法律诉讼(相关人)5.3开庭公告5.4被执行人5.5法院公告5.6破产暂无破产数据6企业资质6.1资质许可6.2人员资质6.3产品许可6.4特殊许可7知识产权7.1商标7.2专利7.3软件著作权7.4作品著作权7.5网站备案7.6应用APP7.7微信公众号8招标中标8.1政府招标8.2政府中标8.3央企招标8.4央企中标9标准9.1国家标准9.2行业标准9.3团体标准9.4地方标准10成果奖励10.1国家奖励10.2省部奖励10.3社会奖励10.4科技成果11土地11.1大块土地出让11.2出让公告11.3土地抵押11.4地块公示11.5大企业购地11.6土地出租11.7土地结果11.8土地转让12基金12.1国家自然基金12.2国家自然基金成果12.3国家社科基金13招聘13.1招聘信息感谢阅读:感谢您耐心地阅读这份企业调查分析报告。
哥特式文化

乐队
Lacrimosa(以泪洗面) Nightwish(夜愿) Theatre of Tragedy (悲情剧院) Within temptation(诱 惑本质)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苏克西与女妖) Evanescence(伊凡塞 斯) Marilyn Manson(玛 丽莲· 曼森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 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 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 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 影响到世俗建筑。 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 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 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 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 有机整体。
《 理 发 师 陶 德 》
哥特式头像(恐怖)
哥特式家具
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 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 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 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 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 (sex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 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 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
历史上,哥特人是一直以狂暴的 作风著称于欧洲,如果不是匈奴人 的入侵,他们甚至有可能攻占整个罗 马帝国。强悍的匈奴人从东方迁移而来, 攻击了许多位处东欧的民族,诸多民族 之一的哥特人,也就是在此时被迫开始 西迁。为了躲避匈奴人的进攻,哥特人 的居住区域不断地向西移动,逐渐远离 了自己的故乡。在匈奴人来到前,哥特 人原本拥有引以为荣的强大力量,从陆 地或是水面,无人能抵挡他们的攻势。
哥特式女子指的是妆容大胆 前卫的冷艳美女。 着装:偏重于阴暗色调 黑色,深灰,或者是暗红和 金黑色。惯用黑白泡泡袖和 蓬蓬裙。 性格:有一种看透世事, 桀骜不驯的18世纪英伦贵 族的既忧郁又有些邪恶 恐 怖的高贵 气质。 装饰:宗教和金属装饰, 像十字架,哥特式城堡中的 繁复装饰之类的。
Gothic哥特文化

如何识别哥特(乐队、哥特族、风格、建筑)如何识别一支哥特乐队?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哥特主题。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哥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哥特乐队,和其他哥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哥特合辑当中。
5.来自于四大哥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乐队。
如何识别一个哥特族?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
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
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
什么是哥特风格?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哥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建筑哥特风格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着装哥特风格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银饰。
苍白的皮肤。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哥姐文化

哥姐文化摘要这几年,受网络的推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文化,这种文化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波及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快、影响之大,均可谓前所未有,这就是“哥文化”和“姐文化”。
哥姐文化-简介哥姐文化是指网络上以“哥、姐”著称的新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一些人搏出位的捷径是搞怪献丑,这反映一些人为成功而选择极端或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潮。
哥姐文化-形成背景鲁迅说过,中国人爱凑热闹。
或许是这样的民族特性,推动着人们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
网络红人并不是社会主流,但由于它满足了大众窥探他人隐私并从中得到快感的欲望而提升为主流,成为娱乐事件。
今天在中国,要出名不怕没本事,就怕不会做秀。
一些人搏出位的一条捷径就是搞怪献丑,这反映了一些人为了成功而选择极端或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潮,尤其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他们那么做也许可以理解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态。
中国人才济济,一个人若表现得正常,一般没人注意,而一旦出格了、雷人了,活出所谓的自我了,反而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
这些以“哥姐文化”一炮走红的网络红人不单在中国国内走红,也博得国际媒体宣传。
此外,有媒体最近爆料说,请“犀利哥”录节目,出场费要一万元人民币,凤姐的身价则是4000元。
哥姐文化-主要类型类型一:主动炒作代表人物:凤姐、烟卷哥说到2010第一姐,非“凤姐”罗玉凤莫属,她长相平平,身高不到1.50米,超市收银员,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
她在电视节目上公布了7大苛刻征婚条件,誓嫁“身高1.76-1.83米的名校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帅气”。
这样的言行必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把抨击的矛头对准了“凤姐”本人,说她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但是谁把她的言行放大了?是谋求收视率的电视台,还是凤姐背后的炒作团队?其实,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是网民自己在对“凤姐”们进行自动炒作,因为大众需要这样一个人来满足娱乐的口味,刺激空虚的精神。
哥特式

哥特式一. 哥特文化的起源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
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二. 哥特式建筑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
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
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哥特色

哥特色哥特色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涵盖了建筑、绘画、音乐和时尚等方方面面。
哥特文化最早起源于11世纪的法国,由于其黑暗、神秘和超自然的元素而备受瞩目。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哥特文化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并演变出多个分支形式。
哥特建筑是哥特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欧洲许多城市的大教堂和城堡中,都可以看到哥特建筑的奇特形态。
哥特建筑以高大的尖顶、尖拱和垂直线条为特征,这些元素给人一种庄严和神秘的感觉。
著名的诺特丹大教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建筑代表之一。
哥特绘画也是哥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绘画风格相比,哥特绘画更注重描绘人物的外貌和表情,尤其是人物之间的曲线和比例。
在色彩上,哥特绘画倾向于使用暗沉的色调和强烈的对比,以突出绘画中的神秘和恐怖感。
知名画家阿尔布雷希特·杜勃罗克的作品《荆棘冠》是哥特绘画的代表之一。
哥特音乐的特点是它的黑暗、忧郁和超自然的主题。
哥特音乐常常运用低沉的声音、重复的节奏和怪异的乐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陌生的氛围。
在20世纪,哥特音乐发展成为一种亚文化,吸引了许多年轻人。
著名的哥特摇滚乐队包括“西班牙式囚徒”和“撒旦化婴儿”。
哥特时尚是哥特文化最具象征性的部分之一。
哥特时尚追求黑色、庄严和奇异的形象,通常体现在衣着、发型和化妆上。
哥特时尚经常与黑色、钉子、铁链等元素结合,以突出个体的个性和独特性。
哥特时尚已经成为一种代表着个体主义和反传统的时尚文化。
哥特色的出现是对当时社会传统的一种反叛。
哥特文化和艺术关注人类内心的未知和哲学问题,以及对超自然力量和黑暗面的探索。
哥特色的流行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和规范的挑战和追求自我独特性和个性的渴望。
尽管哥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种神秘和令人不安的氛围,但它也提供了一个表达个人情感和呈现独特艺术风格的平台。
因此,哥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个体主义和自由思想的价值观。
无论是建筑、绘画、音乐还是时尚,哥特色都给人们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浅析哥特亚文化构发展

Ab6r e uig O tfo te oii ain o t,ti a e rte p u d ts e oui n o o tn n r t  ̄t tSe n U r m h rg n to fGoh h sp p rf s x o n si" v lto fc ne ta d f m・ i o
中世 纪 时 , 种 以尖 顶 大教 堂 为显 著 特 色 的建 筑 风 格 大 一 行其道 , 即所谓 的“ 哥特式” 建筑 。这种 伟大的艺术形式 , 被 意大利艺术 家瓦萨里贬 称为“ 哥特艺术 ” 也就是说 , , 这是一 种 由北 方 蛮簇 哥 特 人 创 造 出 来 的 艺 术 风 格 , 与古 典 罗 马 文化 均 衡 与 和 谐的 观 念 大 相 径 庭 。而 在 欧洲 的 许 多 地 方 , 特艺 哥
哥 特 ( oh , 早 来 源 于 日尔 曼 人 的 一 支 。 公 元 五 世 意 志 耗 竭 了 自身 , 使 自身 走 向 死 亡 ” G t) 最 驱 。歌 特 式 灵 魂 追 求 一
以 纪, 哥特 人 在 高 卢 南 部 、 班 牙 和 意 大 利建 立 王 国 , 们 的入 个 超越 实 际性 与感 官 性 的 世 界 , 其对 生 命 本 身 感知 的 混乱 西 他 由此 体 味 到 永 恒 的 闪 现 , 种 歌 特 式 的对 l 精 这 纯; 侵 加 剧 了 西 罗 马 帝 国 的 灭 亡 , 到 公 元 八 世 纪 , 特 民 族 才 而 陶醉 沉 迷 , 直 哥 神 性 表 现 的偏 好 正是 歌 特 文化 最 突 出 的标 志 。 完 全 灭 亡 。 哥特 文 化 时 期 , 筑 、 画 、 塑 都 得 到 了很 好 的 建 绘 雕 哥 特式建筑 的特点是在设 计中利用尖肋拱 顶 、 扶壁 、 飞 发 展 , 艺 复 兴 运 动 开 始 后 , 渐 转 为沉 寂 。 自此 , 特 艺 术 文 逐 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上还流传着哥的传说”,这些句子多数人都已耳熟能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了。
那么“哥”字到底是怎样泛滥开来的,下面我们展开道来。
“哥”最初的走红,大致有这样一个传说:某天夜里,百度魔兽世界吧出现了一张吃面的图,注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此图迅速在网络上蹿红,大家纷纷效仿,出现“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呼吸的不是空气,是寂寞”等等类似句式的句子。
2009年7月开始,这样的句式开始攻占国内各大论坛,掌握了论坛的主流话语权,而钟爱以此句式回帖的人也被网友称为“寂寞党”。
“哥××的不是××,是寂寞”,这个看似无厘头的话语方式,成就了网络恶搞的新流行句式模板。
任何一句平淡的句式,只要被网友们瞄上并进行模仿,立即显示出强大的爆发力。
在网友的智慧下,寂寞句式急速发展,延伸出许多新句式,如“哥抽的是烟,吐出的是寂寞”、“醉的是人,不醉的是寂寞”,在模仿中开始彰显出某种或调侃或讽刺的态度,成为众多网友表达心情的一种流行方式。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是“哥”字诀走红的另一个经典句式。
据传这句话的起源是猫扑大杂烩,是由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该帖原文写道:“这个世界创造了哥,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更多地去崇拜、尊敬,同时也给大家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向往,人们常说人有了希望,生活才有了奔头,生命才活得更有价值。
”帖子还告诫网友:“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流传着哥的传说”。
2009年“哥”字诀的娱乐方式,不仅造就了“寂寞党”,还建立了江湖门派,人称“春哥教”。
在湖南卫视的“快乐传递”中,主持人向博爱卫生站里的人问好:“我们是湖南卫视的,你认识她(李宇春)吗?”对方脱口而出:“哦!春郭(春哥)!你好你好!”“信春哥,得永生。
”“春哥纯爷们儿,铁血真汉子!”在许多网站论坛中,都不难发现类似的跟帖,而这样一句恶搞话语却慢慢促成了“春哥教”在网络世界的生根发芽。
记者曾经询问过一个“春哥教”的忠实“信徒”:“‘信春哥’跟李宇春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该网友这样回答:“成为春哥教众的人,并非一定是喜欢或者讨厌李宇春,我们真正喜欢的是‘春哥’这个概念。
”与之相关的是,“信春哥”的句式也迅速带来了新的模仿,尤其是当《快乐女声》再次发掘出又一位“哥”—“曾哥”,曾轶可之后。
“信曾哥,不跑调”、“信曾弟,得奇迹”、“信曾妹,得富贵”、“信曾姐,流鼻血”。
在2009年末,这种句式模仿曾让各大论坛沉浸在一片称兄道弟,呼姐道妹的认亲热潮中。
再到周立波年初在电视节目《壹周立波秀》录制现场,曾即兴演唱过《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我坡上刮过。
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台下观众笑出眼泪。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无论“春哥”还是“曾哥”,名声皆不敌无心插柳而红透网络的另一位“哥”—“犀利哥”。
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宁波乞丐,因为一张照片的断章取义而“被走红”,不仅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围观,更是无意中将“哥”概念发扬光大,在他之后,“雪碧哥”、“深邃哥”、“双刀哥”、“工地哥”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哥”熙熙攘攘。
“哥”不仅成了一种潮流,更演变成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有网友还以《哥本传说》为名创作小说,其中一句话大概可以用来作为“哥文化”产生的注解—“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哥’,但迷恋‘哥’的人太多了,就开始出现了‘哥’。
”天下第一哥——“犀利哥”与残忍的哥文化犀利哥“犀利哥”可谓是“哥文化”的鼻祖,一位街头乞丐,因为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给人们潮流视觉眼前一亮,被网友开始追捧。
经证实,“犀利哥”是流浪在宁波等地的一位有精神障碍的乞丐。
随后,媒体还报道了其真实姓名、出生日期和户籍地,甚至还晒出了其生活过的老屋照片,这些不过是揭人隐私而已。
一位原本只是迫于生计、胡乱捡拾衣服穿在身上的乞丐,因为所谓的颓废感美学、欧美粗线条与日韩范儿的混搭、不羁的气质以及犀利的眼神而被众网友大呼“惊为天人”,尊为“犀利哥”,迅速蹿红网络。
有人为他谱写歌曲,有人抢注“犀利哥”形象商标,重庆有女子花上千元购置乞丐装,欲让丈夫打扮成山寨版“犀利哥”遭到拒绝,而网上最贵混搭专卖限量版“犀利哥”乞丐装竟要价49999.99元。
乞丐,是人之至贱。
他需要的是社会的关爱。
需要的是温暖的双手,需要的是遮风挡雨的屋檐,需要的是或许就是我们并不太珍惜甚至会随手丢弃的一个面包。
而让“犀利哥”走红网络,其实是对其懵懂的精神给予隐私上的伤害,结果不过是博得网友们一阵简单的惊叹。
虽然“犀利哥”逐渐参加了许多活动,虽然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这对他来说,其实并不公平。
毕竟“犀利哥”是个精神病人。
其实是位学者的“电视哥”电视哥——夏正兰学者夏正兰2010年初兴起的电视相亲一度风靡,但也饱受争论。
夏正兰堪称“电视哥”、“电视相亲王”,一年多的时间里,到访的节目有8家电视台,10档相亲节目,12次。
按照到访顺序分别是: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电视相睇》;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相亲总动缘》;浙江卫视《相亲连连看》;广州电视台《全城热恋》(3次);湖北卫视《相亲齐上阵》;湖北综合频道《伊见钟情》;浙江卫视《婚姻保卫战》;南方卫视《缘来是你》;关于相亲的访谈有:湖北卫视《火凤新观察》;湖北经视《咵天》;武汉教育电视台《我爱武汉》;另有两档节目未能及时参加,后来停播,分别是: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
频繁的辗转各大电视台相亲,不免有炒作的嫌疑。
新闻报道似乎也有些夸张,我们由此而对“电视哥”存在不少偏见。
可电视相亲不过是夏正兰的冰山一角,仔细品读夏正兰的事迹,其人也值得我们肯定。
因为夏正兰更多的是一位作家,2011年10月出版小说《观澜清梦》,而且曾经获得“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一等奖。
这让“电视哥”来了个华丽转身。
出手偶然的“力学哥”力学哥力学哥是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专业的一名学生,黑龙江人,2011年9月,因用硬币搭建出梯田、伦敦大学等建筑物,被网友称为“力学哥”。
“力学哥”虽是名副其实力学系男生,但他声明:“搭硬币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其偶然事件,并且与力学的高深理论,毫无关系。
只要你有耐心,一个个垒,你也能做到。
”力学哥的出场其实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他的作品称得上是艺术。
可网上新闻在报道此事时却说:“浙大‘力学哥’炫富,造‘金钱帝国’”。
真不知道几百个硬币和炫富到底能扯上什么关系?这似乎是媒体有点夸大其辞,兴风作浪了。
神秘的“传说哥”“传说哥”谁也没有在现实中见过他。
其实,最初的“传说哥”只是魔兽争霸(DOTA)游戏里的一个火枪手,因为这个角色腿短跑不快,加上技能单一,玩此角色的人大都很菜。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传说哥”神乎其神的技术和神话般的故事才会被人津津乐道。
而现在的“传说哥”含义已经被彻底地扩大化,用于代表那些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的对象。
“传说哥”语录:我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却始终有我的传说。
不是哥的哥——“春哥”与“曾哥”李宇春儿时的绰号叫“春哥”,此名号也随着她在超女海选中的晋级而响彻江湖。
慢慢地,网民将“春哥”化身为了一种信念,各种可以代表的事物或理念,都可以联系上“春哥”。
“春哥”是正义的化身,“春哥”的概念变得充满了任何可能。
“春哥”语录:不要迷恋哥,哥其实是个女的(网友创作)。
“曾哥”,2009年“快乐女声”舞台上,一位年仅19岁的女孩,用她那令人闻之战栗的歌声,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90后“非主流”的时代风采。
曾轶可的迷人潜质还不止于此,《狮子座》后来被指抄袭,她的回答是“它的作者也许是这世界上另一个我”。
有网友戏言,人生有时候就像是超级女声,能撑到最后的都是纯爷们儿。
“曾哥”语录:我在校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唱歌好听,结果到这里之后就完全变样了。
威武勇猛——“双刀哥”2010年初始,在广东某地区,一黎姓男子在原公司索要工伤赔偿被老板拒绝后,精神有些失常。
他自己脱掉裤子,跑进农贸市场,拿起两把菜刀,随后,他开始猛砍某建筑公司大门。
砍完后,他又旁若无人地手拿双刀站在马路的中间,甚至悠闲地抽起了香烟。
随后网友们开始借题发挥,称双刀男横空出世,凭借着英俊潇洒的外表,敢于斗争的勇气,手持双刀无畏的精神,赢得了大众的心,“刀哥”是新时代的“偶像型”人物。
就此,“双刀哥”也正式开始在江湖上名声大噪。
“双刀哥”语录:我仔细想过了,自己确实是窝囊了一辈子,是该做件大事的时候了。
“潮人”乞丐——“深邃哥”2010年3月3日,“深邃哥”的照片首次出现在彩龙论坛一篇题为《昆明版犀利哥——南窑火车站附近的深邃哥!》帖子中。
据网友称,“深邃哥”是一位来自昆明南窑火车站的乞丐。
网友“天使之城”评论“深邃哥”:“他戴着的BOSS黑框眼镜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时尚配件;脖子上戴着来自丽江古城的民族服饰,少数民族风情更符合本土流行趋势;甚至做乞丐都不忘记给右手戴枚戒指……细节决定成败,深邃哥是个潮男绝对没有错!”。
升级版“犀利哥”——“雪碧哥”湖北潜江街头出现的这位比“犀利哥”更潮的“雪碧哥”,网上如此描述湖北潜江街头的“雪碧哥”:看似随意的乱发,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渣子。
刻意的一缕刘海,漂染成后现代主义的黄色,轻皱的眉掩饰不了一丝惆怅。
强烈波希米亚风格的白色长褛,意大利小牛皮的饰品不经意间透露出奢华,浪漫与写实并重的围巾,苏格兰风情的花格条纹中裙,纯手工打造的手套,肘部75度的倾角显得自然而优雅,水磨蓝牛仔有种大自然的粗犷,白色的护膝彰显主人的运动精神,如此“拉风”(新潮吸引众人目光)的“雪碧哥”,远远地把犀利哥抛在了身后。
低碳哥2010年5月,国内某知名论坛出现了一位用行动宣讲环保概念的男子,称“低碳是美德,低碳是时尚,低碳就是哥”,因为极致低碳的生活,该男子被网民称为“低碳哥”。
长裙哥又称“妖娆哥”,男,网络红人(1988年1月30日生本名黄锐)2011年9月21日重点集美大学校图书馆自习一组男扮女装照片被网友传到网络网友疯狂转载点击率几天内过百万第二天各大娱乐媒体报社海峡报社新浪娱乐腾讯娱乐专访东南早报厦门商报台海卫视各大电视台记者疯狂报道一度当月百度搜索榜登上腾讯首页成为网络热议词汇继不少重点大学网络红人又一大学生校园的一夜成名的事件长裙哥网络事件毕业学年2012已领证顺利男扮女装的学士服照也引起网友热烈议论至于其家境实在很一般推测城市小市民阶层至于幕后推手是谁是否谁幕后策划都不详网络成名大约1-3月2010年一度成为网络红人大学生校园明星后续报道爱美丽太平洋女性网瑞丽网多家女性主题网站报道转载胜利哥又称“青泥姐”,男,大连人,因为常在大连胜利广场、青泥洼桥步行街身穿女性化装扮出没,引起关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