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篇精选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

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摘要(三)

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摘要(三)

陶⾏知教育名篇阅读摘要(三)陶⾏知教育名篇阅读摘要(三)11.《⾏是知之始》(1929)阳明先⽣说:“知是⾏之始,⾏是知之成。

”我以为不对。

应该是“⾏是知之始,知是⾏之成。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是亲知,⼆是闻知,三是说知。

亲知是亲⾝得来的,就是从“⾏”中得来的。

闻知是从旁⼈那⼉得来的,或由师友⼝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类。

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我们拿“⾏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切知识之根本。

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能发⽣效⼒。

12.《⽣活⼯具主义之教育》(1927)中国教育所以弄到⼭穷⽔尽,没得路⾛,是因为⼤家专靠⽂字、书本做唯⼀⽆⼆的⼯具,并且把⽂字、书本这个⼯具⽤错了。

我们要想纠正中国教育,使他适应于中国国民全部⽣活之需要,第⼀就须承认⽂字、书本只是⼈⽣⼯具的⼀种,此外还有许多⼯具要运⽤来透达⼈⽣之欲望;第⼆就须承认我们从前运⽤⽂字、书本的⽅法是错的,以后要把他们⽤的更加得当些。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发明⼯具,制造⼯具,运⽤⼯具。

⽣活教育教⼈发明⽣活⼯具,制造⽣活⼯具,运⽤⽣活⼯具。

空谈⽣活教育是没有⽤的。

真正的⽣活教育必以⽣活⼯具为出发点。

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活;只有发明⼯具,制造⼯具,运⽤⼯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活。

13.《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1927)乡村教师要怎样才算好?好的乡村教师,第⼀有农夫的⾝⼿,第⼆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他⾜迹所到的地⽅,⼀年能使学校⽓象⽣动,⼆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年能使荒⼭成林,废⼈⽣利。

什么是教学做合⼀?教学做合⼀是: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根据做的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如种⽥这件事要在⽥⾥做,就要在⽥⾥学,也就要在⽥⾥教。

教学做有⼀个共同的中⼼,这个中⼼就是“事”,就是实际⽣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功。

陶行知名篇精选

陶行知名篇精选

陶行知名篇精选“陶行知名篇精选”是一本关于教育的经典之作,作者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大师。

这本书选取了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育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等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经典语句不仅代表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启示和警示。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是陶行知的名言之一,也是他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的反映。

陶行知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对于读书和行路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见解。

他认为,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和经验,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生活的真谛。

这个观点反映了陶行知作为教育家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也是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启示和教育反思。

二、教育问题是人问题陶行知认为,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解决教育的问题。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深刻,它反映了陶行知对于人的重视和关注,并且强调了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人性化关怀和教育。

陶行知主张注重个性的发掘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和成长问题。

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启示和教育反思。

三、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他认为,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让学生在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人生的真谛。

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启示和教育反思。

只有真正地把握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人性关怀,才能真正地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陶行知名篇精选”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类读物,它不仅展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启示和教育指导。

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这本书的内容,深刻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美好前景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新-陶行知教育名篇 精品

最新-陶行知教育名篇 精品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一: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①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

中国虽然有13亿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为他人当作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者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

(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我希望你们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你们,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曾做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

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联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宽和问学、校训——向着大海起航、校风——行思合一、教风——做学教合一、学风——问学合一。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校领导已深刻领悟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老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1—25)01、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02、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二0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04、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流的教育家05、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上)06、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下)0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08、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0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与科学方法10、陶行知教育名篇——学问之要素11、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改造之出发点12、陶行知教育名篇——预备钢头碰铁钉13、陶行知教育名篇——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1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15、陶行知教育名篇——平民教育概论(上)16、陶行知教育名篇——平民教育概论(下)1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的精神18、陶行知教育名篇——整个的校长19、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20、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之学校观21、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的信条22、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上)23、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下)24、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25、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陶行知教育名篇》(1—25)《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2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改进27、陶行知教育名篇——答石民佣等的信28、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29、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30、陶行知教育名篇——给全体同学的信31、陶行知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32、陶行知教育名篇——从野人生活出发33、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34、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教农民出头35、陶行知教育名篇——“伪知识”阶级(上)36、陶行知教育名篇——“伪知识”阶级(下)37、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38、陶行知教育名篇——以教人者教己39、陶行知教育名篇——答朱端琰之问(上)40、陶行知教育名篇——答朱端琰之问(下)41、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42、陶行知教育名篇——儿童用书选择标准43、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4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45、陶行知教育名篇——送科学丛书4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上)47、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下)48、陶行知教育名篇——注重养生而不杀生49、陶行知教育名篇——儿童科学教育50、陶行知教育名篇——国难与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陶行知教育名篇》(51—86)51、陶行知教育名篇——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52、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教育53、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54、陶行知教育名篇——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55、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的新生56、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与用书57、陶行知教育名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58、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先生与民众教育59、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之特质60、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上)61、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中)62、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下)63、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天四问64、陶行知教育名篇——致育才之友书65、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十字诀66、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二十三常能67、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宣言68、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的儿童节69、陶行知教育名篇——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70、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儿童教育71、陶行知教育名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72、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73、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74、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75、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76、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77、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主义与新教育78、陶行知教育名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79、陶行知教育名篇——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80、陶行知教育名篇——评陈著之《家庭教育》81、陶行知教育名篇——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82、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83、陶行知教育名篇——幼稚园之新大陆84、陶行知教育名篇——平等与自由85、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86、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大学颂《陶行知教育名篇》(51—86)。

陶行知教育名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陶行知教育名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陶行知教育名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陶行知教育名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

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

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要怎么样除苦造福第一,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

儿童的人权从怀胎的时候开始。

打胎虽有法律禁止,但是社会上还是流行着。

为着恐怕私生子为人轻视,便从源头上取消了他的生存权。

也有因为贫穷而不能教养而出此残忍手段,使已得生命之胎儿不能见天日。

我们只须读一读孔子、耶稣的故事,便知道剥削儿童生存权是何等的罪恶。

每逢饥荒便听得见“易子而食”,这虽然说是被迫无法才出此下策,但也是把小孩的生命当作次一等所致。

我们要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福利,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

第二,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能力需要。

儿童有许多痛苦是由于父兄师长之不了解。

不了解则有力无处用,有苦无处说。

我们要知道儿童的能力需要,必须走进小孩的队伍里去体验而后才能为小孩除苦造福。

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为儿童谋福利。

第三,承认了儿童的人权并了解了儿童的能力需要,才有可能谈儿童福利,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劳而无功,我们在尊重儿童人权及了解儿童能力和需要两条原则下,来提出几件具体的建议。

提出十点具体建议(一)解除儿童的恐怖。

中国的儿童在心理上是处在一个恐怖的世界里。

老婆婆,老妈子一到夜晚没有事便讲鬼说怪,小孩们连在梦里都要惊醒。

我们应该使小孩与这些鬼怪故事隔绝,以保持精神之安宁。

(二)打破重男轻女之风尚。

这重男轻女的风尚连在文化界还是难免。

男的受过分栽培,女的受偏枯的待遇;表面虽然似乎是一乐一苦。

但在长大的过程中两者都难免受伤。

(三)提倡儿童卫生。

儿童卫生是民族健康之基础,这基础必须用水泥钢骨打得稳固。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內容提要序一:陶行知是“五四”前後中國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

目前“生活教育”學說在全國各地有了新的發展。

過去,陶行知在改造鄉村教育是強調“教育與農業攜手”,現在,全國是“科教興國”。

過去,陶行知曾批判“應試教育”和“殺人的會考”,現在,“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

序二:陶公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他極力反對“殺人的會考”,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是偽教育。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現在聽來,恍若隔世。

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讀陶行知,不去積極實踐陶行知,那幾乎還沒有觸及到中國教育的實質,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樓,豈不誤人誤國?教學合一(P1):一、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會學習,二、教法服務於學法,三、先生須邊教邊學。

第一流的教育家(P4):兩個要素:一、敢探新理,不乞靈古人,也不仿效外國,有創造精神。

二、敢入邊疆,有開闢精神。

新教育(P6):新教育的意思是“自新”、“常新”、“全新”。

新教育的目的是“自主”、“自立”、“自動”。

新的教育方法。

新學校,學校是小的社會,社會是大的學校。

新學生,“學”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生”的意義是生活或生存。

新教員,要有信仰心,要有責任心,要有共和精神,要有開闢精神,要有試驗精神。

新教育的考試,要按照目的去考,方才不會枉費了精神和財力。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P16):一、智育注重自學,二、體育注重自強,三、德育注重自治。

學生自治有四種好處。

學生自治辦得不妥當就要發生幾種弊端。

教育與科學方法(P32):每人都存用科學方法去辦教育的決心,每人都去研究或解決一個小的問題,我敢說,不出三十年中國教育准有好的成效。

學問之要素(P37):體健是人生的一個最要目的,教育萬能之說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話。

社會改造之出發點(P38):從事社會改造的人,要遠處著眼,近處著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爱的教育
黄泽方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后人敬仰、怀念的伟大教育家。

他是我的母校南京晓庄学院的创始人,可以说他是用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让我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老校长的远见,他在多年前研究的问题,恰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都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与行为准则。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马可连柯说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今天我分享的主题就叫爱的教育。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享:
第一:播下爱的种子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才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三班的孩子大多是爷爷奶奶带着,离异家庭的孩子很多,常常会有家长托我替他们多关心他们的孩子。

我想带好每一个孩子,为了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

每学期每个孩子谈话
的次数不低于4次,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薄弱学科的学习,并且组织班级学生互助晚自习一对一辅导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

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心累,觉得他们一点儿也不懂事、我也会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生气。

回头想想其实他们还是孩子,我们的初中时代也不是乖巧听话,不调皮的孩子岂不是更可怕,天性都被磨灭了,还会快乐吗?现在的我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始终想着
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对孩子们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第二:浇灌爱的雨露
在平时要播下爱的种子,在课堂上更要注重浇灌爱的雨露。

因为在课堂上我们很容易忽略部分孩子。

我们常听见严师出高徒这句话,通过阅读老校长这本书,我意识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严师,其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并且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的学生们渐渐都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典型特点自我意识高涨,情绪不稳定,内心冲突,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因此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特别是对待所谓的差生,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

诚然,只在教师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
要拿着放大镜他们身上的优点,不只看到他们身上的短处,对那些缺点多的差生,要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这样既增强了自信,又维护了自尊心,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有这么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在今年期中考试的分析班会上我讲到我们班级成绩与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关系时,我们班的最后一名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们班级成绩与我这个倒数第一有什么关系,我只会给班级拉分。

”我笑着对他讲:“你想一下,这次你历史考了10分,如果考0分,我们班级平均分要下降0.5分一反一正平均分相差1分。

你说我们班级成绩与你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听了我的话他一边说原来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对班级也是有贡献的一边坐下了。

从那以后他学习更有动力了,班级工作抢着干,有事没事的到办公室问老师没有什么活可以帮您干了。

事实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

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

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

最后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一路前行、感悟和探索。

愿我们利用好271教育资源,在教育的路上一路行一路思一路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