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摄影手法

合集下载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风格与表现手法探讨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风格与表现手法探讨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风格与表现手法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旨在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表现方式,将故事、情感和意境呈现给观众。

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风格和表现手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风格与表现手法,并分析它们对影片整体效果的影响。

一、风格对影片的表达效果1.1 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是追求真实、自然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注重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塑造,力求还原生活的本真面貌。

这种风格常常用于纪实片、写实主义故事片等类型的影片中。

通过真实的情节设置和还原生活场景,现实主义风格能够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提高观影的代入感。

1.2 象征主义风格象征主义风格以象征性意象和象征性符号的运用为特点,强调图像和符号的意义,突出影像的艺术性和哲学思考。

这种风格常常出现在惊悚片、幻想片等类型的影片中。

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观众可以在影片中感受到更加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增加观影的思考性和审美性。

1.3 实验性风格实验性风格是对传统影片表达方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它常常通过镜头语言的独特运用和剪辑手法的变化,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逻辑。

实验性风格常常用于实验片、艺术片等类型的影片中。

通过实验性手法的运用,观众可以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激发思考和想象力。

二、表现手法对影片的情感表达2.1 镜头语言的运用镜头语言是指通过摄影机的拍摄角度、运动、焦距和光影等手法来表现情节和人物的方式。

不同的镜头语言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比如,运用特写镜头可以突出人物的情感表达,运用俯拍镜头可以营造一种威严和压迫感等。

通过精心运用镜头语言,影片可以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

2.2 色彩和光影的运用色彩和光影是影片中表现情绪和氛围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色彩和光影的把控,可以塑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强化影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比如,在情感激烈的场景中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可以增强观众的紧张感;而在冷酷无情的场景中使用冷色调和硬阴影,则可以营造出一种冷漠的氛围。

浅议影片《阿甘正传》中的摄影及剪辑手法

浅议影片《阿甘正传》中的摄影及剪辑手法

浅议影片《阿甘正传》中的摄影及剪辑手法摘要:摄影和剪辑手法在一部影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拍摄和剪辑对于一个影片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结合《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某些具体的镜头和场景,对本片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手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运动镜头长镜头转场镜头蒙太奇引言:本文首先对影片的内容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然后通过影片中经典的场景和片断分析摄影的手法及剪辑的手法,在这两个手法的运用上展现了影片整体的效果,突出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一、影片梗概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一天,在美国乔治亚州某镇的一个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本片主人公阿甘正在向一同等车的人讲述自己奇特的经历。

天生有智力缺陷的阿甘不仅成为过橄榄球明星而且参加过越战,接见过总统,成为了亿万富翁,人生经历十分坎坷,但是他却有自己的信念和处事原则,始终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阿甘在结束了讲述之后,匆匆赶往珍妮的住处,他与珍妮还有小阿甘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而短暂的时光。

不久,珍妮去世了,阿甘与儿子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生活。

二、摄影手法《阿甘正传》这部影片采用了不同的摄影手法,使得整部影片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舞台框架对空间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生活空间的原生形态,不仅使得电影脱离戏剧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给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享受。

以下就是影片中采用的拍摄手法:1、运动镜头运动镜头是镜头相对于被摄物体的位置变化。

它是与固定镜头相对而言的,它时常被用来加强物像之间的空间关系,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随着镜头运动,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⑴推拍。

推拍是摄影机通过移动逐渐接近被摄体的镜头。

随着摄影机的前推,影像经历由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到特写的变化。

由于推拍过程中取景范围在逐渐变小,因此渐渐的排除了背景和陪衬,主体的体积由小变大,细微部分的特征就逐渐清晰起来。

因此,推拍有突出主体、突出重点、突出细节、层层深入的造型效果。

⑵跟拍。

跟拍是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与被摄体的运动方向一致或完全相反,同时与被摄物体之间保持相等距离运动的镜头。

电影的拍摄手法与特效展示分析

电影的拍摄手法与特效展示分析

电影的拍摄手法与特效展示分析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拍摄手法与特效展示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技巧与创新。

本文将以分析电影拍摄手法和特效展示的角度,对电影制作中的重要元素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电影的拍摄手法是实现导演意图、传达故事情感和表现观众视角的重要手段。

拍摄手法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镜头运动、摄影机角度、剪辑等。

镜头运动通过摄影机的移动、旋转或跟随等手法,增强影片的动感和表现力。

例如,手持镜头运动可以带给观众一种近距离观察的感觉,加深情节的紧张感;稳定器运动则可以在大场面中保持画面的稳定,给人以宏大的视觉冲击力。

而不同的摄影机角度也可以通过改变拍摄视角,让观众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观察角度。

低角度可以凸显人物的威严和力量感,高角度则能够强调人物的浮躁和无助。

此外,剪辑也是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将片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建起电影的整体叙事结构。

剪辑可以通过快速的切换、交叉剪辑、跳跃剪辑等手法来改变节奏和紧张感,使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其次,特效展示是现代电影制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能够创造出现实无法呈现的视觉效果。

特效分为物理特效和数字特效两个主要类别。

物理特效通过实物道具、化妆、场景搭建等手段,在摄影实景中使用特殊效果物品或机械装置以达到特殊效果的目的。

例如,《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中的变形机械人就是通过物理特效来实现的,让观众感受到了机器人的真实存在和变形的不可思议。

而数字特效则是通过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构建出扣人心弦的视觉效果。

数字特效可以创造出各种想象力丰富的场景和生物,使故事更加离奇奇幻。

例如,电影《阿凡达》使用了大量的数字特效,营造了一个神秘的植物星球,让观众仿佛亲临现场。

此外,电影拍摄手法和特效展示的融合应用也是电影制作中的一大亮点。

通过将拍摄手法与特效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震撼和逼真的视觉效果。

例如,电影《盗梦空间》使用了旋转镜头和变形特效技术,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梦境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了超现实的体验。

影视画面构图分析

影视画面构图分析

影视画面构图分析影视画面构图分析电影构图有讲究,下面是影视画面构图分析,分为13个手法,为大家详解。

1.均衡式构图。

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缺点:呆板、缺少变化。

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

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

富于韵味和情趣。

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

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

5.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紧凑式构图。

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

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

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7.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

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8.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

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

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9.九宫格构图。

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

“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

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

电影画面镜头赏析动静

电影画面镜头赏析动静

电影画面镜头赏析动静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画面镜头的运用是其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动静的对比在电影中常常被用来营造紧张感、情感冲突和戏剧性效果。

在电影中,动静的对比可以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出来,通过不同的摄影技巧和剪辑手法来展现出电影画面的魅力。

首先,动静的对比可以通过镜头的运用来展现。

在电影中,镜头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通过镜头的变换、移动和焦距的调整来展现出动静的对比。

比如在一场战斗场景中,摄影师可以运用快速移动的镜头来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和紧张感,而在一个安静的场景中,则可以运用静态的镜头来表现出安静和平静的氛围。

通过镜头的运用,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静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动静的对比可以通过剪辑手法来展现。

在电影中,剪辑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快速的剪辑节奏和镜头的对比来展现出动静的对比。

比如在一场追逐场景中,剪辑师可以运用快速的剪辑手法来表现出追逐的紧张和刺激感,而在一个思考的场景中,则可以运用缓慢的剪辑节奏来表现出思考的深沉和内心的矛盾。

通过剪辑手法,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静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效果。

另外,动静的对比可以通过色彩和光影的运用来展现。

在电影中,色彩和光影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通过明暗的对比和色彩的对比来展现出动静的对比。

比如在一场夜间场景中,摄影师可以运用明暗的对比和冷暖色调的对比来表现出夜间的静谧和神秘感,而在一个白天场景中,则可以运用明亮的光影和明快的色彩来表现出白天的活力和阳光感。

通过色彩和光影的运用,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静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动静的对比在电影中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镜头的运用、剪辑手法和色彩光影的运用来展现。

通过动静的对比,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电影画面的魅力,从而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戏剧性效果。

希望未来的电影能够更加注重动静的对比,通过更加精彩的镜头语言来展现出电影的魅力,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对影视作品影像艺术的鉴赏

对影视作品影像艺术的鉴赏

对影视作品影像艺术的鉴赏
影视作品影像艺术的鉴赏是对影视作品中的视觉元素进行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以下是对影视作品影像艺术的一些鉴赏要点:
1.画面构图:观察影视作品的画面构图,包括景别、景深、角度、高度、方向等。

优秀的画面构图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2.色彩运用: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包括色彩的搭配、对比、过渡等。

色彩能够传达情感,营造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光线处理:观察影视作品中的光线处理,包括光线的方向、强度、色温等。

光线能够塑造形象,突出细节,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4.运动镜头: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运动镜头,包括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等。

运动镜头能够营造视觉冲击力,增强作品的动态感。

5.特效运用:观察影视作品中的特效运用,包括特效的类型、效果、与画面的结合等。

特效能够增强视觉效果,营造奇幻感,提升作品的观赏性。

在鉴赏影视作品影像艺术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要点,并结合作品的风格、主题和故事情节等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还需要注意作品的创新性和艺术性,欣赏导演和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表现手法。

分析电影中的摄影手法

分析电影中的摄影手法

分析电影中的摄影手法电影作为当代最受欢迎的视觉艺术形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而摄影作为电影的基础要素之一,对电影的艺术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电影中常见的摄影手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逆光逆光是一种常见的摄影手法,通过将主体置于光源背后,创造出明暗交替、反差强烈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常用来营造一种神秘、紧张或梦幻的氛围。

例如,《黑天鹅》中女主角在排练时的舞蹈场景,逆光的运用让人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冲突与挣扎。

二、追焦追焦是指在镜头前后移动,将不同距离的物体或人物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或从清晰到模糊。

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常用来突出某一主题或情感,增加戏剧性。

例如,电影《无人区》中,摄影师通过追焦手法,将焦点集中在主人公身上,突出了他在战火纷飞中的孤独和坚毅。

三、鱼眼镜头鱼眼镜头是一种广角镜头,具有较大的视角,使画面呈现出弯曲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常用来表达角色的错觉、梦幻或夸张的感觉。

例如电影《阿凡达》中,导演使用鱼眼镜头展现了潘多拉星球壮观的景色,增加了观众的沉浸感。

四、手持镜头手持镜头是指摄影师手持相机进行拍摄,以增加画面的流动感和真实感。

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常用来模拟人眼的观看视角,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例如,电影《荒岛余生》中,手持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在孤岛上的困境和挑战。

五、快速剪辑快速剪辑是指将多个镜头快速地连续拼接在一起,以达到节奏紧凑、剧情紧张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常用来表现激烈的动作场景或紧张的情节。

例如,电影《碟中谍》系列中,快速剪辑的运用使得追逐和爆炸场景更加紧凑刺激,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六、长镜头长镜头是指拍摄一段持续时间较长、没有剪辑的镜头,以增加戏剧效果和观众的代入感。

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常用来表达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例如,电影《鸟人》中,导演使用长镜头将整个故事以伪连续镜头的形式呈现,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总之,电影中的摄影手法丰富多样,通过逆光、追焦、鱼眼镜头、手持镜头、快速剪辑和长镜头等手法的运用,摄影师能够恰当地调整画面的明暗、焦距、视角等要素,创造出多样的视觉效果,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拍摄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结构是什么

电影拍摄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结构是什么

电影拍摄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结构是什么手法: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白描手法、象征手法、电影写实手法专业手段:哥特,蒙太奇,罗曼史结构:(一)剧作结构1,意念结构对影片特定的表意而言,并不只是个抽象主题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具有更深刻的审美内涵的影片,表意的问题常常是通过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来构成,并加以复杂呈现的。

如果以为,只要能够把影片概括为某个单纯的主题,对表意的分析也基本可以完成,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分析影片表意的目的,恰恰不是局限于把握某个单纯的主题,而是要有利于更充分、更深入、更细致地去体会、去咀嚼其丰富的内涵。

如果分析不能对这个基本的目的有所帮助,一个干巴巴的、抽离了形象具体性的主题又能给影片的读解增加什么东西呢?实际上,那些真正优秀的影片,很少是先把剧作概括为一个抽象的主题,再来进行创作的。

2,时空结构时空规定性是影片基本的规定性,这个问题一般是在环境设计的框架里被讨论的。

对那些传统的戏剧式影片来说,也许时空问题只需要考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也就够了,但电影发展的历史却在表明,剧作构思的日趋复杂,也直接带来时空关系的复杂。

时空关系不仅不再是单一的、也不再是完全统一的。

从根本上说,电影结构的复杂性是从它突破了戏剧式结构的单一模式才充分显示出来的。

于是,对银幕时空的不同设计和配置就有可能产生丰富的,并因丰富而日渐复杂的电影结构。

比如,一些电影著作中出现了蒙太奇结构的概念,实际上这是把用于镜头组接的蒙太奇技巧上升为剧作结构的手段,使它成为一种组织方式。

3,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仅仅是指情节的结构,是事件的因果联系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方式。

不管是按照传统的"三幕剧"结构,还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阶段来编排的冲突式结构,它们都已经不再能完全适用当代电影日趋复杂和新颖的情节构思。

在电影史上,戏剧式电影是伴随着摄影棚的出现,才使得电影对舞台戏剧的借鉴成为可能,并把戏剧美学的一系列观念当作电影的美学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

)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

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反拍不算内)。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视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印象式影视评论的写作:是写作者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

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

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评论焦点是影视作品的形式结构等本体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影片的结构和风格,或是影视的叙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组织形式。

从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
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出发来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个整体的。

分析影视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辨识影片中使用的技巧。

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

发现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统化和模式化地使用这些技巧。

在整部影片或单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复或变化,或深入发展或平行对应,都是应该重点注意的部分。

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风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达中起着强调、误导澄清、强化等作用。

“作者论”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作者”论的基本信念是电影艺术是个人而非公众表达的工具,但并不排斥影视创作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只是指出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论”影评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个人风格是否呈现在整体的影视作品中。

关注的是主题意识、影视技巧的运用和影音风格比较一致的影视创作者。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影视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该作者是否对某种电影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类型研究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影研究的领域演变成影视评论的一个重点。

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电影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电影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背景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主要是运用电影发展的历史及电影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

都是把影片放到电影、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影视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