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随堂三练”教案(共14讲)—第10讲 字词句的含义或理解

合集下载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记叙文教案篇一【训练目的】掌握写人记叙文常用的几种描述方法。

【写作指导】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资料。

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好处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述。

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

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述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

如《琐忆》中对鲁迅头发的描绘,《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白发个性是眼睛的刻画,《孔乙己》中对主人公长衫的描述,都十分传神。

2.行动描述。

决定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

“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

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

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

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述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

描述行动,尊个性注意动词的选取。

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钱”,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

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

作者不仅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个性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透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务必透过行动来表现。

”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是否有典型性。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的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记叙文人物描写手法4. 记叙文情节安排技巧5. 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结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战演练。

5. 讲解答案:讲解练习题答案,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问答法: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长期效果:观察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表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 经典记叙文案例:《背影》、《一课》等3. 练习题: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及模拟题4. 教学课件:PPT课件,包含知识点、案例分析、练习题等5. 视频资料:关于记叙文阅读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战演练,解答记叙文阅读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第三课时:讲解记叙文人物描写手法4. 第四课时:讲解记叙文情节安排技巧5. 第五课时:讲解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6. 第六课时:案例分析,练习与讲解7. 第七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3. 阅读一篇记叙文,分析其结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十、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节奏2. 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3. 练习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学生是否能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4.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的参与度如何5. 课后反馈是否及时,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如何十一、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记叙文作品,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阅读,以提高阅读量和文学素养。

中考记叙文阅读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准确判断一篇文章是否为记叙文。

2. 培养学生分析记叙文结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常见的手法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4. 通过阅读记叙文,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珍惜情感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结构分析3. 记叙文手法技巧4. 记叙文阅读实例分析5. 记叙文写作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结构分析和手法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记叙文阅读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3. 实践训练法:布置记叙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分析记叙文结构,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

3. 第三课时:讲解记叙文手法技巧,让学生在写作中能运用这些技巧。

4. 第四课时:分析记叙文阅读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分析方法。

5. 第五课时:布置记叙文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记叙文阅读实例分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水平:评估学生在记叙文写作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合作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给予评价。

六、教学内容6. 记叙文中的情感表达:讲解如何在记叙文中表达情感,包括直接和间接表达手法。

7. 记叙文的真实性:探讨记叙文中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平衡,分析真实事件与虚构元素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8. 记叙文的节奏与氛围:教授如何通过语言节奏和氛围营造来增强记叙文的表现力。

9. 记叙文的与开头:指导如何创作具有吸引力的和引人入胜的开头,抓住读者注意力。

10. 记叙文的结尾与启示:讲解记叙文结尾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给读者留下深刻启示和印象。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了解记叙文的类型、结构、特点及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提高阅读记叙文的技巧。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阅读中的问题,提高中考记叙文阅读成绩。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类型及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及作用3.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4. 记叙文的叙事方法及作用5.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记叙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类型、结构、特点及作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记叙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4.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类型、结构、特点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叙文的阅读技巧。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中考成绩:关注学生在中考记叙文阅读方面的成绩,评估教学效果。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中叙事方法的把握,理解叙事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3. 提升学生对记叙文表达方式的辨识能力,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应用。

4. 通过典型题目分析,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记叙文结构,提炼文章主旨。

5. 加强学生的阅读策略训练,提高其记叙文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记叙文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记叙文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语文记叙文阅读的技巧2、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考点3、通过练习加以强化教学重点:1、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步骤2、记叙文考点的讲解教学难点:1、重点字词句子的赏析理解2、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提问导入:记叙文的定义是什么?(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平时你是怎样做记叙文的?(学生回答)现在就让我们系统的来复习一下记叙文的做题技巧吧。

一、中考考点知多少: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1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记叙的要素: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3、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针对语文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2(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三、记叙文的阅读步骤: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写了什么事?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记叙文阅读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升学生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成绩。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与要素3. 记叙文阅读技巧4.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题策略5. 记叙文答题技巧与误区分析三、教学过程:1. 回顾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总结。

2. 分析记叙文的结构与要素,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教授记叙文阅读技巧,如快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等。

4. 讲解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题策略,如概括题、细节题、推断题等。

5. 分析记叙文答题技巧与误区,引导学生正确答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 运用讲授法,讲解记叙文阅读技巧和题型解题策略。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4. 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考试,评估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知识的掌握。

4. 学生满意度: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六、教学资源:1. 记叙文阅读教材和辅导书。

2.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和模拟题。

3. 教学PPT和多媒体课件。

4. 网络资源,如教育博客、教学视频等。

5. 小组讨论工具,如讨论板、白板笔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座位排列便于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

2.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学习材料:学生教材、练习册等。

4. 网络连接: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回顾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分析记叙文结构与要素。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一】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指导课题:品析语言课时:1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品析语言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的有关知识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

包括: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访问记等。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

又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

二、记叙文考点中的常考考点:1.把握中心。

2.品析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

三、出示目标:品析语言。

四、指导与训练(一)、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一种类型: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

(2分)(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2006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分)(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2、教师举例引导。

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

(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1、先举例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乔叶)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中考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教案(记叙文)人教版

中考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教案(记叙文)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2.文化意识:文章《成长的脚步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了解并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
答案: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成长,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勇气和坚韧。文章通过主人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不断努力,传达了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迈出脚步,不断成长和进步。
4.写作技巧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并指出其在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最后,我应该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中,更加注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例如,我可以在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供一些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人物描写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并指出其对主题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记叙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答案:文章的写作技巧在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例如,文章中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其次,文章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和情节发展,使主题更加突出和深刻。例如,文章中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安排和转折,使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入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随堂三练”教案(共14讲)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

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

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

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

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

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

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

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

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

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

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⑨另一个冬天。

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

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

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有删节)(1)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2分)(“成就”的含义是什么?)(2)“成就”指父亲卖鱼后,给全家带来的欢乐和幸福。

(二)素颜如雪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

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

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

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

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

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

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

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

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

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

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

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

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

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

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

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

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

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

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

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

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

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

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

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

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8.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4分)18. “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说明:本题4分。

)(三)老师!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

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

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

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

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

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

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

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

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

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

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

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

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17.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17.(3分)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1分)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记起,(1分)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深情难忘。

(1分)(可以不分析,直接答含义即可)<课堂总结与反思>一、知识点默写:二、学后感受:三、不足之处:<课后作业>河西走廊的月亮(黄文山)⑪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⑫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⑬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

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

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

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⑭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

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⑮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⑯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

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