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字词解释汇总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译文(带原文版)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译文班别姓名《论语》十则 (七年级上册 10课)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以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必然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极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教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过呢?”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够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念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念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伶俐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检讨自己有无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然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势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更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酷寒的冬季,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初中文言文翻译全集

一、《论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孟子》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得到的多帮助,失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少。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的人所顺从的,去攻击亲戚所背叛的,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已经如此,还要追求知识,那更是危险了!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接近刑罚,顺着自然之道去做,可以保护自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活亲人,可以享受长寿。
”四、《史记》太史公曰:“吾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五、《左传》晋文公问于咎犯曰:“吾闻之,一夫做难而七庙隳,身死而国灭,为不祥之事。
吾其行乎?”咎犯对曰:“夫礼,死生存亡,国之大事也。
岂不闻:‘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哉?”翻译:晋文公问咎犯说:“我听说,一个人发动叛乱,七庙就会被毁,自己死了国家也就灭亡,这是不吉祥的事情。
我打算离开这里,怎么样?”咎犯回答说:“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国家的大事。
难道你没有听说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吗?”。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22篇中考古文原文及字词解释

22篇中考古文原文及字词解释(原文:四号字;需解释的字词句:四号字,加粗;普通注释:五号字;课下注释:五号字,加粗)第2册1、《狼》一屠(屠户)晚(天晚)归(回家),担中肉尽[(卖)完了],止(通“只”)有剩骨。
途中(路上)两狼,缀(zhuì紧跟着)行(走)甚(很)远。
屠惧(害怕),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扔给狼)。
一狼得骨止(停下),一狼仍(仍然)从(跟从)。
复(又)投之,后狼(后得到骨头的狼)止而前狼(前边那只狼)又至(到)。
骨已尽[(扔)完]矣(了)。
而两狼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并(一起)驱(追赶)如故(像原来一样。
故:旧、原来)。
屠大(很)窘(困窘),恐(恐怕)前后受其(狼的)敌(攻击)。
顾(指往旁边看)野(野外)有麦场(打麦场),场主(主人)积薪(堆积柴草)其(打麦场的)中,苫蔽(覆盖苫:shàn)成丘(小山)。
屠乃(于是)奔(奔过去)倚(倚靠)其(柴草堆)下,弛(卸下)担持(拿起)刀。
狼不敢前(上前),眈眈相向(瞪着眼看着屠户。
眈眈: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离开),其一犬(像狗似的)坐(蹲坐)于(在)前[(屠户的)前面]。
久(很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意),目似瞑(眼睛似乎闭上了。
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悠闲)甚(很)。
屠暴(突然)起(跳起),以(用)刀劈狼首(头),又数(几)刀毙(杀死)之(代词,代这只狼)。
方欲(正要)行(走),转(转到)视(看)积薪(柴草堆)后,一狼洞(打洞)其(指柴草堆)中,意将(想要)隧(打洞)入以(来)攻其(屠户的)后(背后)也。
身已半入(钻进一半),止(通“只”)露尻(kāo 屁股)尾。
屠自(从)后断[(砍)断]其(狼的)股(大腿),亦(也)毙(杀死)之(它)。
乃(才)悟(明白)前狼(前面那只狼)假寐(假装睡觉。
寐:mâi),盖(原来是)以(用来)诱敌(诱惑自己)。
狼亦(也算)黠(狡猾)矣(了),而顷刻(一会儿)两(两只狼)毙(被杀死),禽兽之(的)变诈(欺骗手段)几何[(能有)多少]哉(呢)?止增笑耳(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初三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些文言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背诵文言文还有以下益处: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背诵文言文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背诵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文化底蕴。
背诵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4. 锻炼思维能力。
文言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背诵文言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背诵文言文对初三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收获丰富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1. 古义: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也就不能到达。
2.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 古义:凭借;今义:依靠。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劝学》)翻译:因为他们探求和思考深邃,而且没有不思考的事物。
5. 古义:征求;今义:寻求。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翻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它们就无处存身。
6. 古义:寄托;今义:托付。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7. 古义:通“逾”,超过;今义:越过。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 古义: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9. 古义:感到疑惑;今义:感到困惑。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劝学》)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阻、僻远的地方。
10. 古义:所以;今义:因此。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用法和语境。
例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中考18篇文言文解词与译文

北京市中考重点文言文解词及翻译一、《曹刿论战》(九下)十年[鲁庄公十年]春,齐师伐[讨伐,攻打]我[我,指鲁国]。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谋划]之[这事],又何间[jiàn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介词,凭,靠]?”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对[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弗敢加[虚报夸大]也,必以信[对神说实话。
信:信用]。
”对曰:“小信未孚.[这只是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
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也。
”公曰:“小大之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必以情[以:根据。
情:(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战则请从[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一去]。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
之:曹刿]。
战于长勺。
公将鼓[击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公将驰[驰:驱车[追赶]]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追击]齐师。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公问其故[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充满],故克之。
中考文言文重要字词翻译

一、实词翻译1. 名词(1)山:指自然界的山脉。
例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庄子·逍遥游》)翻译:山,指自然界的山脉。
(2)水:指自然界的河流、湖泊等水体。
例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翻译:水,指自然界的河流、湖泊等水体。
2. 动词(1)行:表示行走、行动。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篇》)翻译:行,表示行走、行动。
(2)读:表示阅读。
例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翻译:读,表示阅读。
3. 形容词(1)善:表示美好、善良。
例句: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善,表示美好、善良。
(2)美:表示美好、美丽。
例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翻译:美,表示美好、美丽。
二、虚词翻译1. 副词(1)乃:表示于是、就。
例句:今者吾丧我友,吾无良友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乃,表示于是、就。
(2)固:表示本来、当然。
例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庄子·逍遥游》)翻译:固,表示本来、当然。
2. 介词(1)于:表示在、对于。
例句:吾友孔明,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三国演义》)翻译:于,表示在、对于。
(2)以:表示用、因为。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子罕篇》)翻译:以,表示用、因为。
三、句式翻译1. 省略句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2. 被动句例句:子路见孔子,孔子曰:“善哉乎哉!”翻译:子路拜见孔子,孔子说:“好啊!”总之,在中考文言文中,对重要字词的翻译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翻译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考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字词解释汇总
编辑:cxf
【1、《论语》十则、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
峡、9、马说、10、陋室铭、11、小石潭记、12、岳阳楼记、13、醉
翁亭记、14、爱莲说、15、记承天寺夜游、16、送东阳马生序】
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文分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讲解]“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
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一、重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有害)
(5)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
)(6)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
(7)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大概、也许;施:施加。
)
二、重点句子。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
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