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合集下载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初中文言文常字及其解文言文虚用法之一、代1、人称代,作“他”、“她”、“他”①公与人乘,于勺。

(《曹》)② 佐之,并两尉。

(《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之“文”也?(《 < >十》)④醒侯故使之之。

(《扁蔡醒公》)2、指示代,指代事物,作“它”、“它”或直事物名称。

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屠自后断其股,亦之。

(《狼》)③子曰: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

(《 < >十》)④鬼:“汝复?”定伯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1、构助,作“的”①君之病在胃,不治将益深。

(《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狗盗之力哉?(《孟君》)⑤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构气助,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蔡桓公》)③ 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海》)⑤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3、气助,凑足音。

①公将鼓之。

(《曹》)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 恨久之。

(《涉世家》)④ 之,二十余四面集,步行弓矢从者百人。

(《大椎》)4、构助,提前的志。

①菊之,陶后有。

(《》)②何陋之有?(《陋室》)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而一、1、表示并列关系的,可“又”“而且”“也”等,有也可不。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

(《 < >十》)②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捕蛇者》)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2、表示承接关系的,作“然后”“就”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③尉挺,广起,而尉。

(《涉世家》)3、表示折关系的,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十》)②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可而不可玩焉。

文言文常用140字释义PDF版,可直接打印

文言文常用140字释义PDF版,可直接打印

②犯错误: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③过失,错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走过,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好 ①美丽,好,善:好鸟相鸣。《与朱元思书》/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隆中对》 ②友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③[hào]喜欢,爱好:好为《梁父吟》。《隆中对》/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论语〉十二章》 号 ①别号:宅边有五棵柳,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②取别号,称,宣称: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③号令,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④大声喊叫:连月不开,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河 ①黄河:河阳之北《愚公移山》/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夸父逐 日》 ②一般的河流:在河之洲。《关雎》 恨 ①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②叹恨: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患 ①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②忧患,灾祸: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患有所不辟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鱼我所欲也》 会 ①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口技》/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②领悟,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③聚会,集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号令召三老﹑豪 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惠 ①恩惠:小惠未徧。《曹刿论战》/大王加惠。《唐雎不辱使命》 ②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③中间,期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奉命于 危难之间。《出师表》 ④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其间千二百里。《三 峡》 ⑤私自,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⑥间或,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简 ①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②选拔: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见 ①引见: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②看见:于舅家见之。《伤仲永》/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 记》 ③拜见:子墨子见王。《公输》/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④了解,知道: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 学》 ⑤通“现”,显现:才美不外见。《马说》 ⑥会见:于是见公输盘。《公输》 将 ①将要:不筑,必将有盗。《智子疑邻》/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论战》 ②带领: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上使外将兵。《陈涉世 家》 ③扶、持: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④带兵的人,将领:项燕为楚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津 渡口: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尽 ①完,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林尽水源。《桃花源 记》 ②全部(取得):利尽南海。《隆中对》 ③竭尽,全部用出: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食之不能尽 其材。《马说》 ④喝完,吃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一食或尽粟一 石。《马说》 景 ①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推荐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推荐下载

常用字注释安:①安宁,安定;②稳定,稳固;③安逸,安乐;④安心;⑤安放,设置;⑥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哪里比:①并列,挨着;②副词。

接连地;③勾结;④及,等到;(①~④旧读bì)⑤顺从,和顺;⑥比较。

⑦比喻鄙:①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②边疆,边缘的地方;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⑤谦词。

谦称自己。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③军队并: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除③外,其余念bìng)③bǐng。

通“屏”(摒)。

抛弃;④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⑤并行,并列;⑥一起,一齐;⑦bàng(棒)。

依傍,沿着;⑧合并,兼并;策:①竹制的马鞭子;②竹杖,拐杖;③成编的竹简;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⑤策问。

⑥计策,计谋;⑦古代占卜用的蓍草。

;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乘:①驾车,驱马拉车;②登,升;③趁着,凭借;④压服,欺压;⑤追逐;⑥计量,计算;⑦shèng(剩)。

春秋时晋国史书叫做“乘”;⑧shèng(剩)。

量词;从:①跟随;②顺从,听从;③参与;④由,自;⑤堂房亲属;⑥副,与“正”相对;⑦zòng(纵)。

南北方向。

⑧zòng(纵)。

放纵,纵容;⑨【从容】1.不慌不忙,2.怂恿,鼓动人做坏事;殆:①危险;②近于;③副词。

大概,恐怕;④通“怠”。

懒惰;道:①路;②规律,道理;③指道家,道教;④主张,思想,学说;⑤从,由;⑥说,讲;⑦dǎo(导)。

引导;⑧dǎo。

通,疏导;(⑦、⑧后写作“导”)⑨量词;⑩古代行政区域名;堵:①古代建筑墙的单位而:①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②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③连词。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④连词。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⑤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⑥如,像;凡:①凡是,表示概括;②总共,一共;③平凡,平常;方:①方;②古代代称面积的用于,“方十里”即纵横十里;③方向,方位;④地的代称;⑤方法,办法;⑥两船并行;⑦比拟,相比;⑧副词,正在;芳:①花草发出的香味;②美好的;奉:①双手捧着;②恭敬地接受;③尊奉;④敬词。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docx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docx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 译 ] :“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一、文言文常考字词1. 言言,言语也。

文言文中,“言”字用途广泛,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如:“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如:“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二、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言言,言语也。

翻译为:说话、言语。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翻译为:的、之。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综上所述,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需掌握字词的基本意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doc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doc

常用字注释安:①安宁,安定;②稳定,稳固;③安逸,安乐;④安心;⑤安放,设置;⑥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哪里比:①并列,挨着;②副词。

接连地;③勾结;④及,等到;(① ~④旧读bì)⑤顺从,和顺;⑥比较。

⑦比喻鄙:①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②边疆,边缘的地方;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⑤谦词。

谦称自己。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③军队并: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除③外,其余念bìng)③ bǐng。

通“屏”(摒)。

抛bàng(棒)。

依傍,弃;④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⑤并行,并列;⑥一起,一齐;⑦沿着;⑧合并,兼并;策:①竹制的马鞭子;②竹杖,拐杖;③成编的竹简;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⑤策问。

⑥计策,计谋;⑦古代占卜用的蓍草。

;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乘:①驾车,驱马拉车;②登,升;③趁着,凭借;④压服,欺压;⑤追逐;⑥计量,计算;⑦ shèng(剩)。

春秋时晋国史书叫做“乘”;⑧ shèng(剩)。

量词;从:①跟随;②顺从,听从;③参与;④由,自;⑤堂房亲属;⑥副,与“正”相对;⑦zòng(纵)。

南北方向。

⑧ zòng(纵)。

放纵,纵容;⑨【从容】 1.不慌不忙, 2.怂恿,鼓动人做坏事;殆:①危险;②近于;③副词。

大概,恐怕;④通“怠”。

懒惰;道:①路;②规律,道理;③指道家,道教;④主张,思想,学说;⑤从,由;⑥说,讲;⑦dǎo(导)。

引导;⑧ dǎo。

通,疏导;(⑦、⑧后写作“导”)⑨量词;⑩古代行政区域名;堵:①古代建筑墙的单位而:①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②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③连词。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④连词。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⑤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⑥如,像;凡:①凡是,表示概括;②总共,一共;③平凡,平常;方:①方;②古代代称面积的用于,“方十里”即纵横十里;③方向,方位;④地的代称;⑤方法,办法;⑥两船并行;⑦比拟,相比;⑧副词,正在;芳:①花草发出的香味;②美好的;奉:①双手捧着;②恭敬地接受;③尊奉;④敬词。

[实用参考]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doc

[实用参考]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doc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按音序排列)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常字及其解文言文虚用法之一、代1、人称代,作“他”、“她”、“他”①公与人乘,于勺。

(《曹》)② 佐之,并两尉。

(《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之“文”也?(《 < >十》)④醒侯故使之之。

(《扁蔡醒公》)2、指示代,指代事物,作“它”、“它”或直事物名称。

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屠自后断其股,亦之。

(《狼》)③子曰: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

(《 < >十》)④鬼:“汝复?”定伯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1、构助,作“的”①君之病在胃,不治将益深。

(《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狗盗之力哉?(《孟君》)⑤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构气助,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蔡桓公》)③ 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海》)⑤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3、气助,凑足音。

①公将鼓之。

(《曹》)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 恨久之。

(《涉世家》)④ 之,二十余四面集,步行弓矢从者百人。

(《大椎》)4、构助,提前的志。

①菊之,陶后有。

(《》)②何陋之有?(《陋室》)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而一、1、表示并列关系的,可“又”“而且”“也”等,有也可不。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

(《 < >十》)②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捕蛇者》)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2、表示承接关系的,作“然后”“就”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③尉挺,广起,而尉。

(《涉世家》)3、表示折关系的,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十》)②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可而不可玩焉。

(《》)③千里常有,而伯不常有。

(《》)4、表示关系的。

作“而且”“并且”或不。

①以三保勇而多,推。

(《婉》)② 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③敏而好学。

(《 < >十》)5、表示修关系,可“地”“着”或不。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其缶。

(《捕蛇者》)③睨之,久而不去。

(《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 泉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②刘天下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其能而不能用他。

(《治通 .赤壁之》)③非夫人之物而假焉,必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以一、介1、介作行生的,可“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乘雪,⋯⋯ 至于泰安。

(《登泰山》)2、介作行生的原因,可“因⋯⋯”“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②世皆称孟君能得土,士以故之。

(《孟君》)③扶以数故,上使外将兵。

(《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3、介作行所凭借的条件,可“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以之,每韵一帖,木格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1、表目的相当于代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以咨善道。

(《出表》)③故之,以俟夫人人者得焉。

(《捕蛇者》)④ 直开圣听,以光先帝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表》)2、表果,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失,以塞忠之路也。

(《出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之。

三、:“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表》)文言文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十》2、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人不倦(教)(同上)4、其善者而从之(;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地)《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迫,攻)《狼》10、野有麦(回看,看)《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里指卸下)(同上)12、蜀之鄙有二僧(境)《学》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15、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得(,尚且)(同上)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17、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道)(同上)18、旦辞娘去(早晨)《木》19、但黄河流水(只)(水流的声音)(同上)20、屋舍然(整的子)《桃花源》21、阡陌交通(交相通)(同上)22、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与世隔的地方)(同上)23、后遂无津者(探)(同上)24、芳草美(嫩美)(同上)25、不足外人道也(不得)(同上)26、会客大宴(适逢)《口技》27、但屏障中尺一下(但)(同上)57、不戚戚于,不汲汲于富(愁的子)(心情急切的子)(同28、儿乳(喂奶)(同上)上)29、一(同一候)(同上)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30、中力拉崩倒之声()(同上)59、怡然不(往的子)(同上)31、客意少舒(稍稍)(同上)60、叔逝(忽然)(同上)32、人有百手(即使)(同上)61、往来翕忽(快敏捷)(同上)33、方七百里(面)(愚公移山)62、犬牙差互(互相交)(同上)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63、悄幽遂(深)(同上)35、然相(成)(同上)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36、寒暑易(交)(同上)65、方其出海,如(当⋯⋯)《潮》37、我之死(即使)(同上)66、有“ 船” 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67、溯迎而上,出没于波万仞中(急忽)(同上)39、斯是陋室()《短文两篇 .陋室》68、起于(出,身)《公》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69、不少而众,不可知41、可者甚蕃(多)《短文篇 .》(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同上)42、亭亭植(立)(同上)70、然,公我云梯(是)(同上)43、牡丹之,宜乎众矣(当)(同上)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44、乘奔御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 .三峡》72、罔不因象形,各具情(无不,都)《核舟》45、良多趣味(真、在)(同上)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46、林寒(寂静)(同上)74、神情与,黄不属(相似)(同上)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 .承天寺夜游》75、若蚊足,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48、能目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力好。

秋毫:秋天身76、秦王色,跪而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上新的毛)《情趣》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49、夏蚊成雷,私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忙碌的子)(有)《短文两篇 .山市》50、果如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78、又令足广之次所旁祠中(去,往)《涉世家》51、人三横,而尤(害)(更加害)《周》79、、吴广皆次当行(次)(同上)52、而年已蹉跎()(同上)80、有千里之能(即使)《》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上的意旨)《五柳先生》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54、造尽,期在必醉(就)(同上)(策,用鞭子打)(依据,按照,着)55、指然,不蔽日(冷清的子)(同上)(律,此指的性、特征)56、箪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子)(同上)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83、蹙累(重叠)(同上)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90、麦田浅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97、是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文言文(一词多义)(按音序排列)1.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 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 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 cháng 1 、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 /不能称前时之闻) 2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 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1 、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 1、承当,承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