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三级预防:又称三水平预防,根据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或干预措施,将预防策略分为三个不同等级。

4、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5、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6、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9、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1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12、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1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14、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远期

15、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16、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17、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发生率来表示。

18、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

19、太阳辐射:是产生各种复杂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

20、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

21、温室效应:由于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并排入大气,又因大面积森林砍伐而缺乏足够的植物来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二氧化碳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22、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23、水资源:全球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指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24、富营养化: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5、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26、自然沉淀:天然水中常含有各种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由于重力作用某些悬浮物可以下沉,使水浑浊程度降低。

27、混凝沉淀:天然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用自然沉淀的方法加以去除,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28、过滤:是指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料层,以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

29、必需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衍不可缺少的元素。

3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

31、碘缺乏病: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32、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从而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33、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34、营养素: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35、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是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须量。

36、营养素的供给量:是指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部人的需要,每日需由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的量。

37、氮平衡:机体摄入氮的数量与排出氮的数量相等,即为零氮平衡。

38、生物学价值:是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可用氮储留法测得。

39、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40、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在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上存在着差异,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

41、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

42、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43、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44、膳食纤维:是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

45、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是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

46、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47、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48、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49、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