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精编.doc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教案: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4.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资料、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0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皇帝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等。

三、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5分钟)1.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2. 探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以及政治决策和实施等;四、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概括与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强化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参观博物馆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知。

教学方式:1. 讲授与互动结合:通过讲解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思考;2. 视频与图片展示: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思考和观点的表达能力。

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史 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史 教学大纲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05年版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余英时著 江苏人民 出版社03版 中国政制史 杨鸿年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05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 韦庆远等著提纲 任课老师: 任课老师:王洪树 政治学博士) (政治学院 政治学博士)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先秦政治思想概述 第二讲: 儒家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大学、中庸、论语 第三讲: 道家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道德经 庄子
第四讲:墨家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墨子 第五讲:法家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韩非子 第六讲:李世民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吴兢:贞观政要 第七讲:康熙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康熙政要
第八讲:第七讲:明末清初封建政治思想的 转变 阅读书目:明夷待访录等(王夫之、黄宗羲、 顾炎武) 第九讲:梁启超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饮冰室文集 第十讲: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孙中山选集(上下卷) 第十一讲:毛泽东的政治思想
学习和讲授方法: 1,全班分十组,每组六人。每组自推组长。 2,每组负责从一讲内容的课前准备。 3,课前准备内容:分组阅读和讨论相关书目 制作心得提纲,并做课堂演讲。
第十二讲:君主制度 第十三讲:宫廷制度 第十四讲:中枢辅政制度或宰辅制度 第十五讲:中央行政体制 第十六讲:中华民国政治制度 第十七讲: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制度
阅读书目
中国政治思想史 刘泽华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96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公权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98 年版 儒家与道家 [德]马克斯.韦伯著 江苏人民出版 社03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著 北京三联书店01年 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中国政治制度史》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同时也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门非统设课。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提升,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考察中国历史发展的各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以及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使学生全面了解各个时期国家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生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上均有提升。

二、课程关系与教学要求与《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相衔接的课程,分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为《政治学原理》、《简明中国古代史》,后续课程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等。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将历代典章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2、适应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课程的难度、进度和重点内容上做适当安排。

3、对课程结构的各教学要点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重点,以便于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历史学、政治学4.课程地位:一般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分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特点;认识皇帝制度、法律制度、宦官制度、职官的选任制度等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提高学生解读和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特点(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现状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第一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范围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现状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二章王权制度(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讲授王权制度,使学生了解制约夏商周王权的多种因素、王权继承制度和先秦时期王权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夏商周的王权制度一、王的职权二、制约王权的因素三、王位继承制度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王权制度一、王权的强化二、“君临之术”理论的出现第三节先秦时期王权制度的特点第三章皇帝制度(10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皇帝的名号制度、皇位继承制度、后宫与服御制度及皇帝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皇帝的名号及皇位继承制度一、皇帝的名号制度二、皇位继承制度第二节后宫与服御制度一、后宫与外戚制度二、服御与礼仪制度第三节皇帝制度的终结及特点一、皇帝制度的终结二、皇帝制度的特点第四章宦官制度(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宦官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宦官的职掌范围、宦官窃权干政的原因及宦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宦官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第二节宦官称谓、职掌及窃权干政一、宦官称谓、来源及职掌二、宦官窃权干政第三节宦官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五章古代职官的选任制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职官选任的五个阶段,科举制的发展、衰落的过程,理解正途考选与异途选任。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精编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精编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控制削弱,强枝弱干的局面形成。

经学与老庄结合,生出玄学。

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

一、贵族与豪强政治充分发育1、“豪强”、“门阀”的兴起(1)中央政权的衰落:外戚、宦官和朝官的三角斗争,打击了皇权。

(1)军阀割据、群雄并起局面形成镇压农民起义。

突破了地域界限、跨州郡、以军事面貌为标志。

(2)豪强与门阀区别:一在地方,一在中央。

共性:权力地位的世袭性。

2、经学的衰落实用学问大行其道。

忠孝观念受到冲击。

道德约束减弱,士人忠诚度下降。

(1)汉魏之际: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占据主导地位。

(2)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出现。

(3)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向极端发展,引起批判。

(4)东晋时期,佛教流行,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

(5)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

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儒佛之争和三教合流的趋势。

3、贵族豪强的发展(1)官僚世袭化、家族化严重(2)农民对豪强的依附影响:中央财政实力虚弱。

(3)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军事集团内部的依附性。

曹魏实行“士家制”兵役制。

政府需要依赖豪强的支持才能存活。

二、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1、判定门阀的标准:对权力的控制程度,能否将权力在家族中传递。

2、九品中正制(1)背景魏文帝:重新开始道德讲求,建构儒家意识形态削平门阀,重整官僚体系。

(2)内容①设立中正官,“贤有识鉴”②材料包括:“家世”和“状”家世:类似于今天的家庭出身和状况。

状: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

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评选人才。

与官阶不同。

(3)程序;小中正——大中正——司徒——尚书(4)中正官的作用全由世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以门第为重。

士人从血缘上分化成为世族和寒族两个部分。

(3)与察举制的比较共性:都采用荐举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基本线索核心内容线索•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之行政制度–中央中枢系统–事务执行系统–地方行政体制–行政监察系统线索–人事选官制度•权力结构之司法制度•权力结构之军事制度•晚清政制核心内容•各项制度的演变•皇权与中枢系统权力的关系演变:相权•地方体制的变迁:郡县•人事制度的变化:科举•监督制度的变化:御史台•司法体制的变化:礼法合一•军事制度的变化:征兵制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产生背景•评价•各项制度在古代权力制度中的职能与作用•对各项制度的评价•对王权专制制度的演变的看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问题——社会→政治→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问题——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以及转型社会⏹政治:不同视点不同看法⏹政治制度:统治阶级通过对政权的控制,以国家的名义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讨论:何谓政治,何谓制度?1.2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血缘同构凝聚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规制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机制社会汉文化为主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文明绵延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1.3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官僚层级制控制社会宗法观念渗透社会三权一体统摄社会政制与思想互为表里道德规则伦理化君主专制与农耕文化政治结构不平衡1.4学习的内容◆国家政权的性质◆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2.1学科性质政治学+历史学2.2研究现状•古代:信史——记载历史事件•近现代:起步阶段:考据初步繁荣: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相对沉寂:文革时期空前繁荣:以政治理论视角研究历史中的政治制度(大陆、台湾、日本)3.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意义⏹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综合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史料的方法;⏹政治学:概念的整体把握与理论的整体建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制度分析⏹社会学:社会学本身的理论3.2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结合个人兴趣与需要3.3意义⏹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使人明智⏹问题:历史有规律吗?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政治制度概述第一节阶段划分第二节基本特征1.1 社会阶段划分的准则•奴隶制社会的起源•讨论战国封建说•封建社会的起源西周封建说•讨论魏晋封建说2.1 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特征•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外服与内服制相结合•世卿世禄与亲贵合一•行政的礼制化•中央官制有初步分工•宗教史官逐渐与权力分离•王族事务官逐步向外朝官转移封建社会的行政中枢系统两个层次:中央和地方两对关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1.1中枢机制与宰相制度•中枢机制: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为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1.群队:是一种分散的政治组织,其首领通常是由一些在狩猎中勇敢的、让其他成员羡慕的老年男人担当,但他“丝毫不具有强制权力”。

群队的规模一般在一百五十至二百人之间,个别的可以达到四百至五百人。

至于组成群队的原则,则不是基于血缘,亦即还没有氏族组织,它是一种“基于地域的社会群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形式”。

2.部落: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部落相对于群队来讲规模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达到二十万人,其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换言之,部落是由一些氏族组成的,但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血缘,而不是依靠强制力量,其政治组织也是非正规的、暂时性的,部落中间的领导人也是不正规的。

3.三有司:是一种执行机构,即司土(徒)、司马和司工(空)。

这类官名在甲骨文卜辞或商代铭刻中均不见﹐似为周人特有。

司徒主要管理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同时管理一般性的民事事务。

司马也称司戎,是西周掌管军队和军事行政的最高长官。

主要职能是率军保卫国家疆界,在战争中执行军法,纠察军队纪律等。

司空大体是负责国家工程的建设工作4.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战国晚期和西汉时的整合而形成的传说谱系,是中华上古杰出领袖的代表。

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关于“三皇”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不指涉具体人物而是指“天皇、地皇、泰皇”或“天皇、地皇、人皇”;另一说指涉具体的人物,如遂人、伏羲、神农、女娲、祝融等,遂人、伏羲、神农、大概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看法。

而“五帝”也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被普遍接受的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5.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其内在基础是以父权为中心的血缘亲族纽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

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授课时数:4课时内容要点: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研究概况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2、参考资料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参考书目】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授课时数:6课时内容要点: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游团、酋邦制、尧舜禹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神权、强权、政权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里头文化、严重的宗法性、夏商周的职官与职掌、亲贵合一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兵刑合一、辅政机构、士、分封等级制、职业官僚的出现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皇权专制、地方行政区划、乡里组织、儒家控制模式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西方的冲击、新式知识分子、洋务运动、早期改良思想、戊戌变法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编练新军、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废科举、修订法律、奖励实业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失败原因、经验教训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萌芽期的特点是什么?2、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是什么?3、士阶层崛起的意义是什么?4、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是什么?5、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6、晚清政治变革对现代的启示是什么?【参考书目】1、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徐旭生《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

5、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王权和皇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和相关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表格法授课时数:6课时内容要点: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夏商周三代的王、王权与神权二、王权的体现形式宗族长兼政治领袖、誓、诰、命、令三、对王权的制约地方势力、贵族元老、天地鬼神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主、中央集权体制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经济发展、各国的变法、文武分职、符节玺印制、考核赏罚制、君临之术的理论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皇帝的称号、尊号、皇帝制度的特点二、皇帝的名位制度称谓、天人合一、皇权神秘化、等级与礼法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章、专门的文书形式、监督网络、君主单方面的绝对控制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选定标准、东宫制度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宗室、封诸侯、建藩卫、宗亲关系、封分等级、对宗室分封的不同认识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后宫嫡庶制度、妃嫔、后妃专权、太后临朝、外戚专权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外廷官、宫中官、禁省官、宦官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各省谘议局章程》、《资政院院章》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宪法、对君主专制的否定三、责任内阁君主立宪、形式与实质作业与思考:1、试述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简述皇权的行使方式3、简述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皇帝制度的特点。

6、简述宗室制度与外戚政治的特点。

【参考书目】1、金景芳著:《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杨宽著:《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朱凤翰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4、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6、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历史上中枢辅政制度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表格法授课时数:6课时内容要点: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君主专制、宗亲贵族、亲贵合一、六卿、尹、三公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北魏的两部大人制、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勃极烈制、元的怯薛制清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议政王大臣会议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自辟僚属、宰相开府辅政、三公、二府、宰相开府执政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分权制约、君权相权的矛盾与斗争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中朝官、外朝官、禁省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尚书、中书、禁中三寺、三省制度、二府、中书一省制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洪武废相、内阁制度、票拟、司礼监、军机处、多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组织系统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辅政制度围绕君权展开、君权与辅政权的矛盾、社会上各种势力的兴衰、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作业与思考:1、试述贵族辅政制的机制和特点。

2、简述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与消亡。

3、简述皇帝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关系。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清末的皇族内阁。

6、简述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书目】1、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务体制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授课时数: 6课时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六卿、政务官、宗教官、王室服务官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卿事僚、太史僚、三左、三右、公族、司士、冢宰、文武分职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三公、九卿、尚书、录尚书事、六曹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军政合一、二相、八公、省、监、台、卿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王莽托古改制、北周的政治制度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唐中期使职差遣的形成、北宋前期的使职差遣制度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1、少数民族政权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辽的夷离堇制、金的猛安谋克制、元的怯薛制、清的八旗制2、各族“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汉藩有别”的双轨管理体制、民族歧视政策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金的尚书省、元的中书省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唐代的六部、明代的六部、清代的六部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南北通洋大臣、外务部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相府、诸卿分曹治事、独立的施政权力、宰相职责、职无常守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尚书台、三公、尚书诸曹、三公九卿体制的变革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总领与分管、六部与寺监之间的关系、祖宗成法、使职差遣的出现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六部、诸院、寺监、多元多轨体制、相互牵制、皇族事务与机构五、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1、发展脉络军政合一到军政分离、文武不分到文武分职、世袭贵族到封建官僚2、儒家理想《周礼》、德治、礼治、伦理纲常3、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因俗而治、民族融合、民族特权作业与思考:1、试述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的特点。

2、简述部院寺监政务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3、简述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

4、试论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5、宇文泰模仿《周礼》进行官制改革的用心与实质。

6、名词解释: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八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夷离堇制猛安谋克制【参考书目】1、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

2、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