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政 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政治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时:具体学时4、课程学分:具体学分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了解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熟悉不同政治思潮和政治学说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和问题。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政治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素质目标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和公民素养。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
三、课程内容1、政治的本质与内涵政治的定义和特征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2、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权力的概念、来源和类型政治权利的内涵、保障和实现3、国家与政府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政府的形式、结构和运行机制4、政治制度宪法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5、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沟通政治决策政治监督6、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类型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社会化7、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和运行机制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系统讲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
结合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政治热点问题和案例。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课外阅读与报告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
4、课堂展示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对某一政治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五、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试(具体考试形式,如闭卷、开卷等):占总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比例2、考试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对政治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运用政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教材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2、参考资料参考书籍 1,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参考书籍 2,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学术期刊 1学术期刊 2七、课程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1 |政治的本质与内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理解政治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政治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2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明确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概念、来源和类型|| 3 |国家与政府(一)|课堂讲授、课堂展示|了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掌握政府的形式|| 4 |国家与政府(二)|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熟悉政府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5 |宪法制度|课堂讲授、实例分析|掌握宪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 6 |选举制度|课堂讲授、比较研究|理解不同选举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7 |政党制度|小组讨论、观点交流|认识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8 |行政制度|课堂讲授、实地调研(如有条件)|了解行政制度的构成和运行|| 9 |司法制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掌握司法制度的原则和功能|| 10 |政治行为(一)|课堂讲授、视频辅助|理解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意义|| 11 |政治行为(二)|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掌握政治沟通和决策的过程和方法|| 12 |政治文化(一)|课堂讲授、文化比较|明确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类型|| 13 |政治文化(二)|课外阅读、报告撰写|了解政治心理和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14 |国际政治(一)|课堂讲授、国际关系分析|掌握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5 |国际政治(二)|小组讨论、热点追踪|熟悉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和运行机制|| 16 |课程总结与复习|课堂讲授、答疑解惑|系统复习课程知识,准备考试|八、教学注意事项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政治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教案: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4.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资料、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0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皇帝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等。
三、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5分钟)1.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2. 探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以及政治决策和实施等;四、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概括与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强化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参观博物馆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知。
教学方式:1. 讲授与互动结合:通过讲解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思考;2. 视频与图片展示: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思考和观点的表达能力。
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一、《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20019(二)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三)开课对象:全校各专业(四)课程性质:文理基础法政类(五)教学目的: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据以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从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入手,较为系统地讲授和分析清末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国家政权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立法制度、行政制度、社区文化管理、司法制度、文官制度和干部制度、监察制度等内容(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6学分数:2学时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结业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采取平时形成性考核(占40%)和期末终结考核(占60%)相结合的方式。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清末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教学要点:掌握和了解清末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军事制度、行政机构、教育制度及法律制度的变化教学时数:6教学内容第一节军事制度的改革第二节行政机构的改革第三节“宪法大纲”和资政院咨议局第四节教育制度的改革第五节法律制度的变化考核要求:识记基本概念;领会基本理论;熟练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章国家政权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教学要点:掌握和了解近现代各阶段政府的国家政权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时数:5教学内容第一节南京临时政府的国家政权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南京临时政府国家政权性质;南京政府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二节北洋政府的国家政权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北洋临时政府国家政权性质;北洋政府政权管理形式。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转型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纲的主要内容。
古代封建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导,国家的统治者被封印为王或皇帝。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天命”和“天子至圣”,意味着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天命而不是人民。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经典工具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下被广泛应用,强调家庭伦理、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这也使得地方政权、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制度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了封建制度,并建立了近代国家政权。
像孙中山和蒋介石这样的领导人致力于建立民主制度,提出了“三民主义”和国民党(Kuomintang)的政治理念。
民主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广,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并实行了普选制度。
然而,由于战乱和内部冲突,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动荡。
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时期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强调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党的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决策会议则是党内决策的最高体现。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与经济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和外国投资。
这也促使政治制度改革的推进,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总结而言,中国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无论是封建制度还是近代民主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都在不断适应着中国的特殊国情并与其经济和社会进步相一致。
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史 教学大纲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05年版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余英时著 江苏人民 出版社03版 中国政制史 杨鸿年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05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 韦庆远等著提纲 任课老师: 任课老师:王洪树 政治学博士) (政治学院 政治学博士)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先秦政治思想概述 第二讲: 儒家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大学、中庸、论语 第三讲: 道家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道德经 庄子
第四讲:墨家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墨子 第五讲:法家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韩非子 第六讲:李世民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吴兢:贞观政要 第七讲:康熙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康熙政要
第八讲:第七讲:明末清初封建政治思想的 转变 阅读书目:明夷待访录等(王夫之、黄宗羲、 顾炎武) 第九讲:梁启超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饮冰室文集 第十讲: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阅读书目:孙中山选集(上下卷) 第十一讲:毛泽东的政治思想
学习和讲授方法: 1,全班分十组,每组六人。每组自推组长。 2,每组负责从一讲内容的课前准备。 3,课前准备内容:分组阅读和讨论相关书目 制作心得提纲,并做课堂演讲。
第十二讲:君主制度 第十三讲:宫廷制度 第十四讲:中枢辅政制度或宰辅制度 第十五讲:中央行政体制 第十六讲:中华民国政治制度 第十七讲: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制度
阅读书目
中国政治思想史 刘泽华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96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公权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98 年版 儒家与道家 [德]马克斯.韦伯著 江苏人民出版 社03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著 北京三联书店01年 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中国政治制度史》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同时也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门非统设课。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提升,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考察中国历史发展的各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以及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使学生全面了解各个时期国家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生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上均有提升。
二、课程关系与教学要求与《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相衔接的课程,分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为《政治学原理》、《简明中国古代史》,后续课程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等。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将历代典章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2、适应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课程的难度、进度和重点内容上做适当安排。
3、对课程结构的各教学要点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重点,以便于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制度与社会史方向的选修课,是一门理论课程。
2.课程定位本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是专业选修课程。
其前导课程是《政治学原理》,后续课程为《地方史研究与编纂》。
3.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中国国家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
让学生全面了解各个时期国家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的主要政治制度能力目标:正确评价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素养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扬弃中国历史上不
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揭示其对当今中国政治制度的构建的启示。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
1、课程结构
四、教学条件
1、教学设备
2、教学师资
3、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韦庆远柏桦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参考资料:
[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现场投影设备等。
五、考核评价
本课程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60%,过程考核的成绩根据此项内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而成;期末考试以综合考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掌握及素质情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及出路进行历史的理论性探讨,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政治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元首制度;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宦官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PPT演示、音像资料等)。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在界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现状等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学科特征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一、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及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学时)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第二章元首制度
教学要点:元首;先秦时代代王权的特征;皇帝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王权的确立,发展、变化,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形成、秦汉至明清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权的强弱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2学时)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2学时)
第四节宋辽金元皇帝制度的变化(2学时)
第五节皇帝制度的巅峰与消亡(1学时)
第三章中央行政制度
教学要点:三公九卿制;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宰辅制度;中书省;内阁;军机处;总理衙门。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分阶段讲述自先秦时期到清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历代中枢整体的演变。
第一节先秦中央行政体制(1学时)
第二节三公九卿制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三省六部制的巩固与发展(1学时)
第四节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1学时)
第五节内阁六部体制的形成与瓦解(1学时)
第四章地方行政体制
教学要点:九州;郡县制;道;路;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地方行政制度的起源,历代以郡县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建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地方乡里基层组织。
第一节行政制度的由来(1学时)
第二节先秦时代地方行政体制(1学时)
第三节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遏制(1学时)
第四节从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变相三级制(1学时)
第五节从路的机制到行省制(1学时)
第六节省府县体制的巩固和发展(1学时)
第五章宦官制度
教学要点:宦官概念;历代的宦官制度;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宦官的起源、宦官身份的变化、历代的宦官制度及宦官与皇权的关系。
第一节、宦官源流(1学时)
第二节、历代的宦官制度(2学时)
第三节、宦官的角色(1学时)
第四节、宦官的活动(1学时)
第六章监察制度
教学要点;御史台;谏官;监察制度的特点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监察职能、检查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寺(御史府、兰台)、司隶校尉与十三步州刺史等监察机构;秦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御史台;隋唐的中央(御史)台(谏)院系统;两宋的中央(御史)台(谏)院系统;明代的都察院、六科;清代的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的发展,监察的内容、检查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第一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1学时)
第二节监察制度的形成与确立(2学时)
第三节监察制度的完善(1学时)
第四节监察制度的成熟(1学时)
第七章官吏选任制度
教学要点:察举制、征辟;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的变化,选官制度从三代的世卿世禄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汉时期察举制与征辟制度确立,逐渐演变为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
隋唐以后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官吏选任(1学时)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官吏选任(1学时)
第三节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1学时)
第四节科举制度(1学时)
三、参考书目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
2、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陈光中等:《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84年。
5、王汉昌等:《中国政治制度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
6、王汉昌主编:《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
7、左言东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8、张晋藩等:《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
9、罗辉映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10、左言东:《中国古代官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2、许树安:《古代选士任官制度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李法宝等《官吏、官制、官文化及其历史走向》,1989年。
14、安作璋:《简明中国历代官职词典》,1990年。
15、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6、邓德龙编著:《中国历代官制》(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7、李明晨编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
18、史远芹等:《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1990年。
19、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文史知识文库),1992年。
21、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22 、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23、周发增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辞典》,1998年。
24、张晋藩:《中国法治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
25、李铁:《中国文官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
26、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
27、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场病剖析》,1993年。
2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3版)
29、臧云浦等:《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30、杜婉言:《中国宦官史》,(台)文津出版社,1996年。
31、杨阳,《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