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456
河海大学《水文学原理》上部分复习

第六章 下 渗
1. 基 本 概 念 2. 下渗的物理过程 3. 非饱和下渗理论 4. 饱和下渗理论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第七章 蒸发与散发
基本概念 蒸散发的分类及控制条件 土壤蒸发规律 流域蒸散发规律
第八章 产流机制
31 包气带及其结构 2 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4 基本产流模式
课程复习
第二章 水文循环
1. 水文循环现象 (内因、外因) 2. 水文循环的尺度 3. 水量平衡
第三章 流域和水系
1 基本概念 2 河流分级 3 三大定律
第四章 降 水
1
降水的定义
2
降雨的基本要素
3
降雨的分类
4
面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第五章 土壤水
1 与土壤“三相”有关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 2 土壤水的存在形态(作用力、类型、土壤水分常数) 3 土水势(重点) 4 土壤水运动的控制方程
第十二章 流域产流
1. 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 2. 蓄满产流总径流量计算 3. 径流成分的划分 4. 超渗产流的计算
循环图
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循环名称
文本
流程图
阶段 1
阶段 2
阶段 3
框图
文本 文本文本文本 Nhomakorabea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表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标题 A
标题 B
标题 C
标题 D
三维饼图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市场分析图
标题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水文学原理 第五章 土壤水

毛管力
由于浸润性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引起的水
(Capillary force) : 分在土壤毛细管中上升的力称为毛管力.
What is Adhesion(粘着力)?
it is the attraction of two different molecules (water to soil)
What is Cohesion(粘结力)?
classification)
第二节 土壤水的存在形态
1、土壤水作用力 (Forces governing soil water) 分子力(Molecular force) :
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对水分子的吸引力称为分子力.
第二节 土壤水的存在形态
1、土壤水作用力 (Forces governing soil water)
it is the attraction of two similar molecules (water to water)
第二节 土壤水的存在形态
1、土壤水作用力 (Forces governing soil water)
毛管力
由于浸润性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引起的水
(Capillary force) : 分在土壤毛细管中上升的力称为毛管力.
2、土壤水类型 (Soil water classification)
膜状水(Film water):在吸湿
水外层,被土粒剩余分子力所 吸持的水膜。
第二节 土壤水的存在形态
2、土壤水类型 (Soil water classification)
毛管水(Capillary water): 由
毛管作用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 中的水。
Sustained gravitational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123

第三节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教学目标: 土水势中各分势和总势。 滞后现象 分析质地和结构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
一、土水势
1、土水势:土壤水的势能称土水势。 它是土壤水与标准参照状态下的水相比较所具有的
特定势能。 说明:标准参照状态:一定高度处,与土壤同温度
下承受一个标准大气压或当地大气压的状态。 土水势是一个表示土壤水势能的相对指标。
毛管力的方向,因土壤颗粒的排列十分复杂,故可能具 有任何方向。
H不大于3~4米
毛细管的直径在0.1~0.001mm最明显。
(三)重力
重力 土壤中水分受到的地心引力称为重力,其 作用方向总是指向地心,近似地可认为垂直向下。
二、土壤水类型
土壤中存在的液态水分,根据作用力的情况,可 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类。
1. 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此值时,毛管悬着水就能向土
壤水分的消失点或消失面转移,
2. 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此值,连续输移水分就会遭到
破坏,并将变为以薄膜水和水汽的形式进行。
3. 一般来说,毛管断裂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65
%。
Hale Waihona Puke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均被水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 特点:
1. 若用容积含水率表示饱和含水量,则此时也等于孔隙度。 2. 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即为受重力支配的自由重
1、最大吸湿量
在水汽达到饱和的空气中,干燥土壤的吸湿水达到 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又称吸 湿系数。 (1)被吸附的水分子层的厚度相当于15—20个 水分子厚,约4—5um,其最外层的水分子所受到 的土壤颗粒的分子引力为31个大气压。 (2)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的最大吸湿量不同。
2、最大分子持水量
2010年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考研真题

2010年模拟题一、 问答题(1) 建立水量平衡方程式的物理依据是什么?试导出无旁侧入流情况下,洪水通过河段时河段水量平衡方程式的微分形式。
(2) 什么叫田间持水量?已知某土壤的干容重和用体积含水率表示的田间持水量分别为θρf b 和,试给出用重量含水率表示的该土壤的田间持水量ωf 。
(3)什么叫蒸发率?试述控制蒸发的条件。
(4)试列举出两个确定水面蒸发的理论途径,并讨论各自的使用条件。
(5)什么叫下渗容量(能力)?试述控制下渗容量(能力)的条件。
(6)超渗地面径流和饱和地面径流的形成条件? (7)什么叫波速?试证明它与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
(8) 什么叫特征河长?若河长的河底比降为i 0,河道横断面为矩形,水面宽为b ,稳定流水深y 0与Q 0的关系为Q 0=my 0n ,试确定该河段的特征河长。
(m 和n为常数)(9) 试写出蓄满产流模式的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式。
由蓄满产流模式求得的产流量,其径流成分的组成可能有几种?(10) 什么叫流域蓄水容量曲线?它有哪些性质?用它计算流域产流量的试用条件是什么?(11) 什么叫流域调蓄作用?其微观机理是什么?(12)什么叫流域瞬时单位线?若组成流域的坡面和河网瞬时单位线分别为u L (t )和u R (t ),试根据给出流域瞬时单位线u w (t )的表达式。
二、计算题(1)包气带由均质土壤组成,地下水埋深为100cm ,且稳定不变。
当土壤水力传导度为K (θ)=120cm/d 时,包气带以0.74cm/d 的速率稳定蒸发,试求此时在地下水面以上5cm 处的基模势。
(2)已知流域上某场降雨形成的地面产流量你r s 的1h 时程分配如表1所示。
该流域地面径流汇流的1h10mm 时段单位线q (1,t )如表2所示。
试推求由这场降雨的地面产流量形成的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线。
表1。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o 分选程度愈差,孔隙度愈小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11
常见岩石的孔隙度
❖ 矛盾之一:与粒径的关系不是愈大则愈大? ❖ 矛盾之二:孔隙度超过最疏松排列的47.64%— 达到70%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12
第二节 土壤水分的作用力和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土壤水
固态水:冬季土壤冻结时存在
气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 渗透流速是一假想流速,是假设水流通过整个岩层断 面时所具有的虚拟的平均流速。
• 研究地下水水量时,只关心流量,而不关系具体每个 水质点的运移轨迹。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56
水力梯度I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4)重力水
重力水:
受重力支配不能被 土壤所保持的水分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2.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常数
吸湿水
薄膜水 毛管水
紧束缚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吸湿系数
松束缚水,薄膜水达到最大→最大分子持 水量
有效水(容易 被植物吸收利 用的)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按运动形态划分:
土壤水
汽态水 吸着水 毛管水
砂土
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粘土
二合土
耕后 紧实
田间持水量
10-14 13-20 20-24 22-26 24-28 28-32 25
21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第四节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1.毛细现象及毛细力
Pc
2R R2
2
R
第五章土壤水与下渗
2.土水势
衡量土壤水能量的指标,是在土壤和水的平 衡系统中,单位数量的水在恒温条件下,移动到 参照状况的纯自由水体所能做的功。如何定义和 计算?例如在饱和的含水层中,如何计算?在非 饱和情况下,土水势由何组成?如何计算?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2010年真题答案

1、答案:入流量-出流量=蓄水变化量入流量=(Q-əQ/əx △x)dt出流量=(Q+ əQ/əx △x)dt蓄水变化量=əA/ət△xdt由以上三个式子可得:əQ/əx +əA/ət =02、答案: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它反映了在不受地下水影响条件下土壤在田间或自然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含水量。
ρb=Ms/Vt ,θf= Vw/Vt ,wf= Mw/Msθf=f=Vw/Vt =Ms/Vt * Vw/Mw*Mw/Ms =ρb*wf*1/ρwwf=θf/ρb*ρw (ρw为液体的密度)3、答案:蒸发率:单位时间从单位蒸发面面积逸散到大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大气中返回到蒸发面的水分子数的差值(当其为正值时)称蒸发率。
蒸发率大小的三个控制条件:a.供水条件,蒸发面储存水分的多少;b.能量供给条件,蒸发面上水分子获得能量的多少;c.动力条件,蒸发面上空水汽输送的速度。
4、答案:热量平衡法和空气动力学法热量平衡法:Qn-Qh-Qe= Qθ-Qv;E=Qe/ρωL =Qn +Qv-Qθ/ρωL(1+R)R=-1时,上式是不能用的。
空气动力学法:E=ρΚωdq/dz;空气动力学法主要考虑了饱和差和风速对水面蒸发的影响。
5、答案:下渗容量当供水充足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壤渗入土中水量;控制下渗容量(能力)的条件有初始土壤含水量,土壤的质地和结构等。
6、答案:超渗地面径流:有供水,有界面,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容量;饱和地面径流: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且上层土壤透水性强,下层土壤透水性弱;上层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侧向排水条件差。
7、答案:波体上某一相位点沿河道的运动速度为该相位点的波速,或相应流量或相应水位沿河道的传播速度。
C≥V(C:波速,V:平均流速)证明:C=dQ/dA ,Q=V A ,C=dVA/dA =V+AdV/dA ,对于天然河道,一般dV/dA >0 ,所以C≥V,当且仅当A与Q呈线性关系时取等于号。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1)

实际水重 100% 干土重
例1 :土壤烘干前湿重为95g,烘干后重79g,求质量含
水量。
(2)土壤容积含水率
水分容积 100% 土壤容积 土壤含水量(重量%) 土壤容重
(3)蓄水深度
水层厚度 土层厚度 土壤含水量(容积%)
例3: 如某土层厚度为10cm,容积含水量为25%, 求水深。
4)、重力势
土壤水处于重力场中,由于地球引力而使土
壤水所具有的势能称为重力势。
数值上等于:将单位数量的土壤水分从某一
点移动到参考状态平面处,而其它各项维持不变
情况下,土壤水所作的功。数值大小取决于土壤 水所处的高度。
参考平面任意,一般可取:海平面、地面标
高、地下水位标高。
土壤中垂直坐标为z、质量为m的土壤水所具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
1200
壤土
土壤负压-h(cm)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 40 含水率θ(%)
•土壤在吸水和脱水过程中的水 分特征曲线不相重合的现象 •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吸水 释水
★ 土壤孔隙的不规则性 ★ 吸水过程中,空气常被封闭 于土壤孔隙中
4. 土壤水流动的基本方程
1)汽态水
汽态水:
存在于土壤空隙 中的水汽
2)吸着水
薄膜水:
吸湿水:
紧束在土粒表面, 不能自由移动
吸附于吸湿水外部, 只能沿土粒表面做 微小的移动
土 粒
膜状水示意图
膜状水移动示意图
3)毛水
毛管水: 受毛管力的作用保 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存在形式:气态 固态 液态 设想实验:材料(玻璃珠子、细管)+水(水杯)
2.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常数
水文学基本原理土壤水和下渗

2 包气带和饱和带
1)包气带的定义: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也称非饱 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 换的地带;三相系统:土壤颗粒、水分和气体;
2)饱和带的定义:在地下水面以下,土壤处 于饱和含水状态,是土壤颗粒与水分的二相 系统。
3 土壤水 土壤水:土壤中各种形态水分的总称。(环境科
机制:毛管力(0.08- 6.25× 105 )
• h水柱高度(cm) •d孔隙直径(mm)
毛管作用力范围: 0.1-1mm 有明显的毛管作用 0.05-0.1mm 毛管作用较强 0.05-0.005 毛管作用最强 〈0.001mm 毛管作用消失
毛
管
上
升
水分常数
在形态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当含水量达到田持时,若继续供水,并不能使该土体的
持水量再增大,而只能进一步湿润下层土壤。田间持水 量是确定灌水量的重要依据。
影响因素: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紧状况等
土壤质地
不同质地和耕作条件下的田间持水量 (m%)
砂土
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粘土
松散土体宏观上可以分为2大类:砂性土与粘性土类
第二节 土壤水分的作用力和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土壤水
固态水:冬季土壤冻结 时存在
气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受土粒分子引力吸薄湿膜水水 液态水受毛管力作用毛支管持悬毛着管水水
受重力作用自支由持重重力力水水
Hale Waihona Puke 1)汽态水Dw =(10×25%)=2.5(cm)=25(mm) (4)相对含水量
膜状水示意图
毛
管
上
升
水
示
土粒
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 下渗,下渗率,下渗容量的定义。 2. 下渗率,下渗容量的影响因素。 3. 分析土壤水分剖面,分析出下渗曲线的意义。
一、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称为
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水分剖面
若土壤含水率用容积含水率表
z2
W 示,则计算土层含水量的公式
0
——初始土壤含水率;
n ——土壤饱和含水率;
Ks ——饱和水力传导度;
f p
dFP dt
d
n
(z,t)d
dt 0
Ks
第五节 下渗理论与公式
下渗曲线不仅是下渗物理过程的定量描述,而 且是下渗物理规律的体现。推求下渗曲线的具 体表达形式是下渗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渗方程
求解土壤水分剖面表达式
刻渗入土壤的总水量。
四、下渗机理
1、随时间变化特点 第一阶段为渗润阶段。这阶段土 壤含水量较小,下渗容量较大, 下渗容量随时间递减迅速。 第二阶段为渗漏阶段。这阶段, 由于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下渗 容量明显减小,下渗容量随时间 递减变得缓慢。 第三阶段为渗透阶段。在这一阶 段,土壤含水量达到了饱和状态, 下渗容量变得稳定,达到下渗容 量的最小值,为稳定下渗率。
湿润锋:湿润区与下渗水尚未涉及到的土壤的交界面 称为湿润锋。在湿润锋处,土壤含水量梯度很大,因 此在该处将有很大的土壤水分作用力来驱使湿润锋继 续下移。
五、求解下渗容量与土壤水分剖面的 关系
若已知供水强度充分大 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剖面。
n
FP z( ,t)d Kst 0
z( ,t) ——从土壤水分剖面的数学表达式
2
t D z2 k z
(z,0) 0 (0,t) n
0 n 0
1 2
erfc
(
z 2
kt Dt
)
exp
(
kz d
)erfc
(
z 2
kt Dt
)
(,t) 0
fp
( n
0 )k
2
exp
(
k
2t
/
4D)
k 2t / 4D
erfc (
k 2t 4D
)
k n
一、 非饱和下渗理论
(1)土壤质地上层粗下层细的情 况
(2)土壤质地上层细下层粗的情况。 上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小于下层土壤的饱
和水力传导度。因此,在两层土壤的交界面上 不可能产生临时积水 。
(3)土壤质地沿深度由粗逐渐变细的情况
若以稳定降雨强度i向地面 稳定供水,则在一定时间后 可在土层中形成一个i=Ksj 的界面。Ksj为土层在深度j 处的饱和水力传导度。
(,t) 0
1
z( , t) ( )t 2
下渗曲线:
fp
1 2
1
st 2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定解问题的构)
z
(z,0) 0
(0,t) n
(,t) 0
一、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一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呈直线关系
18t 2
0.4(mm /
min)
:
(1). 求累积下渗能力曲线F(t)的表达式;
(2). 求雨强i 9.4mm / min 的均匀降雨的产流时间。
解:
t
t
1
1
(1).
F (t)
0
f p (t)dt
(18t
0
2 0.4)dt 36t 2 0.4t
(2). a. 由i
f
p,即9.4
18t
(ft
-
f
)
c
t 0时,f (0) f0
f p fc (f0 -fc)ekt
三、经验下渗曲线
f p fc ( f0 fc )ekt,f0 — 初始下渗率;fc — 稳定下渗率。 ln参(数f 确p 定:fc ) ln( f0 fc ) kt 定参过程: (1). 根据资料确定 fc,计算不同t时刻的ln( f p fc ) (2). 点绘ln( f p fc ) ~ t,过点据中心定线,在线上取两点
到了渗透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 这时不仅分子力早已不起作用,毛管力也不再起作用 了。控制这阶段下渗的作用力仅为重力。与分子力和 毛管力相比,重力只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所以 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必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这 就是稳定下渗率。
3、随空间变化特点
饱和区:这一带厚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5cm,而且随着供 水时间的增长,这一厚度变化缓慢。
1、定义:下渗容量(而不是下渗率)随时间 的变化曲线称为下渗曲线。
2、下渗曲线的特点
对于相同的土壤质地和结构,初始土壤含水量 不同,下渗曲线也不同。下渗曲线是以初始土 壤含水量为参变量的一簇曲线。
3、累积下渗曲线
下渗曲线的积分曲线称为累积下渗曲线。
t
F f pdt 0 f p —下渗容量; Fp——按下渗容量下渗自开始至r时
(3)若土壤在含水量较低时冻结,但融化时土温接近 或高于冰点,则由于此时只有小的孔隙充满了冰, 而且随着携带一定热量的水向下运动,孔隙中的冰 不断融化,故下渗过程与非冻土情况基本一致(图 6—21中C线)。
条件: a 忽略重力;b 供水充分,表面无积水;
c 均质半无限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均匀
定解问题的构成:
[D( ) ]
t z
z
(z,0) 0
(0,t) n
(,t) 0
基本方程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一、 非饱和下渗理论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第一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
t
D
2
对时间求导得到下渗曲线
积分求累积下渗方程
一 非饱和下渗理论
1 下渗方程的导出
[K( ) ]
t z
z
[K() m ] K()
t z z z
假设 m 与 为单值关系
令
D( ) K( ) d m
d
[D() ] k()
t z z
z
一、 非饱和下渗理论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为:
dz
z1
用z2 重量含水率表示,则计算土 W 层d含z 水量的公式为:
z1
W z2 b dz
z1
二、下渗现象和下渗率
(一)下渗:水分透过土壤层面(例如地面)沿 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土壤中的现象称为下渗。
同一深度, 土壤含水量 随时间递增
(二)下 渗 率
1、定义: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 土壤的水量称为下渗率,常用单位为mm/min、 mm/h等,用f表示。(下渗现象的定量表示是下渗 率)。
(1)以湿润锋为界,认为其上部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其 下部仍为初始土壤含水量
(2)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是其上部土层达到饱和含水量
二、 饱和下渗理论
受力分析:
(1)土壤表面水层的净水压力; (2)土壤饱和水柱的重力; (3)下渗锋面处的毛管吸力; (4)下渗锋面以下的空气剩余压力。
合力:
H hp l Hc ( p p0 )
下渗率才会等于下渗容量。
一、均匀雨强时的下渗
tp
1 t0
i0
fp
t dt, t0
f
1 p
t
一、均匀雨强时的下渗
可分三种情况:
(1) i >fp0,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下渗能力下
渗; (2) i <fc,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
fp
fp
R
F
t
F
t
(3) fc<i < fp0 ,则先按雨强下渗,后按下渗能力下渗。 关键:什么时候开始按fp下渗?这关系到降雨产流时间。
2、从作用力角度解释下渗现象
在渗润阶段,由于土壤含水量较小,此时土壤吸收水分的 能力特别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而且由于分子力和 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迅速递 减。
进入渗漏阶段后,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因此分 子力几乎趋于零,这时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 向土壤中入渗,下渗容量比渗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 出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缓慢减小阶段,所 以这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度趋缓。
注意:只有按fp下渗时累积下 渗量F与t才有以上关系,不按 fp下渗,就不能按此线由t查F。
注意:不论什么情况累积下渗 量F与fp都有以上关系,只要已 知F ,就能按此线查出fp 。
F
fp
fp A
i
iE D
BC
F
F
tp tp´
t
✓ 若 fp~ F已知,则直接查fp= i 时的F,产流时刻即i= fp 。
过渡区:位于饱和区下面,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急剧降低。 厚度不超过5cm。
水分传导区:这是一个土壤含水量沿深度分布比较均匀、厚度 较大的非饱和土层,其厚度随供水时间的增长不断增加,区内 水分的运动主要受重力作用制约。
湿润区:土壤含水量沿深度迅速减小,并且在下渗过 程中不断下移。这一带的平均厚度也大体保持不变。
fp
是tp 时刻吗?回答是“否”
i
tp
t
下 渗 率 ( mm/min) 累 积 下 渗 量 ( mm)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0
fp
下渗率曲线
100.0 80.0
累积下渗量曲线
60.0
40.0
20.0
50
100
时 间 ( min)
0.0
150
0
50
100
150
时 间 (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