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能性,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合集下载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中国在20世纪初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里的工人阶级相对较少。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基础和革命力量所在。

因此,将农村作为革命的根据地和力量来源,具有必要性。

2.农村武装力量: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对于战斗技能和耐苦耐劳具备天然的优势。

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充分利用了农民的这一优势,通过发动和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形成强大的农民革命力量,实现了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相对封建的城市政权:中国的城市多数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控制,相对封建的城市政权决定了城市政权的脆弱性。

通过在农村组织武装力量,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可以比较容易地夺取城市政权,实现革命胜利。

4.循序渐进的战略部署: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战略部署。

它将革命的力量集中在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武装力量,争取城市工人阶级的支持,从而推动革命的逐步胜利。

5.全国范围内的战略资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全国范围内的战略资源。

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夺取城市政权,形成了全国性的革命政权和武装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总之,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发动农民力量,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这一战略策略在历史上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其在特定国情下的合理性和行之有效的性质,对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题_目__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1)

题_目__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1)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摘要: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而在这样的国情下进行革命,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这成为了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而当时的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下却对选择怎样的革命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革命道路?1927年7月——1937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土地革命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

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坚持以农村为中心,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最终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它的提出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对中国的革命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

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

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很必要的。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

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主要组织形式便是武装。

敌人的统治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薄弱地带.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组织发动武装农民,获得广大群众基础。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所以中国革命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最后胜利。

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又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

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

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而经过陈独秀及苏联顾问的右倾投降主义统治后,中共经过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再依靠军阀,和两面性很强的资产阶级的结论。

“政权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

那么多的工人运动有很多都以失败告终,都和没有军队支持由关系。

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条新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问题: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答案: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需要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特殊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条件。

这一道路被中国共产党成功采用,不仅实现了政权的夺取,还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历史背景和必要性:1. 封建社会的困境: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的困境。

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国土沦丧、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

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贫困使广大农民和工人受到剥削和压迫。

2. 城市资产阶级的弱小:相比之下,当时的城市资产阶级相对较弱,缺乏足够的力量来领导一场规模如此庞大的革命。

他们往往依附于封建统治者或外国列强,难以形成独立的反对派。

3. 农村人口的优势: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的社会动员潜力巨大。

革命力量可以通过争取农民的支持,壮大自己,建立农村根据地,形成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基础。

4. 外部环境:国际背景也促使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背景下,苏联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支持和指导,鼓励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5. 军事优势:中国革命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充分利用了革命军队在农村的根据地,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最终夺取了政权。

二、重大意义:1. 政权夺取: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了政权的夺取。

中国共产党通过坚决的武装斗争,成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封建统治的历史。

2. 农民解放:这一道路的成功实现了农民的解放,彻底改变了封建地主的土地占有关系,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解决了农村问题,为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政权夺取后,中国逐渐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论农村包围城市

论农村包围城市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然性摘要: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肩负起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实行武装斗争,经过创建、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关键词:毛泽东民主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为什么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如果我们亲身实地去考察那个年代——1927年,我们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困难的年代,大革命失败为民主革命蒙上了阴影,看起来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国,靠以前的方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不能不说,在毛泽东以前,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暴力革命的认识既不完善,也不深刻,这种失之偏颇的认识使“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问题”,1 事实上,按照列宁的设想,“就是‘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

’”2 由此可见,列宁的设想也是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农民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这跟当时的俄国和东欧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惜之前的共产党人没有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直到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3 中国共产党才算意识到中国革命的独特性,在谈到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时候,毛泽东主要从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出发,强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到农村中去,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为了达到联合农民进行武装斗争的目的,积极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这个时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广大的农村作为红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这实质上就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初步形成。

如何认识中共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如何认识中共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如何认识中共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总路线的重要性及重大意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文家市提出了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与方针,也正是这一路线,将处于危难时刻的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领到了正确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49年,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

由此可见这一路线对于和中国革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我们分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重要性1.对于思想方面革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十分不成熟的政党,对于革命的方式和方向都不够明确,因此党的革命方式都是照搬苏联模式,而党内的部分领导人更是把苏联模式当做是真理,形成了十分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确信照着苏联的城市夺权、全国胜利的模式来进行本国的革命,就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也导致了革命初期的严重失利,而遵循这一思想提出的攻打长沙就是一步很危险的棋,当时的长沙拥有国民党的大部队把守,此时攻打无异于羊入虎口,因此毛泽东这一思想的提出,也逐渐打破了苏联模式对我国革命的桎梏,也真是这一方针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这使得真正符合国情的革命路线和方针得到了认识和初步的检验。

2.对于革命方面秋收起义后部队被迫转移。

当时的革命形势是:国民党拥有上百万的正规部队,- 、占据了中国国土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大中城市为主,而且国民党的军队大多位于大中城市,守备力量十分雄厚,而当时共产党提出的的目标是攻占城市,很明显,形势对共产党是非常不利的,也导致革命一度受挫,甚至导致一些革命追随者的动摇,文家市决策,毛泽东发现了广大的农村地区是国民党实力薄弱的地区,于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形成了,这一路线的确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方向,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中国大地存活下来,也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一个转折点。

3.对于党的成长对于强大的国民党来说,1921年建立的共产党还显得很稚嫩,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革命上,革命初期的演讲求和,城市中心论,都表现出了共产党的革命经验不足和自身的不成熟,没有彻底的认识中国的国情,没有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的方向,以及内外交困的国际形势,而文家市决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确立,也体现出共产党逐渐成熟的一面,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共产党认识到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并采取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的路线方针,这是共产党成熟壮大的必经的一步。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具体分析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时期,面对强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它结合了中国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民阶级人数众多的等我国具体国情,为最终的革命胜利赢得了保障。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中国特色;武装斗争;马克思主义正文:“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建设的指导思想,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重而道远。

在革命时期,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注定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当今社会,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更好地开展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农村包围城市,组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则有着重要意义。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内容也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备。

①之所以说“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因为它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

第一结合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中国的城市不能完全统治农村,广大的人力物力在农村。

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争,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卿建[摘要]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问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做出回答。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斗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开辟了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实践理论意义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概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

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八七会议”到1928年,中共在各地发动了百余次武装起义。

一次次的起义,诸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均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然而起义的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

无法占领中心城市,起义力量唯一的路子就是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发,其中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尤为明显。

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就是毛泽东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作出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文家市决策的正确性。

文家市决策作出了向罗霄山脉进军的决定,不久,毛泽东在此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进入井冈山地区,毛泽东便抓紧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恢复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改编了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扩大工农革命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扩大红色区域,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工农兵政府,初创了井冈山根据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能性,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摘要:当新生的红色政权处在强大的白色政权包围之中,当工农红军不断地遭到优势敌军的“围剿”,在敌众我寡的恶劣环境下,毛泽东率先提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观点。

这种观点抛弃了左倾主义的“城市中心论”,将俄共的战斗经验与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崭新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武装,可能性,必要性,重大意义
正文: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肩负起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面对军队数量、武器装备、粮草供给远胜于工农红军的敌人,毛泽东清楚的认识到革命形势的严峻性,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观点。

这种观点适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并且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能性:
1.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共产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党。

他们铁的纪律和优良作风使其深受百姓爱戴。

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因而拥护革命政权。

在当时中国经济极度落后的情况下,农村力量远远大于城市力量。

而且国民党势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他们的薄弱地带。

“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是工农联盟”,P1(211).在农村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所以很适合在未强大时在农村慢慢发展强大。

2.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适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占优势,造成农村可以相对地脱离农村而存在,为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P2(69).各派军阀的封建割据与利害冲突,以及农村又是反动势力统治的薄弱环节,使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为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3.相当力量正规红军的存在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根据地政权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井冈山红军的胜利会师,使得红军力量进一步加强。

当时红军已拥有自己的人民军队和根据地,这就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实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在政治上、组织上、理论上逐渐成熟,尤其是八七会议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政治基础和指导方针。

”P3(45)
必要性:
1.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P4(145)外受帝国主义压迫,没有民族独立;内受封建制度压迫,没有民主制度,并且国民党新军阀凭借武装力量在全国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人民大众没有任何民主和自由,在全局上和长时期内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

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革命力量的鲜明对比。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之间相互勾结,力量强大,占据着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权和财富以及庞大的反动军队”。

P3(167)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革命队伍相对还比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农民,手中没有政权,也没有足够的武装与反动派进行斗争,这些就决定我们不能像苏联的十月革命那样以城市暴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必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就
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道路。

无产阶级要积蓄和壮大自己的力量,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巩固的根据地,长期斗争,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3.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

重大意义:
1.实现了我党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这样不仅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当时拥有全国大部分的人口,群众在以后的战斗中更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自由,外无民族独立,决定了中国革命形式只能是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又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城市,落后的农村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加上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是农民,所以,中国革命的中心不能放在城市,只能放在农村,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的正确道路。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毛泽东指出: 暴动的
发展是要夺取政权, 要夺取政权, 没有兵力, 这是自欺欺人, 是空话。

我们党从前的错误, 就是忽略了军事, 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 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 建设政权。

”P4(69)革命并不是单纯能量的消耗,在某些环境下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效的手段。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它冲破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P3(82)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党内盛行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成功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5.它为我们现代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产生、发展、实现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条基本的红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因而取得了革命胜利”。

P1(169)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也须如此,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他国经验,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语:哲学上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宝贵经验: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一切都要学会变通,都要与实际情况结合。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也应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最大条件的发挥人的主观性,以取得最大的价值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恩来. 周恩来选集( 上卷) [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6.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1 卷) [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