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诗言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
语出尚书●尧典,意思是诗歌表达人的情志,它概括地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志,本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但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往往把它解释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强调了思想的一面,又忽视了情感的一面。
文以气为主:语出《典论论文》,曹丕以为文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关键是作家的“气”。
所谓气,是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气养成的某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的综合体,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不能相传给予,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这种气的自然体现,开创了古代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论的先河。
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 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 《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 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 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 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 《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 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 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 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 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 18. 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诗言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
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志”的内容:“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孔子→“兴观群怨”:“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浩然之气”:“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
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 先秦“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2.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为老子所提出。
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5.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
”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二.名词解释:(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4.“风骨”说: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5.“不平则鸣论”:“不平则鸣”论: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6.“别是一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
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7.“气盛言宜”论: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
“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
8.《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三.文段翻译题:(2小题,1个5分,1个10分,共15分)1.【必考翻译】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选自《沧浪诗话》译文:现在既然提倡江西诗派就是诗正宗,那么学诗的人就会认为唐诗不过只是这个样子,这不是诗发展的又一不幸吗!所以我不自量力,从而定下诗的宗旨,而且借禅理来作比喻,推求汉魏以来诗歌的本源,而断然地认定应当以盛唐为法。
即使会得罪当世的君子,也是不退避的。
2.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
“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
“昔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
“驷玉虬而乘鷖”,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
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
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选自王逸《楚辞章句序》译文:那《离骚》行文之时,依托五经以阐发大义。
“帝高阳之苗裔”其立意相当于“厥初生民,时惟姜嫄”。
“纫秋兰以为佩”相当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昔揽洲之宿莽”,相当于《易》中的“潜龙勿用”。
“驷玉虬而乘鷖”,则相当于《易》中的“时乘六龙以御天”。
“就重华而陈词”,则相当于《尚书·皋陶谟》一篇中皋陶在舜帝前陈述其谋。
登昆仑而涉流沙,就相当于《禹贡》书中描写的九州水土之分布。
所以说,才智超群之人其语言博洽,才华横溢之人其见识高远。
屈原的文辞完全称得上博洽高远。
屈原自沉之后,见闻广博、学问通达之名儒写作词赋之时,莫不效法其形式,遵照其结构框架,吸取其精微奥妙之处,腾挪其华辞丽藻。
正所谓,屈原之文有金玉之质,百代罕有匹敌,名垂千古,永世不灭!3.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选自《文心雕龙神思》译文:因此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
要积累学识,储存写作的珍宝;分析事理,丰富创作的才能。
要深入研究经历的事物,提高洞察能力,顺着思路选择恰当的文词。
然后深解妙理的头脑,按照声律安排文辞。
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布局谋篇的根本途径。
四.简答论述:(2小题,1个5分,1个10分,共15分)1. 【必考试题】金圣叹是如何评析水浒传的?答: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
他认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
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在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分析时,肯定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虚构性。
他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事”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虚构,只能对事进行剪裁、组织(就是“运”),以此构成文字。
“因文生事”,“事”本不存在,要靠作家的自由虚构去创作(就是“生”),以此产生文字。
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
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这应该是新鲜大胆的理论。
总之,金圣叹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说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到了金圣叹的影响。
2.简述《戏为六绝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地位?答: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
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