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资料(精华版)

1。
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2. “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所谓“以意逆志" ,就是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这一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但是,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4.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诗言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
语出尚书●尧典,意思是诗歌表达人的情志,它概括地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志,本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但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往往把它解释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强调了思想的一面,又忽视了情感的一面。
文以气为主:语出《典论论文》,曹丕以为文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关键是作家的“气”。
所谓气,是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气养成的某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的综合体,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不能相传给予,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这种气的自然体现,开创了古代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论的先河。
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 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 《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 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 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 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 《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 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 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 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 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 18. 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重点知识归纳【学习资料,收藏必备】一、理解题1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文学)答:魏晋风度的核心价值观体现是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与风神寻找心理,艺术与情感的真实,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从而维护自己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
魏晋风度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嵇康和阮籍。
嵇康虽然有才能有理想抱负,但是他仍不想为官,这样虽然生活穷困艰苦,但是自由的思想没有任何人能够束缚,如果进入了官场,那么自由的思想就会受到打压,独立的人格就不能彰显。
阮籍身性放荡不羁,常常一个人驾马车,任由马拉着车子乱走,无路可走时就痛哭一场然后回家。
经常翻白眼以蔑视传统封建礼教,不拘泥于礼教的束缚,毅然和回娘家的嫂嫂告别等等,都是彰显思想自由和独立人格的体现。
2..结合唐代文学,谈谈你对下面这一段话的理解。
假如你认为感受性是最重要的部分,那你眼中便只见强烈的感情,你描写的便将是纵横的眼泪,深细的思维。
你对自然的看法,便形成你对美的看法;你对现实人生的概念,便形成你对理想人格的概念;你的哲学思想便形成你的艺术观。
答:从中可以看出感受性在唐代文人心中非常的重要。
强烈的感情可以从李白身上更好地得以验证。
例如《将进酒》当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的强烈情感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在遇到挫折时应当从容面对,勇敢应对,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纵横的眼泪可以从杜甫的身上有所体现,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纵使杜甫自己生活落魄、潦倒,仍将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国家高度,抒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深细的思维在王维的身上有所体现,王维的诗歌受到禅宗很深的影响,在他的诗歌当中如果只从表层去解读,已经很难去解读他山水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所以在他的山水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体现了物我两忘的禅宗思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映人生现实生活中不管顺境逆境都要泰然处之,把它当做一种历练自己的方式,体现了“任运自然”的禅宗思想。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1.简答题: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诗言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
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志”的内容:“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孔子→“兴观群怨”:“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浩然之气”:“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
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 先秦“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2.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为老子所提出。
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5.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
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
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文之以礼乐”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
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
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总之,孔子提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命题,与春秋时期普遍存在的言诗用诗的风气相关,其目的并不在于诗歌本身,而在于通过学诗来提高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协调社会中氏族和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礼义教化的完成。
不过,论及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后人将这一命题看成是对文学功能的全面概括虽是一种引申性的解释,却并非与孔子所提出的命题与思想无关,它同样是受到孔子思想与理论启发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孔子将“兴、观、群、怨”并提,以说明诗的作用,这是没有先例的。
不管孔子是否出于审美自觉,是否从纯文学理论的立场出发,这一提法本身已涉及到对文学审美功用的理解,尤其是孔子把“兴”放在首位,“兴”按后人的解释,是“引譬连类”(孔安国),是“感发志意”(朱熹),是“托事于物”(郑众),是“触物以起情”(李仲蒙)等等,是与情感感发、形象比喻相关的,所以,以“兴”言“诗”,显然是符合诗的美学特性的。
第二,“兴、观、群、怨”说实际上还隐含了一种对文学社会功用整体把握的思想。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阐发这层意思,但它对后人的文学观念是有启发的。
比如,王夫之提出“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的重要观点,就是在孔子这一命题启发下对诗歌的社会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阐发。
3、联系文学实际,谈谈你对孟子“以意逆志”文学批评观的理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意”不是作者本意,也不是作品本意,而是说诗者、读诗者对诗的理解,这种理解当然不能脱离作品实际,不能脱离做诗人的意图。
但诗毕竟是不断被阐释的产物,仅仅停留在古人原意的水平上,不仅不能还原古人的原意,也会使诗意僵化,使诗不成其为诗。
孟子“以意逆志”命题提出的意义在于:第一,反对“断章取义”地解释诗,因为孟子明确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反对用文字片段意义的理解来妨碍诗的整体意义的理解。
“以意逆志”说也是对当时流行的“断章取义”、“以辞害志”的解释方法的一种否定。
第二,因为诗人要表达的东西是蕴含在作品形象体系中的,所以不能只从字面上见出,而是需要以学者自己的心感受来把握“志”。
“以意逆志”说肯定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包含着某种心理解释的意味(所谓“人情不远”)。
4、联系文学实际,谈谈你对孟子“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观的理解。
要读书解诗,以意逆志,必须设身处地了解作者的心志,要理解作者的心志与意图,就必须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遭遇等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知人论世”这种方法,孟子著作中有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
如《告子》下篇所记载的孟子对《小弁》、《凯风》等诗的解释: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已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乎,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
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这种解释善于从不同作者及其诗作的不同背景分析出发,来评价不同的诗篇,正好是对“知人论世”方法的具体运用。
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之说是针对春秋时期“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提出来的。
“赋诗断章”的基本含义是截取作品的片段而不顾全文整体意思和原意,这种断章取义,对《诗》的本文意思的阐发显然是一种背离。
但是它也反映了《诗》的解释本身的某些特点,因为《诗》是形象的存在,其意义阐发空间很大。
在《诗》的文本解释中,阐释者往往可以不及字句而作义理延伸,可以不以言求而求心领神会。
所以“赋诗断章”成为春秋时期《诗经》解释的原则,为人们普遍所接受。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原则显然是反对“赋诗断章”的方法,但本人解《诗》却仍然受到“赋诗断章”风气的影响,有主观臆断的毛病。
孟子这一说法虽然面临着理论与方法上的一些矛盾,但实际上只要运用好“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客观地去认识和理解诗篇,是可以准确地推求出诗人之志的。
从总体上说,由于它考虑到接受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应不脱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地整体把握作品的重要性,所以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5、荀子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
1、以礼义教化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观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
正是出于“礼”,出于对后天礼义教化与规范的重视,荀子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等一系列有关艺术与审美的命题。
这些命题提出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单纯的审美,更重要的为了用礼义来教化人,改造人,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礼义规范与纲纪伦常。
但考虑到儒家对艺术与审美的理解本来就是与政治、道德不可分的,本来就包含在成人成己的礼义教化活动中,所以荀子这些命题的提出丰富了儒家美学和文艺观。
(1)“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就是出于自然、人生而具有的东西,“伪”则是人为和经后天礼义实践可以达到的东西。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如果顺着人的本性发展,只能产生各种欲望、功利的满足,也谈不上什么美,所以他强调“伪”,强调通过后天的礼义教化来达到人性的善与美。
这也就是“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这一说法的基本含义所在。
从文艺创作来说也是如此,创作对象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努力,对之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方有可能使之成为真正完美的艺术品。
(2)“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是在谈后天礼义学习时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美”这一命题的。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说明“全”、“粹”都是通过后天的礼义学习与教化来达到的,实现它们的关键是学习、思索、实践。
荀子这里所讲的“全”与“粹”,既是对道德品质修养的要求,对审美理想的追求,也是对创作完美艺术品的主体方面的要求,实际上讲理想的人格塑造。
他认为理想的人格应该有两个重要标准,即“全”与“粹”,“全”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全面性,“粹”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精粹性”,“全”与“粹”的结合,就构成理想的人格。
(3)“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认为音乐应该表现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必须符合礼义,导向礼义。
第二,提出“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认识到音乐情感表现不同于礼义教化规范的特殊功用。
荀子这段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礼”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道德规范,是从不可更易的等级差异原则出发的,而“和”则要在这等级差异中寻求一种不变的,和谐一致的东西,二是说礼的本质是理,而乐的本质是和,“和”则无法离开情。
从上述两点认识出发,荀子提出“乐合同,礼别异”的命题,认为乐(音乐)在感化人心、协调人的社会关系、保持和谐的社会与心理状态方面,有着“礼”无法代替的功用:“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乐论》)。
谈到荀子关于礼乐关系的看法以及重视音乐的感化作用时,还应该注意“音乐通政”的思想。
荀子《乐论》的核心是论说音乐在社会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乐论》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它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动乱。
荀子的这一思想在汉代的《乐记》得到进一步发展。
(4)“以道制欲”从人格修养上说,要以道来先知欲望的任意发展,从文艺创作和欣赏来说,要以道来作为判别优劣的标准。
(5)“中和”之美讲究五色相调,五音相配,五味相参,是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发展。
(6)“天行有常”否定天是有人格和意志的神的观点,充分肯定人的积极作用,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创造性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
(7)“法后王”主张文艺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不断有新的创造、新的发明,而不能固守旧框框,唯以复古为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