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 三立 解析

合集下载

“三不朽”图赞与“速朽”《阿Q正传》的文脉勾连

“三不朽”图赞与“速朽”《阿Q正传》的文脉勾连

13东方论坛一一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EASTERN FORUM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3, 2021“三不朽”图赞与“速朽”《阿Q 正传》的文脉勾连姜异新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100034摘要:张岱晩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 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

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 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

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 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 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关键词:三不朽;速朽;《阿Q 正传》;鲁迅;张岱中图分类号:I21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 (2021 )03-0013-10一、鲁迅补绘《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及跋语一则《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①是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字宗子,1597-1679)的晚年史著。

身历国破家亡、避迹山居的张岱,在破床碎几、常至断炊的艰苦条件下,追忆创作,发愤著史,八十多 岁高龄时与同郡诗人、画家徐沁②(字野公,1626-1683)共同辑录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和画像,共一百零八人,汇成插图本绍兴先贤传记谱。

身后有乾隆刻本、光绪刻本、民国铅印本刊行。

张岱在序文中清晰阐明了编辑圣贤谱的动机、走访搜集资料的艰辛及刻印流布的愿景:“见吾越 大老之立德、立功、立言,以三不朽垂世者,多有其人,追想仪容,不胜仰慕。

遂与野公徐子沿门祈请,恳其遗像,汇成一集,以寿枣梨,供之塾堂,朝夕礼拜。

贵生重死 三立不朽——儒家思想的生命智慧

贵生重死 三立不朽——儒家思想的生命智慧

贵生重死三立不朽——儒家思想的生命智慧“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千百年来,哲学思想家们都试图在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蕴涵无穷深意的问题。

二千多年前儒家从“生”来观“死”,将重心放在了人身上,思考人性、关怀生命,并形成了中国儒家独特的生命智慧——贵生重死,三立不朽。

接下来我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生命宝贵珍爱生命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宝贵的,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尚书·泰誓上》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荀子在《王制》篇中说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将天地万物分为四类,用这种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

《易经·系辞传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并进一步强调“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简单地说就是天地君亲师,只有人类才具备这样的智慧,所以人最贵。

总之,儒家在看待生命问题上是采取了贵“生”的态度的。

医学接受贵“生”思想甚至更深刻地贯彻这种精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意思是说天上覆盖与地上承载的, 自然界万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

孙思邈在《千金方》的自序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里他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也是他为何要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书名的真正含义。

(二)乐生安死, 畏天知命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智慧另一表现层面就是“乐生安死”“畏天知命”的积极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乐生”是珍爱生命,奋发图强,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安死”,不是崇尚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不惧生命的终结,坦然面对。

这不是简单的宿命思想,这种面对死亡的坦然超然,是在生命的过程中始终勤勉奋斗,追求理想,身体力行,以身践道的态度。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一、孔子的主要思想与功绩: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对中华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不但被历代王朝推崇为儒圣和至圣先师,而且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人格和言论,仍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崇敬、学习和奉行。

当前国外许多国家也在掀起学习中国儒学热潮,建立儒学院或孔子学院,聘请中国教授讲学。

瑞士的神学家、伦理学家孔汉思(Hans Kong是他来中国后改的名,含义是孔、汉思想)。

说明孔子已被世界人民敬为先师。

那么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儒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孔子的一生主要是搞教育的,他首创民间学馆,提倡“有学无类”。

有弟子三千余人,除教学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外,还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素质,分别传授礼(礼仪与法制)、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车马)、书(写字)、数(数学)——六艺;他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他删诗书,定礼乐,虚心地向老子求教,学习《周易》韦编三绝,并为《周易》写传十篇(十翼),可见孔子的学识是非常渊博的。

那么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据现代儒学家们研究认为只用三句话,六个字就可诠释儒学思想的真谛,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

二、关于人生三不朽论的来源:人生三不朽之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纪元前549年)和《国语.晋语八》。

左传的原文是:“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

宣子曰:昔匄(读gai)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尧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

曾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殁,其言立,其是之谓乎。

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读beng),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人生“三立”

人生“三立”

⼈⽣“三⽴”春秋时期,鲁国⼤夫叔孙豹称⼈⽣ “三不朽”为⽴德、⽴功、⽴⾔,所谓“死⽽不朽”也。

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王阳明和曾国藩。

若持这种观点,普通⼈顿时泄了⽓:古往今来多少豪杰⼤儒,却只有这两个半⼈能做到不朽。

我们穷其⼀⽣,恐也⽆法望其项背,那这“三⽴”⼜与我何⼲?其实,即使是庶民百姓,普罗⼤众,都能践⾏并实现“三⽴”。

若将它当作⼈⽣⾃觉的价值追求,踏踏实实,坚持不懈,长此以往,则受益⽆穷。

德有⾼低。

持⾼德者泽被天下,教化万民,是谓德;秉低德者独善其⾝,严于律⼰,在道德规范内运⾏,⾃然也是德。

“三⽴”之基础,在于“⽴德”,树⽴⾼尚的道德修养,以此来严格要求⾃⼰,影响他⼈。

为何要“⽴德”呢,这就必须处理好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君⼦⽴德,⾸先需坚守正道,⾝正为范,这既是对“个体”的要求,⼜涉及了⼈该如何处理好⾃⼰与别⼈、⾃⼰与社会、⾃⼰与⾃然的关系。

社会是由众多之⼈共同构成,为了让每个⼈都能平等、安全、⾃由地⽣活,就需要⼤家建⽴并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让社会能健康⽽有序地运⾏。

由此,从内部的⾃我约束讲,我们需要⽴德,是为“修正本⼼”,从外部的社会准则讲,我们更需要⽴德,是为“共建和谐”。

⽴德是每个⼈都可以做、⽽且应该做之事,它诠释的是如何“做⼈”的道理。

孟⼦讲“⼈皆可以为尧舜”,就是说在追求道德的不朽⽅⾯,⼈⼈平等,皆有可能。

⼈活于世,⽆论长幼尊卑,贫富贵贱,只要我们尽到⾃⼰的本分了,便有德⾏的光辉呈现。

⽴德让我们具有更⾼的⼈格追求,这也是⼈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优势所在,它能将思考化作准则,在现实⽣活中催⼈不断进步,以求符合德⾏上的⾼标准。

因为对⾃⼰有所要求,⼈⽣才有了努⼒的⽅向,⽣活也不会变得黯淡⽆光,“⽴德”对于普通⼈⽽⾔,都具有“根基”之效。

功有⼤⼩。

建伟业丰功之⼈,为国家社稷,抛头颅洒热⾎,受万世景仰;践⼩事⽽躬亲之⼈,为家为⼰,勇于担负责任,堪称⾃⼰的英雄。

《儒家思想》赏析

《儒家思想》赏析

《儒家思想》赏析
儒家思想赏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儒家思想的赏析。

1. 人伦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责任。

其中,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儒家认为,人们应尽孝道、友善和敬业的义务,以维护社会和谐。

2. 教育观念
儒家主张以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儒家思想推崇经典文化的研究,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

儒家认为教育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3. 仁爱思想
儒家强调仁爱的重要性,即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4. 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个人在社会中应尽责任和义务,遵守道德规范,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 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承担社会责任。

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儒家鼓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赏析儒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儒释道三家精髓的解析

儒释道三家精髓的解析

儒释道三家精髓的解析一、儒家精髓儒家呀,那可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超级重要的一部分呢。

儒家强调的是“仁”,这个“仁”字可不得了,它就像是一颗大爱的种子,涵盖了好多方面呢。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关爱,就像我们在宿舍里,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要是都能怀着一颗“仁”心相处,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小矛盾啦。

儒家还特别重视教育和个人的修养。

在古代,那些儒生们每天都要学习各种经典,什么论语孟子之类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学问,更有道德。

就像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样呢。

而且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就是鼓励大家去为社会做贡献。

像孔子一生都在周游列国,想要推行自己的学说,让国家变得更好。

咱们现在也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这也是一种入世的表现呀。

二、释家精髓释家呢,也就是佛教啦。

佛教讲究的是因果报应和慈悲为怀。

因果报应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天平,你做了好事,就会有好的回报,做了坏事,那肯定也会有相应的惩罚。

这就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做坏事哦。

慈悲为怀就更棒了,它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都要有一颗怜悯之心。

比如说看到小动物受伤了,我们可以去帮助它们,这就是一种慈悲的表现。

佛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空”。

这个“空”可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和世俗观念的境界。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被各种物质的东西所迷惑,像追求名牌啊,追求金钱啊,但是如果我们能理解一点“空”的概念,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过眼云烟,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是更重要的。

就像我们在大学里,有时候会为了一些荣誉或者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其实想想,真的没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最酷的。

三、道家精髓道家那可是充满了神秘和智慧的。

道家强调的是“道”,这个“道”很玄乎,它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我们要顺应这个“道”,而不是去强行改变它。

就像大自然有四季更替,白天黑夜交替一样,我们人类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人生“三立”

人生“三立”

⼈⽣“三⽴”⼈⽣⼀世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成功的⼈⽣?我们可以设想很多种答案,⽐如,有⼀个令⼈羡慕的职务和地位;有⼀份较丰厚的收⼊;有⼀个温馨的家庭等等。

但细细想来,这些都不⾜以证明⼈⽣的价值,⽽⽴德、⽴功、⽴⾔,应该是⼈⽣的最终⽬的,也是⼈⽣的最⾼境界。

⼈⽣“三⽴”出⾃《左传·襄公⼆⼗四年》。

晋国范宣⼦问鲁国⼤夫叔孙豹说:“古⼈有⾔⽈‘死⽽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是儒家最⾼的⼈⽣理想。

理想,只有⽤追求去做伴,那它才会鲜活⽣动。

所以,⼈⽣的“三⽴”应该成为⼈们致⼒追求的⽬标。

其实,⽴德、⽴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做⼈、做事、做学问。

⼀个⼈如果能够学会做⼈,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也就真正达到了⼈⽣的最⾼境界。

做⼈就要做⼀个好⼈,这是做⼈之根本。

做⼀个好⼈,是⽴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个⼈最基本的⼈⽣价值。

做好⼈就要从做好事做起。

古⼈说:“勿以善⼩⽽不为,勿以恶⼩⽽为之。

”只有⼀点⼀滴的好事做多了,才可成就为好⼈。

我们常说,⼈⽣是美丽的,然⽽,美丽缘于美德,美德决定⼈⽣。

⼀个⼈可以不去⽴功、⽴⾔,但决不可不去⽴德,不去做⼀个好⼈。

所以,加强品德修养,提升⼈格品位是⼈⽣最重要的。

做事就是要创⽴⾃⼰的事业和功绩。

每⼀个⼈都具有远⼤的⼈⽣理想和志向,都渴望成就⼀番⼤事业。

然⽽,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并⾮⼀马平川,只有扎扎实实地迈好每⼀步,做好每件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位领导在谈到做事时曾讲过“六事”,即肯⼲事、能⼲事、敢⼲事、善共事、⼲成事、不出事。

这“六事”真可谓⼀语中的,道出了做事的精髓。

实际上,做事要着眼于⼲成事、⼲好事,从⼩事做起,不要好⾼骛远,其实成功的⼈⽣就在于脚踏实地去⼲事。

做学问就是要有⾃⼰的⾔论和著作。

当然,就其“⽴⾔”来讲,并不是每⼀个⼈都能够做到著书⽴说的。

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通过⾃⼰的不懈努⼒,来提⾼⾃⾝的理论和⽂化素养,尽可能的使⾃⼰的⾔⾏更加贴进时代。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经典“三不朽”说评析添加时间:2009-7-23 15:24:25 来源:中国苏轼文化网郑庆生儒家关于立德立功立言的著名论断,即“三不朽说”,是其人生理论的根本观点,核心成分,涉及到人生能不能死而不朽、如何才算死而不朽和如何才能死而不朽等重大问题,后世传播甚广,影响极大。

我们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根据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它重新研究,深入思考,形成科学的认识,变成文化的营养。

一、三不朽说的提出和传播三不朽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由鲁国一位德高望重、主管外交的大夫叔孙豹提出的。

这年,他出使晋国。

双方会见时,晋国执政范宣子问他:“古人有句话,叫做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他开始很谦虚,只是笑了笑,没有立即回答。

范宣子见他没有回答,就主动讲了自己的理解。

他说:“我的祖先,从尧舜到现在,一直后继有人,香火不断,并且都是做大官,掌实权,算得上死而不朽了吧!”他的意思是:能够让自己的宗族延绵不断,就可以算作死而不朽。

叔孙豹见范宣子已有成见,真想讨论,就诚恳但针锋相对地说:“据我所知,能够让世代保持贵族地位,让子孙都享有官禄,这只能叫做‘世禄’,不能算做不朽。

鲁国以前有个大夫,名叫臧文仲,他屡建事功,多有高论,他死了以后,他的话仍然流传后世,发挥作用,这才算作死而不朽。

说完这话之后,他进一步归纳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这样,就提出了三不朽说,或“三立说”。

叔孙豹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大上有立德:大上即太上,可以理解为远古的皇帝、尧、舜时代,也可以理解为最高的境界。

立德,可以理解为王侯所追求的以德治国,也可以理解为树立个人道德品德。

全句意思是说,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

其次有立功:立功,可以理解为武士英雄依靠武功,拯救危难,也可以理解为一般人士树立功业。

全句意思是说,次一个境界是建立功业。

其次有立言:立言,可以理解为文人学士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也可以理解为一般人士树立言论。

全句意思是说,最后是树立言论。

我国现代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前几年在题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报告中,通俗地说:立德也就是做人,立功也就是做事,立言,是做学问。

最重要的是做人,其次是做事,最后是做学问。

这是对三不朽说内涵的现代解读。

三不朽说出自《左传》,所以,它的传播与《左传》地位的提升,是密切联系的。

在汉代,保守派认为,三不朽说与“五伦孝当先”相左,不能看得太重。

虽经三次论战,《左传》尚未成为官学教材。

但儒家重视探讨人生,不能回避死而不朽问题。

到了魏晋时代,《左传》就进一步流行开了。

唐代以后,三不朽说得到三种强化:一是官方把《左传》变成官学教材,千余年不变。

二是皇帝对立德立功立言成绩特别突出的儒生,实行册封,“配享”文庙,与孔圣同列。

董仲舒、程颢、张载等都是配享者。

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纂官张廷玉,死後也配享太庙。

到民国时期,配享者增到160多人。

杭州海宁的东山脚下,建有“三不朽祠”。

三是明清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只限于在四书五经中出题,把文化人的注意力都引导到苦读经典、谋取功名上。

经过这些措施,三不朽说渐渐广泛传播开来。

二、三不朽说的局限与精华三不朽说本来是新兴地主阶级提出的,为他们的统治服务的,其立德、立功和立言,均有地主阶级的标准,只能以利于地主阶级统治为界限;如有逾越,则绝不允许,甚至会斩尽杀绝。

不仅如此,在古代,对于一个具体皇帝来说,下属功高盖主便不能容忍。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就总是害怕功臣夺他的权,连已经60多岁、一直忠于他的相国萧何也派人监视。

萧何为了让他放心,只好故意干一些让百姓不满的事,显示自己并无野心。

一天,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太少,百姓缺衣少食,奏请刘邦把上林苑的荒地分给百姓,刘邦就认为萧何自己取悦于民,讨好名声,顿时大怒,下令将其逮捕。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也以各种借口,把跟他打天下、功劳很大的文武大臣除掉。

孟子从北宋时期开始就配享文庙,可是朱元璋发现他讲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自认为损害了天子神威,不利于巩固皇权,就命令儒臣,删节《孟子》。

必须看到三不朽说这种阶级局限性。

但是,当时提出三不朽说的地主阶级是先进阶级,它是要求社会进步的,三不朽说也必然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存在着合理的内核。

1.它揭示了人生可能具有的永恒意义人生在世,有生必定有死,概莫能外。

但是,人们普遍不愿早死,希望永生。

那么,人们能不能永垂不朽呢?三不朽说的回答是肯定的。

从特定意义上说,此论具有真理性。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社会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其言论和行动总会受到社会和周围人们的肯定或否定。

社会与周围人们的肯定或否定,又总是根据这个人对社会和周围人们的有用性。

如果能够带来利益,社会和周围人们就肯定他;如果带来祸害,社会和周围人们就否定他。

如果仅仅具有较小的用处,只能获得较小的肯定,成为口碑,街谈巷议;如果具有较大的用处,就能够获得较大的肯定,载入青史,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如果能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那就是永垂不朽。

例如西汉的刘安,经过艰辛研究,造出美食豆腐,丰富了社会的食品,改善了后人的生活,人们一直追忆他的事迹,感激他的贡献,为他修了碑,塑了像,他就虽死犹生,死而不朽。

三不朽说正是反映了这种人生现实。

肯定人生可以不朽,不仅有儒家,还有其他几派。

可是比较而言,唯有三不朽说最具积极意义。

灵魂转世说鼓吹人的肉身死后,灵魂可以转世,要求人们放弃对现世命运的抗争,追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它不利于社会现实矛盾的解决。

长生不老说鼓吹人的肉身可以变为不朽之身,诱惑人们远离现实,苦心修炼,它实际上只会白白耗费人生精力,破坏社会资源。

传宗接代说鼓吹只要子孙延续,香火不断,就是死而不朽,它使人们把发挥自然属性放在第一位,放纵情欲,过度生育,造成人口与生产资料的比例失调。

三不朽说倡导对社会做奉献可以死而不朽,则激励人们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社会进步事业上去。

2.它揭示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三不朽说把为社会进步立德立功立言与个人不朽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三立”,才能不朽,也就是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真实地反映了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也具有真理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个人与社会之间具有这样一种联系:个人贡献大于索取,社会财富在满足消费之后还有剩余,社会就可以进一步发展;个人贡献等于索取,社会财富在满足消费之后没有剩余,社会就只能维持现状;个人贡献小于索取,社会财富无法满足消费,社会就陷于危机,难于存在。

这种现实决定了一个人必须为社会做出贡献,才可能获得社会的相应回报,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俄国有位作家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俄国女人,平日贪得无厌,唯利是图。

一生中只做过一件好事,就是曾给路过家门的乞丐施舍过一棵葱。

后来,她死了,上帝把她打入地狱,进行处罚,但她却想凭借生前施舍过一棵葱,升入天堂。

上帝考虑到她有过一点善行,就指派天使,将那棵葱伸向地狱,去搭救她。

然而,那棵葱承受不了她的体重,就在她抓住葱拼命向上爬时,葱断了,她只好留在地狱里。

这个虚构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对社会和他人没有价值,就很难实现自我价值。

3.它揭示了人生价值形式的多样性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中,立功是创造物质价值,立德和立言是创造精神价值。

这就是说,三不朽说既肯定人生创造的物质价值,又肯定人生创造的精神价值。

这也是真理性认识。

人们的社会生活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

它们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因此,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对物质生活发展做贡献,而且要求人们对精神生活发展做贡献。

不仅肯定物质贡献的价值,而且肯定精神贡献的价值。

抗美援朝战争前夕,欧洲德林公司要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把“美国出兵朝鲜,中国将持何种态度?”的研究成果,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该成果的结论只有7个字:“中国将出兵朝鲜”。

当然,它附有380页的资料说明。

这个价格是高还是低?当时美国政府认为价格过高,没有理睬。

可是后来,美国在朝鲜打败了。

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后来曾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惜一架战斗机!”(当时,500万美元相当于一架先进战斗机的价格)。

这也就是说,欧洲德林公司的精神成果实际价值超过几百亿美元。

1982年7月1日,我国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抢救因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69岁的老农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此事一出,有人说大学生救老农,是“金子”换了“石头”,不值得。

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只能由90岁的人救80岁的人;没文化的人救有文化的人。

救人之前,先要召开论证会,论证救人是否上算?其实,张华救人的最大贡献,在于给人类提供了一种献身精神;这种人类最感到缺乏的精神,具有极其伟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张华做出这种贡献,要比他毕业之后一般地做医生的贡献,大上千百倍。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牺牲精神,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它提出了追求人生最大价值的目标人生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善人、伟人这样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不同发展境界的人生,其人生本质和价值并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只有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生,才是最理想的人生。

从人生动力的角度说,做人只有树立高标准,确立大信念,才能产生最强大的推动力,达到最好的结局。

拿破仑生前正是因为总担心自己在十世纪后的世界史上连半页纸都占不到,才能竭尽全力贡献国家,结果功勋卓著,名垂千古。

三、三不朽说的作用与影响三不朽说既然包含合理的内核,进步的精髓,它对社会和人生的发展,就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人生发展方面看,它至少具有以下三种作用:首先是导向作用。

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为社会做贡献。

这意味着,三不朽说要求人们追求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人生目标。

人生一旦确立了这种目标,他的做人方向就基本上确定了。

其次是激励作用。

三不朽说要求人们树立圣贤之德,建立非凡之功,提出传世之言,这些伟大目标必然产生伟大动力,它必然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境界,发奋图强,争创一流。

再次是约束作用。

三不朽说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利于社会,造福大众,大行善事,广积功德,它追求的“名”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对于青史留名、死而不朽的追求,能够使人在面对金钱、地位和色情的诱惑时,培养浩然之气,储蓄节操之情,心不动,手不软,站得稳,走得直。

例如,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郭永怀,在原子弹试爆成功以后,去新疆基地做实验,返回时飞机失事,飞机上的人全部烧死了,但他公文包里的资料却完好无损,一字不少。

原来,处理现场的时候人们发现,飞机失事后,他跟警卫员是紧紧抱在一起的,两个人都烧焦了,但仍然紧紧抱住公文包。

只有确立崇高的人生目的,追求死而不朽的愿望,才能做到这一点。

反之,人们如果放弃追求死而不朽,那会是什么样子呢?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名叫杨朱的人,他说:人生在世,活十年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圣贤要死,恶棍也要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