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案例与启示
特色农业小镇优秀案例 农业特色小镇经典案例

手册,应有尽有--------------特色农业小镇优秀案例农业特色小镇经典案例自三部委联合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全国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经典案例。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端营销推广平台鹿豹座认为,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必须依靠内外两个方面展开,以国家扶持,加快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小镇为内;以加大宣传力度,打出全网知名度,将最具特色的小镇底蕴呈现在全国网友面前,吸引游客以达到拉动小镇经济发展为外。
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打造出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按照其类型区分,可以分为以龙泉青瓷小镇为例的历史文化型、以旧州美食小镇为例的城郊休闲型、以西湖云栖小镇为例的新兴产业型、以萧山空港小镇为例的交通区位型、以丽江玫瑰小镇为例的生态旅游型等十大类主题小镇,其中生态旅游型又被称为特色农业小镇,在特色小镇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
鹿豹座作为较早为特色农业小镇做网络推广的平台,在打造了众多成功案例后,将以亚洲第一个彩色小镇——丽江九色玫瑰小镇为例,讲述这个小镇如此成功的原因。
丽江九色玫瑰小镇项目介绍:丽江九色玫瑰小镇由政府扶持,云南丽江玫瑰小镇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开发,意在结合村内9个民族主题文化元素,打造一个集玫瑰种植、玫瑰产品研发生产、旅游观光等多业态为一体的玫瑰生态全产业链,建成“玫瑰爱情主题小镇旅游生态圈”、“玫瑰全产业链生态圈”、“婚庆全产业链生态圈”、“金融资本对接经济圈”、“村域区域联动经济圈”,最终目标是将“九色玫瑰小镇”打造成5A级玫瑰生态景区。
手册,应有尽有--------------解读:为推动丽江九色玫瑰小镇旅游业发展,打造以“观光休闲、生态环境好、3D墙画”为主题的低碳可持续性产业,玫瑰小镇首先利用互联网造势,围绕“玫瑰”建成爱情主题小镇,利用新闻媒体发布大量相关新闻,以“丽江,一个你不知道的地方”等搏人眼球的方式成功引起网友关注;随后,进行了搜索引擎上的优化,利用百科、文库、知道、问答等渠道建立起良好的小镇形象;在获得知名度后利用榜单营销,将丽江九色玫瑰小镇与各大特色小镇排名,如《九色玫瑰小镇一开园就跻身丽江“三甲”》等,吸引游客前往;同时,在各大社交平台,尤其是新浪微博引发热议,拍摄原创宣传视频,以“3D强化”“九色建筑”等为内容,为网友呈现出小镇的优势特色。
小镇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小镇产业振兴典型案例小镇产业振兴典型案例:柳州潇湘小镇柳州潇湘小镇是位于广西柳州市的一个小镇,曾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和农村经济的下滑,潇湘小镇面临着产业萎缩、人口流失等问题。
为了振兴小镇产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潇湘小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们通过政府引导资金,重点发展旅游业。
潇湘小镇位于柳州市的著名旅游线路上,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
当地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上,修建了新的景点、景区,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这不仅带动了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
其次,潇湘小镇注重发展特色农业。
在小镇周边的农田里,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绿色种植等特色农业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开展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电商等活动,潇湘小镇的农产品逐渐打开了市场,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
此外,潇湘小镇还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以柳州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为基础,小镇引入了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如民间艺术工坊、手工艺品制作等,推动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销售。
同时,小镇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体验,使小镇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和努力,潇湘小镇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村向现代小镇的转型。
旅游业、特色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小镇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了就业机会。
潇湘小镇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小镇产业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在柳州潇湘小镇的产业振兴过程中,政府的积极扶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在振兴小镇产业方面提供了多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小镇旅游业的投入。
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提供了专项资金用于景区建设、设施改善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
同时,还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资参与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还积极引进旅游业龙头企业,提供土地和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在小镇投资兴业。
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成功案例分析

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成功案例分析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分析几个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成功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一、案例一:某文化小镇某文化小镇位于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该小镇的建设规划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在规划过程中,特别注重了小镇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设计,使之与周边的历史遗迹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该小镇还引入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工艺展示等,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该小镇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小镇具备了独特的吸引力。
其次,注重整体规划和景观设计,使小镇成为一个宜居宜游的地方。
最后,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案例二:某农业特色小镇某农业特色小镇位于中国的一个农业大县,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农业文化而著名。
该小镇的建设规划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打造独特的乡村风貌和农业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在规划过程中,特别注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通过引入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该小镇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注重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小镇具备了独特的农业特色。
其次,通过打造独特的乡村风貌和农业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最后,引入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案例三:某生态特色小镇某生态特色小镇位于中国的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而著名。
该小镇的建设规划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产业,通过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浙江省两市三镇特色小镇案例分析及综合对比

浙江省两市三镇特色小镇案例分析及综合对比近年来,浙江省在旅游发展上做出了大量的尝试。
特色小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
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浙江省的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并取得了不同的成果。
本文将以两个浙江省的城市和三个特色小镇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以期综合对比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优缺点和成功经验。
杭州市:以城市为名称的特色小镇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国家文化城市。
以其独特的湖滨文化和亲水城市环境,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游客。
其它城市的政府亦效仿了杭州市的一些发展策略,其中就包括以城市为名称的特色小镇。
临安市位于杭州市市辖区的西北方向。
该市政府所打造的特色小镇叫做杭州市临安特色小镇,目前已经成为了周边游客度假和购物休闲的热门景点。
市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入于设施建设,包括公交、水电、网络等基础建设和特色商品的开发等方面。
同时,该市政府也大力引进了外来企业和商家,以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
从现实角度上看,该特色小镇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当地的社会成本(例如呼吸环境),但在未来长期影响来看,政府应当投资于设施建设和环境维护,以保证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稳步,局限未来对当地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温州市是浙江省的主要工业城市。
自从温州市政府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计划以来,该市的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以打造优秀的特色小镇。
其中,特色小镇之一是温州市永嘉县龙渎村特色小镇,主要以农业和旅游作为经济支柱。
该特色小镇的村庄和田园风光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其中,渔业产业也是该村的发展方向之一。
政府也支持当地居民开拓新的产业方向,并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从特色小镇的建设角度出发,温州市政府让特色小镇承担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某些商业服务,唯一需要的是私有业主。
占用政府资源建设小镇,将会释放地方政府更多的财力和资源,使得建设成就更加喜人。
乡镇特色小镇:以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小镇除了上述两个城市级的特色小镇之外,浙江省的政府也在乡镇层面开展了一些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特色小镇国际优秀案例研究

特色小镇: 关键在特色, 魅力在特色, 生命力在特色——特色小镇国际优秀案例研究一、学习国外经验不能“得其形而失其神”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特色小镇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积累, 它们或以文化为底蕴, 或以自然风景为内核, 或以产业为依托, 尽情展示着“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和“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典型风貌。
这些特色才是小镇之魂, 也是维持小镇生机的源动力。
在学习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的时候不能“得其形而失其神”。
浩丰规划设计集团通过多维度的实际考察和学习交流,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国际国内特色小镇的先进经验, 为引导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 为中国探索小城镇乃至整个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下为相关国际优秀案例研究节选。
二、特色小镇国际优秀案例研究节选1.美国格林威治小镇: 全球最著名的对冲基金小镇格林威治小镇, 是美国康州黄金海岸上最大的一个镇, 距离纽约曼哈顿仅45分钟。
聚集了大大小小500多家对冲基金, 全美超过一半的对冲基金都在这里落户。
全球350多只管理着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对冲基金中, 近半数公司都把总部设在这里。
格林威治的税收政策特别优惠, 和附近的纽约州相比, 1000万的收入在格林威治可以少交50万的税赋;纽约的房产税高达3%, 格林威治的房产税只有1.2%。
格林威治的生活配套设施十分完善, 包括娱乐设施、健身设施, 心理诊所、医院、养老院、购物中心, 应有尽有。
这里豪宅遍地, 而且非常安静, 特别适合基金经理安心工作。
格林威治有很多复式结构的楼宇, 底下是工作室, 上面是生活区, 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复式楼已经成为对冲基金发展的一个趋势。
2.瑞士达沃斯小镇: 环境+疗养+会议达沃斯小镇是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
它成名之因, 首先是其环境的独特性, 使得它在医疗和旅游上都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特点;其次是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这是达沃斯小镇闻名于世最重要的原因;再者是不断强化的文化资源IP。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____年为乡村振兴元年,全国各乡镇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其中以桐乡、丽水、沂蒙山和杨凌四个城市的案例最具有代表性,且各有特色。
桐乡以顶层设计为指引,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促进产业融合,以桐乡模式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模板。
丽水在保护原生态村落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重新定义田园生活。
沂蒙山白石村围绕沂蒙小调IP,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区,以红色旅游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杨凌新集村依托自身葡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京东电商平台,打造醉美葡萄小镇,助力全村脱贫致富。
以下对这四个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桐乡做精顶层设计,实现乡村振兴桐乡路径桐乡进行乡村振兴时,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找到优势与短板,绘制顶层蓝图,并基于前期调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形成了桐乡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同时,桐乡积极搭建产业平台,积极与嘉兴市农业规划进行对接,引入__农科院进行合作,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创造1+1+N的智慧农业的桐乡模式。
桐乡以顶层蓝图为指引,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带动蚕桑、畜牧等其他产业发展,并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做活桐乡旅游业。
此外,桐乡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计划在石门省级综合区和石门省级农业特色强镇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一心二带五区,即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白马塘水乡风情带、江南田园景观带二带,和精品水果生产区、杭白菊生产示范区、糖桑菌循环示范区、产村融合示范区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五区。
以此推动桐乡三产融合加快,实现桐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河东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指示精神,以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本中走在前列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乡村振兴三步走工作部署,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推动河东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河东区供销农场:念活土地经走好振兴路》近年来,河东区围绕破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半径与生产半径矛盾突出;农村老龄化不断加快,良田无人耕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业种植效率低下;村集体无收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举措,深化服务机制改革,开展供销农场试点,探索了一条盘活土地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江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多案例分析

江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多案例分析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为了推动农业、文化和旅游三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江苏省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下面将分别从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文化+旅游三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首先是农业与文化的融合。
苏州市吴中区北部的木渎古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发展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
在木渎古镇周边,修建了古建筑群,重建了传统农舍,营造出浓厚的古镇氛围。
另外,在古镇内还建设了农业示范园,展示了农业科技成果和传统农耕文化。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农业相结合,木渎古镇打造了一个集观光、旅游、农业科普于一体的文化农业旅游景区。
其次是农业与旅游的融合。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草场门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草场门镇拥有较为丰富的农畜资源,而且交通便利,是南京市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为了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发展,草场门镇兴建了一座以农业为主题的农业科普园区,展示了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现代农业技术和方法。
同时,园区内还开展了农产品交流市场,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购物的平台。
通过举办各种农业展览、旅游产品体验活动等形式,草场门镇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农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最后是农业、文化和旅游三者的融合。
江苏省泗阳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文化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的地方。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泗阳县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了一个集文化农业、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景区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在园区内,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建设了以农耕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为特色的文化艺术中心。
同时规划了农业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等多个功能区,展示了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
通过举办农文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泗阳县成功推动了农业、文化和旅游的协同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综上所述,江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多个案例表明,通过将农业、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既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也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
乡村振兴案例—广州增城区仙村镇荔枝小镇的成功经验

乡村振兴案例—广州增城区仙村镇荔枝小镇的成功经验一、广州增城区仙村镇荔枝小镇的概况仙村镇荔枝小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之所以命名为仙村镇是根据先辈遗传下来的故事。
听闻很久以前此地大旱,生灵涂炭,百姓无水无粮,生活十分艰难时,葛洪仙翁云游此地,为百姓们作法降雨,拯救了仙村镇的百姓一命。
百姓感激不尽,将生活的小镇改为仙村镇。
仙村镇包含的村子有:仙村第一社区、仙村第二社区、下基村、沙角村、深涌村、十字滘村、沙头村、西南村、上境村、下境村、巷头村、仙联村、竹园村、潮山村、蓝山村、基岗村、沙滘村、碧潭村、岳湖村。
仙村镇每条村都种植着甜美多汁、圆润白嫩的荔枝。
于2021年9月,广东省的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三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仙村镇的荔枝榜上有名。
增城区仙村镇仙进奉荔枝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仙进奉荔枝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已经初步形成品牌效应,不只畅销珠三角地区,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对于果农增收、荔枝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仙进奉荔枝成为“增城新招牌”,成为仙村镇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
广州增城近年来全力推进荔枝产业发展,并将仙进奉荔枝作为主导品种。
2023年,增城荔枝种植总面积19.7万亩,产量4.8万吨,其中仙进奉荔枝种植面积3万亩,平均产量1800斤/亩,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上市。
仙基农业践行“文化赋能+定制品牌+互联网思维”模式,发展成为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园,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食品安全万里行推荐品牌,连续三年被评为最佳荔园,获得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产品认证,经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鉴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打造了全国第一家荔枝文化博物馆,集体验,科普,行业交流,销售于一体,成为荔枝小镇重要打卡点。
如今,增城区正实施推进荔枝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好荔枝的“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
通过铸品牌、强品质、推市场、优服务,擦亮“中国荔枝看广东,好吃荔枝在增城”金字招牌,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案例与启示
1.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案例
“陵城西葫小镇”位于德州市陵城区以南5 km,地处全区万亩蔬菜大棚生产基地,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陵城西葫”的主产地。
该小镇中心是由原南李、前李、西李、后寺、王芽5 个行政村庄合并而成,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0 个村庄。
20 世纪90年代随着冬暖式大棚的推广普及,这5 个村的村民开始转为种植大棚蔬菜,为后来大棚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五李社区”建设积累了经济资源。
传统乡村文化是该小镇的顺利建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五李”村从历史上本来就同根同源,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这对今后建设特色农业小镇有启发意义。
该社区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社区”、“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2012 年9月30 日,“五李社区”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典型案例登上央视《焦点访谈》栏目;2014 年1 月注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引进了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和物联网智慧农业自动管理系统,大棚收益比原来传统模式种植方式提高2 倍;为了
进一步提高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合作社引进了韩国西葫芦保鲜套袋技术,可以延长保鲜期20 d,提高了西葫芦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并于2014 年3 月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2015年与深圳智诺集团合作建设阴阳双面示范棚基地,并将阴阳双面示范棚建设融合进“特色生态农庄”项目中。
该小镇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区居民主体地位的关系,做到规划目标起点高、操作过程全公开,实施阳光操作。
具体做到了“两气三高四全”:“两气”是指在房屋设计上“大气”、“洋气”;“三高”是指高端定位、高标准选材、高质量建设;“四全”是指全程阳光操作、全程群众参与、全程账目公开和全程审计监督。
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了“广宣传、都参与;深调研、摸清脉;勤沟通、举措准;阳光做、民心稳”的“两区同建30字方针”,也被称为“五李模式”。
目前,该小镇立足自身优势,在乡村旅游、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上做好文章,力争建成全市“特色农业小镇”示范点。
一是对产业园区环境提档升级,将产业园区内的道路进行硬化,并对产业园区进行高标准绿化。
二是进一步丰富种植种类,在西葫芦种植的基础上,新增立体草莓、番茄、紫茄等蔬菜,丰富采摘种类。
三是全
面开展国家3A 级景区建设。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集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区。
2.启示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说这项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德州市的“两区同建”模式无疑给传统农区建设特色农业小镇提供了示范效应。
而“陵城西湖小镇”案例是德州市“两区同建”的典型模式之一。
该模式相对于传统农区建设特色小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总结德州市“两区同建”模式,有以下启示:第一,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与服务作用。
在小镇规划和宏观发展政策方面,政府要扮演好主导角色,依靠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才能够保证其健康顺利地开展,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政府是组织者,群众是建设主体。
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情都应该交给群众决策,由群众说了算。
第三,抓住特色农业这个核心。
特色农业是特色农业小镇的立身基础。
要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用科技、人才等要素激发传统特色农业的活力。
特色农业的培育既要结合当地的传统农业,也要溶入时代要素。
第四,政策创新是确保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各地方政府在坚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