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总供给

合集下载

第5讲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5讲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2、20世纪 年代末期,欧佩克国 、 世纪 年代末期, 世纪70年代末期 家再一次限制石油的供给以提高价格。 家再一次限制石油的供给以提高价格。 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番, 从1978年到 年到 年 石油价格翻了一番, 结果又是滞涨。 结果又是滞涨。 3、1986年,欧佩克成员之间爆发了 、 年 争执,违背限产协议,油价下降。 争执,违背限产协议,油价下降。美国 经济经历了滞涨的反面。 经济经历了滞涨的反面。 4、20世纪 年代末,油价大幅波动 世纪90年代末 、 世纪 年代末, (亚洲金融危机到亚洲复苏和欧佩克限 油价从低于10美元到高于 美元) 美元到高于35美元 产,油价从低于 美元到高于 美元)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长期中实际产
出主要由充分就业数量的生产要素决定; 出主要由充分就业数量的生产要素决定;旨在 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 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发生影响。 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发生影响。 P S
D2
D1
y*
y
二、短期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供给曲线)
P ASS
解析: 解析:
(1)当P=1时, Nd=175-12.5W,Ns=70+5W - 由Nd= Ns得N=100,W=6; , 当P=1.25时, Nd=175-12.5W/ 1.25 , - Ns=70+5W/ 1.25 由Nd= Ns得N=100,W=7.5 (2)从(1)可以看出P的变化不会影响劳 动力市场的均衡,均衡就业都为100单位, 这时均衡产出为 Y=14N-0.04N2 =1400 -400=1000
解析: 解析: (1)由利润函数π=PY-WL-CK, π=PY- π=PY WL- 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投入即劳动需求函 数为 dπ/dL=Pβ1/αKαLβ-1-W=0 L=Kβ1/α(W/P)-1/α 若给定K、α、β ,劳动需求函数可以简写为 K L=f(W/P),显然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 数。

5总供给与总需求

5总供给与总需求

Y=C+I+G+X–M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实际GDP需求量和物价水平之间 的关系。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两个原因:

1 财产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变动会改变 实际财产。 人们通过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来努力恢复其财产。
2 替代效应

由于利率上升,人们用未来消费替代现期消费 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导致消费者减少支出于本国制造 的物品,而增加支出于进口的物品
100 95
LAS
SAS
膨胀性缺口
短期宏观 经济均衡
GDP 2000=100 )
衰退性缺口 AD0 AD2
11.0 11.5 12.0 12.0 12.5 13.0 13.5
AD1
实际GDP(2000年万亿美元)
3.宏观经济均衡

长期宏观经济均衡
当实际GDP等于潜在GDP(当经济处于其长期 供给曲线上)时, 实现短期均衡时: 货币工资率与物价同比例变化,实际货币工 资率不变 劳动市场达到充分就业 实际GDP等于潜在GDP
LAS
140 130 120 110 100 90 0
潜在GDP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实际GDP(2000年万亿美元)
短期总供给

短期总供给曲线:在短期中,货币工资率、 其他资源价格和潜在GDP保持不变时, 实际GDP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短期总供给
物 价 水 平 ( GDP 平 减 指 数 , 2000=100 )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由于总需求和短期总供给出 现波动,但货币工资率的调整又不是以 快到使实际GDP保持在潜在GDP水平所致

第五章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五章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个 经济可能出现三种 短 期均衡状态不是一个随机 的过 程,而是由三种均 衡 状态依次不断转化构成的 、 有一定规律的过程。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关系

一般来讲,一个社会由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 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超充分就业均衡,这一过程也就构成 了经济的扩张时期。超充分就业均衡处在扩张期的繁荣阶 段。然而,繁荣不可能持久,宏观经济会由超充分就业均 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失业均衡, 这一过程就是经济的收缩时期。 这样,短期均衡围绕着长期均衡波动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 的过程,这也就是经济周期的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四 个阶段。 因此,周期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短期均衡不断地、有规律 地偏离长期潜在均衡的过程.而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偏 差也就反映了周期经济波动的幅度。
总需求冲击与短期均衡变动
LAS SAS1 SAS2
P1 P2
A B C AD1 AD2
P3
负向的总需求冲击在长 期内并不能改变社会的 潜在产出,而只会降低 价格水平,带来通货紧 缩。如果政策制定者不 能正确地预测到未来经 济的走向,宏观经济政 策就有可能人为地使经 济脱离长期均衡的轨道 而引发通货紧缩。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及其移动
1、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生产(它的真实GDP) 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 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在任一时期,技术水平是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也是不 变的,因此宏观总量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F(N,K) (5.1) 在古典经济中,由于价格、工资可以灵活变动,所有的生 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即资本不存在闲置,劳动达到充分 就业,这时经济的产出称为潜在产出。

市场经济第五讲:社会总供给.32页PPT

市场经济第五讲:社会总供给.32页PPT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横轴的交点表示自然失业 率。
• 由于存在的滞胀,必须对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给 予修正。因此,必须研究凯恩斯经济学所不予 考虑的社会总供给。
• 如下图:当供给是完全弹性时,需求决定 产出。
• 而当供给并不是完全弹性时,需求的上升 尽管使产出增加,但却伴随着‘—定程度的 物价上涨。
(要素的总量可以称为“生产力”,使用效果为
“生产关系”或“制度”,现代经济学将两者 统称
为生产要素。)
(1)劳动。劳动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马克 思因为其重要性而将劳动量作为产品价值度量
的根据,现在看来.用任何一种要素来度量产
品价值在操作上看都是可行的,因此某些经济 学派,抛弃了价值论。认为商品有价格就足够 了,不需要价值去说明了。)一个国家可以提供 的劳动量用劳动时间表示,等于劳动者的人数 与个人劳动时间的乘积。
• 用菲利普斯曲线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进行 描绘。
•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 分,从而也是产品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 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关系延伸为失业率 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越高,通货 膨胀率就越低;反之办然。当然,通货膨胀率 与货币工资上涨率间有—个差额为劳动生产率 的增长率。
• 由于凯恩斯经济学的应用,西方国家在战后经 济没有出现象30年代的危机。总体而言,宏观 经济以低通货膨胀,高增长运行,并且经济周 期中的萧条是以增长率降低,而不是负增长表 现的。
• 政府因为有了凯恩斯的经济学,对宏观 经济采取了有效的“相机”调节的策略。
• 具体来说,经济在失业率上升时,政府 采取扩大需求的策略,刺激经济;而在 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则缩小社会需求, 使过热经济降温,降低通货膨胀。
• 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 供了可操作的理论。它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 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 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 较高的失业

《总供给理论》课件

《总供给理论》课件

总供给与就业的关系
总结词:影响机制
详细描述:总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主要表 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效率提高等方面。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产业的 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但同时新兴产业和现 代服务业的就业机会也会增加。此外,生产 效率的提高也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但
同时也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古典综合学派总供给理论
总结词
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详细描述
新古典综合学派总供给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配合使用,以调节 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新兴古典总供给理论
总结词
强调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的结合。
详细描述
新兴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应该结合使用,以实现经济 的稳定和增长。该理论强调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供给质量。
放宽假设条件
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放宽假设条件, 使其更接近现实经济环境。
结合微观数据
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对总供给理论指导下的政策实施效果 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其在实际经济 环境中的适用性。
通过结合微观层面的数据,更深入地 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总供给理论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
总供给理论可以为政府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提供政策建议,例如 通过调节总供给来稳定经济增长。
总供给与就业的关系
总结词:政策建议
VS
详细描述:政府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 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等措施来增加总供 给,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 ,政府也需要关注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等措施, 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适应能力。
05
总供给理论的未来展望

总供给的构成及相关概念

总供给的构成及相关概念

总供给的构成及相关概念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的构成包括潜在的总供给和实现的总供给。

潜在的总供给是指在不考虑供给限制的情况下,生产者可以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而实现的总供给则是指在实际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者真正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本文将深入论述总供给的构成、潜在的总供给和实现的总供给,并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一、总供给的构成总供给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具体而言,它们分别是:1. 个人消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和使用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通常是总供给的最大组成部分,它受到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利率、信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减少会导致经济衰退。

2. 企业投资:企业投资是指企业为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进行科研和创新等活动而进行的支出。

企业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企业投资受到利率、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 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

政府支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支出受到财政状况、需求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4. 净出口:净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出口是一国经济的增长引擎,增加出口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净出口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汇率和关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二、潜在的总供给潜在的总供给是指在不考虑供给的限制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完全利用时,经济系统能够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潜在的总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 生产要素:潜在的总供给受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

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潜在的总供给的上限。

2. 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潜在的总供给。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推动。

《宏观经济学》课件Chap005总供给与总需求

《宏观经济学》课件Chap005总供给与总需求
➢名义利率
❖货币需求函数:
➢(M/P)d=F(i)
*
货币供求与利率的决定
利率i
i2 i i1
货币需求曲线:其他条件不变, 货币需求随着利率的下降而上升。
b
a
c Md/P=F(i)
L2 L L1 货币需求, L
*
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均衡利率的影响
利率i
Ms
Ms’
/P
/P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通货膨胀预期
▪ MV=PT 例如:假定1年内生产和销售了60袋面
包,每袋面包价格$0.5,那么 T=60,PT=0.5×60=$30/年 再假定M=$10, 那么V=PT/M=30/10=3( 次/年) 说明:在1年时间里用10美元完成了30美 元的交易额,即1美元1年内3次用于交 易.
*
货币数量论与货币供求
M1
C+活期存款、旅行支配与其他支票存款
M2
M1+隔夜回购协议、欧洲美元、货币市场存款
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份和小额储蓄和定
期存款
M3
M2+大额定期存款和其他回购协议
L
M3+储蓄债券、短期国库券和其他流动资产
*
货币数量论与货币供求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指现金与银行活期存款之和 货币供给是存量 货币供给由一国中央银行来决定
*
总需求政策的长期与短期效果
▪ 总需求政策
❖政府通过改变税收、政府购买支出和货币供 应量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 总需求政策的效果:
❖短期:价格不变,可以影响总产出与就业。 ❖长期:价格完全弹性,对总产出和就业没有
影响。
*
图 5-7 总需求的扩张: 凯恩斯情形Keynians Case

总供给、总需求和价格调节(ppt 34页)(共33张PPT)

总供给、总需求和价格调节(ppt 34页)(共33张PPT)
古典的或长期的AS曲线 价格曲线:短期内变化缓慢。
之差。当实际产出水平与潜在产出水平相 形状: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这说明,当前的价格水平受上一期价格水平的影响,价格的变动是市场压力造成的,其大小取决于实际总产出与潜在产出水平之差。
Yt+1=Y(Pt+1,AD)
等时,市场压力为零,价格也就不会变化。 1 AD函数:货币政策与AD曲线
R
LM1
P
AD1 AD2
1. R2
R1
P1
IS2
2.
IS1
Y1 Y2
Y
3.
2.
Y1 Y2
Y
6.1 AD函数:
IS-LM曲线和长短期下的AD曲线
IS-LM:
YC (YT)I(r)G M/PL(Y,r)
短期(Keynesian):在P = P1水平下解出r和 Y。
❖ 既定价格水平下的IS-LM
长期(Classical):在Y = YLR水平下解出r和 P。
❖ 简单起见,假定流行的预测价格就是去年 的实际价格,于是
Pt 1f(Yt1Y)
Pt1
Y
❖ 移项得到:
P t { 1f(Y t 1 Y Y)} P t 1
6.5 价格调整的过程
❖ 这说明,当前的价格水平受上一期价格水
平的影响,价格的变动是市场压力造成的,
其大小取决于实际总产出与潜在产出水平 4 价格的变化和总产出的确定
E1
Y2 Y* Y1
AD
Y内变化缓慢。P-Y平面上, 价格曲线就是一条水平线。
❖ AD曲线:速度变化,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 内移动。
❖ AS曲线:表示一个国家潜在的生产能力, 只有当人口显著增加、劳动力的质量、资本 积累和技术水平等明显提高时,才会向右平 行移动,所以速度是最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Phillips曲线_引入
▪ Phillips教授(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中,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二者负相关。
▪ 1914 年,Phillips 出生在New Zealand 。 ▪ 1937 年,Phillips途经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到达英国 ▪ 1946 至1949,在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学习,毕业后
▪ 竞争性市场 ▪ 非竞争性市场
p mc W
mc
p W
1
1 Ed
g p gW
3.3总供给曲线的推导_第二步
▪ 失业率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Okun定律
▪ Okun定律 YY*(uu*) 其 中 2
Y*
3.4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 把第一步、第二步的结果带入到Phillips曲线
g p gW
2.2 Phillips曲线_提出
▪ Phillips教授在其 1958年的论文中提出 了,现在称之为的 Phillips曲线
▪ Phillips曲线的表达式
gw(uu*)
▪ Phillips曲线的经济含 义如下: ▪ 实际失业率超过自 然失业率,工资下 降;反之工资上升 ▪ 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工资与失业无关。
2.4 Phillips曲线_发展
▪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原始的Phillips曲线与实际不再吻合
2.4 Phillips曲线_发展
▪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原始的Phillips为什么失灵啦?
▪ 仅通过u*的变化能否解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工资变动率)70年之后 的变动态势?
gw(uu*)
gW
▪ (名义)工资黏性模型(sticky-wage model ) ▪ 不完全信息模型(imperfect-information model) ▪ (名义)价格黏性模型(sticky-price model)
▪ (名义)工资黏性模型。
W,P W LD Y PP
实际工资 逆周期?
▪ 这个模型是否与实际吻合?
课后作业
▪ 这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难点,希望 大家能够课后多花点时间复习这部分。
▪ 本部分所应对的章节是第六章中部分内容。
中级宏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
▪ 序论:
➢ 宏观经济现象、国民经济核算和总供给总需 求模型
▪ 总供给
➢ 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 总需求
➢ IS-LM模型、微观基础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 宏观经济管理
➢ 目标、政策和绩效
主要内容
▪ 自然失业率 ▪ Phillips曲线 ▪ 总供给曲线
1.2 自然失业率_一个描述性模型
1.3 自然失业率的性质
u* e nbe
▪ u*是b的减函数;e的增函数
▪ 当劳动市场出清 gW 时,工资与失业 率无关,确切的 说,是与自然失 业率无关。
u*
u
2.1 Phillips曲线_引入
▪ 自然失业率是我们考察失业率的一个基准,实 际失业率的波动要比自然失业率大的多。
▪ 当劳动力市 场未实现 (偏离)充 分就业均衡 时,工资是 否与失业率 相关?
▪ 如果是前者,工人不会提供更多劳动;如果是后者,工人应提供更 多劳动。
▪ 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工人只好折中处理,多工作一点。 ▪ Lucas在市场出清(理性预期)的分析框架内揭示了在短期内存在
Phillips曲线。
2.3 Phillips曲线_作用
▪ 新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工资交错调整
▪ 出发点:劳资双方是合同关系,工资等不可能随时调整,比如每年 调整一次;而且分两批调整,A批是每年1月、B批是每年7月。
留校任教 ▪ 1958年,Phillips成为 LSE 的教授 ▪ 1967, 他到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任教 ▪ 1969年, 他“衣锦还乡”,6年后去世。
▪ Phillips教授因其1958年的一篇论文而名扬天下,原因至少是 ▪ 一个是Phillips曲线简洁、优美 ▪ 另一个是Phillips曲线引发了大量研究。
2.4 Phillips曲线_发展
▪ 发展后的Phillips曲线与原始的Phillips曲线的关系:
▪ 前者不是对后者的否定,而是把其作为一个特例,进而把其一般化
▪ Phillips曲线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 适应性预期:根于过去预测现在和未来;Friedman和Phelps做出 了开创性贡献。
(1(1bn)e)ut1(1en)
ut (1( 1 b n)e)ut1(1 en)
1.2 自然失业率_一个描述性模型
ut (1( 1 b n)e)ut1(1 en)
▪ 稳定状态
ut
45度线
u* e
u*
nbe
▪ u*就是自然失业率 u 0 u *
u t1
▪ 自然失业率就是当劳动市场处于均衡时,存 在于劳动市场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率。
▪ 在时期t,Pt-1可视为常数, 如果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
Pt1(1 )Pt1Y
出水平,pt则会下降,到了
价 格
下一期, 总供给曲线就会 水
向下平移;反之则会向上 平
平移。
P
▪ 一个特例,即图6-1.
Y*
产量 Y
3.6总供给曲线_拓展
▪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其核心是通过Phillips曲 线寻找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 步骤如下:
Y*
产量 Y
3.7 供给方面的冲击
▪ 供给冲击:造成(短期)供给曲线平移的扰动。
▪ 最常见的是石油涨价冲击。
价 格 水 平
P
Y*
产量 Y
3.7 供给方面的冲击
▪ 有利的供给冲击:造成供给曲线平移的扰动。
▪ 技术进步。








P
P
Y*
产量 Y
Y*
产量 Y
3.8 推导总供给曲线的其他版本
▪ 如何较好地解释总供给曲线?经济学家的意见很 不一致。
▪ 在时刻t,失业者的构成:
▪ 在上一期,没有找到工作的失业者
(1b)Ut1
▪ 在上一期,新增加的失业者
eLt1e(Nt1U t1)
▪ 在时刻t,失业率就可以表示为
ut U N tt (1b)U t1 N et(N t1U t1)
(1be)Ut1eNt1 Nt1(1n)
(1be)Ut1 eNt1 Nt1(1n) Nt1(1n)
Pt1(1e) Pt1(Y Y*) Pt Pte Pt1(YY*)
3.6 总供给曲线拓展前后的对比
▪ 拓展后
Pt PtePt1(YY*)
▪ 拓展前
Pt Pt1(1(YY*)) Pt1Pt1(YY*)
▪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人们 价 对价格的预期发生变化, 格
短期总供给曲线将会平移。
水 平
P
▪ 比如,预期价格下降,短期 总供给向下平移;反之,向 上平移
3.8 推导总供给曲线的其他版本
▪ 不完全信息模型

P qi
pi or or
pi
qi
? qi
YY*(PPe)
▪ 名义价格黏性模型 pi P(Y Y*)
▪ 一类企业不存在价格黏性 ▪ 另一类企业存在价格黏性
pi p Pe
Pspi(1s)pi Y Y * ( P P e ) ,其 中 = s [ ( 1 - s ) ]
▪ 假定2006年10月,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工资将会如何调整?
W*

w0 2006.10
2007.1
2007.7
时间
▪ 两点补充:为什么不经常调整工资?(菜单成本理论)厂商为什么
不和失业者谈判?(内部人-外部人模型,效率工资理论)
2.4 Phillips曲线_发展
▪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原始的Phillips曲线与实际比较吻合
所愿意提供的产量
3.2总供给曲线_推导
▪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其核心是通过Phillips曲 线寻找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 步骤如下:
gw(uu*)
gp
Y Y*
3.3总供给曲线的推导_第一步
▪ 总量生产函数 Y L
▪ 假定工资水平为W,则(总)边际成本为 mc W
▪ 定价(企业利润最大的价格是多少)
▪ 理性预期:改变了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到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
2.4 Phillips曲线_发展
▪ 发展后的Phillips曲 线是否与实际比较吻 合
▪ 我们采用简单的适应 性预期,即
e t1
▪ Phillips曲线就可以 变为
gwt1(uu*)
2.5 Phillips曲线_小结
gw(uu*)
gp
Y Y*
? gw(uu*)e
gp
Y Y*
3.6 总供给曲线_拓展
▪ 把第一步、第二步的结果带入到Phillips曲线
g p gW
Y*Y (uu*)
Y*
gw(uu*)e
g p (Y Y*) e 其中
Y *
▪ “新的”总供给曲线
gpPtP tP 1t1(YY*)e
Pt
gW
gW
u*
u
gW
u*
u
移动后
u*
u
移动前
3.1总供给曲线_回顾
▪ 总供给曲线:对于每一既定的价格水平,厂商 所愿意提供的产量。
价 格
AS
价 格




P
P
价 格 水 平 AS P
产量 Y
产量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