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平均气温约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冻土、冻融、冻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冻土、冻融、冻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冻土、冻融、冻土地貌【点拨高考】冻土地貌三高考常考的地貌类型之一,2019年全国3卷考查了冻土对湿地的影响,2015年全国1卷考查了冻土对青藏铁路建设的影响。

冻土地貌类型多样,其考查日益成为高考热点。

【知识梳理】一、冻土凡处于零度及以下温度,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为冻土。

1.分类:冻土按其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季节冻土指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多年冻土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

多年冻土在地球上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

我国多年冻土面积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西北高山及青藏高原地区。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2.特征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

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为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

这个深度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

3.分布规律①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多年冻土区与非多年冻土区之间的界线,在水平方向上称为多年冻土南界(北半球),在垂直方向上称为多年冻土下界。

随着多年冻土动态变化,南界和下界亦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在各种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分界线也往往不是一条直线。

②自极地向低纬度方向,多年冻土分布厚度不断减小。

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

③中低纬度高山高原地区的冻土分布,主要受海拔高程的控制。

一般来说,海拔愈高,厚度愈大,地温愈低。

全球冻土分布图:我国多年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

二、冻土主要影响因素多年冻土的厚度虽然受纬度和高度的控制,但在同一纬度和同一高度处的冻土厚度还有差别,这和其他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1、气候的影响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育。

【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

地理高考关于冻土的题目

地理高考关于冻土的题目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C。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的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高三地理冻土问题

高三地理冻土问题

青藏铁路要穿越“千年冻土”区,必须攻克的难题之一是:只有设法保持该区域的冻土不受夏季高温影响,确保路基坚固、稳定.大家都知道:严寒的冬季,冻土是坚硬的,而外界气温升高时冻土会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甚至变软,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因此,如何确保冻土的状态在夏季与冬季一样,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其中的三个关键措施都只运用了简单的物理知识.一是“热棒”:被称为不用电的“冰箱”.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易.正是液态氨在“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在夏季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二是“抛石路基”,被称为天然的“空调”.在冻土区修筑路基时,其土层路基的中间,抛填了一定厚度的碎石块,碎石之间的空隙不填实,并且与外界空气相通.这样的结构具有“空调”的功能,使得冻土层的温度基本不随外界气温变化,能有效地保持冻土的稳定性.三是“遮阳板路基”,又称旱桥:被称为隔热“外衣”.遮阳板路基,是在路基的边坡上架设一层遮挡太阳的板材,能有效地减弱太阳热对路基温度的影响.热棒工作原理在可可西里地区,在铁路和公路两旁可以看到很多竖立的“铁棒”,有关技术人员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叫做“热棒”。

车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热棒是青藏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处理冻土病害、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

据了解,热棒是一种由碳素无缝钢管制成的高效热导装置,5米埋入地下,地面露出2米。

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在冬季,热管内工作介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带走管内热量;在暖季,热棒则停止工作。

独特的冷却地温的作用使热棒堪称“魔棒”。

热棒的结构大致为一个密闭空心长棒,内装有一些液氨,液氨沸点较低,在冬季土中热量使该液体蒸发,到顶部,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冷却后又液化回到下部,保持冻土冷冻状态不松软。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开学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开学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开学地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如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A. 200mB. 235mC. 270mD. 300m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A. 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B. 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C. 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D. 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如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为()A. 3到5月B. 6到9月C. 10月到 12月D. 12月至次年2月4.下列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 完善抗洪排涝系统B. 培育推广耐涝作物C. 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D.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

图1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图2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完成5~6题。

5.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A. 蒸发B. 降水C. 水汽输送D. 径流6.据图推断获取淡水效率最高的时段是()A. 2点前后B. 6点前后C. 14点前后D. 18点前后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读图,完成7~9题。

7.如图反映的生活情景最常出现在我国的()A. 东北平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青藏高原D. 华北平原8.该生产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9.该季节出现这种生产场景的主要原因是()A. 暴雨频发,田间积水,排洪抗涝B. 雨季未到,麦苗返青,需水量大C. 入冬前浇灌,利于麦苗顺利过冬D. 利用土地空闲期间修建水利设施吉尔吉斯斯坦水能蕴藏量丰富,是中亚五国唯一的水电净出口国。

高考真题2015年地理全国卷1(含答案)

高考真题2015年地理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图1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D】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B】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C】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4~6题。

图24.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A】A.位置B.经济C.地形D.人口5.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D】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6.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C】A.66.5°N B.60°N C.53°N D.40°N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2018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第Ⅰ卷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完成下列各题1. 据图分析,图中铁路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是A. 北高南低B. 南高北低C. 南北两端海拔相近D. 中部高,南北两侧低2. 图中铁路路基最易受多年活动冻土层危害的地点是A. 拉萨B. 安多C. 五道梁D. 西大滩3. 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地区低的原因不可能是A. 太阳辐射强B. 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C. 夏季凉爽D. 降水量较少【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根据图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年平均气温越低,说明海拔越高。

根据图示等值线递变趋势分析,图中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中间气温最低,两侧较高,说明铁路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是中部高,南北两侧低,D对。

A、B、C错。

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图中铁路路基最易受多年活动冻土层危害的地点是安多,最易出现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现象,B对。

拉萨的多年平均气温大于0℃,A错。

五道梁气温低,没有反复冻融问题,C错。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西大滩气温范围0-2℃,D错。

3. 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地区低,可能是高原上太阳辐射强,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降温幅度小,不易形成多年冻土,A、B可能。

降水量较少,土壤水分少,土层不易冻结,D可能。

夏季凉爽,形成多年冻土温度应较高,C不可能,选C。

点睛:年平均气温越低,说明海拔越高,图中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中间气温最低,两侧较高,说明铁路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是中部高,南北两侧低。

近三年新课标I卷对比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I卷对比分析

浅析新课标I卷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做完今年的地理新课标I卷,总体感觉试题难度不大,考查的内容也很基础。

我对近三年地理全国新课标I卷进行了对比。

因为近几年的新课标地理卷基本体现了:知识抽样,能力覆盖,重视图表考查等特点,所以我重点对比了考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图表、能力等方面,现分析如下:一、三年高考题对比(一)考点对比(三)图表考查对比(四)能力考查(1)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4)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二、近三年试题的对比分析(一)相似点分析1、重主干知识、能力覆盖相似。

这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和方向都是高中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和四方面的能力。

如水、大气、农业、工业、交通等,都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也成为近几年高考中出题的重点知识块。

在每个重点知识块的选点命题又以核心知识为主。

如农业、工业重点考区位因素。

绝大多数考题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立意十分明显,尤其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三年的地理试题关注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紧密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如13年的美国玫瑰花、14年太阳能光热电站、15年雨水花园及海冰资源等。

三年试题通过联系现实中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

3、开放式的讨论试题,强调探究能力近三年的新课标卷中都出现了一道开放性的试题,2013年36题第三问,2014年37题第三问,2015年36题第四问,如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阐述清楚理由即可。

4、图象考查,能力立意三年地理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除文字外,主要还以图表为主。

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重视对图像的考查,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高考地理关于我国青藏地区的高考试题解读(共55张PPT)

2020年高考地理关于我国青藏地区的高考试题解读(共55张PPT)

(2016新课标卷1)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 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 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 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 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
关于我国青藏地区的高考试题
(2019海南卷)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 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 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 图5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 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
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
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
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古老的经贸商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分川藏、滇 藏两路。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主要兴 起于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是连接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两大民族文化带的走廊;它是 东西走向,与呈南北走向的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交汇并且部分融合;它以背夫、马帮和牦牛 驼队为运输载体;它萌发于唐,形成于宋明,在清代达到鼎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题)阅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 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语东北高纬地区 和青藏高原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平均气温在1~1度,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平均气温约-3.5~-2度。由我国 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 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 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 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 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捧新技术 等措施。
高三地理后期复习
学生核心知识的盲区梳理及应对策略
建瓯一中 何丽华
盲区 缺乏清晰认知结构,迁移能力不强 区域地理缺乏,时空尺度思考不足 表达随意,堆砌要点,缺乏逻辑
对策
加强认知结构的内化梳理
积累区域的要素特征,加强时空尺 度的把握 狠抓答题,减少非智力因素
一、地理核心知识缺乏清晰的认知结构, 迁移能力不强 具体表现: 概念模糊混淆,内涵理解不清,出现乱 用、混用、答非所问、逻辑关系混乱等 现象 知识零散,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认知结 构未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图1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 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1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 侧的热捧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捧地上部分为冷凝段, 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 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 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 质气化上升,在冷凝段 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 【试题评价]该题解题困难在于涉及到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夏 段,循环反复。 季气温、多年冻土等概念,而且需要结合气温和多年冻土分布的关 系,结合热量原理和影响影响气温的因素的分析,进行独立思考、 分析判断,所以难度较大。
对策二:,构建思维导图。
方法一:用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方法厘清知识 块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通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法 从一般到特殊。前者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地理规律 和原理,构建关联的知识组块;后者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 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或解决新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学以致用:
例1: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分析地形与天气气候、河流 水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要素的关系,演绎和归纳地 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构建地形要素的思维导图
设计四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西南区地形地貌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横断山区(山 区对气候的影响)为何“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四川盆地 (湿润盆地对气候的影响)为何谷地多夜雨?为何云雾多,光照 弱?为何冬暖夏热?云贵高原(高原对气候的影响)为何昆明四 季如春,贵阳天无三日晴? 探究二: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对河流文水系特征产生的影响。横断 山区(山区对河流的影响),四川盆地(湿润盆地对河流的影 响),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对河流的影响)。 探究三:西南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横断山区立体农业, 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平原农业,云贵高原坝子农业。 探究四:西南地形地貌对人口、聚落、交通的影响。 归纳:地形类型、海拔、坡向、走向等对气温、降水、天气系统 的影响。
问题: 由于学生对课标要求的具体区域的储备知识少,导 致在解题时无法联系隐形的信息造成答题失分,甚至 入题困难。 如对于“根据环境条件,说明某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 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这一问题时,部分学生 表现出对区域背景知识的欠缺。学生无法联系塔里木 盆地沙漠广布、天气晴朗、盆地面积大、城市分散等 背景知识来解决问题。
面临的挑战
全国课标Ⅰ卷地理综合题多以“区域地理”为考查视角, 通常明确指出所考查的区域,隐含掌握该区域典型特征 的要求。根据命题难度控制的需要,图文资料(尤其是 图像)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撑考生解决的问题,恰恰 需要依托考生对该区域典型特征的存量知识。 近年来综合题常从小尺度区域图入手,因此学生需要变 换空间尺度,方可跳出思维定式,结合特定区域特征进 行分析,正确把握区域环境特征及区域地理要素间的相 互关系。 小尺度区域应有比例尺,一要关注其空间背景,二要注 意其关注的问题和描述的方法。从而将区域的探究放到 统一规律和区域差异的大背景之中。在没有资料支撑的 前提下,不能以大区域的规律来说明小区域的特征,重 视差异性的特征分析。
同时,学生对时空尺度的思考不足,导致 对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探究能力偏弱。
例:
原因:
初中地理教材简单,初中中考对地理能 力要求淡化;高三第一、二轮复习更多 强调系统地理,对区域地理的要求减弱, 忽略了基础知识;福建省命题卷更强调 四项能力的考查,对于区域地理存量要 求不多,背景材料充足等,使得学生区 域地理的存量知识缺乏,对时空尺度把 握不好。
因此,后期复习学生要加强梳理总结,形成清 晰的认知结构。对模糊不清的概念、规律及原 理的理解变清晰;对缺漏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补 救;对看似孤立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与整合; 对杂乱无序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结构化、逻 辑化及系统化。整合教材,把书由厚变薄,提 升应用能力。
二、区域地理缺乏,时空尺度思考不足
方法二:从宏观角度厘清各知识组块之间的 逻辑关系
例2:“交通运输”专题 “交通运输”是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专题,交通运 输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是社会经济的 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集中反映人地关系的核心内 容。相关教学内容分布于八年级上册、高中地理 “必修1”和“必修2”的部分章节。
从宏观角度厘清交通运输各知识组块之间 的逻辑关系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 区低的原因。
原因:
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不足 师生思维品质差异: 跳跃思维与渐进思维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综合性、灵活性思维与单向性、机械性思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认知 缺陷是不同的,认知结构清晰度也不同。
对策:
教材的逻辑结构
转换
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内容重组和内化(由厚变薄)
分散、孤立 结构化、逻辑化、系统化
对策一
加强概念的辨析和理解 如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辐射(光照)与热量、大气逆温现 象与大气逆辐射、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逆城 市化与再城市化;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 交通工具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布 局与交通区位、聚落空间形态与聚落面 积、工业联系和地域联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