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平均气温约共34页
在自然地理学中应用的物理学知识

读图 ,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 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 分)
解析 “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 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 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 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主要源地:湿热的气 团,主要为南部海域--墨西哥湾。抬升原因:结合锋面特 征、热力、地形、潜热释放等可答。旋转原因:可结合赤 道地区不能形成台风的原因分析,主要是地转偏向力。
六、热辐射定律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辐射,物体因自身的温度直 接向外发射能量的方式,叫做热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其辐射时发出能量满足方程w=ks1s2(t1-t2)/r,其中k为热辐射 常数,t1-t2为温度差,s1为高温物体面积,s2为低温物体面 积,r为两物体之间距离。可以解释对流层近地面的气温为什 么垂直递减: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距离地 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
热辐射,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热量传递 的3种方式之一。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 射,温度愈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愈大,短波成分也愈多。 热辐射的光谱是连续谱,波长覆盖范围理论上可从0直至∞, 一般的热辐射主要靠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和红外线传播。可以 解释温室效应原理:太阳因表面温度高释放的能量主要集中 在短波辐射,能穿透玻璃温室,温室内的温度比太阳表面温 度低得多,地面辐射主要为长波辐射,不能穿过玻璃,而贮 存在温室里。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 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 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 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 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 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 技术等措施。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 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 区。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 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 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 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 循环反复。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的湖泊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分析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随后,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湖泊的水位、水质、生态结构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遥感影像以及气候模型输出结果,揭示气候变化对湖泊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过程。
本文还将对青藏高原湖泊环境的响应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评估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探讨湖泊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湖泊的响应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湖泊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湖泊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风速等多个方面。
在温度方面,青藏高原整体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过去40年中,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摄氏度。
这种增温趋势在冬季尤为明显,导致高原冬季的气温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夏季。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高原的生态系统,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青藏高原的降水总量在过去40年中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但降水分布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
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减少。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对高原的水资源、湖泊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三地理冻土问题

青藏铁路要穿越“千年冻土”区,必须攻克的难题之一是:只有设法保持该区域的冻土不受夏季高温影响,确保路基坚固、稳定.大家都知道:严寒的冬季,冻土是坚硬的,而外界气温升高时冻土会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甚至变软,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因此,如何确保冻土的状态在夏季与冬季一样,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其中的三个关键措施都只运用了简单的物理知识.一是“热棒”:被称为不用电的“冰箱”.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易.正是液态氨在“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在夏季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二是“抛石路基”,被称为天然的“空调”.在冻土区修筑路基时,其土层路基的中间,抛填了一定厚度的碎石块,碎石之间的空隙不填实,并且与外界空气相通.这样的结构具有“空调”的功能,使得冻土层的温度基本不随外界气温变化,能有效地保持冻土的稳定性.三是“遮阳板路基”,又称旱桥:被称为隔热“外衣”.遮阳板路基,是在路基的边坡上架设一层遮挡太阳的板材,能有效地减弱太阳热对路基温度的影响.热棒工作原理在可可西里地区,在铁路和公路两旁可以看到很多竖立的“铁棒”,有关技术人员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叫做“热棒”。
车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热棒是青藏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处理冻土病害、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
据了解,热棒是一种由碳素无缝钢管制成的高效热导装置,5米埋入地下,地面露出2米。
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在冬季,热管内工作介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带走管内热量;在暖季,热棒则停止工作。
独特的冷却地温的作用使热棒堪称“魔棒”。
热棒的结构大致为一个密闭空心长棒,内装有一些液氨,液氨沸点较低,在冬季土中热量使该液体蒸发,到顶部,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冷却后又液化回到下部,保持冻土冷冻状态不松软。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开学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开学地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如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A. 200mB. 235mC. 270mD. 300m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A. 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B. 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C. 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D. 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如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为()A. 3到5月B. 6到9月C. 10月到 12月D. 12月至次年2月4.下列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 完善抗洪排涝系统B. 培育推广耐涝作物C. 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D.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
图1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图2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完成5~6题。
5.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A. 蒸发B. 降水C. 水汽输送D. 径流6.据图推断获取淡水效率最高的时段是()A. 2点前后B. 6点前后C. 14点前后D. 18点前后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读图,完成7~9题。
7.如图反映的生活情景最常出现在我国的()A. 东北平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青藏高原D. 华北平原8.该生产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9.该季节出现这种生产场景的主要原因是()A. 暴雨频发,田间积水,排洪抗涝B. 雨季未到,麦苗返青,需水量大C. 入冬前浇灌,利于麦苗顺利过冬D. 利用土地空闲期间修建水利设施吉尔吉斯斯坦水能蕴藏量丰富,是中亚五国唯一的水电净出口国。
青藏高原东北部15万年来的多年冻土演化

青藏高原东北部15万年来的多年冻土演化①潘保田 陈发虎(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730000) 摘 要 青藏高原东北部最近15万年中至少存在4次多年冻土强烈扩展时期。
第一次发生在140ka BP 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各地广泛发育冰楔;第二次发生在末次冰期早期(80~53ka BP ),若尔盖盆地发育融冻扰曲;第三次发生在27~23ka BP ,高原东北缘出现冰楔;第四次发生在21~10ka BP ,巴颜喀拉山以南地区和若尔盖盆地发育冰楔,黄河源、共和及青海湖周围出现原生砂楔。
不考虑构造上升,上述冻土扩展时期多年冻土带下界高度较现代低1700~1800m 。
关键词 冻土演化 冰楔假型 原生砂楔 青藏高原东北部多年冻土地区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重要场所,探讨多年冻土的形成演化和演变趋势是合理利用多年冻土地区自然资源的基础。
作为冰冻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冻土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映也十分敏感。
因此探讨多年冻土的演化历史及通过古多年冻土现象恢复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一直是冻土学重要的研究领域。
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西部高山高原多年冻土带的一部分,随着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的隆起,这里的多年冻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自80年代初以来,张维信等(1981)、徐叔鹰等(1984,1990)、潘保田等(1989,1992)、王绍令(1989)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段探讨了这一地区冻土的发展过程。
最近几年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以下主要讨论该地区最近15万年以来的多年冻土演化。
1 古多年冻土遗迹1.1 倒数第二次冰期多年冻土遗迹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多年冻土遗迹主要是冰楔假型(Ice -wedge Casts )和融冻扰曲,在青藏高原各主要盆地和山地中均可见到(图1),其最南在玛多县花石峡,最北是青海湖东北侧的日月山,最低海拔是共和盆地的河卡,海拔3300m 左右。
在盆地中冰楔假型主要发育在山麓洪积台地的砂砾石层或基岩风化壳中,在山地上则多发育在冰碛物、第19卷 第2期1997年冰 川 冻 土JOURNAL OF G LACIOLO GY AND GEOCR Y OLO GY Vol 119 No 121997①本文于1996年4月11日收到;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471012)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教育测量与评价

1、阐述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观的概念及类型并阐明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三者的关系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对于主体的效用。
按照教育与主体关系的不同划分,教育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来说,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称为教育的内在价值,从教育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来说,教育对社会需要的符合和满足称为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教育符合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以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个体(个体或社会)对教育价值关系的概括性认识。
或者说,是主体对各种各样的教育价值孰重孰轻所做的认识与排序。
教育价值观的类型:本体价值观:个体本位工具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标准,通过系统收集有关信息,对教育活动诸因素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
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三者的关系(仅做参考)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就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满足主体的需要和效用关系,教育价值观即“从价值的角度看教育”。
教育作为一个有意识的活动,其必然体现施教者的价值意识,也即施教者对教育的价值期望。
所以教育价值并不仅是一个事实系列,而更是一个认识系列。
教育价值作为关系范畴是客观的,但教育价值取向作为认识范畴不是绝对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和变化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主体的不同,对教育价值实现的期待也是不同的,教育过程实际上存在着四个主体及其教育形式:政府作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受教育者的相关人(父母)作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受教育的个体(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泛化主体———社会意识作为主体的社会教育,这四个主体的教育价值观构成了左右教育价值客观存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学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的程度是不同主体教育价值观相互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不同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同质并合拍时,学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就会顺畅,否则,学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必然会遭遇“观念阻滞”而实现困难。
高考真题2015年地理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图1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D】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B】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C】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4~6题。
图24.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A】A.位置B.经济C.地形D.人口5.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D】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6.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C】A.66.5°N B.60°N C.53°N D.40°N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2015高考陕西文综题解析

3.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 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 和程度。故C正确。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文科综合—地理 一、单选题: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
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考点:海洋环境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文科综合—地理 一、单选题: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
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考点:海洋环境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图中四地气温低 于4°C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 海水体积巨大。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故乙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 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B正确。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文科综合—地理
一、单选题: 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 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 地.据此完成4~6题. 4. 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