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乾盛世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五号字)
列举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

列举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下面将从政治稳定、封建制度改革、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
一、政治稳定康乾盛世是清朝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位皇帝在位时期,他们统治期间政治相对稳定。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嘉庆皇帝在位25年,道光皇帝在位22年。
这三位皇帝都有着强大的统治能力,他们除了加强对内政的控制,还大力加强对外战争的力度,使得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得到了保障。
二、封建制度改革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乾隆皇帝提出“治理天下,维持万世安宁”的理念,致力于加强封建制度的改革。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员选拔制度、推行考试制度、修订法律等。
这些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治理能力和政府效率,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繁荣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康乾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十分活跃。
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大幅增长,对外贸易顺差逐年增加。
同时,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科技进步康乾盛世是中国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乾隆皇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亲自参与科技项目的研究和推广。
在他的支持下,许多重要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如兵器制造、冶炼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五、文化繁荣康乾盛世是中国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
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帝们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和推广,使得文人墨客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诗词、书画、戏曲、音乐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同时,乾隆皇帝还倡导修史和文献整理工作,使得中国历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康乾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论康乾盛世之隐患[整理]
![论康乾盛世之隐患[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e2f3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d.png)
论康乾盛世之隐患——人口膨胀的成因及后果摘要:康乾盛世是清代268年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
但当时人口膨胀却成了盛世之累,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人口高速增长的成因有生产的发展,封建赋役制度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
它引起了生产力发展受到压抑,加剧了社会动乱,加剧了环境恶化的后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恶劣的影响。
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加深对当今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基本国策重要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康乾盛世;隐患;人口膨胀康乾盛世,严格地说是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庆四年(1799年),也就是说从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这一个世纪又十几年的时间。
它是清代268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
这最后的盛世已处于世界大势发生了空前巨变的大背景下,因此,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它对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这一时期的人口膨胀问题,可以说是盛世光环下的遗祸。
甚至在乾隆撒手人寰时,人口膨胀已成为他内心深处的遗憾。
本文将对康乾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以及对当今及后世产生的后果,进行简要分析。
一、康乾时期人口的高速增长及成因清代的人口再生产,在整个顺治朝和康熙朝前期约40年中,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曾一度处于萎缩状态。
康熙二十年(1682年)后,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趋于稳定,经济逐渐复苏,人口再生产也相应回升到明代的最高人丁数。
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进入康乾盛世时期,国家政局稳定,人口迅速增加。
进入18世纪以后,清人口的增长明显加快了速度。
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在册人数在我国人口统计史上首次突破1亿大关。
此后人口再生产的势头越来越猛,以平均高达20‰以上的年增长率急剧膨胀。
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相继突破了2亿和3亿。
①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从此奠定了现代中国庞大人口的基础,也使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人口问题。
康乾时期人口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统治者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推行的政治经济措施,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证。
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变革

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变革清朝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伴随着一系列政治变革,为清朝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康乾盛世的政治变革,分别是军事制度改革、地方行政改革以及经济政策调整。
首先,康乾盛世的政治变革之一是军事制度的改革。
为了加强清朝的国防力量,雍正皇帝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他建立了军机处,用以管理军事事务,并将八旗兵改为正规军队,提高了军队的统一性和战斗力。
同时,清朝还加强了军事教育,开设了军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将领。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清朝的军队在康乾盛世达到了一个高峰,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康乾盛世的政治变革还包括地方行政的改革。
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都非常注重地方行政的改革和管理。
他们任用能干的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并且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上的改革。
他们建立了三司衙门,实行了三司衙门清查制度,以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时,他们还加大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规范和高效。
这些改革使得清朝的地方行政更加稳定有序,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康乾盛世的政治变革还包括经济政策的调整。
在康乾时期,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康熙皇帝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推行浇灌水利、提高灌溉渠道,改良农具等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增加,为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保障。
雍正皇帝则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鼓励民间创业和工商业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促进了清朝的经济繁荣。
乾隆皇帝则推行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减轻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负担,为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康乾盛世的政治变革在军事制度、地方行政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这些改革措施为清朝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虽然这个时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康乾盛世仍然被后人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从康乾盛世看清朝的全盛与危机

从康乾盛世看清朝的全盛与危机清朝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时期是清朝政治、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
这段历史既是清朝全盛时期的象征,也暗藏着种种危机和问题。
康乾盛世:清朝的全盛时期康乾盛世,即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被誉为清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清朝政权强大,国力雄厚,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对外扩张,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控制,国际贸易繁荣发展。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外关系的稳定,使清朝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危机与问题的苗头然而,在康乾盛世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清朝的诸多问题和危机。
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了社会结构僵化,官僚体系腐败,赋税重压百姓,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频发,民族关系紧张,对外侵略频繁,清朝的经济也逐渐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的积累和爆发,最终成为清朝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康乾盛世的启示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既展现了其政治强大和文化繁荣的一面,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
这一时期的历史,给我们启示:一个帝国的兴盛与衰落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
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康乾盛世,作为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既有全盛的辉煌,也有危机的苗头。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朝的兴衰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的全盛与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在当下深入思考。
希望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朝历史的发展脉络,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清朝历史的辉煌与危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我们的未来之路指明了方向。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的危机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的危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被誉为“康乾盛世”,这一时期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繁荣。
然而,与此同时,清朝封建社会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
本文将就清朝的康乾盛世和封建社会的危机展开探讨。
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英明治理。
康熙统治期间,他采取“皇帝道德建功法”和“康熙皇帝博物院”的措施,加强封建思想的传播,巩固了皇权的合法性。
雍正继位后,他大力反腐倡廉,整顿官场,加强中央集权,使得政府运行更加高效。
乾隆时期,皇帝以隆重的太平盛典来庆祝朝廷的繁荣和伟大,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和威望。
清朝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主要得益于农业、商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开展。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期间,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兴修水利,加强农田的治理,进一步改善了农田生产的条件。
商业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商人投资经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商人的权益。
外贸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清朝与西方诸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朝康乾盛世中也存在着封建社会面临的危机和问题。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上的贵族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土地资源和财富,底层农民和工人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土地兼并和无偿赋税等问题使得农民生活濒临崩溃,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封建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婚姻家族制度束缚,女性地位低下,不能自主选择婚姻对象。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给清朝封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
与此同时,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上也存在着封建礼教的困扰。
封建礼教主张男尊女卑、尊老爱幼,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清朝的妇女地位低下,不能自主选择婚姻对象,教育机会也受到严重限制。
这种保守的思想束缚了社会的发展,使得康乾盛世的政治形势虽然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封建社会的危机。
评价康乾盛世

评价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长而富有繁荣的时期,从康熙朝开始一直到乾隆朝。
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中国带来了一段相对的和平时期,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康乾盛世期间,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商业贸易繁荣,工艺品制造精湛,这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同时,康乾盛世也见证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和科技发展,如四库全书的编纂,徽派绘画的兴起等。
然而,康乾盛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制度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局限性等,这些问题最终也对中国的后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体来说,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时期,但也有一些复杂的因素需要权衡。
清末的康乾盛世与后期的国力衰落

清末的康乾盛世与后期的国力衰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康乾时期经历了一段相对繁荣的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国力逐渐衰落,这一历史转变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乾时期,清朝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的统治使得清朝的国土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和巩固,中国的疆域达到了最大。
同时,清朝开创了跨越两个世纪的长治久安之局面,一方面通过改革和巩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推动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在经济方面,康乾时期是清朝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取得了相当成就。
文化上,清朝皇帝推崇文人,进行了多次文化改革,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然而,康乾盛世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的繁荣只是相对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国力逐渐衰落。
这一衰落可以追溯到乾隆后期。
18世纪末,国家在战争、经济、人口和政治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陷入一系列战争之中,譬如与英国发生的鸦片战争,清朝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经济上,由于近代科技革命的冲击,清朝的传统产业和交通运输方式逐渐落后,与西方列强相比越来越处于劣势。
人口方面,清朝人口的增长过快,导致农业基础无法承载,社会矛盾不断升级。
政治上,清朝的统治者开始出现腐败和苟安的倾向,对政府不满的情绪在民间不断蔓延。
清朝国力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制度弊端、内外交困和思想文化落后等问题。
清朝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导致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国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和压迫,使得清朝逐渐陷入了危机之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国力;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忽视了现实的变革和创新,导致思想和科技的滞后。
清朝国力衰落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强盛并不是永恒的,国家力量的保持和提升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对康乾盛世的再认识

对康乾盛世的再认识众所周知,康乾盛世是清政府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巅峰。
然而,在这辉煌的景象背后却有着潜在的巨大危机。
一.经济在康乾盛世时期,虽然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粮食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也数一数二,但总归是农业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一种经济形式。
当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现象,可是这种新的生产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牢牢地将农民固定在贫瘠的土地上,无疑等于扼杀了任何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使得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
这种自然经济结构由于其狭小的生产规模、简单的性别分工、落后的生产技术、较低的生产效率,所以经济结构十分脆弱,经不起一丁点风吹草动,具有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
这也使得社会经济极易走向崩溃。
而欧洲当时工业革命爆发,已经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由手工生产转为了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其生产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其“按时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的推广也极大的促进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适应为西方在以后的短短几十年赶超中国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当时中国的科举制早已名存实亡,它已不再是靠能力选拔官员的一个制度,改而实行“八股取士”。
这只是为封建王权培养的一批走狗。
在社会上又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
西方这时候进行的工业革命给社会也带来了许多变化,他们在民主思想的熏染下,民风开放,科技以飞快的速度发展。
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教育的普及,使其人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拥有了更加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三.政治康乾盛世看似应当是一个政治开放的时期,其实不然。
相反的,它还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发展到巅峰的时代,像军机处的设立就是皇权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乾盛世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摘要:“康乾盛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盛世”。
本文对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其政治上日益狭隘和倒退,先进生产力受到打压和抑制;官僚机构腐化堕落,吏治腐败愈演愈烈;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行闭关锁国,官员、士大夫在精神上萎靡消沉,庸碌无为,政治制度日趋平庸腐朽。
关键词:康乾盛世政治弊端吏治腐败闭关锁国“康乾盛世”是清王朝前期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兴盛的一个时期。
一方面,这一时期清王朝的统治处于一种建国初期的上升和强力时期。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
手工业来生产规模扩大,分工进一步精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疆域空前扩大。
另一方面来看,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均已落后于西方,封建制度已如落山之日盛世下的清王朝已是弊端日现积重难返。
清政府为了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一度强势的资本主义萌芽终被呃杀;与此同时大兴文字狱,残害仕人,钳制思想,禁锢文化,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封闭、沉闷、昏暗、颓败的时代。
而与此同时,欧洲已发生工业革命走生了资本主义的强盛道路。
但清王朝统治者并没有足够的眼光和远见来超越封建社会衰败的进程引导中国走向革新、开放、富民、强国的道路。
“康乾盛世”时期,其政治制度的弊端已显露无遗。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政治上日益狭隘和倒退,先进生产力受到打压和抑制。
清政府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清承明制”。
清代对大臣的管制十分严格,由于前期皇帝多勤政,又推崇乾纲独断,导致内阁、军机处形同虚设,常常是“跪受笔录”。
在地方上,清政府设立严密的监察体系和措施,如御史制度和密折制度,严格控制地方权力,统治制度陷于空前僵硬。
清王朝对处于萌芽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在经济上实行高额征税,低价收购,无偿摊派;在政治上或则限制其开设,或则控制其流通,或则严格约束工人,或则指定特许的商人,对工商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挠。
康乾时期国际环境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在西方世界,产业革命爆发,启蒙运动风行,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欧洲列强凭借自己强大的综合力量,力图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地位正日渐衰落。
尽管康熙、乾隆对外国的天文、数学、医学、军事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这些可以使民族和国家发展、强大的东西引导进来。
自唐宋以来,中国政治哲学不断丰富发展。
宋明时期已出现了重构政治哲学的逻辑要求,对汉唐以来的思想哲学进行了消解并在孕育新的文明高度。
明末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江南士人着力发展一种更为顺应资本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
然而正在中华文明凤凰涅槃之时,满清入主中原,落后的统治阶级根本无力理解和实践这新产生的思想,反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八股取士等制度。
回归已被汉族士人扬弃的汉唐儒学无异于刻舟求剑。
当西方列强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民主政体的时候,康乾盛世的中国却在一步步收紧专制制度,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高度。
这种体制更加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
官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贿赂行私层出不穷,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严重阻滞了中国由的变革之路,不知不觉中华民族已濒于西方列强宰割的绝境。
二、民族歧视下的官僚制度,有大批无德无能的满蒙官僚长期窃居军政高位,严重影响国家机器的良性运作。
清代皇帝的满洲人同部族始终是皇权的解决拥护者,国家仿佛是八旗部族的私人政权。
在中央机构中,真正权力掌握在满人手中,其他下属要害部门,亦大抵如此。
虽然在中央机构中实行“满汉复职制度”,如在内阁,规定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满汉皆用;在六部,规定尚书满汉各一员,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但满族官员处于掌实权的核心地位,决定权却往往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都是满洲贵族。
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清一色的全部是满洲贵族所组成据统计,从顺治三年到光绪二十年,内阁和六部的官员中,旗人任职的约占四百名,而汉人任职的只有一百六十余名。
地方上,总督和巡抚一般多用满人和汉军旗人。
康熙时,一般汉人任督抚不到四分之一。
乾隆时,巡抚满汉各半,而总督仍多用满人。
满族统治者贪贿成性,官场上形成朋比徇私、容隐欺蒙的腐败风气。
官员“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大官僚唯知贪恋禄位,墨守陈规,不以国事为重,下属则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或者缄默以取容。
致使百务废弛、财政亏缺、吏治败坏、案牍山积。
削弱了统治能力,使清朝统治走向下坡。
民族歧视和八旗子弟的渐趋萎靡颓废,官僚阶层奴性大增,使得国家治理出现重大危机。
马戛尔尼曾说,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三、官僚机构腐化堕落,吏治腐败愈演愈烈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官僚机构的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奢靡之风遍及上下。
皇帝、王公贵族、官吏和其他统治阶级的奢靡无度。
肆意侵吞和挥霍人民创造的财富完全。
康熙三十九年十月皇太后六十寿辰, 仅王公贵族、各级官吏“进献礼物”一项, 见诸记载的就有:“佛三尊, 御制万寿无疆赋围屏一架, 御制万寿如意太平花一支, 御制龟鹤龄花一对, 珊瑚进贡一千四百四十份”,其它物品大小不计胜数。
雍正除大修圆明园外还完成了二十八处重要建筑群落的兴建,除滥用国库内府的银两之外, 自己还保留“雍邸藩库”。
乾隆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五十大寿,仅赏赐一项, 开销白银就达一千零一十八万多两, 缎布七万匹。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除了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成员外, 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的生活也很奢侈,尤其以满族亲贵最为突出。
清朝的俸禄制度, 存在重大缺陷。
有的学者曾把清代与唐、明两代的官俸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 清朝官吏的俸禄实在太低,甚至无法维持官员本人及家属的生活。
一个七品知县岁俸银仅四十五两, 即使是巡抚、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 每年俸银也不过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两, 不够大富人家一餐之费。
据研究,清前期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家庭正常用度, 是他们官俸的三千三百多倍, 一方面奢侈之风盛行,一方面是俸禄还不足以维持家计, 在这种情况下, 大小官吏便想方设法贪污纳贿, 巧立名目层层搜刮。
康熙时代通过宣传理学说教提高官员的道德素质,对一些腐败的官员的处罚较轻,导致康熙末年腐败成风。
雍正时期一方面加严惩贪官污吏绝不留情,另一方面采取“火耗归公”和“养廉银”措施以减少腐败。
但即使在表面的高压下,由贪污腐败导致的事件依然层出不穷。
到乾隆中叶以后,局势更加混乱,官僚队伍的腐败一发不可收拾,“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尽管乾隆有时也厉行惩处,诛杀不少贪官,但收效甚微。
政治制度上,更加专制,官场腐败愈演愈烈,中国的制度已经脱离了世界先进行列。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专制制度从此消灭,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逐渐确立;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美国独立,实行三权分立。
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开始全面转型。
四、逆历史潮流而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力亏空,民生凋敝清初的海禁从多尔衮时期就开始,使中国从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国家褪变变成了一个夜郎自大的内陆国家。
沿海迁界的过程与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屠杀和掠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海令》,强制闽、广、苏、浙四省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焚毁沿海城池房屋,凡越界者立斩。
清初为了截断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东宁国部的联系,禁止人民出海贸易,特别是与西方各国的海上贸易。
康熙时期禁海令持续了一百二十多年,规定严格,处罚畸重,如马匹、军器、粮食、生铁、书籍、生丝均不得出口,制造商船、渔船均须官府发给执照。
如果将船只雇给他人运输番货,船主发近边充军。
如私造海船夹带违禁货物出海私自交易,正犯处斩。
如果将海船卖给外国,造船者、卖船者均斩立决。
这些措施客观上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极大危害,结果是“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业。
”清朝还沿袭了封建王朝的天下观,将西方国家视为夷狄,着眼于怀柔远人和外夷归附,但又严加防范。
它承袭了明朝的朝贡体制,以天朝上邦自居,在康乾时期向其朝贡的国家大小有二十多个。
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而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并不自知,依然沉浸于天国王朝的美梦之中。
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并未超过明万历时期,然而其赋税收入却较明万历初期增加了许多倍。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一句话一目了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五、官员、士大夫在精神上萎靡消沉,庸碌无为,政治制度日趋平庸腐朽康乾时期统治者以君权的力量收拾和整肃朝野士人的思想, 制造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于是诸儒结舌, 噤若寒蝉, 惟恐因文字和思想致罪, 志节之士荡然无存。
政治禁止革新, 直接导致国家的停滞和士气的萎靡不振,庸碌无为。
法国作家佩雷菲特在描述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书中认为, 乾隆时代的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禁止革新”, 他说:“那里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它是那么完整、精确、苛求, 以至想不服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
”在趋避危险的过程中, 朝野官员、士人与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越来越远。
用严酷的刑法来判定思想的是非, 恐惧也就取代了积极、想象和创造。
在冷酷的思想整肃下,自晚明以来中国的思想界出现的趋向自由奔放的气象也就荡然无存了。
康乾盛世的百年巨变,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参考文献][1] 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清史论丛第5 辑.北京: 中华书局, 1984.[2] 韦庆远. 清代全史.第五卷.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5]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上海:三联书店,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