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现代健康观

由中学进入大学,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年龄阶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状态应对现实压力,因而大学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在有效应对新的挑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着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总体地、长远地影响着国家大业。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增强维护心身健康的意识, 提高心身健康水平!

一、现代健康观

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那什么是健康呢?

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综合性的课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健康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无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实际上,这一传统健康观是既消极又不全面的。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方法。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深入到机体的神经细胞膜以及生物化学物质的分子水平去探究人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医学,特别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时就在宪章中向全世界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又重申了这一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及体质虚弱,而为身心健康、社会生活幸福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所演变,反映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只有当这三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定义现在已普遍被学者和民众接受。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有关健康的10个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对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精神压力;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恰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头发具有光泽而少头屑;

9、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10、肌肤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对现代健康观理解的核心在于对心身关系问题。一个人若长期患病会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敏感、多疑、恐惧等,表现出种种心理障碍;反过来。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可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躯体疾病。

对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问题的认识也是全面理解现代健康观的关键所在。人的心理一旦失常,其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最终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痛苦,给社会带来危害。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跟进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接受现代健康观,我们应具备心身统一的意识,个体受社会环境影响的意识,主动调节心理状态去适应环境的意识,遵循现代健康的内在规律维护自身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条目指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心理状态,即在智力正常的前提下,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情绪稳定,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良好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著名心理学家斯柯特以行为表现作为基础进行分析,列出10项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能力;

②自我满足的能力;③人际交往能力;④智慧能力;⑤对他人的审慎态度;⑥对社会的贡献;⑦自主性、自治的能力;⑧综合能力;⑨对待自己的态度;⑩对情绪和动机的控制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与米特尔曼(Mittleman)提出了十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③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不脱离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⑨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作适当的满足。

基于国内外多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综合归纳了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供大家参考。

(1)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智力是一个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因而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2)具有了解和接纳自我的能力

心理健康者对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能够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 能够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建立和发展自尊感, 从而充分地肯定自我,愉快而满意地接纳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发展自身潜能。

(3)对生活和工作报以热情

心理健康者珍惜生活、热爱生活,主动投身于生活和工作,并有积极的人生体验,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4)具有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心理健康者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水平处于较高状态,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谦虚谨慎而不自卑退缩,自尊自重而不狂妄自大。对于保护健康而言,情绪的调控能力和阳光空气、食物饮料、运动休息、睡眠兴奋、新陈代谢同样重要(阿维森纳,Avicenna)。

(5)具有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无自我同一性混乱,其人格的各要素(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等)协调统一,平衡发展, 在行为上与社会步调一致,在待人接物中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当遭遇外界刺激时其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不会失之偏颇。

四、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作出恰当的适应于生存和发展的反应。

社会适应不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可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对生存构成威胁。例如自杀便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典型事例。因此把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列为健康的必备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怎祥才算是良好的社会适应呢?

1.能恰当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

2.具有社会交往的能力;

3.灵活的应变能力;

4.无非适应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