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脏腑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行图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行图作者zjg99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可以做为很多疾病的分析图。
与太极一样,春夏秋冬为一个圆运动,生老病死也为一个圆运动,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等也都是一个圆运动,同样在人体也存在这么一个与自然相应的圆运动图,周而复始的运行着,维持着我们的健康。
这个圆运动以脾与胃为中心点,脾与胃,一个主升一个主降。
肝胆相随之,共同来运行水火,阴阳。
以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行。
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此圆运动的某一处失常,而使整个圆动发生障碍。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于肝,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饮食进入胃,其中营养精微物质通过肾阳的温醺,在脾的运化升清作用下,与肝的疏泄作用上归到肺,在肺中与清气结合化为赤血传到心,再通过肺的肃降功能,通调水道功能传到肾,而糟魄入膀胱。
胃主受纳,主降,糟魄物质则走肠而排出。
这是机休整个对食物的新城代过程。
也就是圆运动过程。
糖尿病的异常与这个圆运动的那些方面有关呢?第一,糖尿病消瘦快。
肌肉,脂肪组织委缩。
脾主四肢肌肉,所以与脾关系大。
脾的功能是吸收运化升清精微物质,脾功能失常后,精微物质无法运化,无法给机体利用,所以消瘦。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胰腺的分泌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所以根本原因是胰腺的问题。
而在中医里面,《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中医大辞典》谓:“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又说:“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
”清·叶霖在《难经正义·四十二难》中说“散膏”,“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3]叶氏明确提出“散膏”即“胰腺”。
山雷先生亦认可叶氏之说,其在《难经汇注笺正·卷中·四十二难》说:“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中医经络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气血足,百病除”。
只有气血充足,才更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人体的脏腑才能得到很好的濡养而使功能强健起来,气血、经络、脏腑三者实现了互相之间的动态平衡,才是人体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态。
达到了这样一个健康状态的人,就有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强大的免疫体系,既能够及时清理内部的各种毒素,又足以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
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就破坏了三者的动态平衡或者说造成了严重失衡,因此而形成内部环境的一团混乱和千疮百孔,这样的人可想而知,既没有力量及时清理内部的毒素,更缺乏抵御外来致病因子侵袭的能力,因而,也就成了致病的根本原因。
1. 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2.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3.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4.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5.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6.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口干舌燥,身体消瘦。
7.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8.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9.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10.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11.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气血在十二脏腑及其所属经脉中的流动路径与方式

气血在十二脏腑及其所属经脉中的流动路径与方式付文军【摘要】血液的流动方向可以逆转吗?在特定时间,人体内有十一支经脉中气血的流动方向可以自动逆转.在生命状态下,血液可以停止流动吗?在三焦经的气血旺盛期,人体内所有经脉中气血都会停止流动.这些气血现象确确实实存在于人体,这些气血现象的相关生理参数可以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以及其它多种实验方法验证.经脉中气血流动方向发生逆转和气血停止流动现象的发现是中医经络客观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气血在十二脏腑及其所属身体左右两侧经脉中循行的详细路径的阐释丰富了《黄帝内经》的气血理论.凭借上述新发现,可以为针灸治疗、脏腑疾病治疗的药物精准投放以及科学睡眠改善亚健康状态等现实问题提供详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期刊名称】《办公自动化(办公设备与耗材)》【年(卷),期】2016(021)019【总页数】4页(P8-10,56)【关键词】流出口;注入口;气闸;气血流动方向;气血旺盛期;气血盛衰转化期;气血衰弱期;点跳动【作者】付文军【作者单位】北京智汇山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3;R224The phase from vigorous to feeble of qixueFeeble period of QixueDot-jumping中医记载的人体主要经脉中气血的流动方向一直是针刺、热灸和推拿等治疗方法的依据,力争恢复、确保气血的顺畅流动是上述治疗措施的目标,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可以说,人体经脉中气血流通规律的正确认知决定着中医针灸事业的未来前景。
十二脏腑与所属十二经脉间的依存关系以及气血流向等问题又是什么情况呢?新的实验发现:三焦的气血旺盛期人体所有经脉的气血都停止了流动;而三焦经以外十一经脉的气血旺盛期,则都有一侧经脉的气血会出现流动方向逆转现象。
上述迥异于血液的气血流动现象,为解开经络和气血的实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仪器验证的方法检测左右两侧经脉的气血流动方向的方法:(1)将能够感生微弱电流的两个仪表分别放在左右两侧经脉线上,观察电流指针的变化方向。
脏腑学说与气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1

脏腑功能
概说
五脏功能 六腑功能
概说
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六腑提要
一、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隐藏,内脏 象:征象,形象。 藏象学说: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 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津液为媒介,以五行学说为 间架结构的一个整体。将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及情感活动分归五脏而总统于心。
肾
(水-阴)
4、功能结构:
阳
消长平衡
脏
心 肺 脾 肝 肾
阴 脏气-----脏血-----脏阴-----脏阳 心气 肺气 脾气 肝气 肾气 心血 肺血 脾血 肝血 肾精 心阴 肺阴 脾阴 肝阴 肾阴 心阳 肺阳 脾阳 肝阳 肾阳
功能结构
功能系统
5、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志 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
1气血关系2呼吸与血行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运行血液神志脾为生气之源上输谷气肺为主气之枢吸入清气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肺主气调节全身之气在肺相合化生宗气全身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调节气血运行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母子关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约藏泄互用肾先天生后天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脾后天养先天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一心与小肠心心主血心火下降于小肠小肠化物心小肠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二肺与大肠呼吸正常肺大肠气机调畅大肠大肠传导传导排便正常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脾性恶湿脾喜燥则阳健而能运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五肾与膀胱肾肾为水脏气化津液下输膀胱肾膀胱开合有度膀胱膀胱为水腑储存排泄尿液消化功能疏泄胆汁帮助消化精神情志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案例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案例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典型案例。
1. 案例一
李女士,45岁,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
近期经常感到头晕目眩、口干舌燥、心烦易怒。
经检查发现她的肝功不佳,睡眠质量也很差。
中医诊断为肝阴亏虚,肝血不足,治疗方案为滋补肝阴,活血化瘀,调节生活作息。
2. 案例二
张先生,30岁,平时工作繁忙,常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
最近常常感到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经检查发现他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诊断为脾虚气滞,治疗方案为调和脾胃,益气健脾,改善饮食习惯。
3. 案例三
王先生,50岁,平时工作压力大,长期吸烟和饮酒。
近期出现了气短、胸闷、乏力、咳嗽等症状。
经检查发现他的肺功能下降,气血不足。
中医诊断为肺气虚,治疗方案为滋补肺气,清热化痰,戒烟限酒。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和外界环境影响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预防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发生。
- 1 -。
十二时辰人体气血流注脏腑经络次序表

13:00—15:00未时小肠手太阳
15:00—17:00申时膀胱足太阳
17:00—19:00酉时肾足少阴
19:00—21:00戌时心包手厥阴
21:00—23:00亥时三焦手少阳
时辰
时间
腑脏十二经脉
旺时
衰时
寅
3~5
手太阴经肺
寅
申
卯
6~7
手阳明经大肠
卯
酉
辰
7~9
足阳明经胃
十二时辰人体气血流注脏腑经络次序表
发表者:邓宏7696人已访问
十二时辰人体气血流注脏腑经络次序表
时间时辰脏腑经脉备注
23:00—1:00子时胆足少阳兴奋
1:00—3:00丑时肝足厥阴
3:00—5:00寅时肺手太阴
5:00—7:00卯时大肠手阳明
7:00—9:00辰时胃足阳明
9:00—11:00已时脾足太阴
辰
戌
巳
9~11
足太阴经脾
巳
亥
午
11~13
手少阴经心
午
子
未
13~15手ຫໍສະໝຸດ 阳经小肠未丑申
15~17
足太阳经膀胱
申
寅
酉
17~19
足少阴经肾
酉
卯
戍
19~21
手厥阴经心包
戌
辰
亥
21~23
手少阳经三焦
亥
巳
子
23~1
足少阳经胆
子
午
丑
1~3
足厥阴经肝
丑
未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与脏腑

CHAPTER 04
中医治病原理
调气活血
调气
调节人体气机,使气机通畅,气 行则血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
活血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使 血液流通,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
综合调理
调气活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通过调节人体气机和血液 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理脏腑
01
02
03
调理肝腑
通过调节肝脏功能,达到 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的目的。
调理脾胃
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达到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调 理气血的目的。
调理肾脏
通过调节肾脏功能,达到 补肾益精、强身健体的目 的。
综合调理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和综合调理, 通过对人体气血和脏腑的综合调理,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都可 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互影响
气和血之间相互影响,气可以生血、 行血、摄血,血可以载气、化气。
CHAPTER 02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
五脏的概念与功能
肝
主疏泄,主藏血,主要功能是 调节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和贮 藏血液。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 要功能是呼吸、调节气机、宣 发和肃降。
心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 之大主,主要功能是血脉运行 和统领全身脏腑生理活动。
CHAPTER 03
气血与脏腑的关系
气血对脏腑的影响
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盈,则脏腑功能正常发挥;气血不足或瘀滞,则脏腑功能减弱或失调。
气血的流动与分布影响脏腑功能
气血在体内的流动和分布对脏腑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如气血不足可能导致心悸 、气短等症状。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案例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案例
小明,男,24岁,因感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喉咙痛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四诊合参,诊断为病属风寒袭表,伤及肺胃,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根据病情,中医医师开具了风寒解表汤加减,以解表散寒、宣肺化痰、调和气血、调理脏腑阴阳为治疗目的。
治疗期间,小明按时服药,同时注意保暖、饮食清淡、适当休息,症状逐渐缓解。
治疗结束后,中医医师开具了调理方,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小明定期复诊,病情稳定。
该案例说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中医常见的病理状态,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药和中医调理方法,全方位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 型。
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 中医临症所称之气
多数指脏腑机能的障碍,或消化不良等 产生的气体。
血液的作用
▪ 《内经》指出“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 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 血液营养全身,“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 “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 Nhomakorabea血、养血、
引血 ▪ 血液得寒则凝滞,得热则妄行。
中医脏象理论
脏象理论即中医学的“生理学”,主要包括经 络与脏腑等理论。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 腑组织器官的一个系统,它作为人体的一种组织结 构,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络理论是研究经络 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
对中药而言,经络的意义在于形成了“归经” 理论。用以指导临床组方遣药。
㈠心
心居于上焦,坐于纵膈之上,两肺之间 而偏左。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 的特殊职能,称“君主之官”。其经脉为手 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五行属 火,主时于夏;其在体为脉,在志为喜,在 液为汗,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其华在面。 病理特征为火热。其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人体的血液依靠心气的 推动而在血脉中流行,输送至全身,心脏、血和脉 管构成全身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 节的异常,就会导致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障碍。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由心所主持。
3.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舌是心的外候,主司味觉 和表达语言。这与心经之别络于舌本、心主神明、 心的气血充盛与否直接相关。舌红、舌紫、舌淡、 舌卷、舌强等,反映了心主血脉、主神明的功能状 态。
1. 肝 主 藏 血 —— 肝 有 贮 藏 和 调 节 血 液 的 功 能 , 故 有
“肝主血海”之说。肝不藏血,则血溢于脉外,可 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
2.肝主筋——全身筋腱及关节运动功能,须赖肝的精 气滋养,故有“罢极之本”之称。肝气衰则筋不能 动,肝风内动则抽搐震颤。
3.肝主疏泄——肝能助脾胃消食运化。其气升发,能 舒畅气机。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不思饮食。女 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亦与肝气疏泄有关系。
气虚:由于气摄入不足,或消耗太多, 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
气虚的原因: 1先天禀赋不足; 2消化吸收障碍,致气的生成不足; 3疲劳过度,消耗性疾病,造成耗气太多。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气虚的表现: 1怕冷,体温偏低,易感冒,疲倦乏力,
动易气急; 2脏腑功能减退。 脾胃气虚 肺气虚 肾气虚
4.肝主谋虑——与精神活动有关,肝病多急躁善怒, 急躁善怒则谋虑不周。
5.开窍于目 ——眼睛功用正常与否,与肝的精气盛衰 密切相关,故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 至额,与督脉会于巅。肝火上炎,可见两目肿赤; 肝虚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
6.肝液为泪——泪出于目,肝主目,泪为肝液所化, 主滋润目睛而瞬动,故称“泪为肝之液”。
7.肝志为怒——肝为将军之官,其气刚强,不 平则鸣,郁勃而怒,有助于肝气疏泄;怒而 失制,气血上逆,则可发为吐血、厥逆、中 风等病。
㈢脾
脾位居中焦,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 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分主四时(一 说主长夏)。具有宣发与肃降、升清降浊的 生理特性;其在体合肉,在志为思,在液为 涎,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病理特征为湿。 其主要功能: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 还有精神活动,故有“精气”。即气中的 精粹部分所化生。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 心志为喜——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的和畅;喜乐 过度则心气涣散,耗伤心神,故有“喜伤心”之说。
5. 心液为汗——“汗为心之液”,言其由阳气蒸腾津 液,经玄府而排出体外;而津液与心血同源,所以 有“夺血者无汗”之说。
㈡肝
肝位于腹部,右胁之内,横膈之下,胆附于肝, 旧称“将军之官”。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 阳胆经相表里,经脉布于两胁。五行配属为木,主 时于春。其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喜畅达而恶抑 郁;其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窍为目, 在味为酸。病理特征为风。其主要生理功能:
治疗:补气,辩证论治,选不同的方药。
▪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
升麻、柴胡、姜、枣。 为提升主方,用于中气下陷,或气虚不
能摄血。
▪ 七气汤 厚朴、半夏、茯苓、紫苏、姜、枣。 为行气主方,用于气分郁滞,胸满喘促。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 ▪ 血为气之母 ▪ 气属无形,血属有形 ▪ 血主濡之,气主煦之 ▪ 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畅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为营血 化生之源,人体营养皆赖此得以补给,故称脾为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 变化出焉。”
2.脾主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循行于 经脉,不使血溢于脉外。因脾虚而致出血者多归咎 于脾虚。
3.脾主四肢肌肉——指因脾胃的正常运化而使四肢肌 肉得以濡养,并能正常活动。脾气虚弱,则见四肢 消瘦,痿废不用,或浮肿;脾受湿困,则见四肢倦 怠。
精气学说
中医学气的定义
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肉眼看不到的精微物 质。
推动脏腑活动,促进生长发育; 气的作用 推动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防止津液、血等精微物质无故流失; 抵御外来邪气的侵犯; 产生热量,维持正常体温,温暖脏腑; 通过气的运动,产生机体的各种变化。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