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图及原理

人体经络图及原理
人体经络图及原理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络学说):

人体内的经络多不胜数,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十二经脉,亦称正经,乃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分布、循行和交接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经络之间有相互表里配合的关系等。奇经八脉,则不具备上述特点而“别道奇行”,起到统一、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通常合称为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人们练功,内力正是通过这些经络而运转的,只是不同的内功所使用的经络也有所不同,而所谓的奇门内功大多是走奇经八脉。但奇经八脉各有特色,而且很难控制,一不小心便易走火入魔,这也是为什么高深的内功比较难练的主要原因。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其中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二)奇经八脉

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因积肥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全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三)、经穴奇穴

经络庞大的整体系统,相互之间联系在一起,在经络轨道上形成众多不同方位的“站点”,给治疗提供了出入门户。每一个“站点”称之为穴位,有经穴、奇穴、阿是穴和全息穴四大类之分。经穴者,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督、任二脉的腧穴,称之为十二经穴。奇穴则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因其有奇效,称之为奇穴。阿是穴并无固定部位的穴位,以痛处为穴。

1、十四经共有:任脉24,督脉28,足厥阴肝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足少阳胆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手少阳三焦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手厥阴心包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足少阴肾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足太阳膀胱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手太阳小肠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手少阴心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足阳明胃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手阳明大肠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手太阴肺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361穴位,770处。

2、经外奇穴:未列入十四经的概称经外奇穴。56穴位,176处。

3、阿是穴: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因其不问孔穴没有固定的部位,《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义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没有固定部位,随病变部位或压痛点而定的穴位称为阿是穴。

4、全息穴:人体各个独立节段,都包含一组与人体全息对应的穴位群,它包含着全部整体各个部位的病理生理信息,能真实反映出整体的全部特征,也称为全息胚,如耳、鼻、手、足和头上穴位称为全息穴。熟悉经穴是第一步,然后是奇穴,接着是全息穴,最后能根据身体状况确定阿是穴才能算是了解穴位,因此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门其他医学学科。

上述穴位在功能作用上各有所长,如经穴镇痛,耳全息穴调节内分泌,手全息穴保健,脚全息穴消炎、抗癌等。操作上也各有优点,如经穴定位容易,手全息穴按摩方便,耳全息穴压丸,脚全息穴反映敏感等。各人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

喜来健全息经络温热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为指导,选择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方式方法,对病变脏腑相关的部位进行防病治病的非药物疗法。新兴的喜来健纯自然理疗法用微循环理论解决了人们的单纯的治疗作用扩展到防病保健作用及诊断作用,并提高了疗效。同时根据中医阴阳气血、脏腑平衡理论,针对个体差异制定理疗方案,选择按摩指压部位,采用自动和手动方法,按摩指压和热疗热灸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有关的经穴和全息穴区,以内养外,表里同调,标本兼治,达到消斑除痘、润泽肌肤、延缓衰老,健康与美容兼得之效。其独特的作用,可以将潜伏的疾病早期发现,提前治疗,消除隐患。由于操作简便,快捷舒适,效果显著,无副作用,该法既是美容从业人员学习、运用中医美容技法的捷径,也是家庭美容保健的方法。

生物全息学理论:在自然界中每一个小的局部都有包含它在内的整体的全部信息。如地球有太阳系的全部信息,太阳系有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生物体也一样,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有整个人体的信息。耳、鼻、手、足和头都是这样的局部,他们都是全身的缩影。足部是个理

想的全息器官,理由是:(1)它有各层组织,还有骨骼支架。(2)它处于远离心脏末端,距离大脑也最远,在信息传导上有独特之处。(3)足部的体积较大,足底面积也大,每个反射区就相应的增大了,再加上肌肉肥厚对诊断和按摩都很有利。足部的每一个反射区都与其同名的器官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器官有问题在反射区可有所表现,根据反射区的变化可以判断相应器官的病痛。如足部的心脏反射区苍白凹陷,揭示心脏缺血或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子宫反射区触之有颗粒,结节、有凸出物揭示有子宫肌瘤等问题,这是足部诊断的依据。

喜来健全息经络温热疗法是以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的方法,对人体各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诊病、防病、治病,称为全息经络温热疗法。全息经络温热疗法广泛适用于头、面、耳、手、足、四肢、背部脊椎对应区等人体各全息胚及各脏腑器官体表投影区,具有舒适、简便、治疗部位灵活多样的特点,特别适合身体虚弱的患者。因按摩指压部位多在头、手足等部位进行,治疗时可不必脱衣服,使温热疗法治疗更简便易行。提高机体对理疗的敏感性,以增强疗效。

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

喜来健

全息经络温热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其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按摩、热疗、热灸(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二) 治疗作用

1.活血祛瘀

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2.调整阴阳

按摩热灸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3.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4.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全息经络温热疗法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用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5.排除毒素

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过程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6.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现代医学认为,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按摩、热疗、指压、和热灸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具有消炎的作用。自我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一)人机合一

1.舌轻顶上颚,闭嘴用鼻吸鼻呼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呼吸,以此理顺自己的气息,同时要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打开舌下金津和玉液穴位,当口水满一口时,分三次洗涤我们的五脏六腑,直到气穴。

2.不讲话、不思过,讲话伤肺,思过伤神。意念中自己回到孩童时代,无忧无虑地来到风景秀丽的海边,沐浴着明媚阳光,阵阵海风抚慰着自己亮洁的肌肤。从而达到保健效果。

3.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时分,应回避风扇直接吹躯体部位,防止外邪入侵。

4.治疗后30分钟以内忌洗手、冲凉水澡。

5.最好饮上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在原地休息15-20分钟,同时拍打内关、三阴交穴位,收紧周身毛细血管和穴位门。雨天、下雪天尤为如此。

(二)自动和手动式相结合

自动就是40分钟疗法,手动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运用中医全息经络理论,针对经穴、奇穴、阿是穴和全息穴的各自功能进行综合治疗。综合穴位治疗可达到事倍功半效果目的,既节约了用电也节约了治疗时间。

(三)时适掌握好冬季夏季理疗温度

冬季温度一般选在60-70之间,60度以上远红外线波长在4-16um最容易让人体吸收;夏季温度一般选在30-60之间,温度太高容易灼伤人体体表,有可能或是有条件的话尽可能让肌肤与理疗头全方位接触。

(四)正确诊疗姿势

姿势无外乎仰卧、俯卧、坐式。俯卧式主要是疏通人体阴经任脉,关键是疏通神阙至中极近10来个穴位,达到治疗肠胃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全息经络温热疗法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适用的,但有以下情况的人不宜使用:

1.皮肤高度过敏,或患皮肤病、传染性以及肿瘤病患者;

2.骨质疏松病患者;

3.急性病患者和新创伤(含手术一年内)病患者;

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病患者;

5.心脏病、高血压和低血压病患者;

6.孕妇;月经期内妇女;

7.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

8.久病年老、极度虚弱、消瘦、高龄(75岁以上)、高危(长年患哮喘、支气管)、行动不便病患者一般不与体验,一定要求的需家人陪同方可。

实用人体经络动画图

退出

目录 1,首页 2,目录 3,动画片的作用4,经脉简介 5,手太阴肺经6,手阳明大肠经7,足阳明胃经8,足太阴脾经9,手少阴心经10,手太阳小肠经 11,足太阳膀胱经 12,足少阴肾经 13,手厥阴心包经 14,手少阳三焦经 15,足少阳胆经 16,足厥阴肝经 17,督脉 18,任脉 19,冲脉 20,带脉 21,阴跷脉 22,阳跷脉 23,阴维脉 24,阳维脉 25,末页 点击名称可进入相应的页面 退出

退出这个动画片,就是想告诉大家经络在身体内的 循环路线,你每天按着这些路线敲打,所起的效果 和针灸一样,记住了…离穴不离经…每条经络敲打 完整效果就相当好,也可以用瓷勺按经络走向来 刮…刮得皮肤微红就可以…尤其是刮自已的小腿… 有的人刮完后腿觉得很轻,走路轻多了…以前腿似 灌了铅的感觉马上就没有,…如果能坚持,那结果 不是你能相象的好呢。原因就是敲打和刮拭使身体 的局部循环改善了…如果你做了全身敲打和刮拭, 那么全身的血液循环也就得到改善…身体循环得到 改善,那么每个部位都会得到新鲜血液…每个部位 就会得到恢复的机会,每个部位都会生机勃勃,那 么整个人给人的感觉也是生机勃勃阳光灿烂的。

经脉简介退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 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 络系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环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 官联成一个统一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本动画片中介绍和演示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走行和联 络情况,十二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 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 经、足厥阴肝经。其走行、交接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八条经脉的总称。它们不与脏腑直接相连属。出入于十二经脉 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功能。督脉行于背中,总督一身之 阳经,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总任一身之阴经。

教你记住人体12条经络

教你记住人体12条经络(节选自马悦凌《不生病的 智慧》) 12经络就是人体的天然药库 很多初学者都反映,中医的经络学实在太难理解了。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12条经络在人体的循环路线如图。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侧、腿的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那么这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侧的最里面。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

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阴阳平衡的理论还可以用在按摩时的手法上,如阴经的按摩最好是用补法,阳经的按摩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给各位朋友们提供比较完整的彩色经络图,可以经常对照练习学习。

针灸穴位图一 针灸穴位图

二 针灸穴位图三

人体经络图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 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 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 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 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 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 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 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 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 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 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 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 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 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 动态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转载) 2010-12-09 09:57:14| 分类:中医诊断 | 标签:穴位一侧上肢分布大肠|字号订阅 中医将十二个时辰,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能给大家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

全身经络示范图(免费)

多种疾病,可以再这里找到答案 单老师,我买了艾条和用具,正在灸。我整理了一下您博客上艾灸取穴的文章,也参照了他人的,发上来供新人看用,如有不对的,请您删除。 很多病症都要对准病灶治疗,艾灸的次序,基本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艾灸一定要灸透,这样效果才会好。 乳腺增生,艾灸取穴:选取阿是(乳f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经前症重加太冲;经后症重加太溪。还可以配合应用一些鹿角胶之类的“补气药”,可行血中之气,因而治乳疾效果最好。 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或艾条灸。癌症,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中医管各种癌症叫癥瘕,癥瘕初是“气”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症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所以根除症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导致癥瘕的发生多是: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之邪等导致致病因素,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而发生此病。 临床表现:体内结块,固定不移,同游定处。病久面暗消瘦,纳减乏力、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 治疗:扶正补虚,祛瘀排毒。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 方法:用四眼盒艾灸在腹部的神阙和关元部位行大面积艾灸,每次腹部穴位大约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用单眼艾灸盒每穴艾灸10分钟。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这样艾灸10余次后,你的机体免疫力会有一个提高,相继会带动其他症状的消失。 声带小结,可以在少商和商阳点刺放血,然后再在大椎穴点刺2-3下,拔罐放血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 便秘,可以艾灸天枢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都是胃经的穴位,对机体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泄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 虚证,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一段时间也会有疗效的。 用铺灸治疗背痛可以主一身之阳,调整人体的正气,使病邪不会在嚣张。用铺灸调动体内的元阴元阳,疏通经络。真气动力才可能增强,病情才能痊愈。背痛, 治疗:先用铺灸的方法调动一身之阳。 方法:1.先把大蒜捣碎成泥,大约要100-200克大蒜泥。 2.用一条纱布,从大椎穴铺起直到长强。然后把大蒜均匀地扑在纱布上的脊柱中,厚度约3-4mm。宽度约30mm。 3.把艾绒放在蒜泥上,然后用香火分段点燃艾绒,分段点燃。这时,烟和火都很旺盛,嘱病人一定要咬牙挺住。这个铺灸很容易成为化脓灸,如果实在坚持不下来,可以两个人一起把纱布托起。在放下,在托起。如果嫌铺灸过长,可以一段一段地铺灸,先从上到下进行。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强直性脊柱炎,对于总是背痛的人做铺灸也是很好的方法。 没有化脓灸的铺灸可以三天一次,(因为蒜泥也会导致皮肤起泡)。已经化脓灸的椎体可以10-15天一次,主要看化脓灸的部位预后情况。 没有做过铺灸的,可以先尝试在大椎到胸十二算一段,胸十二到长强算一段,这期间也可以分为三段,总之这些灸法都要看施灸者和被灸者对灸法和耐受程度。

实用的人体经脉动画片

退出 Flash图文:网络 PPS制作:辛钰明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成都

目录 1,首页 2,目录 3,动画片的作用4,经脉简介 5,手太阴肺经6,手阳明大肠经7,足阳明胃经8,足太阴脾经9,手少阴心经10,手太阳小肠经 11,足太阳膀胱经 12,足少阴肾经 13,手厥阴心包经 14,手少阳三焦经 15,足少阳胆经 16,足厥阴肝经 17,督脉 18,任脉 19,冲脉 20,带脉 21,阴跷脉 22,阳跷脉 23,阴维脉 24,阳维脉 25,末页 点击名称可进入相应的页面 退出

退出这个动画片,就是想告诉大家经络在身体内的 循环路线,你每天按着这些路线敲打,所起的效果 和针灸一样,记住了…离穴不离经…每条经络敲打 完整效果就相当好,也可以用瓷勺按经络走向来 刮…刮得皮肤微红就可以…尤其是刮自已的小腿… 有的人刮完后腿觉得很轻,走路轻多了…以前腿似 灌了铅的感觉马上就没有,…如果能坚持,那结果 不是你能相象的好呢。原因就是敲打和刮拭使身体 的局部循环改善了…如果你做了全身敲打和刮拭, 那么全身的血液循环也就得到改善…身体循环得到 改善,那么每个部位都会得到新鲜血液…每个部位 就会得到恢复的机会,每个部位都会生机勃勃,那 么整个人给人的感觉也是生机勃勃阳光灿烂的。

经脉简介退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 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 络系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环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 官联成一个统一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本动画片中介绍和演示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走行和联 络情况,十二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 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 经、足厥阴肝经。其走行、交接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八条经脉的总称。它们不与脏腑直接相连属。出入于十二经脉 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功能。督脉行于背中,总督一身之 阳经,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总任一身之阴经。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十二时辰养生和人体经络动态走向图

-------------- 中医养生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

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

人体经络穴位循环示意图

人体经络穴位循环示意图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后面附录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看图说明: 按⊙为重播 按⊙为播放 按⊙为暂停 按⊙为动画说明 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足太阳脾经循行图 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足少阴肾经循行图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足少阳胆经循行图足厥阴肝经循行图督脉循行图 任脉循行图 冲脉循行图 带脉循行图 阴跷脉循行图 阳跷脉循行图

阴维脉循行图 阳维脉循行图 附录: 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 动态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转载) 2010-12-09 09:57:14| 分类: 中医诊断 | 标签:穴位一侧上肢分布大肠|字号订阅 中医将十二个时辰,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能给大家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 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 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

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 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 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动画人体经络图

Flash图文:网络 PPS制作:辛钰明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成都

目录 1,首页 2,目录 3,动画片的作用4,经脉简介 5,手太阴肺经6,手阳明大肠经7,足阳明胃经8,足太阴脾经9,手少阴心经10,手太阳小肠经 11,足太阳膀胱经 12,足少阴肾经 13,手厥阴心包经 14,手少阳三焦经 15,足少阳胆经 16,足厥阴肝经 17,督脉 18,任脉 19,冲脉 20,带脉 21,阴跷脉 22,阳跷脉 23,阴维脉 24,阳维脉 25,末页

循环路线,你每天按着这些路线敲打,所起的效果和针灸一样,记住了…离穴不离经…每条经络敲打完整效果就相当好,也可以用瓷勺按经络走向来刮…刮得皮肤微红就可以…尤其是刮自已的小腿…有的人刮完后腿觉得很轻,走路轻多了…以前腿似灌了铅的感觉马上就没有,…如果能坚持,那结果不是你能相象的好呢。原因就是敲打和刮拭使身体的局部循环改善了…如果你做了全身敲打和刮拭,那么全身的血液循环也就得到改善…身体循环得到改善,那么每个部位都会得到新鲜血液…每个部位就会得到恢复的机会,每个部位都会生机勃勃,那么整个人给人的感觉也是生机勃勃阳光灿烂的。

经脉简介 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环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成一个统一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动画片中介绍和演示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走行和联络情况,十二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其走行、交接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经脉的总称。它们不与脏腑直接相连属。出入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功能。督脉行于背中,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总任一身之阴经。

教你记住人体条经络

教你记住人体12条经络(节选自马悦凌《不生病的智 慧》) 12经络就是人体的天然药库 很多初学者都反映,中医的经络学实在太难理解了。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12条经络在人体的循环路线如图。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那么这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阴阳平衡的理论还可以用在按摩时的手法上,如阴经的按摩最好是用补法,阳经的按摩可以用泻法。

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

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 意圣堂章意推拿 资料来源:《网络》编辑制作:《意圣堂章意推拿》 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 查穴方法: 方法一:找到相应的穴位后,直接用鼠标左键点击。 方法二:按Ctrl + F 组合键(先用左手按住Ctrl键不放手,再用右手按一下F键),在屏幕左下角调出查找窗口,在空白框中输入拟查找的穴位,例如输入“中脘”,按回车,找到该穴后,用鼠标左键点击。 看图说明:按⊙为重播按⊙为播放按⊙为暂停按⊙为动画说明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 肺经

中府穴 云门穴 天府穴 侠白穴 尺泽穴 孔最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鱼际穴 少商穴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尺泽:肘横纹外侧。是补肾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孔最:掌横纹7寸。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合骨相对凹点。治

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鱼际:火穴。治疗热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 大肠经 商阳穴 二间穴 三间穴 合谷穴 阳溪穴 偏历穴 温溜穴

全身经络示范图免费

全身经络示范图(免费)

————————————————————————————————作者:————————————————————————————————日期:

多种疾病,可以再这里找到答案 单老师,我买了艾条和用具,正在灸。我整理了一下您博客上艾灸取穴的文章,也参照了他人的,发上来供新人看用,如有不对的,请您删除。 很多病症都要对准病灶治疗,艾灸的次序,基本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艾灸一定要灸透,这样效果才会好。 乳腺增生,艾灸取穴:选取阿是(乳f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经前症重加太冲;经后症重加太溪。还可以配合应用一些鹿角胶之类的“补气药”,可行血中之气,因而治乳疾效果最好。 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或艾条灸。癌症,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中医管各种癌症叫癥瘕,癥瘕初是“气”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症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所以根除症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导致癥瘕的发生多是: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之邪等导致致病因素,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而发生此病。 临床表现:体内结块,固定不移,同游定处。病久面暗消瘦,纳减乏力、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 治疗:扶正补虚,祛瘀排毒。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 方法:用四眼盒艾灸在腹部的神阙和关元部位行大面积艾灸,每次腹部穴位大约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用单眼艾灸盒每穴艾灸10分钟。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最全的人体穴和奇经八脉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

最全的人体穴和奇经八脉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转载)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全屏欣赏]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尺泽:肘横纹外侧。是补肾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孔最:掌横纹7寸。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合骨相对凹点。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鱼际:火穴。治疗热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全屏欣赏]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调节便秘。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个窝。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五十肩、肩周炎)迎香穴: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小结: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疼。头面部疾病;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三、足阳明胃经循行图足阳明胃经主治疾病四白穴:可以治疗眼袋、黑眼圈。是给眼睛供血的穴位。天枢穴:肚脐眼旁边2寸。治大肠功能不好,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双向调节。梁丘穴:在膝盖上2寸。治急性胃痛。是胃经的郗穴,治急和妇科急性乳腺炎。足三里(犊鼻穴):膝眼下3寸旁开一横指。强壮穴及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虚,也是消气穴吃的不舒服有胀起要揉足三里。还专治慢性胃痛。小贴士: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点;要是肝胆从右边好上巨墟:足三里往下3指。治疗大肠疾病。下巨墟:上巨墟下3指。治疗小肠疾病,小腹痛。(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靠近肚脐眼位置,就揉下巨墟 丰隆穴:下巨墟旁边。外踝上8寸旁开一指。(向后)离穴不离经。去处高血脂,是一个化痰穴。痰湿重适合。可化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小结: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患: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癖。其他: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动画效果)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全屏欣赏]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 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是补肾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 列缺:不好找。合骨相对凹点。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头项寻列缺” 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 太渊: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 鱼际:火穴。治疗热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 少商:大拇指外根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全屏欣赏]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 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个窝。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五十肩、肩周炎)

人体经络穴位大全

[转]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经络基础及动画

转载的经络基础学 人体经络-针灸中医经络系统基础知识 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人体的经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我们把它一归类,就会很简单了。首先,我们把它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而经脉又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部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又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孙络、 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它们具体是,手三阴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中,督脉之督,有总督的意思,因这条经脉循行于背部脊柱正中,有总督全身阳经的作用,故称督脉为诶“阳经之海”;任脉之任,有总任的意思,因这条经脉循行于胸腹正中,有总领全身阴经的作用,故称任脉为“阴经之海”。 在人体的经络系统中,有些经络又有特殊的称谓,比如头被称为诸阳之会,冲脉被称为十二经之海或血海,督脉、任脉、冲脉同时被称为一源三歧等,而十四经的气血循环量也有不同,而阳明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离别,再深入胸腹。阳经经别在进入胸腹后都与其经脉所属络的脏腑联系,然后均在头项部浅出体表。阳经经别合于阳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故有“六合”之称。通过经别离、入、出、合的循行分布,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由于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人体的卫外屏障。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标本根结与气街四海 一根结与标本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故有“四根”、“三结”之称。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十二经脉的标与本,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其范围较“根”、“结”为广。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意义也相似。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针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不仅可以治局部病,而且可以治疗较远处的脏腑病、头面五官病等。

人体经络动画示意图(语音提示).

人体经络动画示意图(语音提示) 12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1、手太阴肺经;2、手阳明大肠经;3、手少阴心经; 4、手厥阴心包经;5、手太阳小肠经;6、手少阳三焦经; 7、足太阴脾经;8、足阳明胃经;9、足少阴肾经; 10、足厥阴肝经;11、足太阳膀胱经;12、足少阳胆经; 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 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奇经八脉: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1、督脉;2、任脉; 3、冲脉;4、带脉;5、阴維脉;6、阳维脉;7、阴蹺脉;8、阳蹺脉;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 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最厉害的是《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晋代的皇甫谧,他四十多岁得了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痛得什么都不能干了,请了多少医生也看不好,他就自己学,自己治,等治好了他自己的病,他就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