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合集下载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调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野外工作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011―1991,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技术要点: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样密度为4-5个点/km2,采样物质为基本代表基岩成份的较粗粒级岩屑物质,截取–10目―+60目粒级段;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样品采自残坡积层,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调查区采样物质以水系沉积物样品为主,局部山顶和山坡水系不发育地段以岩屑样品代替。

i.采样布局原则①采样布局以合理为原则并兼顾均匀性。

②水系沉积物样品主要布设于一级水系和二级水系上,以及三级水系的上游。

③平均采样密度确定为4-5个点/km2。

ii.样品采集①采样点的布设使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以1km2的方格为采样大格,再将大格分成0.25 km2的四个小格作采样单元,编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标号为A、B、C、D,如002A1。

采样点要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均匀分布,并使可采面积内不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不合理的空白小格,保证每个采样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小格子中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二级水系的上游区段和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较长时,在水系中间可再布置采样点,使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25-0.125 km2之间。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山坡或山脊上,无法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格内沿同一等高线3-5处采集残坡积层岩屑样品,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②样品的采集a、采样点位的确定野外定点采用GPS结合1∶5万地形图定点,并采用连续航迹监控。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国家等级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准,使GPS坐标与1∶5万地形图坐标偏差≤15米。

校正后,对所有GPS进行一致性试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米。

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野外定点误差小于30米。

土壤-作物及水采样及化验分析方法

土壤-作物及水采样及化验分析方法
施肥方式:条施、穴施… 耕作方式:起垄种植、深耕…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组成不同
样品采集
大田:1~100亩
采集土样量:1kg左右
分析取样量:几克到几百毫克 样品制备
注意:样品采集和制备非常重要!!! 样品采集量和参与化学分析的数量很少!采集的一个土壤一般
1kg左右,而分析时只从其中取几克到几百毫克。 一个土样足以代表一定面积的的土壤具有相当难度! 因此:
(6)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土样污染
(五)、混合土样的采集方法 4. 采集混合土样的要求
(7) 把所需样品装入塑料袋或布袋中,附 上标签。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于袋里,一份 扣在袋上,防治标签丢失导致样品混淆。
标签用铅笔书写,注明采样地点、采土深 度、采样日期、采样人,等。
(4) 一个混合样品重量在1kg左右
重量超出:把各点采集的土样放在塑料布
上捏碎、混匀、摊平,用“四分法”取对角
两份,弃去其余部分。如果仍然超重很多,继 续用“四分法”弃去多余样品直至所留样品在 1kg左右。
(五)、混合土样的采集方法 4. 采集混合土样的要求
(5)几个相互比较的样品组应由同等数量的 土样组成
样品采集制备不合理引起的误差往往远高于样品分析的误差! 对一个没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析毫无意义!!!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二)、误差的控制
1. 采样阶段:尽可能减小土壤不同取样位点之间差异 在田间任意取若干点,组成混合样,相当于多点的平均值 组成混合样的点越多,其代表性越大,但工作量也越大 兼顾采样的代表性和工作量
土壤-作物及水采样 及化验分析方法
一、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二、植物样品采集和制备 三、 水样品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二、植物样品采集和制备 三、 水样品采集和制备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地下土壤及地下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土壤及地下水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对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进行调查采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一、场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

需要进行场地的文献调研,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情况,以便为后续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需要对调查区域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情况,为采样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还需要进行调查设备和药剂的准备工作,以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方法1. 采样点的选择在进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采样点应该覆盖全面,分布均匀,并且考虑到场地的地形、地质、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场地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不同位置进行采样,以获取全面的信息。

2. 采样深度的确定在选择采样点之后,还需要确定采样的深度。

一般来说,场地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因此通常情况下采样深度为0-30厘米。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比如液体污染物渗漏时,需要选取更深的土壤进行采样。

3. 采样方法在进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时,一般采用钻孔采样法。

首先需要用钻机在目标位置钻取土壤样品,然后将土壤样品放入标本袋中,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如果调查对象为灌溉用地,还需要收集地下水样品,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在进行地下水调查采样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需要结合场地的地下水流动方向和水质分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点。

在进行地下水调查采样时,一般采用井口取样法。

首先需要用井口取样器将地下水取出,并放入采样瓶中,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基本原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

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

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地球化学普查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

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围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采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

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件。

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

水系沉积物测量课件

水系沉积物测量课件

采集河流不同位置的水系沉 积物样品,分析其中的重金 属元素含量,如镉、铅、汞 、砷等。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测量 结果,可以评估污染治理措 施的效果,为制定更加有效 的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 据。
应用案例二:湖泊营养盐来源分析
总结词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可用于分析湖泊营养盐的来 源。
测量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沉积物中的全氮、全磷等 营养成分含量。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
未来水系沉积物测量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技术创新、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等方 面。
挑战
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需要解决复杂地形和水域条件下 的测量问题、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加强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处理能力提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的处理速度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和智能化。
应用领域拓展与深化
拓展应用领域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保护、农 业、地质调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深化应用层次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如在 环境保护领域中,可实现对水体污染的精细化和精准化监测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采样工具
使用干净、无污染的采样 工具,如塑料或玻璃容器 ,避免金属或木质工具。
采样方法
按照标准化方法进行采样 ,确保采样深度和范围的 一致性。
保存条件
样品的保存应避免阳光直 射、高温、低温等极端环 境条件,以保持样品的稳 定性。
样品的处理与制备
样品筛选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筛选,去除其 中的大块物质和杂质。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密度阳明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河沟极为发育,大部分地区水流速度中等,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定为4~5点/ km2,在1:20万区化浓集中心地带、多元素异常复合部位或矿点分布较集中的地带,采样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每小格(0.25km2)不超过2个采样点为原则。

2、采样物质与采样部位本次调查的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粒度要求取-0.216mm(≤6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为减少测区内元素的跳动,采样物质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物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样品装入布样袋后,应用手缓慢挤干,以避免某些元素以溶液形式相互渗透造成样品的污染。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保证不少于120克。

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流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或沟谷中应主要在其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转石后或河道拐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如果采样小格中实无水系,则可在较小的干沟底部采样。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然后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3、采样点的布置与定点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点位采用GPS与1:5万地形图结合确定。

先在地形图上将工作范围框出,然后在工作区范围内将整数公里网加密成长宽都为0.5km的方格网。

以四个小方格作为一个大格(1km2),为便于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大格编号顺序按一个1∶5万图幅为一个单元,单元号冠于大格编号的千位,每幅1∶5万图幅的大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为a、b、c、d,每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标为2(如1001a1),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规定进行编号。

采样点位预先按设计采样点位布置在地形图上,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注在图上。

1比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知识

1比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知识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本原理在水系中取其中的冲击物作为样品,对样品的分许结果进行各种统计,之后圈定异常、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建立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找矿指示元素(直接和间接)及其伴生元素等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圈定异常,并对异常(同生异常)溯源追踪,最终发现异常源(矿体或矿化体),以达到找矿的目的。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比例尺为1:200000及其以下的部分称为区域化探,工作比例尺为1:50000的称为地球化学普查,目前最大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为1:25000。

在地球化学普查或1:25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之后的溯源追踪工作通常是各种方式(1:1万、1:2万或1:2.5万的土壤剖面或土壤测量工作)的土壤测量工作,在黑龙江省最常用的是1:1万土壤剖面(点距20米,线距视异常和地质情况而定)、1:2万(网度200×40—线距200米、点距40米)土壤测量工作。

本次设计的追踪异常源的工作主要是1:2万土壤测量工作(面积是18km2),其次是1:2万土壤剖面工作(长度是18km)。

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知识1、本次矿调按文件要求的采样密度为4~8个/km2,实际工作中的采样密度大多在4~5个/km2,大部分是4个/km2。

按规范要求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125~0.25Km2之间,并且主要布置在一级水系上,二、三级水系视具体情况只布设少量的控制性采样点。

2、关于水系级别:按规范规定在地形图上超过300米的沟谷无论有无水流都为一级水系,两个一级水系会合处的下游为二级水系,同理两个二级水系会合处的下游为三级水系,以此类推可划分出4、5、6级水系。

3、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取样物质是未受污染的冲击物,而不是采样点两侧及周围的塌积物。

为避免于水系不发育的局部地段出现连续的空白区目前的作法是:采用水系沉积物与网格法土壤采样相结合的方法,以避免空白区域的出现。

土壤样品采集残坡积层中物质,具体是残积物还是坡积物根据现场确定,不好确定的可定为残破积物。

水、土壤中铅等重金属的采样技术

水、土壤中铅等重金属的采样技术
✓ 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 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 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 夹等。
✓ 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 品箱等。
✓ 采样用车辆
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
➢ 必测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重金属监测项目:镉、铬、汞、砷、铅、铜、锌、镍
➢ 入境断面:反映水系进入某行政区域时 的水质状况,应设置在水系进入本区域 且尚未受到本区域污染源影响处。
➢ 控制断面: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 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 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 出境断面:反映水系进入下一行政区域前的水 质。应设置在本区域最后的污水排放口下游, 污水与河水已基本混匀并尽可能靠近水系出境 处。
➢ 进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进入城市污水 管网的污水采样点位应根据地方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
➢ 污水处理设施效率监测采样点的布设:
✓ 对整体污水处理设施效率监测时,在设 施入口和总排口设置采样点。
✓ 对各污水处理单元效率监测时,在各单 元的入口和拍口设置采样点。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水样类型
保存 条件 常温
常温
常温 常温 常温
常温
保存 期 14d
14d
14d 14d 14d
14d
样品的运输
➢ 水样采集后尽快送回实验室。
➢ 水样运输前容器的外(内)盖盖紧;装 箱时用泡沫塑料等分隔;同一采样点的 样品应装同一包装箱,如需分装则需各 箱放入现场采样记录表。
➢ 运输前应检查所有水样是否全部装箱。 ➢ 在水样运送过程中,应有押送人员。 ➢ 水样移交实验室时,应有交接手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项目检查
方法技术检查:项目负责人深入作业组,采取现场跟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观察采样全过程,检查其定点、取样部位、物质、重量等情况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样品加工规范执行情况、有无污染及编号混乱现象,样品加工登记记录等。
工作质量检查:项目野外抽查率占工作总量的5%。随机抽取采样点、实地核对采样点到位情况并检查取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的正确性等。室内原始资料抽查占总工作量的10%,主要核对数据库、采样点位图、记录卡、样品成份的一致性,填写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检查登记表(表5-2)。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水系不发育地段,样点布设在受水面积大的冲沟、凹地中。
5.由于设计点位是在未进行实地踏勘的情况下,在1:5万地形图上布设的,个别点位可能不尽合理,允许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变动率应控制在10%以下。
(二)布点方法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范围内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采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件。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内。
3)重复采样的样品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一件样品,再用四分法分成两个样品重份分析。
4)样品加工要及时,不混样,不丢样,防止各种污染,严格按加工流程执行。每加工一个样品,所用各种工具必须认真清除遗物后方能用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对疏松物样品第一次过筛前不要碾磨,以保存原始粒度比例。
标志一般应用红油漆写在取样点附近的基岩、大转石等处,写明样品编号,要求书写正确、工整。草地等确实无法建立油漆标志的地方可用红色标志带建立醒目的标志,同时在应在采样坑(土壤样)里留下标志,并在记录卡中注明。建标情况应在记录卡的备注栏中注明。建标过程要考虑山洪、人为破坏等因素,还应作好保护标志的宣传工作。
在地形图上按1km2为单元进行大格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位,由左至右再自上而下的顺序编排大格号,每个大格分为a、b、c、d四个小格,图幅边缘按大格中心点所在位置编号。每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为2,每个采样点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重复样按工作总量的3%布设。重复样编号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但应为采样小格中最后样号的样品。重复样主要用来检查野外取样的代表性,要求在测区分布均匀。
②采样介质:尽量采取水系冲积沉积物,且应为代表汇水域基岩成分的岩屑物质,采样粒度为-10~60目。尽量避免采集风积层、表层存在的有机质和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
每一采样点应强调多点采样组合,羽状水系发育区应在多条水系内采取组合样。土壤测量采样介质应是原地基岩风化的、未经过风蚀作用搬运的残坡积物质。
③采样方法:野外应沿水流方向,在设计采样点上下20-30m范围内采集两个以上子样合并为一个样品。在采样点附近范围内
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编上样品号。然后根据野外采样手图,将全部采样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展点误差小于0.5mm。允许对部分与地形明显不符的样点进行移动。
4.样品加工及管理
(1)样品加工
样品加工及管理由专人负责,在野外进行初步加工。样品加工的目的是去除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三)工作方法与质量要求
1.定点、标绘与建标
(1)定点、标绘
采样点预先设计并标绘在用总参1:10万地形图放大的1:5万地形图上,作为野外手图。采样小组接受分配任务后,将工作范围的设计点标在工作手图上,在采样过程中严格按设计点执行,特殊情况可适当变动,但必须在卡片中注明并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变动点比例不大于总样点数10%。
方法、质量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加大抽查比例,检查合格后写出检查意见。
测试样送四川省地矿局德阳地矿检测中心,进行Au、As、Sb等16种元素测试,并提交送样单(要求不注明重复样、重复分析样号码)。送样单位负责提供详细的送样单,送样单由送样单位、样品接受单位签字确认后存档备案。
(3)样品保管
样品是重要的实物性资料,样品保管、运输、交接由专人负责,严防样品丢失、损坏、污染等,严格交接手续(交接时必须有交接证明,内容包括:样品有无损坏、丢失、及总箱数等)。分析后的副样由测试单位按规定进行妥善保管,附送样单一份,由样品库管理人员清点无误后,双方签字存档。
④样品重量:原始重量一般为为1-2kg(样品结构粗的应多采,样品结构细的可少采,保证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150g)。
3.样品编号与编录
(1)样品编号
样品编号采用网格化,在1:5万地形图上将测区划成长宽各0.5km的方格网,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一个采样大格。采样大格按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用自然数从小到大编写。每个大格中四个0.25km2的小格按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编号为a、b、c、d。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为2,……依次类推。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位置按上述顺序编号。
重复样布置及编号:①重复样数约为总样数的3-5%,设计采样点布置图上初步选定了重复样采样位置,以示提醒,允许在实际工作中重新选择。选择重复样位置时,应考虑不同地质、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和图幅中较均匀分布。②重复样布置在通行方便的大路附近,在质量检查或其他作业组路过时采集。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③在重复样采样大格中的所有样品点均需进行重复样采样,而且两次采样均需采重份样。重复样按重复取样和重份分析的形式进行编号,其编号方法是,前5位编号与原野外样品编号相同,后两位编号中(11)表示第一次采样第一次分析,(21)表示第二次采样第一次分析,(12)表示第一次采样第二次分析,(22)表示第二次采样第二次分析。且重复样
编号插入原野外采样编号之内,标明在大格编码图上,重份分析样号放在全区编号之后,以免在野外取样时发生乱号。
样品袋外编号,袋内加聚脂薄膜标签,注明样品编号及采样者编号,内标签在样品加工整理时放入样袋中。
(2)编录
野外记录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每张卡片可记录5-10件样),填写内容按记录卡所列项目及部颁《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91)之要求填写。所有项目须在野外实地用2H铅笔填写(见表5-1所示)。当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点卡样进行核查。
(2)样品装箱与送样
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加工完成后,分别装塑瓶或纸袋中(纸袋装样时,应加套塑料袋),按1:5万图幅、大格编号顺序排好,每50个号码为一批,每批随机抽出7个空号位置,以备插入4个监控样和3个密码内检样。清点无误后,顺序装箱,装满后放入装箱单再加盖订牢,并在箱面用毛笔注明样品种类、采样工作区、样品起止编号、箱内样品总数、分箱号、总箱号及送样单位。送样前做送样编号图,在图上注明重复样和监控样的号码,填写送样单(一式两份),经测试单位验收后办理样品交接手续,签字后送样。
5.数据库建设
(1)样品位置与航迹:作业组长应在当天对样、卡、点进行校对检查,并于当日或次日将GPS及记录卡交工区技术负责人,有工区技术负责抽查后交数据录入人员将采样数据信息录入计算机,并保留航迹备查。
(2)数据管理:项目组设专人负责采样信息录入和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录入按规范进行。
(四)野外质量检查
1)样品干燥以日晒为主。特殊情况下(如阴雨连绵)可低温烘烤,但箱内温度不得超过60℃,干燥过程中应随时揉搓,以防结块,可用木棒轻敲或用手揉碎,不允许用金属制品锤打或粉碎,以防污染及破坏样品自然粒度。
2)样品干燥后,必须认真校对样品编号、布袋号、样数。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样品必须全部用-10目和+60目尼龙筛(或不锈钢筛)充分过筛,然后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需要的重量再装入纸袋或样瓶中,样品重量不小于150 g。不允许将一部分样品过筛而将另一部分样品随意扔掉,或因筛下的样品达不到重量而把末筛过的粗粒混入样袋中。
2.取样位置及介质
①采样位置: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必须是在活动性流水线上,应选择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采样。在间歇性流水的河道中,应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应尽量在水流变缓停滞处采样(如河谷由窄变宽、河流急转弯的内侧、障碍物的背后、河谷横断面变平处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处)。具体采样部位以水系沉积物各种粒级易于汇集处为宜,应避开风成沙、风成黄土和有机物质分布区,避免在河漫滩或河边阶地采样。如遇河岸坍塌物、人工搬运物或其它外来物干扰、覆盖时,应予避开;当遇到地下水溢口处时(特别是成矿有利地段的地下水),应在溢口处取浸渣土样,并作详细记录。在沟谷平缓、流水线不明显和植被发育形成的草皮沟地貌区,难以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可在汇水域两侧多点采集残坡积物质组合成一个样品。
采样位置:指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具体位置,如河流转弯处的内恻、转石后等。
样品成分:指样品的粗细程度,如细砂、淤泥等。
地质、地貌特征描述:指采样点附近出露的基岩名称,是否见有蚀变、矿化的基岩露头或转石等,以及第四系覆盖厚度、植被发育等。
表4水系沉积物采样记录卡
图幅名称:图幅编号:工作区:第页
大格号
样品号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
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野外工作质量监控按三级(地调院、项目、专业组)质量检查管理制度进行,主要检查内容:野外采样定点、采样部位、物质组份、取样重量、记录内容、样品加工、设计执行情况及室内资料整理等。检查以随机方式进行,兼顾均匀和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