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考题

(全国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考题
(全国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考题

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题组1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天津文综卷,3,4分]读下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2016海南地理卷,19—20,6分]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2—3题。

2.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3.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016全国卷Ⅱ,9—11,12分]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4—6题。

4.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5.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6.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2016浙江文综卷,5—6,8分]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完成7—8题。

7.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8.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6天津文综卷,1—2,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

9.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10.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10—11,8分]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1—12题。

1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015浙江文综卷,5—6,8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1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

D.安山岩玄武岩

[2015山东文综卷,12,4分]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地层代号观测点坐标

新老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15.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16.[2015广东文综卷,6,4分]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岩石性质

B.地质构造

C.通航里程

D.降水多少

17.[2014江苏地理卷,1,2分]《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014重庆文综卷,8—9,8分]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19.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2014北京文综卷6—7,8分]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20—21题。

20.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1.本次洪水 (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2014江苏地理卷,7—8,4分]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23.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2014浙江文综卷,7—8,8分]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24—25题。

24.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25.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3福建文综卷,9—10,8分]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6—27题。

26.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7.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组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15天津文综卷,3—4,8分]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28—29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28.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29.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江西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9—20]“磬吉”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世界自然遗产——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以如针尖状耸立刺向天空的石林著称于世。读图,完成1—3题。

1.“磬吉”属于( )

A.河流堆积地貌

B.花岗岩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火山地貌

2.组成“磬吉”的物质是几百万年前珊瑚和海藻的化石。据此判断“磬吉”的形成过程是

( )

A.地壳下沉—沉积物堆积—地壳隆起抬升—雨水侵蚀

B.地壳隆起抬升—沉积物堆积—地壳下沉—雨水侵蚀

C.地壳下沉—雨水侵蚀—地壳隆起抬升—沉积物堆积

D.地壳隆起抬升—雨水侵蚀—地壳下沉—沉积物堆积

3.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植被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雨林

[2018湖南三校联考,15—17]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6题。

4.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②坡度逐渐减缓③向东南方向扩展④增速先慢后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6.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

[2018贵州贵阳摸底,16—17]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P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7—8题。

7.甲处地形的主要成因是( )

A.背斜成谷

B.向斜成山

C.背斜成山

D.向斜成谷

8.若在Y2处钻25米到达P平面,则在Y1处钻至P平面,钻孔最可能的深度是( )

A.30米

B.45米

C.55米

D.60米

[2017河南新乡第一次调研,1—3]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的小坑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即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9—11题。

9.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10.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11.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有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海南博鳌玉带滩是一条自然形成的狭长形沙滩半岛,如下图。玉带滩以“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而被列入为“吉尼斯之最”。据此完成1—3题。

1.玉带滩是由( )

A.地壳下陷导致与陆地分离而形成的

B.热带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的

C.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D.海浪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2.玉带滩的形成使得其西侧水域趋向( )

A.变宽

B.变浅

C.变深

D.稳定

3.近年来万泉河等河流上游修建了许多水库,这最有可能造成玉带滩 ( )

A.远离大陆

B.连接北岸

C.向东推进

D.向西后退

鄂毕河主要流经俄罗斯,额尔齐斯河是鄂毕河最大的支流,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新疆,沿岸风光秀美,多形如钟状的山峰(花岗岩风化景观),山体表面形态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令人望而生叹。下图为额尔齐斯河上游段略图和额尔齐斯河沿岸钟状山峰景观图。读图回答4—5题。

4.形成图中钟状山峰的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冷凝作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5.图中分布最广的河流地貌是( )

A.河漫滩

B.三角洲

C.槽型谷

D.V型谷

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两种地貌。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

A.云贵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巴西高原

D.西欧平原

7.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湖泊( )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

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

C.面积广、水量大

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

8.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

A.热融沉陷—夏季

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

C.热融滑塌—夏季

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

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霍尔果斯(80°29'E,44°14'N)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达)”。据图回答9—11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背斜、向斜、地堑、断层

B.向斜、向斜、地垒、断层

C.背斜、向斜、背斜、断层

D.向斜、向斜、背斜、断层

10.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层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原因可能是( )

A.外力侵蚀

B.外力沉积

C.岩浆活动

D.地壳运动

11.甲山的表层出现了黄土及黄土状物质,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岩浆活动

D.地壳活动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2.(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死火山。下图中甲河流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A、B为甲河的两条支流,A支流的流域面积大于B支流。

(1)说明阿空加瓜峰的形成过程。(4分)

(2)比较A、B支流径流量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3)图中P高原风蚀和风积地貌广布,试分析其原因。(4分)

13.(8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型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

材料二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右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4分)

(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河相沉积物,请你指出河相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4分) 答案

1.B 图示地貌景观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据此可判断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地质构造为褶皱。

2.D 首先,北半球中、高纬度相同海拔地区阳坡的日最高气温高于阴坡,因此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日最高气温要高于西北坡和东北坡,而各坡向相同海拔的日最低气温相差较小,由此可知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情况下均大于西北坡和东北坡,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排除选项A、B;一般情况下,地方时12:00时,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并不是一天中最高的,由于12:00—14:00地面获得的辐射收入一直大于其辐射支出,可知14:00时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而该时段有太阳照射且太阳辐射较强的坡向是西南坡,也就是说西南坡的日最高气温高于东南坡,西南坡的气温日较差要大于东南坡,物理风化作用要强于东南坡,故选项D正确。

3.C 一般情况下,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要大于低纬度地区,由此可知热带雨林带分布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要小于选项中其他三个自然带的分布地区,故其物理风化作用最弱,选项C正确。

4.D 据图可知,从甲到乙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强度大于河道被冲刷强度;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河床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枯水期,位于浙江东部的该河流枯水期出现在9—12月,此时段海潮挟带的泥沙在河道淤塞,使河床逐渐被抬高。

5.B 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段的汛期径流量减小,使河道被冲刷的强度减小,河道中泥沙的沉积作用使泥沙积累,河床不断抬高。

6.A 结合上题结论可知,水库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为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类问题,需要对河道泥沙的沉积作用进行控制,而河道沉积的泥沙主要由潮流从海洋中带来,故在河口建设水闸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泥沙进入河道。

7.C 由材料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即从谷底向两侧山地岩层由新到老,说明是向斜。由图可知,西侧阶地坡度较大,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较大。

8.B 由题干可知,该贵重金属矿产形成于河床沙中,由图可知,乙处阶地有沙、卵石,且水深较浅,人们可能在此处找到该贵重金属矿物。

9.C 根据材料对贝壳堤的描述可知,早期潮水可以运动至很远的西北部,后来潮水只能到达东南部的当今滨海新区附近海岸,所以图中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10.A 根据四条古海岸线形成的年代和四条古海岸线的位置可知,该处海平面间歇性下降,形成不等距、有序排列的古海岸线,故A正确。若气候持续性变暖,古海岸线会向地势高的陆地推进,故B错误。②③海岸线上分布有贝壳堤,这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的产物,不是海滨泥沙淤积的产物,故C错误。若地壳阶段性下沉,则不同时期的古海岸线应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推进,故D错误。

11.D 读图可知,1975—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距离增大说明水深2米的点向海洋推进,泥沙淤积;距离减小说明水深2米的点向陆地推进,侵蚀作用增强。

12.B 读图可知,1992—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说明黄河入海泥沙减少。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河流挟带的泥沙可能会增多;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则入海泥沙增多;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则入海泥沙增多;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导致入海泥沙减少。

13.C 由图及①—⑧岩层年代由老到新可知,甲地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乙地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甲地向斜受到两侧岩层的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地;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影响,易被侵蚀成谷地。

14.A 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说明是沉积岩,石灰岩和砂岩为沉积岩,所以A 正

确;B、D选项所列为岩浆岩,C选项所列为变质岩。

15.C 由表中观测点坐标可确定C地层位于地质构造的两侧,向中间依次为D地层和S地层。再根据从C地层到S地层岩层由新到老(两侧岩层新,中间岩层老),可知该处地质构造为背斜,故C项最符合题意。

16.C 岩石性质(如岩石的坚硬程度)、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和降水多少(降水量、降水强度等)可以通过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程度而改变河床形态。通航里程的长短不会影响到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故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

17.C 由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可知该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应为地势较高的山地,所以顺着山地峡谷进入的山间开阔地应为山间盆地,不可能是山前平原或平缓高原。

18.B 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19.C 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由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

20.A 读图可知,岩层②位于岩层①的上部,A项正确;由图可知,岩层①有明显的内凹,说明岩层①比岩层②更易受侵蚀,B项错误;该河谷的岩层没有发生褶皱,不属于向斜谷,C项错误;断层地带不适宜修建水库,D项错误。

21.D 由图可知,从初期到中期,当河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时,河谷底部的沉积物急剧减少,说明河流的堆积作用减弱、搬运作用增强,排除A、C项;从中期到后期,水位下降,由于河流径流量减小,流速减缓,河流的搬运作用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小,排除B项;受河流侧蚀和下蚀作用的影响,河床加宽变深,D项正确。

22.B 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出M点位于山坡上,再结合向斜构造的地层向槽部延伸的一般规律,可知岩层应向山顶方向倾斜,故B项正确。

23.A 根据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的分布可知,同一地层界线在图幅的西北和东南分布的高度较高,沿XY线方向分布的高度较低,可推出XY线方向即为向斜槽部延伸的方向,且大致呈水平状。又因为1与4,2与3分别处于同一地层界线上,且1与4高度大致相当,2与3高度相同,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A。

24.C 结合图示信息综合分析可知,①地岩石为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形成,①地地质构造成因是断裂抬升,其侵蚀地貌并非由黄河干流流水侵蚀形成的;②地为断裂下沉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积倾斜平原一般位于出山口处,故其不可能由黄河干流沙砾洪积形成;③地为断裂

下沉区域,其上面覆盖的沙质沉积物是由黄河泥沙冲积形成的;④地为断裂抬升区域,由沙丘覆盖可知,其地貌的成因为风力堆积。

25.B 结合题干中“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及材料中所述“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可知,②地最符合要求。

26.D 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不可能分布在河流中游;洪积平原是指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与图示信息不符;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洪水发生时被淹没,枯水期出露,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图中沙丘就分布在河漫滩上。

27.C 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结合景观图可知C正确。

28.C 矿物要从上地幔软流层上升到达地表,应经历了火山喷发的过程,即先是岩层断裂,接着是矿物随岩浆沿裂缝上升、喷出到达地表。而矿物要从火山岩体中转移到河滩,先要经受外力作用中的风化和侵蚀,然后经河流搬运作用,最后在河滩中沉积。

29.A 从图中可以看出,火山锥水平距离达几十千米,高度仅300米左右,说明火山锥实际坡度较小,但图中锥体坡度很大,说明该图中的火山坡度比实际坡度更陡。

1.C 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磬吉”呈现峰林、峰丛的特征,主要是受雨水侵蚀和溶蚀的作用形成的,因此“磬吉”属于喀斯特地貌。

2.A 根据图示材料可知,组成“磬吉”的物质是几百万年前珊瑚和海藻的化石,由此判断“磬吉”的形成经历了地壳的下沉、珊瑚和海藻化石堆积、地壳抬升、雨水侵蚀等过程。

3.C 从图中可知,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因此代表植被为热带草原。

4.C 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向东南方向扩展;从里海水平面的变化情况看,水平面1900—1978呈下降趋势,所以三角洲坡度总体趋向陡峭;三角洲面积增速先快后慢。

5.B 从里海水平面图可以看出,2000年水平面高度在1920—1940年达到过,所以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沿位置可能位于乙处。

6.B 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河口泥沙来源变少,但是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积总体变大,A错;入湖水量减少,河口盐碱化加剧,B对;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变小,C错;湖水的盐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小,D错。

7.A 从材料中可知Y2、Y3处岩石年代比Y1、Y4处岩石老,结合图可知岩层中间老两侧新,甲处为背斜;再结合等高线和河流可知甲处为谷地,综合判断可知甲处地形的主要成因是背斜成谷。

8.B 从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Y2处海拔为160—170米,若在Y2处钻25米到达P平面,则P平面海拔为135—145米,Y1海拔略大于180米,则在Y1处钻至P平面,钻孔最可能的深度是45米。

9.A 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10.B 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B 由图1可知,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由风化坑概念可知,风化坑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在坑内保存积水。

1.C 沙滩地貌是外力沉积而成的。图中玉带滩呈狭长形状,沿海一侧较平直,应是河流带来泥沙受海浪的顶托在此沉积而成的。

2.B 玉带滩为流水沉积地貌,它的形成会使其西侧水域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而变浅。

3.D 上游水库的修建会使下游水量减少,泥沙沉积量减少,西部河流的沉积作用减弱,东部海浪的侵蚀作用增强,使玉带滩向西后退。

4.B 由材料可知,额尔齐斯河沿岸形如钟状的山峰为花岗岩风化景观,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B项正确;风化作用只能改变地貌形态,不能直接形成岩石,故A项错误;沉积作用会形成沉积岩,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会形成变质岩,故D项错误。

5.D 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海拔高,流水侵蚀作用强,以V型谷为主,故D 项正确;河漫滩主要分布在河流中游地区,故A项错误;三角洲主要在河口地区,故B项错误;槽型谷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地区,故C项错误。

6.B 材料中已明确了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的冰受热融蚀后形成的地貌,因此常见于有冻土且冻土中的冰能够发生融化的区域。云贵高原、巴西高原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气温较高,没有冻土存在;西欧平原虽纬度较高,但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温和,也没有冻土形成;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

7.D 溶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A错误;热喀斯特地貌为冻

土中的冰受热融蚀后形成的地貌,并非岩层的水平运动形成的,B错误;湖泊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C错误;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相对于冻土较高,具有导热性,加速了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的退化速度,使冻土变薄或被切穿。

8.C 由图可知,热融沉陷湖泊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气温高,冻土中的冰易融化,故会出现热融滑塌;秋末冬初气温低,冻土不会融化,不会出现热融滑塌。

9.C 读图,结合岩层弯曲状况来看,甲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乙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甲处古沉积岩1位于古沉积岩2和古沉积岩3下方,所以丙处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丁处岩层上下错开,发生明显位移,为断层。

10.D 读图可知,M处有断层,是由于地壳的挤压,导致岩层不能承受地壳运动的力,而发生

断裂。

11.B 黄土是风力挟带的沙粒受到阻挡或者速度降低后沉积形成的,属于风力沉积作用的表现。

12.【解析】(1)根据材料中“死火山”及由图可知,该山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据此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中两支流的流域面积及图中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3)由风蚀和风积地貌可知当地气候干旱、风力大,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即可。

【答案】(1)(此处位于板块边界)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山地。(4分)

(2)径流量差异:(与B支流相比)A支流的径流量较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2分)原因:A 支流流域面积广,径流量较大;(2分)A支流流经湿地,湿地具有调节径流量的作用,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2分)(从B支流角度解答合理也可酌情给分,共6分)

(3)P高原地处中纬西风带,西侧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2分)西风越过安第斯山脉,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所以P高原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风力作用较强,风蚀、风积地貌广布。(2分)

13.【解析】(1)读图,根据图示河谷形态分析,该河谷先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冰川后退,受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V”型谷。(2)河流沉积物的特点是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越来越细,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下游的沉积物颗粒较小。

【答案】(1)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2分)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下切侵蚀,形成“V”型谷。(2分)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小。(4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