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片断赏析_2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教学片断和评析

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教学片断和评析

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教学片断和评析教学片断:师: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

生读后回答:课文的第2、4、5 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 1 自然段和笫6 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能从中读出问题来吗?(学生自读、思考后发言)生甲:我的问题是:第六自然段说“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生乙:我的问题是:第一自然段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生丙:我的问题是:第六自然段说“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生丁:我的问题是:“我爱上了夹竹桃”——“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师:你们边读课文边思考,所以能从课文中读出问题来。

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生:读书! 读课文!师:好啊! 就请大家认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读读书、想想问题,相信你一定能悟出问题的答案来的。

你也可以找研究同伴共同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行读书,研究问题,个个认真投入,相互之间讨论热烈,学习的兴致很高。

)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向来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所以,教学内容应能吸纳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教学内容应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和模糊性。

以上教例就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

课堂上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总起段(第一自然段)和总结段(第六自然段)作质疑性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①“这样的韧性”一一是指怎样的韧性呢孑②“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 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④“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这些问题真正是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前的疑惑,就是课堂上新生成的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也就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夹竹桃阅读答案3篇

夹竹桃阅读答案3篇

夹竹桃阅读答案3篇夹竹桃阅读答案3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夹竹桃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夹竹桃阅读答案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

这一点軔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1、解释词语。

衰败:迎风吐艳:无不奉陪:2、根据课文内容将选段补充完整。

3、将最后一句反冋句改成陈述句。

4、“悄悄”“无不奉陪”分别表现了夹竹桃怎样的品性?5、如果将“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改为“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嘟噜花长了,又黄了”是否可以?为什么?参考答案:1、衰退和败落。

迎着风开出花朵。

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地点都奉陪的意思。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4、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放,从不停止开放的脚步,它的韧性就是这样的可贵。

5、不可以。

先写开、长,再写败、黄,不能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先写黄了、败了,再写开、长,才能表现夹竹桃花开一茬又一茬,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突出其“韧性”。

夹竹桃阅读答案2夹竹桃季羡林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

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

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

夹竹桃的阅读答案

夹竹桃的阅读答案

夹竹桃的阅读答案夹竹桃的阅读答案(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

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3)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

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4)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

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夹竹桃季羡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夹竹桃季羡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夹竹桃季羡林阅读练习及答案夹竹桃季羡林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

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3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

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4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

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夹竹桃》咏夹竹桃诗赏析

《夹竹桃》咏夹竹桃诗赏析

《夹竹桃》咏夹竹桃诗赏析
《夹竹桃》咏夹竹桃
夹竹桃,又名柳叶桃。

系夹竹桃科常绿灌木。

原产亚洲热带。

其叶、花、皮都有毒。

夏季开花至秋不断。

有红、白二色。

它疏叶青青,不惧风霜,有翠竹潇洒之风,密蕊菲菲,热烈奔放,洋溢着桃花般神韵,深得人们喜爱。

诸家吟咏也多竹、桃二字着眼。

“疏英灼灼分丛发,密蕊菲菲对节攒。

”(明·唐顺之)“妾容似桃萼,郎心如竹枝。

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

”(宋·沈与求)“阶下竹抽桃”(明· 李开先)“鹦逐不疑蕊,鸾栖错认条。

”(同上)而明代归有光别有断见:“芳姿受命独,奚假桃竹名?”力求独立自主,可谓夹竹桃知音。

《夹竹桃》教学片段+案例分析

《夹竹桃》教学片段+案例分析

《夹竹桃》教学片段+案例分析一、教学片段片段一:师:这篇课文在遣词造句上与你们学过的其它课文相比,有什么特点?生:四字短语多。

师:我们来读读找找,把它划下来,看看一共有多少?生:勾画,找出本课的14个四字短语。

师:你们喜不喜欢这样的语言?为什么?生:喜欢。

(但说不出为什么)师:这样,我们来读读这些短语,怎么样?生:好。

齐读。

师:读过之后,感觉如何?生1: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生2:每个词的字数都相等,所以读起来很流畅。

生3:读起来感觉很舒服。

师:除了你们说到的好处,四字短语还有没有什么让你叫好的地方?请大家再好好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四字短语。

生:仔细看书,自由读四字短语。

大约两分钟后没人举手。

师:大家可能心里有想法,但不知道从何说起,是吗?生:点头。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看“满院生辉”这个词,好吗?“满院生辉”什么意思?我们平常怎么说?生1:“满院生辉”,就是“整个院子都增添了光彩。

”师:对,这就叫把词语译成了散文句式。

把你译出的散文句式带进课文读读。

生1:读“到了夏天,更是整个院子都增添了光彩。

”师:感觉如何?生1:太罗嗦。

读起来没有四字短语那么简练。

生2:听上去让本来不复杂的内容变得复杂了。

生3:听上去没有美感了。

师:你再按照原文读读这个句子。

生:自由读原文里的句子。

师:感觉怎么样?生1:我觉得使用四字短语的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果使用它的散文句式,读起来感觉有点拖沓。

生2:我觉得不使用四字短语的句子给人一种复杂、零乱的感觉。

而使用了四字短语的句子给人的感觉是既把要说的内容说清楚了,又很简洁。

师:通过对比着读,大家有了一定的语感,感受到了四字短语的声韵美。

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再去体会体会本课中其他四字短语的精当呢?生:自由读课文,品味四字短语。

生1:“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就是“树叶投下的影子参差错落,花朵投下的影子则浓淡不同,变幻不定”……虽然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两相比较,一个简洁,一个罗嗦;一个看上去整齐对仗,一个看上去杂乱无章。

语象 语势 语蕴——《夹竹桃》语言赏析与教学例谈

语象 语势 语蕴——《夹竹桃》语言赏析与教学例谈

这 段 话 用 铺 陈 的 方 式 ,次 第 描 的 美 丽 。将 学 生 分 成 三 组 分 别 读 春
上 述 教 学 片 段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代 著 名 学 者 季 羡 林 老 先 生 的 散 文 精 绘 了 小 院 里 春 夏 秋 三 季 里 花 团 锦 夏 冬 三 季 , 后 一 句 总 结 语 齐 读 。 最
决 定 了 语 言 — — 尤 其 是 书 面 语 言 的
生 :我 仿 佛 看 到 了 小 院 里 面 的 准 确 性 、 畅 性 和 变 通 性 。 同 的作 通 不 刻 , 的 风趣 幽默 , 的 意 味深 长 , 有 有
失 典 雅 , 真 而 不 乏 睿 智 , 如 一 轮 是 如 此 的 热 闹 ,呈 现 出 色 彩 缤 纷 的 为 温 暖 , 面 由 沉 静 变 为 活 泼 , 感 率 犹 画 情
明 月 静 静 洒 下 了 美 丽 的 光 辉 ,淋 漓 “ 象 ” 语 ,就 像 一 个 个 电 影 画 面 依 次 由沉 睡 变魅 力 。 笔 者 尝 展 现 。 学 生 学 习 感 受 这 段 语 言 , 着 语 言 给 学 生 留 下 了 深 深 的 印 象 。 让 对 试 解 读 ,并 和 学 生 一 起 分 享 这 美 轮 于 丰 富 感 觉 , 陶 语 感 , 升 素 养 , 也 许 ,这 些 画 面 就 从 此 定 格 在 学 生 熏 提 美 奂 的语 言 。
绪 ) 我 们 姑 且 称 之 为 “ 象 ” 相 同 种 花 竞 相 开 放 , 花 团锦 簇 ,万 紫 千 维 逻 辑 性 、 密 性 、 异 性 等 特 征 , , 语 。 严 求
的情 形 ,在 不 同作 家 描 绘 下 呈 现 的 红 , 不 胜 收 。 美 “ 象 ” 是 不 一 样 的 。 如 , 是 中 语 也 例 同

《夹竹桃》阅读答案季羡林

《夹竹桃》阅读答案季羡林

《夹竹桃》阅读答案季羡林《夹竹桃》阅读答案季羡林季羡林(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

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3)我们家大门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

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4)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

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竹桃》片断赏析导读:4夹竹桃教材说明〔解题〕《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被人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本篇为节选。

在这篇散文中,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

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

〔结构分析〕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夹竹桃是“我”最喜爱的花。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夹竹桃之美和它的充满韧性的品质。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我”的故乡家家都有夹竹桃。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我”家一红一白两盆夹竹桃相映成趣。

第三层(第4~5自然段),写夹竹桃从春天到秋天都默默无闻。

第四层(第6自然段),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韵味。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语意理解〕“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却是我最喜爱的花。

”作者运用转折复句,直接点题,点出夹竹桃在人们心中的普通与不起眼,写出了作者个人对夹竹桃的喜爱,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夹竹桃品性的叙写。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作者开篇以促膝谈心般自然的语言,向读者讲述着故乡的夹竹桃。

这种寻常百姓人家都有的夹竹桃在作者笔下是那么不寻常,它有着“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且放散着扑鼻的幽香,“我”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在这样的描写中流淌于笔端。

“影壁墙”,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宾至如归”,客人到了这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我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前两句像是与朋友讲述自己的记忆,更像是和邻人饭后闲谈。

于淳朴之中展开了对夹竹桃的种种记忆和想象。

后三句描写夹竹桃的花色,重点写夹竹桃给童年的作者留下的奇妙有趣的印象。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宛如”,正像,好像。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总之,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很美,变化亦多。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迎春”,落叶灌木,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长椭圆形,花单生,黄色,早春开花,供观赏。

“榆叶梅”,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叶宽,椭圆形至倒卵形,先端有时呈浅三裂状,边缘有重锯齿,背面被短柔毛。

春季开花,花单生,淡红色,萼筒呈钟形。

核果近球形,红色,有毛。

产于我国,栽培供观赏。

“葳蕤”,形容枝叶繁茂。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间歇”,动作、变化等每隔一定时间停止一会儿。

“亦”,也。

作者在这一段放下夹竹桃不写,反而极力铺陈院子中的四季群芳,写繁花争艳的热闹,是以此来反衬夹竹桃的静默和不事张扬。

从“每年春天”到“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开花的意思,可见作者语言功力之深。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嘟噜”,量词,用于连成一簇的东西,是口语词。

这里写出夹竹桃连续不断开放的特点,运用口语,风趣多变,形象传神。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

”“和煦”,温暖。

“弄姿”,摆弄风姿。

这句写出夹竹桃不管外界条件的变化,始终如一,不动声色、默默无闻地开放。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奉陪”,敬词,陪伴。

两个“从……一直到……”句式极凝练地写出夹竹桃花期之长。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运用对比方法,通过与各种花的对照,表现出夹竹桃默默无闻,只管开放的韧性。

作者先是用较浓的笔墨描绘了桃花的俏丽、凤仙花的绚烂和菊花的雅致,它们有的在春天盛开,有的在夏天怒放,有的在秋天繁茂,或以色彩争春,或以芳香诱人,花开花落,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在这里的敷彩设色全为对比衬托夹竹桃的品格气质。

它不争春,不闹夏,不知秋,“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平常而坚韧地生长着,一年三季常开不败。

那些应时而开的花朵反而在它的韧性面前失去了光彩。

借物咏怀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方法,作品在这里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品格的赞美,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下面人与花心灵的默契和感情交流。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下来。

”月光下,看不清花的样子,所以是“一团模糊”,但香气却很清晰,它“毫不含糊”地弥漫了整个空间。

“浓烈”就已经表示出浓重强烈的意思,作者又用了它的重叠形式“浓浓烈烈”,极写夹竹桃的香气之浓。

“袭”,袭击,侵袭。

这个字极其贴切地写出了夹竹桃浓烈的香气扑鼻而来,它根本不理会你接不接受它,因为它实在太浓了。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夹竹桃的影子各处不一样,各处模模糊糊,为引发人的幻想提供了绝好的素材。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段幻想出来的景象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本课没有选入的后文以长大成人后对夹竹桃的暂时疏远为转折,结尾用中缅友谊显时代之志。

〔写作特点〕1.淳朴而不乏味,语言风趣多变,节奏感强。

2.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寄寓自己的趣味与追求。

3.描写逼真,对比鲜明,意境优美。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深入读文,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4.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植物之美。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操作要点〕1.读书指导。

(1)课文特点。

本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第5、6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这是课文的重点。

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想象夹竹桃花开的经过,想象夹竹桃月影下的迷离多姿,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教学思路。

课文的第1自然段开宗明义:“却是我最喜爱的花”。

夹竹桃的哪些妙处让作者尤其喜欢?这是教学的“眼”。

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探寻夹竹桃的“妙处”,体会作者喜欢夹竹桃的原因。

在学生探寻夹竹桃妙处的过程中,要注意朗读。

通过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感悟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意境,在文章的精美语言中走个来回。

(3)教学过程设计。

①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可直接板书课题:夹竹桃。

齐读课题,教师简介夹竹桃,顺势引入课文。

②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顺便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③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环节一,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些什么。

环节二,默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述夹竹桃的?这些段落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特点?④精读课文,领悟夹竹桃的“妙处”。

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进行引导:角度一: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夹竹桃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默读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觅夹竹桃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先自己默读、思考体会,再小组交流,然后班级交流,在班级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最直接能找到的“妙处”是夹竹桃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这两处。

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学生在仔细读文后,可能说:“夹竹桃的妙处之一就是它有韧性。

”并找出下面的句子:“在和煦的春天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学生找出句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着的作者的情感。

体会夹竹桃引起的“我”的幻想。

可以让学生默读思考: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

角度二: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你心中的夹竹桃是怎样的?读了课文,你也喜欢夹竹桃吗,为什么?这一角度,主要是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移植到文章中去,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夹竹桃的与众不同之处,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可以这样启发:作者喜欢夹竹桃是因为它的韧性和能引起作者的幻想。

通过阅读,相信在你心中也对夹竹桃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那么,你心中的夹竹桃是怎样的,你也喜欢夹竹桃吗?你还发现了夹竹桃的哪些“妙处”呢?请学生自由谈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夹竹桃的“妙处”。

除了作者已经表明的“韧性”和“引发幻想”以外,还有如下“妙处”:家里栽种夹竹桃,让客人走进家门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第2自然段)作者家里的夹竹桃红得像火,白得像雪,让人联想到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妙趣横生。

(第3自然段)在花事繁忙的季节,夹竹桃默默地开放着,在不声不响中装点着这个世界。

(第5自然段)月影下的夹竹桃让人引起幻想,或许晨雾、阳光、雨中的夹竹桃也更有别致的韵味,更能引发人的无限想象。

(第6自然段)单就月影下的夹竹桃来讲,作者有作者的想象,不同人的想象或许就不一样,这也是夹竹桃的妙处之一。

(第6自然段)在阅读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的差异,上述的“妙处”,学生不一定都能发现出来。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读书,还可以示范引导一下,尽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和感悟。

尤其对月影下的夹竹桃所引起的不同幻想,教师可以简单交代一下课文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想象到的是“地图”,是“亚洲”、“非洲”,是“大海”,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

要注意把朗读和学生的体会结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验。

⑤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现夹竹桃韧性的时候,在写法上很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