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糖苷酶抑制剂

合集下载

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有哪些

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有哪些

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有哪些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其中,餐后血糖的控制尤为关键。

了解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我们来聊聊α糖苷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常见的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在使用时,一般是随餐服用。

它能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得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变缓。

不过,服用阿卡波糖可能会引起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

但多数情况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这些不良反应会逐渐减轻。

伏格列波糖的作用机制与阿卡波糖相似,也是通过抑制α糖苷酶发挥作用。

相对来说,伏格列波糖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概率可能稍低一些。

接下来,是格列奈类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它们的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瑞格列奈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它的起效迅速,通常在餐前 15 分钟内服用。

如果餐前忘记服用,也可以在餐中或餐后立即补服,但效果可能会打些折扣。

那格列奈的作用方式与瑞格列奈类似,也是促进胰岛素的快速分泌。

它的服用时间较为灵活,可以在餐前、餐中甚至餐后立即服用。

然后,还有 DPP-4 抑制剂。

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4)的活性,增加体内胰高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IP)的水平,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它们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效果较为平稳,且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再说说 SGLT-2 抑制剂,比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SGLT-2 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从而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不仅能控制餐后血糖,还有助于减轻体重和降低血压。

此外,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手段。

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一般在餐前 30 分钟左右皮下注射。

α糖苷酶抑制剂.pdf

α糖苷酶抑制剂.pdf

α-糖苷酶抑制剂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临床常用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三者的降糖作用并无明显差别。

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降低餐后高血糖,如果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热能占50%以上,则降糖效果更为明显。

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作用温和,单独使用不会导致低血糖,无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现象。

单药治疗可降低空腹血糖1.4~1.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2.2~2.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0.7%~1.0%。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优势α-糖苷酶在食物的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食物必须与这种酶结合才能被消化吸收而使血糖升高。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它通过可逆性地抑制肠系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α-糖苷酶将多糖(如淀粉、寡糖等)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选择性地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使双糖分解为单糖的过程受阻。

由于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α-糖苷酶抑制剂与α-糖苷酶结合数小时后又自行解离),所以碳水化合物向葡萄糖的转化仅仅是推迟,而不是完全阻断。

α-糖苷酶抑制剂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延缓肠道内糖的消化和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使患者的空腹血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α-糖苷酶抑制剂的适应证(1)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及老年人。

对于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2)该药能降低糖耐量低减患者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故可用于对糖耐量低减患者的干预治疗;(3)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磺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效果不佳,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4)用于单纯饮食治疗血糖得不到满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者更为适宜;(5)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作为胰岛素的辅助治疗药物,但不能单独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控制血糖。

2024 α糖苷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24 α糖苷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α糖苷酶抑制剂临床 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目录
01 02 03 04
AGI AGI AGI AGI



制药


作 用 机 制
非 经 典 作 用




物 的 临 床
注 意 事 项

01
AGI 药物作用机制
AGI 的经典作用机制
作用
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及 PPG 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类型
蔗糖酶、麦芽糖酶、异 构麦芽糖酶、乳糖酶等。
改善氧化应激
PPG波动与氧化应激
PPG波动是氧化应激的主要原因, 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有 关。
降低血糖稳定性
降低PPG、增加血糖稳定性可减少 氧化应激。
AGI改善氧化应激
AGI除降低碳水化合物摄入引起的 PPG升高外,还有额外机制改善氧 化应激。
改善氧化应激
01
02
米格列醇与瑞格列奈
米格列醇和瑞格列奈能降低PPG 及HbA1c,但米格列醇能改善 HOMA-IR及氧化应激损伤,并促 进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
阿卡波糖对心血管事件影响
阿卡波糖300mg/d可使IGT患者新发高血压风险降低 34%,MACE发生风险降低49%,心肌梗死风险降低 91%。
阿卡波糖干预效果
阿卡波糖剂量低、干预时间短、入选患者年龄低、 对照组积极使用心血管二级预防措施等因素可能导 致与STOP-NIDDM研究结论不同。
其他降糖外作用
米格列醇保护内皮细胞
细胞学研究证实,米格列醇能通 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增 加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来抑制氧化 应激,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减少损
伤。
减少糖尿病前期及患者的心 血管事件(MACE)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
• 磺脲类 • 双胍类 • α- 糖苷酶抑制剂
• 胰岛素增敏剂
•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 DDP-IV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格列酮类)
1. 噻格列酮: 1982年(日本),降血糖,减肥 2. 曲格列酮: 1997年FDA批准
2000年3月FDA停用(肝毒性作用) 3. 罗格列酮(文迪雅,Avandia),1999年FDA
批准,我国已上市 4. 吡格列酮(Actos)1999年FDA批准,我国
已上市
噻唑烷二酮类(TZD)
禁忌症:
不能单独应用治疗T1DM; 在肝脏代谢,主要从胆汁排出,肝病者慎用。谷丙转
氨酶高出正常上限2.5倍应停药; 不能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心功能3.4级者禁用; 妊娠、哺乳的妇女及18岁以下病人。 水肿、贫血患者慎用。
•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 DDP-IV抑制剂
非磺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剂: 格列奈类药物(Meglitinide)
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奈(唐力) 餐前0-15分钟口服, 不进餐不服药 1.作用机制 2.适应症 3.禁忌症
格列奈类药物(Meglitinide)
适应症
1. 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T2DM患者, 可与二甲 双胍、阿卡波糖合用, 不能和磺脲类合用。
胰岛素
多数2型糖尿病最终 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
来达到推荐的 血糖控制目标
二甲双胍延缓糖耐量低减(IGT)向糖尿病发展, 可用于IGT患者;
4. T1DM患者如胰岛素用量较大或伴有胰岛素抵 抗, 加用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
2.双胍类药物(Biguanide)
副作用
1、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胃肠功能紊 乱、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小量渐增,饭中服用可以减轻不良反应;

阿卡波糖合成路线

阿卡波糖合成路线

阿卡波糖合成路线
阿卡波糖(Acarbose)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

阿卡波糖的合成路线如下:
1. 以葡萄糖为起始原料洗脱露骨醇,然后进行一个羟甲基化反应,生成4,6-O-甲基葡萄糖醛酮;
2. 经过醛酮的保护,然后进行胺化反应,生成4,6-O-甲基-2-氨基-2-去氧伽马吡啶;
3. 脱除保护基,然后进行Hofmann消除反应,生成N-甲基-2-氨基-2-去氧伽马吡啶(N-Methyl-2-amino-2-deoxy-gamma-picolinic acid or NADEGPA);
4. 经过酯化和胺化反应,生成N-甲基-2-氨基-2-去氧伽马吡啶的氰乙酰乙酯(N-Methyl-2-
amino-2-deoxy-gamma-picolinic acid cyanethyl ester);
5. 将氰乙酰乙酯与3,4,6-三甲基-2-萘-1-酚进行缩合反应,生成N-甲基-2-氨基-2-去氧伽马吡啶
的N-乙酰基-4,6-O-乙酰基-β-葡萄糖苷;
6. 经过酸性水解反应,去除保护基和乙酰基,得到最后的产物阿卡波糖。

以上是阿卡波糖的一个合成路线,具体的反应条件和配体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详细的化学合成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才能完成。

用于治疗糖病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用法指南

用于治疗糖病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用法指南

用于治疗糖病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用法指南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其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少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本文将介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常见的药物种类以及用法指南。

一、作用机制α葡萄糖苷酶是一种存在于肠道上皮细胞中的酶,在消化过程中起到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为简单的葡萄糖分子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功能异常,无法足够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该酶的活性,减少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二、常见的药物种类目前市场上常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糖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似,但有些差异。

例如,阿卡波糖主要作用于小肠,其在肠道中形成可逆的酶药物复合物,从而延缓酶的活性,减少葡萄糖的吸收。

而伏格列波糖作用于小肠和肾小管,不仅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还可以增加尿液中葡萄糖的排泄。

米格列糖主要作用于小肠,通过竞争性地与肠道上α葡萄糖苷酶结合,从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吸收。

三、用法指南1. 用药时间:通常在餐前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确保药物在进食前就生效。

具体用药时间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2. 用量: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和体重等因素调整,一般起始剂量较低,随后逐渐增加,直到达到适当的控制血糖水平的剂量。

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

3. 注意事项:a. 药物与饮食的配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需要与饮食相结合,特别是高淀粉和高糖饮食。

在用药期间,尽量避免大量摄入含简单糖和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免增加血糖升高的风险。

b. 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其它药物相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但仍需在使用其他药物时告知医生,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补品等。

c. 不良反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泻和恶心等消化系统反应。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咨询医生。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倍欣)及米格列醇,目前国内仅有前两者,可使HbAlc下降0.5%~0.8%。

1.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作用机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结构与寡糖非常相似,在肠道能竞争性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上的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高血糖,也可避免餐后高胰岛素血症。

并能竞争性地与α-葡萄糖苷酶受体结合,且结合后不会被α-葡萄糖苷酶分解。

该药不会影响钠离子依赖性葡萄糖转运,故不影响口服葡萄糖的吸收,该药本身不促使胰岛素分泌,因此单药应用不会造成低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降低小肠上段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利用整个肠道完成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过程,减慢了葡萄糖的吸收速度。

2.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作用特点(1)阿卡波糖约有1%~2%被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为0.52%~1.58%,在肠道经消化酶和肠道细菌分解的降解产物被吸收,约有35%经尿排出,51%在96 h内经粪便排出。

口服后半衰期3.7 h。

(2)伏格列波糖口服后约有2.7%~5.9%被肠道吸收。

(3)米格列醇口服后约有59%±15.7%经肾排出,其中95%以上24 h内排于尿中。

粪便中排出29%±9.1%,是不被吸收的药物。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适应证①主要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及老年糖尿病患者。

②可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临床上常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

③糖耐量减低者应用可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禁忌证①严重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低于25 ml/min。

②有严重的肠道疾病,如严重的腹壁疝、肠梗阻、肠溃疡等,以及明显的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者。

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④18岁以下者。

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5.不良反应①消化道反应。

腹胀、腹泻、胃肠平滑肌痉挛、顽固性便秘、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多等。

a-糖苷酶抑制剂

a-糖苷酶抑制剂

种类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 inhibitor)主要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目前已上市并在临床上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主要有:拜唐苹(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德国拜耳);卡博平(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中美华东);倍欣(伏格列波糖),每片0.2毫克(天津武田);奥恬苹(米格列醇,miglitol),每片50毫克(四川维奥)。

其中拜唐苹及卡博平为医保药物,倍欣与奥恬苹尚未进入医保目录。

拜唐苹:(阿卡波糖),Acarbose特点:由白色放线菌属菌株发酵而成,为德国拜耳公司出品,仅有微量原形或分解产物为人体吸收,绝大部分经肠道排出。

规格:50毫克/片剂量:150~300毫克/日副作用:消化道反应:肠鸣,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偶有腹泻,一般两周后可缓解,必要是可减量。

倍欣:(伏格列波糖),V oglibose特点:由日本武田药品有限公司生产,通过抑制α- 葡萄糖苷酶,延缓双糖(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为双糖)在α- 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糖,延缓葡萄糖与果糖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规格:0.2毫克/片剂量:0.6毫克/日副作用:同拜糖平。

编辑本段作用机制食物中的淀粉(多糖)经口腔唾液、胰淀粉酶消化成含少数葡萄糖分子的低聚糖(或称寡糖)以及双糖与三糖,进入小肠经α- 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个葡萄糖,为小肠吸收。

在生理的状态下,小肠上,中、下三段均存在α- 葡萄糖苷酶,在服用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上段可被抑制, 而糖的吸收仅在中、下段,故吸收面积减少,吸收时间后延,从而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 在长期使用后亦可降低空腹血糖, 估计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编辑本段作用特点(1)抑制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的α-糖苷酶。

药物与酶的结合时间大约是4~6小时,此后酶的活性可恢复。

(2)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3)一般不引起营养吸收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糖苷酶抑制剂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临床常用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三者的降糖作用并无明显差别。

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降低餐后高血糖,如果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热能占50%以上,则降糖效果更为明显。

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作用温和,单独使用不会导致低血糖,无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现象。

单药治疗可降低空腹血糖1.4~1.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2.2~2.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0.7%~1.0%。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优势
α-糖苷酶在食物的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食物必须与这种酶结合才能被消化吸收而使血糖升高。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它通过可逆性地抑制肠系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α-糖苷酶将多糖(如淀粉、寡糖等)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选择性地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使双糖分解为单糖的过程受阻。

由于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α-糖苷酶抑制剂与α-糖苷酶结合数小时后又自行解离),所以碳水化合物向葡萄糖的转化仅仅是推迟,而不是完全阻断。

α-糖苷酶抑制剂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延缓肠道内糖的消化和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使患者的空腹血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α-糖苷酶抑制剂的适应证
(1)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及老年人。

对于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2)该药能降低糖耐量低减患者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故可用于对糖耐量低减患者的干预治疗;(3)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磺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效果不佳,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4)用于单纯饮食治疗血糖得不到满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者更为适宜;(5)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作为胰岛素的辅助治疗药物,但不能单独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控制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的禁忌证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明显减退(血肌酐大于177微摩尔/升)者不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18岁以下的患者禁用;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功能紊乱者、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器质性病变者(如疝气、肠梗阻等)禁用;缺铁性贫血及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不宜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特点
(1)α-糖苷酶抑制剂几乎不被肠道吸收入血,对肝、肾功能影响甚微,几乎没有全身副作用。

(2)α-糖苷酶抑制剂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只是延缓而不是完全阻断,最终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总量不会减少,因此不会导致热量丢失;该药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故通常不会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

换句话说,该药只对碳水化合物有效,对蛋白质和脂肪无效。

故多吃主食(即“碳水化合物”)多服药,不吃主食不服药。

早餐仅仅喝奶、吃鸡蛋者不需服用本药。

(3)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也可轻度降低空腹血糖。

(4)α-糖苷酶抑制剂不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因而不会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相反,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轻度降低胰岛素水平。

(5)阿卡波糖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双糖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抑制作用差;而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则恰好相反,因此,后两者的肠胀气副作用比前者轻一些。

(6)除可降低血糖以外,α-糖苷酶抑制剂尚可降低胰岛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

(7)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效力大约相当于磺脲类、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的一半,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

(8)α-糖苷酶抑制剂不会增加患者体重,也无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现象,同时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9)α-糖苷酶抑制剂可用于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早期干预。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单用,也可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

α-糖苷酶抑制剂与磺脲类合用时,α-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磺脲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素分泌,甚至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患者也有效。

α-糖苷酶抑制剂与双胍类药物合用,利用α-糖苷酶抑制剂降低餐后血糖,靠双胍类药物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来共同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与胰岛素合用,可使胰岛素用量减少,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1)阿卡波糖:商品名拜唐苹、卡博平,每片50毫克。

为预防肠胀气,可由小剂量开始,开始剂量25毫克,每日1~2次,观察数日,若无胃肠道副作用出现,即可增加至每次50毫克,每日3次,一般每日150毫克即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最大剂量可加至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

为了提高本品抑制α-糖苷酶的效果,该药应与第一口饭一起嚼碎同服。

另外,该药的疗效及肠道不良反应与所进食物的组成有一定关系,食物中必须有足够量的碳水化合物(至少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上),本品方能奏效。

(2)伏格列波糖:商品名倍欣,每片0.2毫克,治疗量每次0.2~0.3毫克,每日3次,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

由于其作用机制与阿卡波糖类似,故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与之相同。

(3)米格列醇:每片50毫克,每次1~2片,每日3次。

α-糖苷酶抑制剂应用警示
(1)α-糖苷酶抑制剂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肛门
排气增加,偶有腹泻、腹痛,多数患者继续服用或减量服用症状可缓解。

(2)α-糖苷酶抑制剂对α-糖苷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必须有底物(即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参与,也就是说,它一定要与碳水化合物同时用,才能发挥降糖作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必须正确服用才能发挥疗效,要求在进餐时随第一口饭把该药嚼碎一起服用。

(4)从小剂量开始服用,视血糖控制情况与消化道反应情况,逐渐调整剂量。

(5)单用α-糖苷酶抑制剂一般不会产生低血糖,但在与其他降糖药、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则有可能发生低血糖,此时,应立即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口服其他糖类(如水果汁、水果糖、白糖等)及淀粉类食物无效。

这是因为α-糖苷酶活性被抑制,双糖及多糖的消化吸收受阻,葡萄糖水平不能迅速升高。

(6)α-糖苷酶抑制剂不能单独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

(7)应避免将α-糖苷酶抑制剂与抗酸药、消胆胺、肠道吸附剂和消化酶抑制剂(如淀粉酶、胰酶等)同时服用,因后者可削弱前者的药效。

(8)有腹部手术史或肠梗阻患者、伴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9)严重酮症、糖尿病昏迷、严重感染或严重创伤的患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10)对α-糖苷酶抑制剂过敏者禁用。

(11)正在服用泻药或止泻药者不宜用。

(12)酗酒者不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