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下)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建筑构造下册

建筑构造下册

建筑构造下册建筑构造是建筑学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

在建筑构造下册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建筑物结构的各个方面,包括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原理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材料的选择是建筑构造的第一步。

不同的建筑物需要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例如混凝土、钢材和玻璃等。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需要考虑它们的强度、耐久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

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还直接影响到整体的造价和使用寿命。

在结构的设计原理方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各种结构形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悬索结构和壳体结构等。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限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荷载传递和抗震性等问题,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一些特殊的建筑构造技术。

例如,混凝土浇筑技术是建筑施工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我们需要控制施工节奏和浇筑质量,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脚手架搭设和钢结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技术。

除了设计和施工技术外,建筑构造下册还包括了建筑物的维护和修复。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和荷载的影响,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在维护和修复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建筑材料的老化机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修复和强化建筑物的结构。

总之,建筑构造下册是建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使用寿命。

通过深入学习建筑构造的各个方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从而为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可靠的指导和参考。

只有深入研究建筑构造,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安全、更美观、更实用的建筑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舒适。

建筑构造下册重点总结

建筑构造下册重点总结

第一章高层建筑分类1.层数:第一类9~16层,第二类17~25层,第三类26~40层,第四类40层以上2.高度:公共建筑h>24m,超高层建筑h>100m(建筑高度是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不计入建筑高度)3.体型:板式高层建筑,塔式高层建筑4.防火:一类二类结构体系5.基本体系:纯框架体系,纯剪力墙体系,筒体体系6.体系组合:框支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筒中筒,束筒7.框架-筒体:核心筒-框架体系,多筒-框架体系8.多筒-框架体系:两个端筒+框架,核心筒+端筒+框架,核心筒+角筒+框架9.楼盖形式:肋梁楼盖结构,无梁楼盖结构,叠合板楼盖结构,压型钢板组合楼盖结构10.设备层:高建筑物的某一楼层其有效面积全部或大部分用作空调、给排水、电气、电梯机房等设施的布置。

一般设置在第15层11.避难层:超高层建筑间距<15层,净面积5人/平米12.中间层:通常15层,设中间设备层外墙13.外墙:(根据构造形式和支承方式的不同:)填充墙,幕墙14.玻璃幕墙:承重方式:框支承,全玻璃,点支承15.框支承:构造分类:明框,隐框,半隐施工分类:构件式(现场组装,竖挺为主要受力构件),单元式(提前组装现场安装)全玻璃:固定方式:上部悬挂,下部支承16.点支承式的组成:玻璃面板,支承结构(杆件体系,索杆),支承装置(爪件,连接件,转接件),玻璃(钢化玻璃:单层,钢化中空,钢化夹层),面板(分格尺寸1.5~3m,厚12mm,留缝10mm,密封胶)铝板幕墙(坚挺受力,由加强肋和面板组成,宽度1000~1600,高度3m),铝塑板(高度<1.8m)17.玻璃选择:安全性能(钢化,夹层,夹丝)热工性能(吸热,反射,中空)18.立面划分:横档间距<2m,竖梃间距<1.5m19.地下室防潮:范围(当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地坪0.3~0.5m而无滞水可能时,地下室外墙和底板只受到土层中潮气影响,一般只做防水处理)地下室防水:卷材防水,防水混凝土防水,弹性材料防水20.楼梯:楼梯布置要求:与电梯有机配合,以利相互补充,与电梯靠一起安全疏散设计:高层民用建筑系统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而距离不应小于5m疏散楼梯的设置:1、疏散楼梯间的布置方式:接近电梯厅,有双向疏散出口2、防烟楼梯间的要求: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或阳台、凹廊等,前室面积公共建筑不小于6平米,居民建筑不小于4.5平米,若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则不小于10平米<公建>和6平米<居住建筑>,楼梯间的前室应设防烟排烟设施,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应设乙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3、封闭楼梯间的要求:靠外墙,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设乙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4、剪刀楼梯间的要求:按消防楼梯间要求设置,两梯段之间分隔成两座独立的梯间,保持两条疏散通道;公共建筑内,每个楼层布置两个防烟前室;塔式高层住宅可设置一个防烟前室,但两座楼梯间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疏散楼梯间的布置要求:竖向各层位置不变,能上能下,底层有通往室外的出入口,直通屋顶(不少于两座)21.电梯:分类:使用性质(客梯,货梯,消防电梯)行驶速度(高速,中速,低速)其他(单台双台,交流直流,轿厢容量,开启方向左、右、中、贯通左、贯通右),观光电梯22.电梯组成:电梯井道,电梯机房,井道基坑,组成电梯的有关部件通向电梯机房的通道和楼梯宽度不小于1.2m,楼梯坡度不大于45°23.自动扶梯布置方式:单台布置,双台并列布置,双台串联布置,双台剪刀布置第二章墙面装修24.铺贴式墙面:天然石材,人造石材25.天然石材:花岗石(室内外墙)大理石(室内墙)碎拼大理石26.天然石材安装:栓挂法,连接件法,粘贴法27.人造石材墙面:预置水磨石,人造大理石大型陶瓷石板28.人造石材安装:栓挂法,粘贴法29.板材墙面(高级):木板,金属,石膏,塑料,铝合金30.裱糊墙面(高级):壁纸,墙布地面装修31天然石材地面:花岗石,大理石,碎拼大理石(构造)32.硬木地面:面层(单双)优点: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蓄热性缺点:不耐火耐水,造价昂贵分类:空铺木地面,实铺木地面,强化木地面强化木地面:组成:面层,基层,防潮层,铺装要求:地板与墙面相接处留8~10mm缝隙,踢脚板盖缝33.塑料地面:构造方式:塑胶自流平地面,塑胶地板34.地毯地面:按材质分:化纤地毯,羊毛地毯35.活动地面:又称装配式地板,适用于机房,控制室,通讯中心,电化教室,剧场舞台等36.弹性木地板:适用于室内体育用房,排练厅,舞台,交谊舞厅等吊顶装修37.吊顶的作用与设计要求:1.装饰和美化室内空间2.满足照明方面的要求3.满足室内声学要求 4.满足设备安装、检修及封闭管线的要求 5.防火要求 6.承重要求7.应便于工业化施工,尽量避免湿作业38.吊顶的构成:基层(吊筋,龙骨<主、次>),面层:抹灰面层和板材面层板材:(植物型板材<胶合板、纤维板、木工板>,矿物型板材<石膏板、矿棉板>,金属板材<铝合金板>)矿物型和金属耐火性能高39.金属吊顶构造: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构造,铝合金龙骨矿棉板吊顶构造(面板安装方式<龙骨外露、龙骨不外露>),金属板材吊顶构造40.遮阳形式: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挡板式(适用范围)第三章大跨度建筑构造41.大跨度建筑构造通常是指跨度在30m以上的建筑,主要用于民用建筑的影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大会堂航空港等,工业建筑主要用于飞机装配车间、飞机库和其他大跨度厂房大跨度建筑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是需要,二是可能42.大跨度建筑类型:拱结构,刚架结构,桁架结构,网格结构,折板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42.拱结构:影响造型的因素:矢高大小,平衡拱推力(拉杆承受,框架结构承受,基础承受)43.刚架结构:刚架是横梁和柱以整体连接方式构成的一种门形结构刚架形式:无铰刚架,两铰刚架,三铰刚架(跨度小)刚架造型:常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为了节约材料和减轻自重,常做成变断面的形式44.桁架结构:桁架是由杆件组成的一种格构式体系桁架形式:三角形,梯型,拱形,无斜腹杆式和三铰拱式桁架造型:多用作屋顶的承重结构,单坡,双坡,单跨,多跨45.网格结构:按外形分类:平板网格(网架<双多>)和曲面网格(网壳<单双>)网架按其构造方式分类:交叉桁架体系,角锥体系(椎体单元:三角锥、四角锥、六角锥)网架杆件断面:网架杆件常用钢管或角钢网架杆件节点连接:角钢-钢板焊接,钢管-钢球网架排水坡度:2%~5%网架建筑造型:影响因素:结构的形式,结构的支承方式46.折板结构的组成:折板,横隔构件波长<12m折板的结构形式:波长数目(单波,多波),结构跨度的数目(单跨,多跨),结构断面形式(三角形折板,梯形折板),折板的构成(平行折板,扇形折板)47.薄壳结构形式:筒壳,圆顶壳,双曲扁壳,鞍形壳48.悬索结构的组成:索网,边缘构件,支承构件悬索结构的优缺点:优点: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利用钢索来受拉,钢筋混凝土边缘构件来受压,受弯,因此能节省大量材料,减轻结构自重,比普通钢结构建筑节省钢材50%。

建筑构造(下)复习题答案

建筑构造(下)复习题答案

建筑构造(下)复习题答案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建筑构造(下)复习题的一些可能答案:1. 建筑构造的基本原则:- 建筑构造应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使用要求。

- 应考虑经济性,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

- 应考虑建筑物的安全性,确保结构稳定和耐久性。

- 应适应环境,考虑气候、地质等因素。

2. 结构设计的要点:- 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地理环境进行。

- 应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

- 应进行合理的荷载分析,确保结构的承载能力。

3. 材料选择的考虑因素:- 材料的强度、耐久性、耐火性等性能。

- 材料的可获得性和成本。

- 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如可持续性。

4. 施工技术的关键点:- 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施工方案设计。

-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质量,确保施工安全。

- 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

5. 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应考虑节能,如合理利用自然光、通风等。

- 应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6. 建筑构造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构造趋向于智能化、绿色化。

- 3D打印技术、智能材料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 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7. 案例分析:- 分析几个典型的建筑构造案例,如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等。

- 讨论这些案例在设计、材料、施工等方面的创新点。

8. 建筑构造的未来展望:- 预测未来建筑构造可能的发展方向。

- 探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构造的影响。

通过以上复习题答案,学生可以对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设计要点、材料选择、施工技术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构造设计下册知识点

建筑构造设计下册知识点

建筑构造设计下册知识点建筑构造设计是建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力学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介绍建筑构造设计下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一部分:结构体系1.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特点是由柱、梁和墙体组成的平面刚架。

框架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重力和水平荷载,适用于高层建筑等。

2. 平面网壳结构平面网壳结构是一种由平面网格构成的薄壳结构,广泛运用于大跨度建筑物,如体育馆和会展中心等。

平面网壳结构具有重量轻、空间感强等优势。

3. 拱结构拱结构是一种以拱为基本构件的构造形式,能够有效地将重力荷载转移到支撑点,常用于桥梁和穹顶等建筑物。

第二部分:材料与构件1. 钢结构钢结构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强度、抗震性能好的特点。

钢结构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中,例如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等。

2. 砖结构砖结构是使用砖块作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结构形式。

砖结构常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中,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性能。

3. 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是一种由混凝土和钢筋组成的建筑结构形式。

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包括住宅、桥梁、水坝等。

第三部分:荷载与防护1. 荷载类型建筑物需要承受不同类型的荷载,包括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荷载的计算是建筑构造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步。

2. 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为了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目标是减小地震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

3. 防火设计防火设计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防火性能,预防火灾蔓延和减小火灾对建筑物的破坏。

防火设计包括选择适合的材料和采取防火措施等。

第四部分:结构施工与监测1. 结构施工技术结构施工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砌筑技术、焊接技术等。

合理的施工技术能够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

2. 结构监测结构监测是为了实时了解建筑物结构的变化和状况,通过监测数据可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采取维修和增强措施。

建筑构造设计知识点总结

建筑构造设计知识点总结

建筑构造设计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点1.建筑结构类型建筑结构可以分为框架结构、壳体结构、悬挑结构等。

框架结构采用柱、梁和楼板的组合,适用于多层建筑。

壳体结构以厚度较大的壳体作为主要承载结构,适用于大跨度建筑。

悬挑结构是指将结构的一部分悬挑出去,适用于需要营造轻盈感的建筑。

2.力学原理建筑结构设计需要遵循力学原理,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

静力学主要涉及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问题,包括力的平衡和力的传递。

动力学则关注建筑物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响应,包括振动和承载能力等。

3.荷载与荷载组合荷载是指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力,包括永久荷载(如建筑物自重)、可变荷载(如人员、设备等)和特殊荷载(如地震、风荷载)。

荷载组合是指不同荷载的组合情况,通过计算得出对结构产生最不利影响的组合方式。

4.结构体系结构体系是指建筑物中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的组织形式。

常见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桁架结构、悬挑结构等。

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5.构造材料常见的构造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木材和砖石材料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施工特点,在结构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常见设计要点1.强度设计强度设计是指建筑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

通过计算结构的受力状态及应力分布,确定结构构件的尺寸和材料,以满足结构的强度要求。

2.刚度设计刚度设计是指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挠度控制。

通过控制结构的刚度,避免结构发生过大的变形和挠度,从而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和舒适性。

3.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通过采取抗震措施,如设置抗震支撑和减震器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防火设计防火设计是指建筑结构对火灾的抵抗能力。

通过选择防火材料和设置防火分隔等手段,尽量减少火灾对建筑物的损害。

5.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是指建筑结构的施工过程。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

三、示例应用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和变形控制等。

建筑构造知识点总结

建筑构造知识点总结

建筑构造知识点总结建筑构造是建筑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研究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构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力学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对建筑构造知识点的总结。

1.建筑结构系统:建筑结构包括梁、柱、墙、板、框架等构件组成的整体。

常见的结构系统有平面网格体系、框架体系、拱形体系等。

不同的结构系统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类型和载荷条件。

2.结构材料:常见的建筑结构材料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和石结构。

每种结构材料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钢结构具有高强度、可塑性好等特点,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混凝土结构具有耐久性好、抗震性能好等特点,适用于多层建筑。

3.荷载分析:荷载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包括常设荷载和可变荷载。

常设荷载包括自重、固定设备和人员负荷等;可变荷载包括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等。

荷载分析要考虑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

4.结构静力学:结构静力学研究建筑物在静力平衡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常见的静力学分析方法有平衡法、位移法、截面刚度法等。

静力学分析可用于确定结构的内力分布、变形情况等。

5.建筑构造体系:建筑构造体系是指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形式。

常见的构造体系包括悬挑结构、桁架结构、拱形结构等。

构造体系的选择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6.结构构件设计:结构构件设计包括截面设计和连接设计。

截面设计要满足建筑物的强度和刚度要求,通常采用截面形状优化的方法。

连接设计要确保构件之间的受力传递和满足使用和安全要求。

7.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为了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减小破坏风险。

抗震设计包括选择适当的结构体系、采用合适的抗震措施和计算破坏风险等。

8.结构施工:结构施工是指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将设计的结构构件建造起来的过程。

结构施工要求精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9.结构检测与评估:结构检测与评估是对已建成的建筑结构进行性能评价和安全评估。

常见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包括非破坏检测、结构监测和结构安全评估等。

建筑构造笔记(精简要点)

建筑构造笔记(精简要点)

建筑构造笔记(精简要点)1、建筑构造:建筑构造是一项技术及结构性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物外围环境及环境表面安全和稳定性,以及改善建筑物的美观度、功能性和可用性。

它将钢筋混凝土、木材、钢材、铝材、砖石、顶管以及绝缘系数等材料调整使其符合不同空间当中的需求。

2、建筑构造要素:建筑构造一般包括支撑系统、结构体系、地基、砌砖、混凝土衬垫等多种要素。

支撑系统是构筑建筑构造中最重要的结构,其支撑能力对建筑安全及牢固性至关重要。

地基即地基基础伐,通过地基支撑整个建筑物,它是建筑构造系统的基础。

砌砖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可以用于建造城市和农村的墙壁和地面。

混凝土衬垫是用于防水和保护建筑物的一种材料,其卤素水性和耐腐蚀性特别强。

3、建筑构造设计:建筑构造设计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尤其是屋面高度和屋架层数。

屋架层数既可以改善建筑的外观性外观,也可以提高建筑的空间利用率。

考虑到不同情况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质量安全,建筑设计师应该通过界定中心杆、墙板、梁、柱以及主体结构的位置、形状等多种因素,综合确立支撑、抗力体系,从而使建筑物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4、建筑钢构:建筑钢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材料,是用来建造桥梁、楼宇、及机电设备栋等设施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

该种材料相比于普通钢材具有良好的引伸性、抗压性和抗张性,表面多为光滑,保持氧化被指定得更稳定,并可以抵御恶劣的气候条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5、建筑安全:建筑安全更多的考虑安全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构造系统的稳定性。

火灾可能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坏,因此应采用耐火性更强的建筑材料和设施,同时,应当采用防盗、防尘、水位监测等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进行建筑工程过程中,施工人员也应加以考虑,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来施工。

建筑构造(下)知识点总结汇总

建筑构造(下)知识点总结汇总

10层和超过10层的居住建筑和超过24m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超过100 米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按体型分类(1)板式高层建筑(2)塔式高层建筑。

以建筑材料来划分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纯框架体系:结构特征:承重结构全部由框架组成。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本体系强度低、刚度小、水平位移大,为柔性结构体系;纯框架体系在高烈度地震区不宜采用,用于10层左右住宅楼及办公楼。

纯剪力墙体系:结构特征:由一系列横向和纵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所组成,这种体系侧向刚度大、侧移小,为刚性结构体系,适用于小开间的高层住宅、旅馆、办公楼等,一般控制在35层,总高110米以内。

2)剪力墙的结构布置(1 横向布置剪力墙(2 纵向布置剪力墙 (3纵横向布置剪力墙。

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和结构受力的特点,可将上述基本体系重新组合,形成框支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筒中筒、束筒等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楼板形式:常用形式有钢筋混凝土平板、无梁楼板、肋梁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等。

建筑物高度大于50米时应采用现浇楼板,小于50米时可采用预制楼板。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构造: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类型 (1 压型钢板只作为永久性模板使用 (2 压型钢板承受全部静荷载和动荷载 (3 压型钢板既是模板,又是底面受拉配筋。

高层建筑外墙特点:同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外墙的造价较高,对其保温隔热性能和防风雨性能的要求也较高,从施工的角度考虑应尽量采用预制装配体系,加快施工进度。

高层建筑外墙类型:(1)填充墙(2)幕墙:幕墙是以板材型式悬挂于主体结构上的外墙,犹如悬挂的幕而得名。

幕墙按材料区分为轻质幕墙和重质幕墙,轻质幕墙如玻璃幕墙、金属板材幕墙、纤维水泥板幕墙、复合板材幕墙等。

钢筋混凝土外墙挂板则属于重质幕墙。

玻璃幕墙以其构造方式分为有框和无框两类。

玻璃幕墙以施工方法分为现场组装(元件式幕墙和预制装配(单元式幕墙两种a、玻璃的种类、性能与选择:在选择玻璃时,应主要考虑玻璃的安全性能和热工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高层建筑构造1.按高层建筑的高度分四类:①9~16层(50m)②17~25层(75m)③26~40层(100m)④40层以上(超高)2.建筑高度: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3.高层建筑分类:一类:居住建筑:高级住宅、19层及19层以上的普通住宅公共建筑:①医院、②高级旅馆、③建筑高度>50或每层S>1000的商业楼、综合楼等、④建筑高度>50或每层S>1500的商住楼⑤省级电视楼邮政楼、重要办公室等⑥建筑高度>50的教学楼和普通旅馆、办公楼等二类:居住建筑:10~18的普通住宅公共建筑:与一类相反的。

4.高层建筑结构体系:①纯框架体系:整个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全部由框架单一构件组成的体系②纯剪力墙体系:指体系中竖向承重结构全部由一系列横向和纵向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所组成,属刚性结构体系。

③筒体体系:由框架或剪力墙合成竖向井筒,并以各层楼板将井筒四壁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空间构架。

其构成的内部空间较大,建筑平面布局灵活。

筒体可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

④体系组合:框支剪力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筒体体系、筒中筒体系、束筒体系。

框架—筒体体系:由筒体和框架共同组成的结构体系。

筒体具有很大的抗推刚度和承载力,承担绝大部分的水平荷载;而框架主要承担重力荷载。

根据筒体的数量和位置可分为:核心筒—框架体系、多筒—框系。

5.高层建筑常用楼盖结构形式:肋梁楼盖结构、无梁楼盖结构、叠合板楼盖结构、压型钢板组合楼盖结构。

肋梁楼盖:当肋距在0.9~1.5m并采用现浇时,就成为密肋楼盖,普通混凝土密肋楼盖跨度不大于9m,预应力混凝土不大于12m无梁楼盖:普通混凝土无梁楼盖有柱帽时跨度不大于9m,无柱帽不大于7m,预应力混凝土不大于12m。

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

6.压型钢板组合的跨度已可达6m以上,其总厚度不小于90mm。

7.设备层:指高层建筑的某一楼层,其有效面积全部或大部分用来作为空调、给排水、电气、电梯机房等设备的布置。

在高层建筑中,一般将产生振动、发热量大的重型设备(如制冷机、水泵、蓄水池),放在建筑最下部,即地下室;将竖向负荷分区用的设备(中间水箱、水泵、空调器、热交换器)放在中间层;将利用重力差的设备,或体积大、散热量大、需要对外换气的设备(如屋顶水箱、冷却塔、锅炉、送风机)放在建筑最上层。

高层建筑结构布置中的结构转换层、加强层等特殊楼层,往往用来布置设备层。

避难层间距不超过15层。

每10~20(通常为15)设一层中间设备层。

8.高层建筑外墙多采用轻质薄壁和高档饰面材料。

多采取标准化、定型化、预制装配等构造方式。

9.高层建筑外墙类型:①填充墙、②幕墙:幕墙不承重,但要承受风荷载,并通过连接将自重和风荷载传到主体结构。

幕墙装饰效果好,安装速度快,施工质量也容易得到保证,是外墙轻型化、装配化的理想型式。

分为轻质幕墙(玻璃幕墙、金属板材幕墙、纤维水泥板幕墙、复合板材幕墙)和重质幕墙(钢筋混凝土外墙挂板)。

10.玻璃幕墙根据承重方式不同分为:框支承玻璃幕墙(可现场组装也可预制装配)、全玻幕墙(只能现场组装)、点支承玻璃幕墙(只能现场组装)。

框支承玻璃幕墙按其构造方式分为:①明框玻璃幕墙,②隐框玻璃幕墙,③半隐框玻璃幕墙。

按其安装施工方法分为:①构件式玻璃幕墙,②单元式玻璃幕墙。

11.玻璃幕墙通过边框把自重和风荷载传递到主体结构,有两种方式:通过垂直方向的竖梃或通过水平方向的横档。

金属框断面与连接方式:①竖梃与楼板的连接(间隙为100mm左右);②竖梃与横档的连接;③竖梃与竖梃的连接:通常玻璃幕墙的竖梃依一个层间高度来划分,即竖梃高度等于层高,竖梃与竖梃之间留有15~20mm的空隙。

12.选择玻璃时应主要考虑玻璃的安全性能和热工性能。

从安全性能方面来看,可选钢化玻璃、夹层玻璃、夹丝玻璃等。

耐候密封胶主要采用硅酮密封胶。

13.玻璃的固定有两种方式:①上部悬挂式(当全玻幕墙的高度>4m时,必须采用)②下部支承式。

14.点支承玻璃幕墙是由玻璃面板、点支承装置(即为连接玻璃面板与支承结构的装置)、和支承结构组成的玻璃幕墙。

其中支承结构可分为杆件体系和索杆体系(指由拉索、拉杆和刚性构件组成的预拉力结构体系)。

点支承玻璃幕墙的玻璃面板必须采用钢化玻璃。

玻璃面板的厚度不小于12mm,分格尺寸在1.5~3.0m之间。

玻璃面板拼接时,须留有10mm的间隙,并嵌填耐候密封胶。

15.铝板的种类:蜂窝铝板幕墙、单层铝板幕墙和铝塑复合板幕墙(宽度尺寸在1000~1600mm,分格尺寸宽度在1600以内)。

16.当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地坪0.3~0.5m而无滞水可能时,地下室外墙和底板只受到土层中潮气影响,这时一般只做防潮处理。

墙身防潮构造是在地下室底板及顶板各设一道水平防潮层,并在地下室外侧做垂直防潮层,即先做20mm厚1:2.5水泥砂浆找平层,并高出散水300mm以上,然后刷冷底子油一道,热沥青两道(至散水底),最后在地下室外墙外侧回填隔水层(黏土夯实或灰土夯实)。

17.地下防水做法:一般把卷材防水层设在地下室外墙外侧,成为外防水。

18.防水混凝土防水(优先选用):混凝土防水结构是由防水混凝土依靠其材料本身的憎水性和密实性来达到防水目的。

防水混凝土分为普通混凝土和掺外加剂防水混凝土。

控制水灰比、水泥用量和砂率来保证混凝土中砂浆的质量和数量以抑制孔隙。

水灰比控制在0.55以内,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19.弹性防水材料:①三元乙丙橡胶卷材、②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

20.高层民用建筑系统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

21.一类公共建筑、高度超过32m的其他二类公共建筑以及11层通廊式住宅、超过18单元式住宅和塔式建筑应设置放烟楼梯间。

放烟楼梯间应设前室,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小于4.5m2;公共建筑不小于6m2,若与防烟楼梯合用时居住建筑不得小于6m2,公共建筑不小于10m2。

22.高层建筑裙房以及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其他二类公共建筑、12~18单元式住宅、11层及11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一类公共建筑、塔式建筑、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高度超过32m 的其他二类公共建筑均应设置消防电梯。

消防电梯应设前室,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小于4.5m2;公共建筑不小于6m2,若与防烟楼梯合用时居住建筑不得小于6m2,公共建筑不小于10m2。

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计算确定。

电梯的组成:电梯井道、电梯机房、井道基坑、组成电梯的有关部件。

自动扶梯的角度有三种,正常情况下应选30°;当扶梯兼作楼梯使用时可选27.3°;当紧凑布置时选35°。

扶梯的宽度应考虑单人上下时为600mm,单人携物时为800mm,考虑双人上下时可选用1000mm、1200mm。

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避难层净面积安5人/m2计算。

建筑高度超过100m,并且标准层面积超过1000m2的公共建筑,宜设置顶直升机停机坪。

第2章建筑装修构造1、一般民居建筑的装修费用约占土建造价的20%~30%2、天然石材墙面:花岗石墙面、大理石墙面、碎拼大理石墙面3、目前,常采用的大理石板的厚度为20mm,每块天然石材的平面尺寸通常不超过600~800mm4、天然石材的安装常见方法有三种:1)拴挂法:构造要求:A.在墙柱表面拴挂钢筋网前,应先将基层剁毛,并用电钻打直径6mm 左右,深度60mm左右的孔,插入φ6钢筋,外露50mm以上并弯钩,在同一标高上插上水平钢筋并绑扎固定。

B.把背面打好眼的板材用双股16号铜丝或不易生锈的金属丝拴结在钢筋网上。

C.灌注砂浆一般采用1:2.5的水泥砂浆,砂浆层厚30mm左右。

每次灌浆高度不宜超过150~200mm,且不得大于板高的1/3,待下层砂浆凝固后,再灌注上一层,使其连接成整体。

D.最后将表面挤出的水泥浆擦净,并用与石材同颜色的水泥浆勾缝,然后清洗表面。

由于拴挂法采用先帮后灌浆的固定方式,板材与基层结合紧密,适合于室内墙面的安装。

其缺点是灌浆易污染板面,且在使用阶段板面易泛碱,影响装饰效果。

2)干挂法:干挂发是用一组金属连接件,将板材与基层可靠地连接,其间形成的空气间层不作灌浆处理。

干挂法装饰效果好,石材表面不会出现泛碱,采用干作业使施工不受季节限制,且施工速度快,减轻了建筑物自重,有利于抗震,适用于外墙装饰。

根据建筑外表面的不同特征,连接件与结构体系可分为有龙骨体系和无龙骨体系。

3)聚酯砂浆固定法:这种做法的特点是采用聚酯砂浆粘结固定。

聚酯砂浆的胶砂比常为1:4.5~5.5,固化剂的掺加量随要求而定。

施工时固定板材的四角和填满板材之间的缝隙。

待聚酯砂浆固化并能起到固定拉结作用以后,在进行灌缝操作。

砂浆层一般厚20mm左右。

灌浆时,一次灌浆量应不多于150mm高,待下层砂浆初凝后在灌注上层砂浆。

5、预制水磨石板常用尺寸400mm*400mm或500mm*500mm,板厚在20~25mm之间。

6、粘粘法:适用于厚度为8~12mm的薄型板材。

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板材尺寸不大于300mm*300mm和粘贴高度在3m以下的非地震区的室内装修中。

7、用于底层地面碎拼大理石的构造做法:20mm厚碎拼彩色大理石块,用1:2水泥砂浆灌缝,表面磨光。

石块下面为20mm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

垫层为50mm厚C10混凝土,垫层为100mm厚3:7灰土或150mm厚卵石垫层,素土夯实。

8、用于楼层地面碎拼大理石的构造做法:面层用20mm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粘结,垫层为50~70mm厚1:6水泥焦渣,承重层为钢筋混凝土楼板。

9、空铺木地面应在地板背面做防潮处理,其做饭通常是在地垄墙上预留120mm*120mm的洞口,并相应在外墙上预留同样大小的通风口,为防止鼠类等动物进入其内,应加设铸铁通风箅子。

木地板与墙体的交接处应做木踢脚板,其高度在100~150mm之间,踢脚板与墙体交接处还应预留直径为6mm的通风洞,间距为1000mm。

10、实铺木地面双层面层的铺设方法是:在地面垫层或楼板曾上,通过预埋镀锌钢丝或U 形铁件,将做过防腐处理的木搁栅绑扎。

搁栅上铺钉毛木板,背面刷防腐剂,毛木板上呈45°斜铺,上铺油毡一层,以防止使用中产生声响和潮气侵蚀,毛木板上钉实木地板,表面刷油漆并打蜡。

木板面层与墙之间还应留10~20mm的缝隙,并用木踢脚板封盖。

为了减少人在地板上行走时所产生的空鼓声,改善保温隔热效果,通常还在搁栅与搁栅之间的空腔内填充一些轻质材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