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大师教言

合集下载

洞山大师语录

洞山大师语录

修訂日期: 2007/01/04 發行日期: 2007/3/7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86A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No. 1986A洞山大師語錄序 東西道邈。

二三親傳。

傳也已漸。

真間為偽。

當偽之交出時。

醇乎真者。

獨洞祖乎。

自厥初詰問無眼耳乎其師。

至發跡南泉之供真。

異聞無情說眼處。

慎柏巖姓名之問。

不間雲巖雍容影。

蹈斷過水浪。

呵止雲居受天供路。

終設愚癡齋。

明去來之數事。

則實為希世之師表矣。

其語言章句。

散在諸家之篇集。

間有集錄也非。

元文間。

玄契老禪勤集號洞山錄。

以藏梓于白華林。

可謂幹祖考之蠱哉。

然京師之途路萬里。

為難為乏道之拜請。

而去歲庚辰之秋。

江都吉祥禪寺之眾徒責予復校。

亦不忘祖家也。

尋請老衲語。

乃告曰。

戲乎洞祖乎。

真矣邃矣充矣。

無偏矣。

克中矣。

固亦江漢以濯。

秋日以曬。

唯可以道心見之。

不可以人心見之。

若至其不可窺之。

不可量之。

不可移之。

而無己獨立。

則少林之下。

實一人而已。

贊寧言之。

寶曆十一年辛巳正月穀旦。

印指月焚香拜題。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遠孫沙門慧印校訂 師幼歲。

從師因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

忽以手捫面。

問師曰。

某甲有眼耳鼻舌等。

何故經言無。

其師駭然異之曰。

吾非汝師。

即指往五洩山禮靈默禪師。

師遊方首謁南泉。

值馬祖諱辰修齋。

泉問眾曰。

來日設馬祖齋。

未審馬祖還來否。

眾皆無對。

師乃出對曰。

待有伴即來。

泉曰。

此子雖後生。

甚堪彫琢。

師曰。

和尚莫厭良為賤。

師參溈山。

問曰。

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

某甲未究其微。

溈曰。

闍黎莫記得麼。

師曰記得。

溈曰。

子試舉一遍看。

師遂舉。

僧問。

如何是古佛心。

國師曰。

牆壁瓦礫是。

僧云。

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

國師曰是。

僧云。

還解說法否。

國師曰。

常說熾然。

說無間歇。

僧云。

某甲為甚麼不聞。

國師曰。

汝自不聞。

不可妨他聞者也。

僧云。

未審。

甚麼人得聞。

國師曰。

彻悟祖师语录

彻悟祖师语录

彻悟祖师语录精品文档彻悟祖师语录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各种苦行,为修道助行;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

此八件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十种信心,曰: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自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 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 无有异也。

)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

)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 八.信生即不返(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

修净业1 / 2精品文档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娑婆苦,长劫受轮回。

不断苦因离火宅,只随业报入胞胎,辜负这灵台。

朝又暮,寒暑争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般机巧衮尘埃。

何得出头来~娑婆苦,身世一浮萍。

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一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夜长无明,地狱里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

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情念骤如风。

六贼村中无暂息,四蛇箧内更相攻,谁是主人翁~无慧力,爱网转关笼,一向四楞但担地,不思两脚无梢空。

前路更匆匆。

娑婆苦,生老病无常。

九窍腥臊流秽污,一包脓血贮皮囊,争弱又争强。

随妄想,耽欲更荒唐,念佛看经云著相,破斋毁戒却无妨。

只恐有阎王。

娑婆苦,终日走尘寰。

不觉年光随逝水,那堪白发换朱颜,六趣任循环。

今与古,谁肯死前闲,危脆利名才入手,虚华财色便追攀。

彻悟禅师语录白话

彻悟禅师语录白话

彻悟禅师语录白话彻悟禅师,是中国禅宗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禅师,他的教诲以深刻的智慧和直击人心的语言而闻名。

他的语录成为了禅宗修行者们的指南,通过其中的禅理和禅悟,引导人们走上通向真实自我的道路。

本文将以白话的形式,将彻悟禅师的语录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禅宗的智慧。

1. 悟道无门,可进可退,全在心念。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禅宗并不是一定要通过特定的方法或途径,而是要通过觉察和反省自己的内心,以了悟自性的真相。

没有固定的门槛或标准,只要心念净空,悟道的大门便会向我们开放。

2. 禅宗讲的是一种无上的智慧,不是言语的慰藉。

禅宗的智慧是超越语言的,它无法通过言语来完全表达。

禅宗的修行者们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悟性的觉醒来理解禅宗的真义,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言辞的描述或教条的传授。

3. 禅不是追求特殊的境界,而是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禅修并不是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而是通过对平凡生活的觉察和体验,发现其中的不凡之处。

禅宗的修行者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禅理,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4. 禅修不在于学问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净化。

禅修并不是一种学问,也不是对于经书的死记硬背。

禅宗的修行者们应该通过内心的净化,摆脱烦恼和执著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觉醒。

5. 不要固守名相,看破一切,不受其扰。

禅宗的修行者们应该超越名相的表象,看破万象的虚妄。

不要被外界的名利诱惑所困扰,要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6. 禅宗是无我之修,要舍弃执著的自我,体悟真实的自性。

禅宗的修行强调无我,意味着要放下执著的自我,超越个体的束缚,去体悟真实的自性。

只有舍弃个人的欲望和执念,才能真正体验到禅宗的无边境界。

7. 在平静中观照自心,体悟无尽的智慧。

通过在内心的平静中观照自己,我们可以超越思维的纷扰,体悟到内心中无尽的智慧。

只有在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禅宗的智慧和解脱。

总结起来,彻悟禅师的语录传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

学习故事之惠能悟学

学习故事之惠能悟学

惠能悟学〔六祖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惠能严父,本贯范阳。

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

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惠能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明〕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

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

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

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

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假设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异?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

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所谓学佛,其实就是打杂〕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五祖虽然知道惠能有慧根,却没有教他〕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假设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假设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假设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假设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五祖虽然“唤诸门人总来〞,却似乎忘了惠能,或者,那时的惠能,连“门人〞都算不上吧〕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

麦彭仁波切教言

麦彭仁波切教言

麦彭仁波切教言
麦彭仁波切教言
大概在99年前,藏地有位非常伟大的学者,叫麦彭仁波切,他所造的《大幻化网光明藏论》中,就以显宗和密宗的观点,阐述了“心净国土净”的道理。

麦彭仁波切说,空性的修法即使修七天,也会有效果!
对初学者的教诲
麦彭仁波切造
慈诚罗珠恭译
呜呼!
轮回诸事无实义,无常浮动如电戏,
何时死亡无定日,必死缩短长计议。

修持上师之教言,静处抉择心本性。

心如闪电似风云,思维一切众念染,
详加观察无基根,有如阳焰本性空,
空而现乎现而空,自心原状自然住,
若修稳固见心性。

于师强信得加持,
积资净障生悟心,故当精勤而修持。

佛经中,释迦牟尼佛开示弥勒菩萨,弹指顷,凡夫起心动念32亿!只是凡夫心粗,没有能力知道,可见众生有多“迷”!。

记数其实不是为了数目,而是为了提醒修行人精进,不可懈怠!因为只是试修,所以我要让JL记住这个教训,不可追求数量,而需重视质量。

要求数量只是为了提醒一天里时时不忘念佛。

佛教的禅定讲究“九次第定”,禅宗的悟道讲究“大悟18,小悟无数”,所以我们在修行中,需要面对无数的关。

允许修大礼拜念佛,礼拜一次,念一声佛。

这样可以破除她心急求念佛数量的错误,让心安止回来。

罪若不重,怎么会生在娑婆?!习气若不坚固,怎么会轮回至今仍未解脱?!
这辈子无论我过的多苦,即使哪天我孤独地死在街边无人理会,我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不会动摇!。

彻悟祖师语录

彻悟祖师语录

彻悟祖师语录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

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

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

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

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

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

不念三乘,便念六凡。

不念人天,便念三途。

不念鬼畜,便念地狱。

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

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

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

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

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

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

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

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

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

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

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

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

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

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是。

反此,则为十善。

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

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即其现处,当体即心。

凡在有心,不能无境。

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

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

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

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

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

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

善导大师语录(范文)

善导大师语录(范文)

善导大师语录善‎导大师语录善导‎大师语录善导大师‎语录-- 专杂得‎失3.《观经疏‎》「要弘废立」之‎文: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4.《观‎经疏》「一一愿言‎」之文: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6.《观念‎法门》「皆乘佛力‎」之文: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8.《‎法事》「逆谤得生‎」之文: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18.《往生礼》‎「专杂得失」之文‎: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20.《往‎生礼》「唯摄念佛‎」之文: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21.《观念法‎门》「唯摄念佛」‎之文: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22.《观经‎疏》「光摄三缘」‎之文: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23.《观经疏‎》「三经唯明专念‎」之文: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彻悟大师语录

彻悟大师语录

彻悟大师语录(精选40句)1、人生勿用悔恨填充,生活别用无聊度过,日子忌用松散迎接。

人生不会苦一辈子,但总需要苦一阵子。

2、人生历程不能全由自己来安排,但人生的道路却全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

人生的旅途酸甜苦辣百味具有,自己亲自尝过,才懂得什么是人生。

3、人生应拥有的七情:蓬勃的激情,雄壮的豪情,执着的热情,甜美的爱情,洒脱的表情,爽朗的神情,愉快的心情。

4、人生之晨是工作,人生之午是评议,人生之夜是祈祷。

人生只要知道负责任的苦处,生活就会体验尽责任的乐处。

5、也许航行了一生也没到达彼岸,也许攀登了一世也没登上顶峰。

但是,触礁的未必不是勇士,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奋斗了就问心无愧,奋斗了就是壮丽人生。

6、人生运算法则:求知用加法,自满用减法,机会用乘法,消极用除法。

加减表明平衡机制真理,乘除说明事物量质变换递进!7、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我们不满意;生命中,总有一些人,让我们不顺心;人生中,总有一些挫折,让我们情绪低落。

是人,总有烦恼,有心,总会疲惫。

忙碌里,谁都有难处,现实中,谁都有苦楚,总有太多的.纠结,让我们无助;总有太多的奈何,让我们无可。

所以,有些事,可以认真,但不要较真,心若轻松,路才顺当。

8、我们拥有一只鞋子的时候,才会明白失去另一只鞋子的滋味,消逝的恋情总是刻骨铭心的,珍惜或放下,都是生命中必经的过程。

相爱的时候需要真诚,争执的时候需要沟通,生气的时候需要冷静,愉快的时候需要分享,指责的时候需要谅解,过日子的时候需要包容。

9、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承给需要它的人,这种美德比拥有任何财富都永恒。

10、一个人的价值,存在于对事业的追求中。

满足于戴着胜利者桂冠的人,他的价值正向负数靠近。

11、人生自我设计是必要的,没有自我设计,人生将是盲目的,自我设计是自我实现的基础,自我实现是自我设计的结果!12、物质财富可以不富有,但精神世界不可以不富有;智力学识可以不太好,但道德品行不可以不好;社会地位可以不高,但做人价值不可以不高!13、磁铁有吸引力,是它有磁性;不锈钢受人欢迎,是它不腐蚀;保险丝被称赞,是它勇于担危险用自我牺牲换取人身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彻悟大师教言.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彻悟大师开示净土行者之十信
一信生必有死。

(普天之下。

从古至今。

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

(出息虽存。

入息难保。

一息不来。

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

(一念之差。

便堕恶趣。

得人身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

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

(三途一报五千劫。

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信佛语不虚。

(此日月轮。

可令堕落。

妙高山王。

可使倾动。

诸佛所言。

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

(如今娑婆无异。

的的是有。


七信愿生即生。

(已今当愿。

已今当生。

经有明文。

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

(境胜缘强。

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

(寿命无量。

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

(唯心有具造二义。

如上诸法。

皆我心具。

皆我心造。


修净业者。

能具此十种信心。

其乐土之生。

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夫何难之有。

彻悟大师开示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真为生死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大心既发,应修大行。

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

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

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

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

※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专持四重律仪,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土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

以上八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

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

※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

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

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便念九界。

不念三乘,便念六凡。

不念人天,便念三途。

不念鬼畜,便念地狱。

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

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以还,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

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

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

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

※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

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

※一是祖语,一是佛语,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

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

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

如两镜交光,相合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

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

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

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

※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

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

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

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别求悟门也。

※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

※惟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土,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

※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为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净土一门,信尤为要。

※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惟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圣贤,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

※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

心作九界,心是九界。

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

等义俱彰矣。

噫。

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

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

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

※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

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

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

能所不二,生佛宛然。

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但现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

以现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离此现前一念之外,岂别有真心自性哉。

※求其直捷痛快,至顿至圆者,无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

※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所念之佛,本是全德立名,全名即德。

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

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

能所两忘,心佛一如。

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圆转圆灭三杂染障,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修万行,圆证本身,而圆成无上妙觉也。

※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薰加被耳。

※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

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
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但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若见思二惑,毫发未尽,分段生死,不能出离。

此所谓竖出三界也,甚难甚难。

※果以深切专勤之心,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

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也。

※炽然时使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

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方法。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

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

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

供养大家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