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大师说菩提心是一切善业基础
禅宗有一句密语

禅宗有一句密语: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是觉悟,全句话的意思是;“觉悟的本性本来就是清静的,不染尘垢,没有生灭,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来就是无量寿,无量觉。
就像六祖大师回答五祖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都是一样,没有分别”。
假如你能找到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的如来藏,巧妙的运用此心,直接可以成佛,三世一切佛都是这样成佛的,心经里说;“以般若菠萝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般若就是本觉心,一切微妙的智慧都在自己的如来藏里面。
菠萝蜜是渡达彼岸,此岸是烦恼,烦恼是苦海,彼岸就是极乐,极乐是清静涅槃的境界,涅槃是指苦的止息,并不是指彻底死亡。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成佛。
佛陀告诉我们:“念佛就是念自己的心,你的心就是佛,临终往生也是到你自己的心里,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如果把妄心念到本觉心,念念不离佛,你当下就是佛。
”刚开始念佛,从有相转到无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有相是指被妄念牵引,心烦意乱,心随境转,难以控制自己的心。
无相是指不执著一切妄想,不思善,不思恶,心如如不动,收摄六根,将心定于一处。
念佛的音声很重要,因为人的耳朵灵敏度最高,耳朵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达人的心性,观音菩萨就是修耳根成道的,看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知道了。
音声乃心性的外显,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从实相中流现出的妙音。
念佛法门以音声作佛事,透过佛号音声开启如来藏性,诚为转凡成圣变化气质之妙丹。
是故,我等念佛行人对音声之道应谛心考量。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唤醒我们的本觉心,找回原来的真我,念佛就是修戒定,修无相观,不染红尘,使自己的心清净。
阿弥陀佛代表“无量光,无量寿”。
无量光代表无限的空间。
无量寿代表无限的时间。
专念着这句佛号就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使我们的心性超越空间和时间,它既不着善,也不着恶,超越两边,超越无相。
就像普贤菩萨说的:“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清净无垢染。
明白这个道理去修行的人才是真修行,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从事相上去做,那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蒸沙煮饭,盲修瞎练”是搞外道,搞迷信。
行者沙加说修行次序

行者沙加说修行次序.一,前言:这篇文章,就说说修行的次序.二,基础:欲要修行,先打基础.基础即是一切的承载,没有基础,一切为空,什么都没有.修德历心净业清身,即是基础.也就是愿行一切善,不为一切恶.再具体,即是,不杀生,不造业,吃素食,行善等事.而本门,三愿门,基础,除了上面,还有其他.第一,就是发愿.业债愿,乃是告知十方,我以前因为无明,而犯下错误.今天我得闻正法,明白自己曾经错了,故而我发下誓愿,告知十方,我若成就,与我、乃至真正的亲人、真正的朋友的往昔累劫累世的错误,尤其是伤害无辜性命,我必成就后,度出轮回而成就,除此外,我亦化解业缘,随其所愿.恩德愿,乃是告知十方,累劫累世,在我最困难落魄时候,有帮助我的恩德,即是慈悲之心.我若成就以后,有此与我善缘,我即随因缘,度出轮回.第二,读<三官经>等经书.发誓愿,是告知.而读<三官经>等,即是行动.誓愿是告知我之心,而读<三官经>等,是希望三官大帝、太乙救苦天尊等圣,怜悯我与今,得闻正法,而能使冤家债主,九玄七祖等,能离苦得生天界.第三,即是善行,如举手之助,得遇而行.你们得度,是因我悲慈之心,怜悯.而能举手之善行,对于苦难生灵,不也是怜悯,悲慈之心么?我与众生,皆是三界苦难轮回,而有任何分别乎?!苦难生灵,我可举手善行而不行.又有何心,敢祈求于自己苦难中,得祂圣之救度呢?!如此以自己及十方.他之弱小,我视而不见,又何敢祈求自己之弱小,而得祂圣怜悯.故而我言,基础是一切之承载,善行第一.第一者,即非第一,是名第一.三,后天为用:平时,动功,八段锦之类,即可.引气版太极十三势,还有没有完全,可以八段锦加上,单独就抱球,聚集能量,最后把能量引入劳宫,让能量自己经脉行走.平时,静功,就是静坐,入静即可.炁脉,并不是不可修行,这是后天为用,后天炁一样可以打通经脉穴窍,乃至复养身体.如观鼻子尖之类,一样可以行.但是,都要注意其中关键,不要出错误了.平时,站桩,有效果之站桩,或者我所写之站桩.不一定要站着.身外最外层有一层能量场,乃是炁脉之构建.两手慢慢接近,身体外层能量场接触,自然有得炁发热等感觉.慢慢的,炁随外层能量场,入炁脉,修行中,可以感觉到炁入身体的感觉.这些,即是后天为用.四,先天为主:真正要出离轮回,还是要成就.要成就,因身体之规律,还是要修先天.即是,先天炁,先天神,先天精.还是要修正法,期望如此而成就者.即使有真法,并不是代表就一定当世成就.故而善行之基础,必不可少.得遇正法,即使没有成就,来世还有人身可修. 如此累积,终有一世而期望能出离者.否则,一失人身,万劫难出,不知归期啊!===============================================.。
释永信语录

2019-2-17师父,我很命苦,有没有什么方法改命?根本上说,一切从念头上下功夫,念头改了,啥都改了。
具体咋办?要修福增慧。
如果能舍就会有福德,真能舍就能生发我们的智慧。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很难。
心修定慧,弟子在生活与工作中哪种办法最简单、最有效?安住当下,干啥是啥。
我们时常讲觉悟,觉悟什么呢?宇宙人生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就是认清你自己,觉察到真正的自己。
就是觉悟自己的本心本性而已。
觉悟到释迦佛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相。
\怎样才能有大根器?大根器是我们累世所积累的福德因缘,是我们当世修行的基础,但现在也会成为过去,还需我们当下精进用功,以成就未来的解脱因。
我想跳出三界,怎奈影子囚在红尘,怎么办?所谓三界也是因缘所生之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悟得此因缘空性,虽处红尘,当下即能超越,证入空、无相、无愿的三种解脱法门,解开烦恼的束缚。
有人说先有物质,物质生出意识,那物质从哪里来的?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
心物互为因果,没有谁先谁后。
物质乃至世界的起源与消失,都是因缘的结果。
《阿含经》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世界也是迁流不息、变动不居的,有情众生也是在无尽缘起的诸方时空中,“此方灭尽,转归他方;他方灭尽,还归此方”,最终直到终成正觉。
一个人若能活在每一个当下,做好每一个当下的事情,他的修行就到家了,也就更能看透得与失了。
达摩祖师西来意,为何祖师们从不说破?每个人开悟的因缘都不尽相同,而且宗门直指人心,不历阶级。
故宋释云有言: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缘果是贯通三世的。
人生就像栽树,心地犹如田地,种好自己的地,时候到了,自然会有收成。
佛陀睹明星而悟道,看见的是哪颗星,还是另有所指?不管是哪颗明星,就看你能否顺着佛陀所“指”而见道,并敢于直下承担:哦,原来我也本具佛性,我亦能成佛!师父,修行到何等境界才能达到无欲望呢?欲望有善法欲,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欲望转化为我们的念力和愿力。
《坛经》禅法解读

《坛经》禅法解读相关推荐《坛经》禅法解读 中国佛教撰述中唯⼀被奉为经典的《坛经》,主要内容是禅宗六祖惠能⼤师于韶州⼤梵寺讲堂某次传法授戒的记录。
今存四种版本,学界⼀般认为皆经过后⼈的删添修改,虽然敦煌本出世最早,但传承不明,错字满篇,亦⾮原本。
从考据学和内容的双重⾓度看,笔者赞同净慧法师的意见,认为经北宋云门宗⼤禅师契嵩所校定的“曹溪古本”,⽂、义最为可取。
元代“德异本”被认为据此本刊印,⼀年后根据三种版本(包括德异本)改编的“宗宝本”,题名《六祖⼤师法宝坛经》,⽂字最繁,成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流⾏本。
《坛经》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所阐述的禅法——南宗禅的修习和教学⽅法,这种⽅法作为⼀种明⼼见性的技术,⾄今仍然具有实⽤性,对当今禅的修习和传扬,乃⾄⼼理学、⼼理治疗,能提供切实的启⽰。
从禅法的⾓度看,四种《坛经》版本的思想基本⼀致,可以说既反映出了惠能⼤师禅法的本⾯,⼜是经历代禅师印可修订的集体作品。
本⽂拟根据内容最丰富、最为流⾏的德宝本,对惠能⼤师的禅法作⼀现代解读,⼒图勾提出⼀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禅法体系。
南宗禅的基本⽅法是应机“随⽅解缚”,强调“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不建⽴刻板的修证阶次,与藏密极重“道次第”颇为不同。
但从《坛经》中,我们发现,对⼀般参禅者尤其是今天的参禅者来说,其实还是可以理出⼀个修学道次第的。
本⽂仿藏密之法,将《坛经》的修习道次第分为前⾏与正⾏两⼤步,第三步为禅的教学法。
前⾏——依⽌善知识、传⾹、 忏悔、发⼼、皈依、得正见,在⽣活中修⾏ 前⾏或加⾏,是正式修⾏的准备、前提,这是各种佛法修习道都须先具备的。
惠能⼤师所开创的南禅,其实也有前⾏、加⾏,不过因当时来参学者⼤多皆已学习经教、持戒修⾏乃⾄参禅多年,具备了前⾏加⾏,所以未像藏密那样制定⼀个千⼈⼀律的前⾏、加⾏法。
《坛经》所讲须备的前⾏、加⾏,有依⽌善知识、传五分法⾝⾹、⾏⽆相忏悔、发四弘誓愿、受⽆相三归戒、得正见、在⽣活中修⾏等内容,主要是在《忏悔第六》所说。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莲华生大士作刘巧佛译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一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二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三昧耶嘎嘎嘎三何其奥妙!娑婆与涅盘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釆。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着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四谛听!有幸佛子,谛听!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其它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着,事乘与瑜伽乘因执着本尊外相而受缚,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
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盘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你终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
第四品思考题答案

第四品思考题答案(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第36节课32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答: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
《学集论》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本。
”不放逸的本体,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
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
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答:在说话时,看看有些话能不能说;在做事时,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时,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
平时自己监督自己,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谨慎取舍,随时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答:第一种叫前际不放逸,即是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心生追悔,发誓再也不造而如理忏悔;第二种是后际不放逸,就是改过自新之后,今后的行为如理如法,不做任何坏事;第三种是中际不放逸,是指当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离一切善法规则;第四种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后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第五种是现行不放逸,指现在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
后两种与前际不放逸、中际不放逸稍微有点差别,后者是从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则是从不作恶法的角度来讲的,反体方面有所不同。
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答:这属于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
其后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
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发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第37节课333、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前行引导文,是佛教中修行者通过默诵、分析和思考,引导自己修行前行的文本。
对于修行者来说,参与实修群学习,共同探索前行引导文的意义和应用,是一种宝贵的修行机会。
本文将就《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进行探讨,为大家提供一份参考答案。
思考题一:在修行中,“一切众生悉发菩提心”这句话有何意义?请结合自己的认知和修行经历进行回答。
答案:在佛教中,“一切众生悉发菩提心”是一句非常重要的经文,它意味着所有众生都能发起菩提心,即广大众生具有成佛的潜力。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修行者,修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和成就,更是为了能够帮助众生一同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
在我的修行经历中,我深刻体验到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起初我修行的初衷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内心安宁和福报,但是随着修行的深入,我逐渐明白了修行的真正意义。
通过正念和慈悲的修炼,我能够体验到与众生的相互关爱和共生,明白到众生的痛苦和渴望解脱的渴望。
因此,我发自内心地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解脱和幸福,愿意为众生的利益、幸福和解脱而努力。
这种发菩提心的境界,使我感受到了无私的奉献和慈悲心的力量,也给予了我在修行中的坚持和动力。
思考题二: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培养和发展菩提心?请从佛教教义的角度回答。
答案:菩提心是指修行者的一种思维和心态,即想要成佛以利益众生的愿望和决心。
它是慈悲和智慧的结合,是修行者对众生苦难的觉察和对众生幸福的渴望,同时也是追求智慧和开悟的动力和愿望。
佛教教义中提到了培养和发展菩提心的方法。
首先,意识到众生的苦难和渴望解脱的内心需求。
通过观察自身和他人的痛苦经历,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众生的无尽痛苦,从而激发起愿意帮助众生摆脱苦难的决心。
其次,通过学习和实践佛法,提升自身的智慧和慈悲心。
佛陀的教法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众生的本性和追求真正的幸福的方法。
同时,通过正念、慈悲和福报的修炼,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让菩提心在内心不断生长和扩展。
加行第二十一课

加行第二十一课思考题1.为什么说自己趋入佛门非常重要?趋入佛门分为几种?你是哪一种?2.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不是?假如你身边有许多相似的佛教徒,你打算如何正确引导他们?3.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4.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5.学习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人之间的问答,你有哪些收获?其中哪一段触动你?为什么?《前行》中正在讲五种他圆满,现在是第四个。
己四、自入圣教:我们虽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这三个因缘,但关键是,自己还要入于圣教。
倘若你出离心等具足,则可以出家;倘若这方面因缘欠缺,则应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话,至少也要守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行,如此方可称为佛教徒。
如果你没有进入佛门,尽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佛法中无边的智慧和大悲将与你无缘。
就好比周围有一所好学校,老师每天不断地授课,一个孤儿如果想去,学校会收,但他自己不愿上学,整天在校外游荡,懂道理的人一看,就会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无拘无束、非常自在。
同样,我们若没有入于佛门,纵然佛教极其兴盛,对自己也毫无利益。
如今,无论是出家人、在家居士的身边,都有很多不信佛教的人,看到茫茫人海中无数的迷失方向者,我们即生有缘了知取舍之理,的确很有福报。
假如没有趋入佛门,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虽已高挂空中,照耀广大无边的世界,但在盲人眼中,始终是一片漆黑,太阳东升西落对他无利无害;或者河水虽然清澈甘甜,但口干之人不喝也无法解渴一样,佛教再兴盛对自己也无有利益。
我们今生虽有因缘进入佛门,但旁边还有千千万万糊里糊涂的人,尽管他们有学问、有地位、有财富,然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看,都是可怜的迷茫者。
因此,我们要发起广大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哪怕令一个人生起一瞬间的悲心或出离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
当然,这并非一日之举,而是需要长期发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彻悟大师说菩提心是一切善业基础
2013年05月20日 09:13
来源:《彻悟大师遗集》
分享到:
更多
1人参与0 0条评论0
地藏菩萨(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彻悟大师遗集》: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
道。下不能广利群生。
注:如果不能发起普度众生的菩提心,则于外不能与诸佛普众生的大愿感应相通,于内
不能与自己本来清净的自性契合,于上不能圆满成就佛道,于下不能普利度化众生。发菩提
心,是成就一切善业,直到究竟成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