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学案:专题一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 六王毕,四海一”1.平定六国(1)情况:从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国接踵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结束了战乱,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一致全国(1) 北方:北击匈奴,回收河套地区;修建长城和“直道”。
(2)南方:平定岭南地区,开凿灵渠,置郡管理。
(3)“西南夷”:开拓“五尺道” ,并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3.影响:扩大了一致帝国的规模,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国内为郡县1.发源:在春秋战国期间,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行:秦一致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3.概略(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和督查职责。
(2)“县”隶属于郡,并在少量民族聚居的地方设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3)“县”以下设“乡”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和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函传达的机构“亭”。
4.特色(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换,不得世袭。
5.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
(2)西汉王朝持续推行郡县制,逐渐除去与中央抗衡的地方盘据权利,使“大一统”政体更为牢固。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 秦王嬴政一致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呼,自称“始皇帝”。
(2)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辅助皇帝办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医生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1)含义:丞相、御史医生与诸卿议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2)评论:能够集思广益,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议失误的有效门路。
后期遭破坏。
4.“汉承秦制”(1)西汉王朝:大概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2)汉武帝期间:经过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增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国家的政权牢固,防备地方分裂权利的发展,有侧重要的意义。
何晓勇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讲课教案共36页文档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课教案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何晓勇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讲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分析等工具,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体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探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从秦汉政治制度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等,突出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统一和发展中的作用;
-秦汉政治制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图片等资料,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利用案例教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例,分析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采用比较法,将秦汉政治制度与之前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其创新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3.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采访身边的亲友或长辈,了解他们对秦汉政治制度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采访心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秦汉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编写一部历史短剧,进行课堂展示。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方法层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
(1)通过比较秦汉政治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运用分析法,剖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总结秦汉政治制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秦汉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察举制、尚书省等,分析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3.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定、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布置预习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收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分析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难点:
(1)理解秦汉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展示几张有关秦始皇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看了这几张图,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了吧?生:秦始皇。
师:对,秦始皇这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类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中国历史上,对秦始皇的争议很大,有的人称誉之为“千古一帝”,也有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论,从一统天下到建章立制,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讲授新课】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1、由分裂走向统一用PPT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它灭六国的顺序。
(注意战争方式远交近攻)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秦始皇灭六国,结束割据以后,他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了呢?生:不是。
师: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下秦始皇是怎样扩大秦帝国的范围的!!2.秦的疆域(板书)师:请同学们看教材,我请同学说说看秦始皇是怎么扩大秦朝的版图和加强边防的。
生:(略)师:一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展示长城和直道的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秦朝开始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续,构成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除了能造福于人类的工作之外,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事业能真正而永久的名声了。
下面小编为您推荐高一历史优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学习视点:1、了解秦的统一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新课标第一网2、郡县制的设立及与分封制有何异同?3、如何理解三公九卿制?课前预习:一、“六王毕,四海一”1、秦统一的措施:⑴灭六国状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⑴北方:北击匈奴,夺回_____,修筑_____与“_____”。
⑵南方:①平定___地区,凿_____,置郡管理。
使_____地区正式归属中央集权。
②在____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使该地区归入中央政权。
3、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来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_____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概况: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______等官职。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____”,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公文传递的“____”。
4、特点:①是中央_______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_________,不得____。
5、是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取代_______的重要标志,为______王朝继续推行,使_____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_____的地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课
题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
时备
课
教
师
徐英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能力目标: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目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
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
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学生(小
组)活动
设计意图
观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秦灭六国的过
程
分封制与郡县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概括能力
皇帝制度
的特点
中央官制的特点提升概括能力
当堂检测及作业
小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
(二)海内为郡县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3.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课后反思。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25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
知道秦朝统一过程及意义,了解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涵、表现及其影响是需要完成的目标。
课文地位:这个单元主要是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影响。
而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纵向看,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并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对秦汉历史有了初步了解。
但对初中生而言,主要是掌握“是什么”,而对高中生的要求则主要是掌握“为什么”“怎么办”,但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刚好又很欠缺。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秦朝统一过程及意义。
2、了解秦王朝郡县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图片视频以及其他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模拟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情景模拟,加强学生对历史感知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创建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在落实这些目标过程中有重点重点难点:重点:即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在课堂上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1、学科联系法:引导学生把一些孤立的历史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尤其是政治地理学科),如用该方法学习直道和五尺道的区别2、集体讨论法:引导学生利用分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又相互合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 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
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度建立的史实;2、了解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认识和理解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之处。
2、通过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创建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评价秦王朝采取的“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手段,认识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的迅速灭亡并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
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采用情境创设、亲身体验的模式,配合引导启发、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迁移学习等方法,由浅入深,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资料:请观察图片(幻灯片)2、设问导入:第一幅图是秦始皇画像,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描述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鹰,豺声……”(高鼻梁,细长的眼睛,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
是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气度非凡的君王。
第二幅图,大家都知道,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这里我们领略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帝国之威。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所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世所罕见,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思想,从社会到家庭,无所不及。
那么,这种专制集权政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问题探究:一、秦始皇是怎样完成全国统一的,有何重大意义?1、展示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以下两段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李白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材料二:贾谊《过秦论》节选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设计问题,教师点拨,学生回答【1】海内为郡县[1]材料1: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2: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材料3:秦王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战国时代的各国就已经普遍建立了郡县。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秦在实现统一之初分全国为36郡,这些郡大多是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就设置的,秦王朝加以沿袭。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陆续发展到46郡。
郡级以下有县,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秦王朝也建立起一套与郡县制相适应的新的地方官僚机构。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设令、长(大县设令,小县设长)掌管行政,尉掌管军事,并设有县丞作为令(长)的助手和管理刑狱。
乡设三老负责宣讲法令教化民众,啬夫负责征收赋税审理诉讼,游徼负责巡逻治安。
里设里正,亭设亭长。
郡县长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并从国库领取俸禄,不得世袭。
他们必须执行中央统一规定的法律制度。
汉朝建立后,适时调整了行政体制,一方面承袭秦以来的郡县制度,另一方面又汲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于是列爵封土,大封同姓,以镇抚天下。
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因而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采取的是郡国并行制。
[2]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什么异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同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其目的都是维护统一,巩固政权。
不同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而郡县制是在国家大统一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而郡县的官吏有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而郡县则有中央强化管理和控制,利于维护统一。
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环节。
【2】中央官僚制度[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
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
“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不过实际职官之数并不止于九个,主要有:奉常(汉代定名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汉代定名为光禄勋)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车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汉代定名为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汉代定名为大司农)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此外,还有与以上地位完全相当或稍次的列卿,如中尉(汉代定名为执金吾)主管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汉代定名为将作大将)主管宫廷修建等。
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
在这些官吏之下,还有一大批属官椽史充当助理,以奉承皇帝命令分别执行各项政务。
[3]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这种制度的本质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以皇权为核心,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专制。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地方严格服从中央。
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经济、军事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有利于大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国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及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也使中国文明绵延不断,源源流长,从而使中华民族大家庭最终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民族共同体。
这是中国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专制集权制度的本质:通过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方式,实现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统治。
三、“焚书坑儒”、“挟书律”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概况:在加强了对中央、地方的行政管理和控制后,面对秦的专制和“以法治国”,许多儒生非议朝政,反对郡县制,影响了秦的统治。
为了从思想上加强控制,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推出了“挟书律”。
引导学生评价认识:“焚书”、“坑儒” “挟书律”是文化暴政,首开思想专制之先河,虽有利于从思想上巩固大一统,但焚毁了大量文化典籍,箝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其暴政而亡也给后世留下深刻的教训。
(四)课堂巩固升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时至今日,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统一,仍是当今世界上各国各民族所向往、所追求的事情。
但应看到,秦王朝的统一是靠独裁专制来维护的。
独裁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在历史上对维护国家的统一确实起过积极作用,但它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绝不是相伴始终的。
如今,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不合时宜,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强盛,需要科学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
(五)思维发散: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他的意思是说,秦王朝的灭亡在于严刑峻法激起人民怨恨,并不是因为郡县制度不好。
你认为柳宗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