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话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燕子研的书画大师,他的绘画技艺高超,尤其擅长画龙。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真,使人无不为之倾倒。

燕子研的画龙非常有灵气,每一条龙都有自己的形象和特色,让人看后仿佛能看到龙在又翻飞在空中一般。

燕子研的才华和名气渐渐传遍了天下,有一天,一位官员听说了燕子研的名声,决定亲自前去拜访。

这位官员名叫张天延,他是州城的守仓官,他听说燕子研的画龙技艺非常了得,便提出了一项挑战:只要燕子研画出一条不倒的龙,他便立刻向燕子研赐予千金重赏。

燕子研接受了这一挑战,他心里暗暗想着,一条不倒的龙,这可是个难题。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燕子研前前后后画了很多龙,七次方他画的龙倒了六次,就差一次。

燕子研感到十分沮丧,他已经尽力了,可还是没有成功。

就在此时,燕子研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朋友告诉他,刚才州城里出了一位名叫张天延的官员,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就是要燕子研画一条不倒的龙,如果失败的话,就要向他赠送千金。

燕子研听了朋友的话,忽然间豁然开朗,他立刻抓起画笔,开始画他心中的那条龙。

燕子研画了一会儿,他感觉这一次画得和以往不一样,他对这条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他渐渐地发现,他往往在画龙的后半部分时,手一下颤抖,龙身便立刻倒下来。

于是,他突然觉悟到了画龙技巧的诀窍:画龙的关键是龙尾的位置!燕子研便将自己颤抖的手放在位置龙尾的下方,他发现在这个位置,他的手停止了颤抖,并且,他画出来的龙身也不再倒下来。

此时,燕子研明白了,他只需要在龙尾的位置加以点睛,便能画出一条不倒的龙。

于是,在不短的时间内,燕子研迅速完成了他的画龙作品,他作品上的龙身雄姿英发,气质非凡。

听说燕子研成功地画出了一条不倒的龙,张天延便立刻赴约前往,燕子研的画龙技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燕子研在龙的尾巴上画上一点,点睛之后的龙便全然变得有了生气。

此事过后,大家开始常把“画龙点睛”来比喻于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使得别人受益良多。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源自于唐代张彦伯的故事。

张彦伯是一位出色的画家,素来以
画龙著名,但他的画龙总是缺乏生气和灵动感,让人看来毫无生机。

一天,张彦伯的一个朋友来拜访他,途中经过了一条小溪,发现秋水中有一条龙潜藏
其中。

他非常兴奋地来到张彦伯的家中,告诉他这个消息,并劝他去画一张真正活灵活现
的龙图。

于是,张彦伯便开始了他的新作品。

他用笔勾勒出龙的形状,描绘出龙的纹理,但画
出来的龙看起来还是缺乏灵动感。

他感到失望,甚至开始放弃。

但他的朋友却鼓励他说:“你的画龙已经很好了,只是差一个关键点睛的步骤。


于是,张彦伯眼前一亮,决定继续尝试画“画龙点睛”。

他仔细观察了秋水中那条龙,揣摩它的神态和动态,最终在龙眼的位置上加上了一个小点,这点不仅仅是点,更是表情、灵魂和生命力的体现。

这一点瞬间让整幅画面增添了生气和灵动。

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点
睛之笔变成了整幅画的精华部分,让画龙栩栩如生,真正活灵活现。

后来,张彦伯的画龙点睛之笔推动了他的画艺事业向前发展,也让他成为了一位闻名
天下的艺术大师。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关键一步”的重要性。

只有在恰当的时机,
恰当的环境下,进行正确的举措和决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整件事情更加完美。

“画龙点睛”成为了人们流传至今的最有代表性的成语之一,让人们时刻铭记,照亮人生
的前进道路。

画龙点睛的故事_画龙点睛的故事典故

画龙点睛的故事_画龙点睛的故事典故

画龙点睛的故事_画龙点睛的故事典故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画龙点睛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

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画龙点睛原文及译文原文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典故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典故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典故以下是 7 条有寓意的成语故事典故:1. 画龙点睛:传说张僧繇在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

听到的人都不相信,偏叫他点上。

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龙还留在寺壁上。

嘿,这可真神奇啊!你想想看,要是一幅画本来普普通通,但是经过那么一点睛,立马就活灵活现了,这不就像是一个团队里有个特别厉害的人,一下子就让整个团队变得强大起来了吗!2. 叶公好龙:叶公特别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自己,就来到叶公家,结果把叶公吓得要死。

哎呀呀,这叶公嘴上说喜欢龙喜欢得不得了,结果真见到龙了却吓成那样!这多像有些人啊,老是说自己喜欢这个喜欢那个,等真正面对的时候又不行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呀!3. 亡羊补牢:一个人的羊圈破了个窟窿,丢了几只羊后他才去修补羊圈。

虽然有点晚了,但总比不补好吧!这就好比我们犯了错误后,立马改正还来得及呀。

就像你考试没考好,那赶紧努力学习下次考好,这不也是一种亡羊补牢嘛!4.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在森林里大摇大摆。

哈哈,这狐狸可真狡猾!生活中不也有这样的人嘛,自己没啥本事,就仗着别人的威风作威作福,多讨厌啊!比如有些小孩就喜欢跟着厉害的人后面欺负别人,不就跟这狐狸一样嘛!5. 掩耳盗铃:有个人想去偷铃铛,又怕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

这不是自欺欺人嘛!就像有人明明做错了事,还假装没发生,这不就是掩耳盗铃嘛,以为自己不知道别人就也不知道啦?6. 守株待兔:一个农夫在树桩旁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天天在那等着兔子再来。

唉,这人也太傻了吧!这多像那些不想努力,只想等着好运降临的人啊!总想着天上掉馅饼,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呀!7. 拔苗助长: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把它们都往上拔高一点,结果禾苗都死了。

这可真是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呀!就好像有些家长拼命给孩子报各种班,想让孩子一下子变得很优秀,却不考虑孩子能不能承受,这不也是拔苗助长嘛!我觉得这些成语故事真的很有意思,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好多道理呢!。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学家,他精通医术,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有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了一幅画,画上有一条龙,但是龙的眼睛却没有画出来,看起来有些生硬。

张仲景看了看画,微笑着对送画的人说,“画龙点睛,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一个画面或者事物如果缺少一点点点睛之笔,就会显得不完美。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成语来讲一个故事。

”。

故事开始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李靖的将军,他带领着一支勇猛的军队,保卫着国家的安宁。

有一天,国家遭到了来自北方的侵略,敌人的兵马如潮水般涌来,将军和士兵们奋勇抵抗,可是敌人的人数实在太多了,他们渐渐地被逼到了绝境。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赵云的英勇将军挺身而出,他手持双刀,勇猛无比,如一条神龙般在战场上奔腾。

他指挥士兵们巧妙地运用兵法,打败了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李靖将军对赵云的表现赞赏有加,他说,“赵将军的英勇无双,真是画龙点睛啊!没有你,我们这场战争可能就要失败了。

”。

赵云谦虚地说,“将军过奖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中的一颗点睛之笔,没有人是多余的。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团队的成功往往需要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就像画龙点睛一样,每个人都是整体中的点睛之笔,没有人是多余的。

故事结束了。

张仲景看着画龙点睛的成语,深有感悟地说,“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团队,只有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重要的作用,才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就像这幅画上的龙,缺少了点睛之笔,显得不够完美;而赵云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是画龙点睛的典范。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有发挥出最重要的作用,才能让整体变得更加完美。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意义所在。

最后,张仲景将这个故事记录在了一张纸上,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成语的深刻含义。

因为他深信,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画龙点睛的存在,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是一种非常精炼地表达语言技巧,表现在语言艺术中追求简洁明了,切中要害,高度概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语汇和句式,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表现技巧。

成语“画龙点睛”原指在龙的眼睛上勾勒上一点,使整个龙立体生动,意味着在作品的关键地方做出完美的点缀,使其达到完美境界。

下面就来看几个著名的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画龙点睛战国时期,有位叫王铁的画家,他一生以画龙闻名。

他的画龙形态万千,神态各异,堪称一绝。

一次,代表秦国的官员来到王铁家,请求他为国家画一幅神龙图案。

王铁心领神会,很快完成了作品。

仅仅是四条腿、一张嘴,和一双透亮的眼睛。

然而官员却对此大加批评,“这是什么神龙?毫无神韵。

”王铁十分惭愧,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准备重新画一幅龙。

他在那幅龙的眼睛中画上了缺一不可,细节非常完美的一点。

这一点让龙显得灵动十足,身上的每一片鳞都散发出神奇的光芒。

王铁再次把画奉献给了官员,官员看后大为惊叹,称这画龙的瞳孔生动神秘,龙鳞闪闪发光,足以体现了雄壮、神秘和活力。

从此,这幅作品成为一部中国画的经典之作,“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故事中传开来了。

故事二:青出于蓝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学家郑国将去鲁国谒见鲁哀公,鲁哀公很是重视,邀请郑国将参加庆祝会,并请郑国将说几句即兴诗。

郑国将本来准备的诗篇丢了,只好就地“打草稿”,忠于自己的风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庆祝会后,鲁哀公很是惊叹,他问郑国将这诗用了三年才才完成,怎么展现的没有任何重点或是格调高峰。

郑国将不假思索,回答道:“我参考了我师父颜之推的器重,教诲我们,青出于蓝胜于蓝,吸收他人长处,可能做到更好的音乐。

”他的意思就是,“(我的诗比我的老师颜之推语的诗篇更好)我吸收了他的长处,学成自己的特色来做出这样的诗歌。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意是器重若新,悉心钻研,认真探索,可以从前人的基础上尽情发扬创新。

故事三:点石成金《左传》中讲:楚国有位聪明的高官,他可以在河流中寻找黄金。

画龙点睛的故事50字_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故事50字_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画龙点睛的故事50字_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成语具有传承性、定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张僧繇的籍贯,卷七载:“张僧繇,吴中人也。

”吴中即现在的江苏苏州。

宋、元夏文彦也都说是吴人,这是一种最为可靠的说法。

另有一说,现行本南北朝姚最条的标题下,注作“五代梁时,吴兴人”。

清乾隆《湖州府志·艺术传>也依据这一注语作为吴兴人,并征引了明董斯张的说法作为佐证:“僧繇世传吴人,乃画品出姚最所续,独以僧繇系之吴兴。

按最武康人,从梁入周,其一时目击,当不妄借他郡人为吴兴产也。

”近人吴诗初在一书中批驳了董斯张的理解,认为他对宋齐梁这一段历史不了解,“忽略了所谓‘五代是唐人对宋、齐、梁、陈、隋五个王朝的概称,中称萧绎(梁元帝)为湘东王,说明写成时间至迟也还在萧纲(梁简文帝)天正元年(551),即萧绎未称帝以前,他不可能有‘五代的概念。

这就说明这一注语并不是姚最的自注,而是‘批校者把张僧繇的经历和籍贯混为一谈了。

”张僧繇不仅是个著名画家,而且还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是上层社会精英分子。

在这点上,他与陆探微有天壤之别。

张僧繇,仕途顺通,《历代名画记》载:“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武陵王是梁武帝萧衍第八个儿子萧纪的封号,列传第四十九载:“天监十三年(514)封为武陵郡王。

”说明张僧繇被任命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天监十三年至十八年之间,这时萧纪年龄不超过七岁至十二岁,因为据《梁书·元帝本纪》,萧绎(萧衍第七子)生于天监七年,那么作为第八子的萧纪,生年当不早于天监七年,天监十三年封郡王时年龄不大于七岁。

据此,国侍郎当有一定权力。

右将军与吴兴太守等职,也是掌握一定实权的职位。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原文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原文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原文
原文: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

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索求他的画。

传说有一年,张僧繇奉梁武帝之命,前去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四条金龙。

仅三天,他就画出了四条活灵活现、威风凛凛的龙。

这四条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真龙竟没有什么差别。

一时间,围观的人都大为惊叹。

然而当人们凑近细看时,才发现这些龙全都没有眼睛。

这样明显的缺陷让大家感到非常不解,纷纷请求张僧繇为龙添上眼睛。

张僧繇却笑着说:“为龙画上眼睛不难,可一旦画了眼睛,这四条龙可就飞走了。


大家一听这话,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他十分荒唐。

画出来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认为张僧繇在开玩笑。

于是,张僧繇只好答应先给其中两条龙画眼睛。

他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笔轻轻在画上点上眼睛。

刚画完,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了: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紧接着一阵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那两条龙竟真的震破墙壁,凌空飞起,最终消失在云层中。

众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

等云散天晴时,大家看到雪白的墙壁上果然只剩下两条龙了。

而张僧繇只是站在一旁,笑而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张僧繇
擅长画龙。他画龙,已经到了 出神入化的程度。最为神奇的, 就是他画龙点睛的传说了。
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今江 苏南京市清凉山)安乐寺的墙上,
画了四条白龙。奇怪的是,这 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
许多人对此不解,问他道: “先生画龙,为什么不点上眼 睛呢?是否点眼睛很难?”
大家定睛看去,两条刚点上眼睛的白龙,
已经乘着云雾,飞跃到空中去了,而那两 条未曾点睛的白龙,还是留在墙壁上。大 家这才信服。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 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造句
• 1、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 2的效果。
张僧繇郑重地回答说:“点 睛很容易,但一点上,龙就会 破壁乘云飞去。”
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纷
纷要他点睛,看看龙是否会飞 跃而去。张僧繇一再解释,点 了要飞去,但大家执意要他点 睛。于是他提起笔来点睛。
他刚点了其中
两条龙的眼睛,奇 迹就出现了,雷电 大作,暴雨倾盆而 下。突然“轰”的 一声巨响,墙壁破 裂。
• 3、没有你画龙点睛的一笔,这幅画还真没 什么看头。
• 4、这篇佳作配上如此佳题,有如画龙点睛。 • 5、作文时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可以收
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