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流产
复发性流产课件

• 排卵后第7~12天检测孕激素水平。
• 此外,还应检测甲状腺功能及空腹血糖,必要时
行糖耐量试验。
(六)感染因素
• 任何能够造成菌血症或病毒血症的严重感染均可
以导致偶发性流产,
• 然而生殖道各种病原体感染以及TORCH 感染与
RSA筛查流程
RSA的病因筛查流程
治疗
(一)解剖结构异常
1. 子宫颈机能不全 子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
主要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妊娠34周前的 早产。
有报道显示,对2 091例患者的临床 资料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对有早产风 险的单胎孕妇进行子宫颈环扎术或许可 以降低其妊娠丢失率及新生儿死亡率。
• (2)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原因不明确的
RSA患者进行自身抗体筛查,如抗甲状腺抗 体,包括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检查。但 是,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 抗体与RSA的关系,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证 据,不建议常规筛查。
• (3)排除上述各种非免疫因素及自身
及活性异常与URSA密切相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专家观点或推荐]
(1)建议对所有早期RSA患者及曾有1次或 以上不明原因的妊娠10周以后胎儿丢失者均 行抗磷脂抗体的筛查,包括ACA、LA及抗 β2GP1抗体,其阳性诊断标准是指间隔12周 或以上出现2次及以上的LA阳性或ACA、抗 β2GP1抗体滴度>第99百分位数。对于诊断 APS患者还应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 抗 体、抗干燥综合征(SS)A抗体、抗SSB抗体 等,以排除SLE(系统性红斑狼疮)、RA (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女性在怀孕次数超过两次,每次怀孕均在妊娠期未满20周时自然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复发性流产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造成影响。
目前,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包括子宫形态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其发生。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在免疫调节、炎症抑制和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通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胚胎的排斥反应,从而降低流产率,提高生育率。
2. 正文2.1 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富含抗体的浓缩血浆制剂,主要由免疫球蛋白G(IgG)构成。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调节作用:丙种球蛋白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自身免疫力的增强,从而减少免疫反应异常导致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2. 抗病毒作用:丙种球蛋白内含有丰富的抗体,可以中和病毒颗粒,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侵袭和复制。
3. 抗炎作用:丙种球蛋白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过度,缓解炎症相关的临床症状。
4. 免疫抑制作用:丙种球蛋白具有抑制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
丙种球蛋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抗病毒、抗炎和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一系列的免疫相关性疾病,包括复发性流产。
在临床实践中,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复发性流产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2.2 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是评估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复发性流产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设计临床试验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临床试验应选择符合标准的流产患者进行研究。
需要明确包括纳入与排除标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在设计临床试验时,需要设定接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试验组和接受其他治疗方案或安慰剂的对照组,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预防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预防余红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根据《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将出现3次及以上、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称为复发性流产。
大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包括生化妊娠)就应该予以重视。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及胚胎染色体异常,如夫妻双方出现染色体易位、缺失、倒位等。
其中,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只有1/18概率能正常妊娠至足月分娩,这种情况建议行三代试管;还有一类是胚胎染色体异常,常见的是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等),流产发生越早,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越高。
对于2次及以上流产,建议行夫妻双方行胚胎染色体检查,必要时选择试管技术。
解剖因素解剖因素主要指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如子宫先天性畸形(单角子宫、完全子宫纵膈)、宫腔黏连、子宫肌瘤、宫颈机能不全等。
可通过生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内分泌因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还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黄体功能不足等都会导致反复流产。
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因素,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
自身免疫型包括:(1)组织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抗凝脂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2)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抗精子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
同种免疫型主要是补体系统异常、淋巴细胞异常等。
患者要检查相关抗体,并进行病因治疗。
血栓前状态血栓可造成胚胎着床位置血管的阻塞,导致胚胎供血不足凋亡,引起流产。
孕妇全身疾病及环境影响长期处于有毒有害、污染较重的环境,如油漆工、相对封闭的家居大卖场等,夫妻双方应远离污染环境、延长备孕时间、做好备孕前检查。
女方出现复发性流产,男方需要检查吗?答案是肯定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染色体检查,如果是男方异常,同样会发生流产。
另外,还要做精子DNA碎片率检查。
近几年,随着对精子DNA碎片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其与流产关系密切,且碎片率越高,流产概率越大。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女性在早孕期(妊娠<28周)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流产的状况。
该病病因复杂,目前研究者对其病因学的了解还有待深入,以下是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在复发性流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染色体异常是由父母双方染色体结构异常或者亲属关系导致的遗传性问题。
染色体异常根据突变类型分为平衡性、非平衡性和染色体重排等,其中非平衡性染色体重排是复发性流产中最常见的异常类型。
二、子宫异常子宫异常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因,包括子宫发育畸形、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这些异常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导致妊娠的终止。
三、内分泌问题内分泌紊乱也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病因。
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内分泌问题都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和胚胎的发育。
四、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在复发性流产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胚胎母体免疫反应的紊乱,导致胚胎的排斥和终止。
五、血液凝固异常研究发现,血液凝固异常也是复发性流产的病因之一。
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凝血因子缺陷等都会增加孕妇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导致胎儿的缺血和营养不良。
六、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复发性流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电磁辐射、药物暴露、重金属污染等都可能对胚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流产的发生。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的研究现状表明,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问题、免疫因素、血液凝固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病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保障女性的生育健康。
但是目前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潜在机制。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复发性流产是指孕妇已有2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
流产的原因很多,包括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等。
中医认为复发性流产一般属于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的范畴。
下面从中医角度讲一下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临证思路。
一、辨证分型(一)肝肾不足型临床表现为习惯性流产、偏头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经期不定或闭经、面色灰暗或黯淡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涩。
(三)瘀血型临床表现为经期先后不一、经血颜色暗红、质稠、有血块、腹痛、腰膝酸软、注意力不集中、舌质紫暗、苔薄腻或有瘀点、脉涩。
(四)阳虚寒凝型临床表现为不孕、月经不调、经痛、腰膝酸软、手脚发凉、易感寒邪、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补肝肾益精血。
常用方药: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等。
常用方药:四物汤、当归归芍甘汤等。
常用方药:逍遥散、通络散、丹参酮等。
常用方药:四神丸、暖宫丸、益母草饮等。
三、中药具体运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用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黄芪、人参、枸杞子、阿胶、红枣、山药、龟板、肉桂、吴茱萸等。
四、注意事项1. 孕妇服用任何药物都需征询医生意见,以避免药物给胎儿带来不良影响。
2. 对于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的复发性流产患者,还需要针对性治疗。
3.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要结合饮食调理,增强体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好心理调适等工作。
4. 治疗期间要注意安胎、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
总之,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需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因人而异的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治疗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在连续两次以上妊娠过程中发生自然流产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在临床上,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复发性流产,目前对其病因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遗传因素的研究现状遗传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许多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近年来,通过对患有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及其家族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了一些与复发性流产相关的遗传变异。
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孕激素受体的异常,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维持,进而导致妊娠失败。
一些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非整倍体也与复发性流产有关。
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复发性流产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免疫因素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往往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
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不正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胎盘发育不良和孕期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自然流产。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中关注免疫调节蛋白的异常。
一些研究发现,IL-10和TGF-β等免疫调节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
免疫因子在自然流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免疫因素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分泌失调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
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孕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它们的异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胎盘功能障碍和妊娠失败。
近年来,一些研究关注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孕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的突变会导致激素信号通路的紊乱,从而影响胎盘发育和维持。
一些研究还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与复发性流产有一定的关联。
内分泌因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复发性流产》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复发性流产的典型表现为连续发生自然流产,每次流产通常发生在相同的妊娠 周数,可能伴有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
诊断标准
根据连续发生自然流产3次或以上的病史,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如染色体检查、 免疫学检查、内分泌检查、感染指标检查等,进行复发性流产的诊断。
免疫治疗
针对免疫因素引起的复发性流产,采 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治 疗。
手术治疗
宫腔镜手术
用于治疗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肉等宫腔内病变,恢复宫腔 正常形态。
腹腔镜手术
针对盆腔粘连、输卵管病变等引起的复发性流产,采用腹腔 镜手术治疗。
辅助生殖技术
人工授精
通过人工方式将精子注入子宫腔内,提高受孕率。
THANKS
感谢观看
孕期保健与监护
定期产检
监护胎儿状况
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产检,以便 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出现的问题。
通过胎心监测、超声检查等手段,及 时了解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以及 是否存在宫内异常。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 息时间和心理状态,有助于降低复发 性流产的风险。
免疫治疗与抗凝治疗
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了解并采取预防复发性流产的措施 ,如定期产检、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05
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病因学研究进展
01
02
03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与 复发性流产相关的基因突 变,如内分泌代谢基因、 细胞凋亡基因等。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 、感染等因素也被认为是 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 因。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1. 引言1.1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两次或更多次妊娠在16周孕检前胎停育。
其发病率约占总孕次的1%-2%,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生理和经济压力。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其病因学显得尤为重要。
复发性流产可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解剖学因素等。
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可能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从而引发流产;免疫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胎盘或胚胎而引发流产;解剖学因素如子宫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等也可能影响胚胎植入和发育而导致流产。
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现状,已有许多研究投入其中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尚需进一步探究。
对复发性流产病因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其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诊断和治疗策略,有效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育率和生育质量。
通过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流产的定义和分类流产是指怀孕在20周之前自然死亡或者被迫终止的情况。
根据流产的原因和症状,流产可以分为不完全流产、完全流产、晚期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不同类型。
不完全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只有一部分被排出,有时候还会残留在子宫内。
完全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完全被排出子宫,子宫内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物。
晚期流产是指孕期在20周至28周之间发生的流产。
而习惯性流产是指一个女性在怀孕的早期连续三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习惯性流产的定义有时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一定调整,比如有些研究认为连续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就可以被称为习惯性流产。
了解流产的定义和分类对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习惯性流产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流产病因学研究时,对流产的定义和分类的清晰了解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分析流产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复发性流产的定义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或同一个女性在连续妊娠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自发性流产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RSA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
母–胎免疫识别过度型 自身免疫异常,同种免疫异常。 中医辨证: 湿气粘滞,气滞血瘀(磷脂抗体及血型抗体
阳性); 肾阴虚火旺(透明带抗体阳性)。
RSA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
母–胎免疫识别复杂型 母–胎同种免疫识别低下;自身免疫及同种
孕后35天左右开始孕后第1次治疗,2周后进行 第二次,方法同孕前。
主动免疫疗法
注意事项:
用主动免疫疗法时应掌握适应证;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发生血行性感染。
被动免疫疗法—IVIG
目前尚无明确的IVIG应用的指征,从目 前研究来看,对于既往自然流产次数较 多(≥4次)、年龄较大,应用其他治疗 方法无效的、预后较差的复发性流产患 者应用IVIG可能受益更大。
治疗
1.主动免疫疗法
采用丈夫或者第三方淋巴细胞进行免疫 治疗,有效率可达87%~96%。途径多以 皮下注射为主(5~8点)。
治疗从孕前开始!
主动免疫疗法
国内采用小剂量主动免疫疗法,每次免 疫的淋巴细胞数量为20×106~40×106, 每疗程进行2~4次主动免疫,每次间隔 2~3周。
解放军254医院马艳华,每疗程4次,每 次淋巴细胞浓度为40×106,
抗凝疗法
包括低分子肝素(LMWH)、阿斯匹林 ﹑LMWH配伍小剂量阿斯匹林等。
抗凝疗法
Triolo G等将40例APA阳性的RSA患者随机分为 两组,一组给予小剂量阿斯匹林及皮下注射 LMWH治疗,另一组给予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 结果阿斯匹林组分娩率为84%,而免疫球蛋白 组只有57%。
Diejomaoh MF等研究表明,小剂量阿斯匹林、 LMWH和静注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可以使APA 阳性的RSA患者100%获得正常妊娠,阿斯匹林 用量在75~100 mg。
免疫异常。 中医辨证:湿盛热积,肾虚血淤。
实验室检查
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
一﹑综合性筛查指标 1﹑凝血四项: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 2﹑血浆凝血机能亢进动态评价
血液流变学检测: 红细胞压积↑;(2)血沉↑;(3)全血粘度↑;(4)血浆粘 度↑;(5)红细胞电泳时间异常;(6)红细胞变形指 数异常。
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 是指只针对某个特异性 器官组织自身抗原的抗体。如: 抗精子抗体 (ASA)﹑抗卵巢抗体(AOA)﹑抗子宫内膜抗 体(AEA)﹑抗甲状腺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RSA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
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 母–胎免疫识别过度型 母–胎免疫识别复杂型
RSA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
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
二﹑相对特异性诊断指标 1﹑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 内皮素–1(ET–1) 测定 2﹑血小板活化指标: 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 3﹑凝血酶生成指标: 血浆纤维蛋白肽A↑ 4﹑抗凝物减弱指标: 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 血浆蛋白S含量及活性↓。 5﹑纤溶活性指标: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Ⅱ聚体均↑ 纤溶酶抑制剂(a2–PI)↑
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
一﹑与流产有关的自身抗体 抗磷脂抗体(APA) 抗核抗体(ANA) 抗DNA抗体 二﹑器官特பைடு நூலகம்性自身抗体 抗精子抗体(ASA) 抗卵巢抗体(AOA) 抗子宫内膜抗体(AEA) 抗甲状腺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
反复性自然流产
封闭抗体 磷脂抗体 透明带抗体 血型抗体 淋巴细胞分型(亚群)
主动免疫疗法
3个疗程后转阳率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疗程 1个疗程 2个疗程 3个疗程
转阳率 47.27% 68.32% 8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动免疫疗法
国外主张每次注射淋巴细胞的数量为 100×106~120×106,孕前免疫4次,孕后免疫 4次,每次间隔3周。每次治疗结束后进行CI指 数检测,CI指数在40%以上者认为可以妊娠, 鼓励患者在3个月内妊娠,如未妊娠则在排除 不孕症的情况下重新进行1个疗程。
文献报道,IVIG治疗同种免疫异常型 RSA成功率在60%~86%,近年来也有达 90%以上者。文献报道常用的方案有:
被动免疫疗法—IVIG
IVIG 400~500 mg/(kg·d),连续1~3天,间 隔3~4周1次,持续至孕26~32周。
小剂量应用,每次200 mg/kg,妊娠后间隔4 周1次,至26~32周。
在孕5~9周,IVIG剂量为25 g/次,每周1次, 9周后为每2周1次,直至孕14周。
单疗程应用较大剂量IVIG,即妊娠后即予 IVIG 20 g/d,连续5天。
IVIG 20 g/次,3~4次/月。
被动免疫疗法—IVIG
IVIG治疗开始的时间一般在妊娠实验阳性后即开始应 用,愈早效果愈好,也有研究在排卵前即开始应用。 IVIG治疗APA阳性的RSA患者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Graphou O研究表明同种免疫异常型RSA患者应用IVIG 可降低Th1细胞因子的产生,诱导外周血免疫细胞的 Th2细胞因子的释放,维持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 改善妊娠结局。由此可认为,IVIG治疗免疫异常导致 的RSA效果是确定的,但是,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免疫 指标来识别和筛选适合应用IVIG的RSA患者,治疗方 案也尚无统一,加之IVIG相对昂贵,能否缩短疗程等 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反复性自然流产(RSA)诊治进展
反复性自然流产流行病学
免疫因素占65% 不明原因占23% 遗传因素占6% 内分泌因素占5% 解剖因素占1%
与流产有关的自身抗体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 是针对存在于不同组 织的共同抗原的抗体。如:抗磷脂抗体(APA)﹑ 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