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预防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预防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预防余红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根据《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将出现3次及以上、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称为复发性流产。

大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包括生化妊娠)就应该予以重视。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及胚胎染色体异常,如夫妻双方出现染色体易位、缺失、倒位等。

其中,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只有1/18概率能正常妊娠至足月分娩,这种情况建议行三代试管;还有一类是胚胎染色体异常,常见的是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等),流产发生越早,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越高。

对于2次及以上流产,建议行夫妻双方行胚胎染色体检查,必要时选择试管技术。

解剖因素解剖因素主要指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如子宫先天性畸形(单角子宫、完全子宫纵膈)、宫腔黏连、子宫肌瘤、宫颈机能不全等。

可通过生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内分泌因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还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黄体功能不足等都会导致反复流产。

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因素,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

自身免疫型包括:(1)组织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抗凝脂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2)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抗精子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

同种免疫型主要是补体系统异常、淋巴细胞异常等。

患者要检查相关抗体,并进行病因治疗。

血栓前状态血栓可造成胚胎着床位置血管的阻塞,导致胚胎供血不足凋亡,引起流产。

孕妇全身疾病及环境影响长期处于有毒有害、污染较重的环境,如油漆工、相对封闭的家居大卖场等,夫妻双方应远离污染环境、延长备孕时间、做好备孕前检查。

女方出现复发性流产,男方需要检查吗?答案是肯定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染色体检查,如果是男方异常,同样会发生流产。

另外,还要做精子DNA碎片率检查。

近几年,随着对精子DNA碎片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其与流产关系密切,且碎片率越高,流产概率越大。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女性在早孕期(妊娠<28周)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流产的状况。

该病病因复杂,目前研究者对其病因学的了解还有待深入,以下是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在复发性流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染色体异常是由父母双方染色体结构异常或者亲属关系导致的遗传性问题。

染色体异常根据突变类型分为平衡性、非平衡性和染色体重排等,其中非平衡性染色体重排是复发性流产中最常见的异常类型。

二、子宫异常子宫异常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因,包括子宫发育畸形、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这些异常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导致妊娠的终止。

三、内分泌问题内分泌紊乱也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病因。

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内分泌问题都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和胚胎的发育。

四、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在复发性流产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胚胎母体免疫反应的紊乱,导致胚胎的排斥和终止。

五、血液凝固异常研究发现,血液凝固异常也是复发性流产的病因之一。

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凝血因子缺陷等都会增加孕妇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导致胎儿的缺血和营养不良。

六、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复发性流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电磁辐射、药物暴露、重金属污染等都可能对胚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流产的发生。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的研究现状表明,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问题、免疫因素、血液凝固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病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保障女性的生育健康。

但是目前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潜在机制。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

2010年5月第17卷第13期研究进展毒基是从蟾酥中分离出来的单体化合物,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确切的抗肿瘤活性,所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李雅琳,焦振山,张玉环,等.栀子苷、黄芩苷、华蟾酥毒基对体外培养的B16恶性黑素瘤细胞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4):206-209.[2]王鹂,吴军,李敏,等.华蟾毒精抑制HeLa细胞增殖作用机制的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2):717-720.[3]苏永华,尹西才,谢觉民,等.三种蟾毒单体对SMMC-7721和BEL-7402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4): 393-395.[4]赵建斌,崔勤,张雪,等.华蟾毒精抗癌作用的体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6):1504-1507.[5]Yeh JY,Huang WJ,Kan SF,et al.Effects ofbufalin and cinobufaten onthe proliferation of androgen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cells[J].Prostate,2003,54(2):112-124.[6]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4:1727-1730.[7]Ferrara N,Kerbel RS.Angiogenesi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J].Nature,2005,438:967-974.[8]张建国,苏永华.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608-610.[9]王南瑶,李苏宜,赵伟,等.华蟾素联合三氧化二砷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7):494-496.[10]宋宇,姜峰,慈鑫鑫,等.华蟾毒精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9):1678-1680.[11]陈娜,陈兴平.华蟾素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7,26(1):15-17.[12]危晓莉,汪晓莺,汤伟,等.华蟾素对正常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2):98-100.[1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65.[14]周慧,韩玉梅.蟾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04-205.(收稿日期:2010-03-30)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造成复发性流产的相关原因以及发病机制认识逐渐深入,但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当前还有40%左右的流产原因未能确定[1]。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在连续两次以上妊娠过程中发生自然流产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在临床上,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复发性流产,目前对其病因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遗传因素的研究现状遗传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许多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近年来,通过对患有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及其家族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了一些与复发性流产相关的遗传变异。

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孕激素受体的异常,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维持,进而导致妊娠失败。

一些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非整倍体也与复发性流产有关。

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复发性流产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免疫因素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往往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

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不正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胎盘发育不良和孕期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自然流产。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中关注免疫调节蛋白的异常。

一些研究发现,IL-10和TGF-β等免疫调节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

免疫因子在自然流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免疫因素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分泌失调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

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孕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它们的异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胎盘功能障碍和妊娠失败。

近年来,一些研究关注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孕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的突变会导致激素信号通路的紊乱,从而影响胎盘发育和维持。

一些研究还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与复发性流产有一定的关联。

内分泌因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复发性流产》课件

《复发性流产》课件
环境污染、辐射、药 物、不良生活习惯等 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 复发性流产。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复发性流产的典型表现为连续发生自然流产,每次流产通常发生在相同的妊娠 周数,可能伴有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
诊断标准
根据连续发生自然流产3次或以上的病史,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如染色体检查、 免疫学检查、内分泌检查、感染指标检查等,进行复发性流产的诊断。
免疫治疗
针对免疫因素引起的复发性流产,采 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治 疗。
手术治疗
宫腔镜手术
用于治疗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肉等宫腔内病变,恢复宫腔 正常形态。
腹腔镜手术
针对盆腔粘连、输卵管病变等引起的复发性流产,采用腹腔 镜手术治疗。
辅助生殖技术
人工授精
通过人工方式将精子注入子宫腔内,提高受孕率。
THANKS
感谢观看
孕期保健与监护
定期产检
监护胎儿状况
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产检,以便 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出现的问题。
通过胎心监测、超声检查等手段,及 时了解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以及 是否存在宫内异常。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 息时间和心理状态,有助于降低复发 性流产的风险。
免疫治疗与抗凝治疗
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了解并采取预防复发性流产的措施 ,如定期产检、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05
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病因学研究进展
01
02
03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与 复发性流产相关的基因突 变,如内分泌代谢基因、 细胞凋亡基因等。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 、感染等因素也被认为是 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 因。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1. 引言1.1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两次或更多次妊娠在16周孕检前胎停育。

其发病率约占总孕次的1%-2%,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生理和经济压力。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其病因学显得尤为重要。

复发性流产可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解剖学因素等。

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可能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从而引发流产;免疫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胎盘或胚胎而引发流产;解剖学因素如子宫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等也可能影响胚胎植入和发育而导致流产。

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现状,已有许多研究投入其中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尚需进一步探究。

对复发性流产病因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其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诊断和治疗策略,有效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育率和生育质量。

通过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流产的定义和分类流产是指怀孕在20周之前自然死亡或者被迫终止的情况。

根据流产的原因和症状,流产可以分为不完全流产、完全流产、晚期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不同类型。

不完全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只有一部分被排出,有时候还会残留在子宫内。

完全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完全被排出子宫,子宫内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物。

晚期流产是指孕期在20周至28周之间发生的流产。

而习惯性流产是指一个女性在怀孕的早期连续三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习惯性流产的定义有时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一定调整,比如有些研究认为连续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就可以被称为习惯性流产。

了解流产的定义和分类对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习惯性流产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流产病因学研究时,对流产的定义和分类的清晰了解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分析流产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复发性流产的定义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或同一个女性在连续妊娠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自发性流产的现象。

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复发性流产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复发性流产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复发性流产临床研究进展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是指在孕期,胎盘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威胁,导致胎儿发育不良、胎盘早期剥离、胎儿窘迫甚至导致流产。

而复发性流产则是指孕妇在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妊娠过程中由于不明原因而自然流产。

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殖健康。

目前,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的病因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应用抗凝血、扩血管、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等药物进行治疗。

而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以辨证施治为特点,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也尊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生活习惯。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药调理法或针灸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疗效显著。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发现,中药调理法可显著改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的症状,提高胎儿生长发育指标,降低流产率。

一些临床观察研究也发现,采用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胎盘血流量,改善胎儿宫内生长环境,降低流产风险。

除了中药调理法和针灸治疗,在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疗法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例如艾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医药还注重患者的饮食和起居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和作息安排,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
使 得 滋 养 层 或 胚 胎 遭 到 免 疫 攻 击 , 致 胚 胎 无 法 存 活 , 中 导 并
系 , 遍认定 流产 将会 造成 免疫 排斥[ 笔 者在 文 中重 点研 究 普 2 1 。 了导 致复 发性 流产 的原 因 , 以及 怎样 选择 科学 合 理 的治疗 方
法。
止 了妊娠 。从 医学角 度分 析 . 产从 医学 本质 上来 说就 是 出 流 现 免疫 排斥 的表 现 , 味着 同种移 植物 没有 成功 。 意

定 的差异 性 , 响 了妊娠 能否顺 利 进行 影 。
毒基 是从蟾 酥 中分离 出来 的单 体化 合物 , 大量 的研 究表 明其 具有 抑 制肿 瘤 细胞 增殖 、 导肿 瘤 细胞 凋 亡 和分 化 、 伤 肿 诱 杀
瘤细 胞 、 制肿 瘤 血 管生 成 、 强 机体 免 疫 力 等多 方 面 的作 抑 增 用 , 示 出确切 的抗肿 瘤 活性 , 以具 有 较 高 的研 究 价 值 和 显 所 临床应用 前 景
4 :6 — 7 . 389 7 9 4
[ 张建 国, 永 华 . 蟾 酥 毒 基 药 理 作 用 及 剂 型 研 究 进 展 【. 江 中 医药 8 】 苏 华 J浙 】 大 学 学 报 , 0 ,34: 8 60 2 93 () 0 — 1 . 0 6
[] 王 南瑶 , 苏 宜 , 伟 , 华 蟾素 联 合 三 氧 化 二 砷 抑 制鸡 胚尿 囊 膜 血 管 9 李 赵 等.
合体 、 滋养 层 及 丈夫 B淋 巴细 胞等 , 于致 敏 T细胞对 胚 胎 对
的攻 击能 起到 预 防作用 ; 母一 接触 面相 关影 响原 因 ; ② 胎 ③母 体内出现各种免疫抑制因子产生的效果; 胎儿本身存在的 ④ 生 理 因素 。 以上 所 捉到 的各 种原 因 。 只要 发 生 了某 一 项都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发表时间:2019-05-20T11:14:32.5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3期作者:陆良升[导读] 为了评估复发性流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进而为我国妇产科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便有必要在综述复发性流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就提出具体的治疗进展进行深入探究。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上思 535500)摘要:为了评估复发性流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进而为我国妇产科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便有必要在综述复发性流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就提出具体的治疗进展进行深入探究。

然而,从现阶段我国复发性流产治疗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治疗进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复发性流产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复发性流产治疗水平已取得一定进步与发展[1]。

同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疾病治疗要求,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工作重心逐步向分析诱发病因及提出治疗进展转变[2]。

其中,复发性流产,英文简称RSA,指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自然流产的疾病,属于临床常见妊娠期并发症,其病理机制与血栓形成倾向、宫颈机能不全、生殖道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母体内分泌异常、母体生殖道异常及染色体异常存在着密切联系,轻者影响患者妊娠结局,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

鉴于此,本文针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复发性流畅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涉及染色体及单基因异常、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凝血功能变化、环境因素及核激素受体等[4]。

其中,染色体异常可分为结构异常及数量异常,数量异常可分为多倍体异常及非整倍体异常,结构异常可分为重叠异常、倒置异常、易位异常及缺失异常,尤其是倒置异常及易位异常,是流产物染色体结构最为常见异常类型。

有统计资料表明,超过4%复发性流产夫妇存在明确染色体核型变化,例如:倒位、生殖体嵌合体、罗伯逊易位及平衡易位等,并且单基因病变严重者存在诱发晚期流产的可能性[5]。

有学者经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例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及P选择素基因等,并且针对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夫妇可采取胚胎植入前诊断法改善妊娠结局提高胎儿出生成功率[6]。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因素较为复杂[7],例如:畸形子宫、子宫腔粘连综合征及子宫肌瘤等。

一般说来,常见子宫畸形包括双子宫、双角子宫及纵膈子宫,特别是纵膈子宫患者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成形术治愈复发性流产,并且子宫腔粘连综合征、宫颈功能不全与复发性流产诱发机制存在着密切联系,子宫肌瘤位置及大小不同对复发性流产影响也不尽相同[8]。

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异常子宫对复发性流产发病率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并且提倡育龄女性重视常规产检、婚检及妇检,有助于尽早发现纠正生殖器异常因素,客观上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保护产妇及产儿生命安全[9]。

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作为诱发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高泌乳素血症极易引发复发性流产,但是抑制垂体前叶泌乳素的分泌量能有效降低流产发生率[10]。

由此可见,针对已确诊高泌乳素血症的产妇,首要排除是否患有垂体肿瘤,为把握治疗时机奠定夯实基础。

同时,黄体期子宫内膜泌乳素下降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超过10%育龄期女性正常分娩,存在加大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风险[11]。

以萨洛尼卡治疗指南为参照,医务人员于产妇孕前正确诊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避免内分泌因素引发黄体功能不全造成子宫内膜发育过于迟缓,无法维持正常分泌功能导致流产[12]。

人体免疫学机制广泛参与受精卵着床过程,并且母体对移植胚胎的适宜性免疫反应作为胎儿胎盘单元建立的前提条件,免疫因素可分为同种免疫型及自身免疫型[13]。

其中,同种免疫指由于母胎界面免疫耐受机制异常造成胚胎受母体应答攻击引发胚胎排斥异常反应,流产是母体对胚胎产生不适细胞免疫及体液反应的结果[14]。

有研究资料表明,细胞因子不止影响母胎免疫反应系统,更发挥调节血管生成因子及发育血管作用,尤其是Th1/Th2失衡因素,是诱发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15]。

此外,Th17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细胞激素-17作为引发产妇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及外周血中Th17细胞含量与正常产妇相比相对更多[16]。

作为现阶段研究较为广泛的复发性流产诱发因素,瘦素及核激素受体发现于患者绒毛外及绒毛滋养细胞中,并且低瘦素指标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瘦素平衡主要利用负反馈通路与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相关联[17]。

其中,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英文简称PPARγ)是核激素受体的类型之一,对于调节NK细胞、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利用活化PPARγ能抑制瘦素介导炎性因子分泌,例如: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等[18]。

此外,有学者经研究表明,糖蛋白表达下降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对应联系,但是提高PPARγ能弥补患者机体内激活免疫反应的不足[19]。

2.复发性流产的治疗进展从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来看,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方法较为单一,以免疫治疗法为主以免疫调节法为辅,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与治疗方案存在着密切联系[20]。

按原理机制,免疫治疗法可分为被动免疫治疗法及主动免疫治疗法,被动免疫治疗主要面向母体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以中和母体循环中自身抗体,达到抑制补体介导细胞毒作用及调节释放细胞因子的目标;主动免疫治疗法主要面向父体或第三方淋巴细胞注射可促进母体对发育胚胎免疫识别,但是尚不存在确切治疗机制,其治疗效果争议性较大[21]。

异源性白细胞免疫以复发性流产夫妇HLA异常上升相容性假说为基础,而针对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患者采取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法,可观察其外周血Treg细胞指标明显上升[22]。

有学者经研究表明,经父方免疫治疗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是免疫治疗方法尚为存在确切论断[23],例如:治疗最佳间隔时间、是否需要冷藏细胞及纳入标准等,研究结果差异性较大。

由此可见,无论是复发性流产患者还是反复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术失败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药物核准标准为前提进行使用,但是免疫球蛋白价格高昂,存在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例如:头痛发热、恶心肌痛及面红等[24]。

同时,伴随着免疫学研究不断深入,重点探讨Th亚群细胞及其间联系,有助于将抗炎细胞及促炎细胞平衡理念应用于研究疾病发病机制,为免疫疾病治疗拓宽范围[25]。

近年来,免疫调节应用于治疗复发性流产[26],例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糖皮质激素及TNF-α拮抗剂等广泛应用于抑制过度免疫反应,但是上述干预措施尚不存在确切用药依据,存在诱发并发症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其中,以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依那西普为典型代表的TNF-α拮抗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克罗恩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于治疗复发性流产前景较为广阔,但是用药不良反应不可忽视[27],例如:脱髓鞘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征、淋巴瘤及肉芽肿性疾病等。

有研究资料表明,由于脂肪乳抑制免疫系统作用,脂肪乳与新生儿菌血症发生率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动物实验表明脂肪乳能抑制TNF-α因子产生,甚至通过减少体内毒素指标降低流产模型小鼠的流产率[28]。

3.结语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复发性流产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复发性流产治疗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复发性流产治疗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

如何提高复发性流产治疗有效率,是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综述复发性流产的概念,分析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提出具体的治疗进展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1]贺立颖,王统菲,刘志兰,等.复发性流产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3):381-385.[2]李春萍.复发性流产42例的临床治疗及病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157-158.[3]付蒙,彭红梅,孟元光.人类复发性自然流产相关基因[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3(3):28-30.[4]朱航,朱红芬,齐涵沁.复发性流产女性的性激素与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25(1):48-50.[5]颜妍,鲍时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3):179-182.[6]陈方耿,莫志平.复发性流产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45-47.[7]朱莹莹,邓福珠,黄基伟.同型半胱氨酸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8):105-106.[8]孙晓娜.血同型半胱氨酸及硫化氢水平与复发性流产相关性研究.中国伤残医学,2016,24(8):181-182.[9]韩红敬,沈浣,王艳槟,等.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677位多态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复发性流产.生殖与避孕,2012,32(7):486-489.[10]陈莉,李雪莲.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7):1545-1546.[11]李倩,梁晓燕.内分泌异常与复发性流产[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3,7(5):327-329.[12]杨君,王慧玲,华方方.复发性流产与蜕膜组织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1(32):3069-3071. [`13]武颖,刘雁峰,何军琴,等.不同证型复发性流产影响因素及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8(3):237-240.[14]林其德.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J].生殖医学杂志,2013,17(1):4-5.[15]钟小烨,崔艳萍.复发性自然流产150例病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2,23(23):105.[16]苏辉,左莉莉,孙海茹,等.血清HCG、孕酮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女性早期妊娠流产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595-597.[17]谢婷,易念华.复发性流产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6,26(2):24-26,30.[18]周仕华.复发性流产患者T、B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指标的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7):686-688.[19]淦月薪,张军,陈丹.细胞因子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9):1362-1367.[20]李莉,王海燕,刘平,等.四种方案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J].生殖与避孕,2017,37(5):371-377.[21]林其德,苏小玲.抗磷脂抗体相关性复发性流产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2):106-108.[22]刘长明,丛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与治疗[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5):398-406.[23]杨春凤,张建平.复发性流产相关染色体异常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31(9):876-880.[24]周丽霞,何淑贞,刘群艳,等.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孕早期免疫治疗临床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1):26-27.[25]孙巧霞,胡慧娴,王云.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4):64-65.[26]董涛威,肖青,钟卓慧.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综合治疗后妊娠结局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8):1066-1068.[27]刘凌玉,陈意儿,应恩波.主动免疫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疗效及对LP、ADPN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4):271-274.[28]李军,姚吉龙.主动免疫联合孕激素治疗封闭抗体阴性所致复发性流产临床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4(20):14-17.[29]范开蓉,李玉兰,陈艳,等.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孕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肝素治疗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14):2229-2231.[30]程建华.复发性自然流产与免疫因素的关系及其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1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