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的发展历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合集下载

《现象学与教育》课件

《现象学与教育》课件

关注生活世界
现象学关注生活世界,教育应将课堂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 实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现象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个案研究
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成长 过程,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课程设计
借鉴现象学理念,设计关注学生主 体性和生活世界的课程,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注重整体性
现象学强调整体性思维, 教育应注重学科之间的联 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现象学对教育的启示
强调主体性
反思与超越
现象学认为个体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育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现象学强调反思和超越,教育应引导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超越传 统观念和框架的限制,培养其批判性 思维和创新精神。
案例二:学生发展的现象学研究
总结词:全面了解
详细描述: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通过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案例三:教师教育的现象学探讨
总结词:提升质量
详细描述:关注教师教育的培养和发展,运用现象学的研究视角,探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挑 战和机遇。通过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体验和成长过程,为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启示。
现象学的发展历程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他提出“ 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主张通过直 观和描述来研究现象的本质。
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进一步发展 了现象学理论,将其应用于存在主义 、解释学等领域。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现象学认为,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体经验和现象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引言教育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Education)是对教育经验本身进行研究的一种哲学方法。

教育现象学始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后经过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学科。

教育现象学的核心主张是从教育经验本身出发,探究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现象学的本质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现象学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的核心观点是“回归至事物本身”,又称为“再现原始经验”,即回归至教育经验的本身,去除外在干扰,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涵盖了教育者、学生、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等众多要素的综合体验。

因此,只有从教育经验本身出发,才能真正探究教育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变异再现”,即通过对教育经验的变异再现,从中捕捉到教育经验的本质。

这一方法要求研究者具有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对教育经验进行任何预设或偏见。

同时,研究者需要具备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敏感度,才能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准确的捕捉。

教育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意义”,教育经验的本质即是“意义”。

教育流程中的所有要素都是在某种意义之下被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只有理解了意义,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教育现象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现象学的核心观念对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避免片面地强加个人意识和情感。

同时,教育者需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安排,创造具有意义的学习场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现象学的观点指出了管理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管理要注重从管理本身的角度出发,尊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有意义的管理氛围和管理形态。

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现象学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掌握教育现象,从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通过变异再现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教育经验的不同变异,在其中找到教育经验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完整版)河北师大教育学重点笔记薛彦华

(完整版)河北师大教育学重点笔记薛彦华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333《教育学》考研重点(内部资料)目录绪论 (1)第一章认识教育 (3)第二章教育功能 (6)第三章教育目的 (8)第四章教师 (10)第五章学生 (13)第六章师生关系 (15)第七章课程 (16)第八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第九章教学设计 (21)第十章教学实施 (23)第十二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队伍建设 (25)第十三章“三教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27)绪论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3、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4. 教育学发展阶段: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㈡独立形态教育的产生㈢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⑴实验教育学:19世纪—20世纪初;德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①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划分教育实验阶段为提出假设,根据假设提实验并进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并验证假设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⑵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伏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②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的过程Ⅲ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或文化科学的方法③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⑶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克伯屈。

主要观点: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生长③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⑥教学过程应重试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①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继承者、发展者对教育问题的论述②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研究结果。

现象学教育学

现象学教育学

现象学教育学现象学教育学是21世纪初期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以现象学方法考察教育现象的知识体系。

它的前身是对人的行为活动的研究,它利用观察、实验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现象学教育学不仅包括将现象学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还涵盖了教育学中的诸多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科学教育、教育政策比较、学前教育、视觉艺术教育、文化学等,把这些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般以实证的研究方式为主,其研究重点是分析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行为现象。

现象学教育学研究者采用观察、访谈、实验、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对教育及学习行为进行研究,旨在发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现象以及预测教育现象的发展趋势。

例如,现象学教育学可以研究学习者的行为特征和学习成绩,通过不断观察调查,总结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揭示出学习过程的规律与本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现象学教育学还可以研究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师行为规范等,研究学习环境的改变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学习行为的改变如何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

因此,现象学教育学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改善教育实践。

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教育学科,它与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关注的是教育中的行为现象,而不是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政策问题。

它的任务是研究深远而重要的教育问题,因此不仅是一门教育学科,也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其中所涵盖的范畴繁杂,涉及到现象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现象学教育学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它既可以作为研究者研究、探索教育现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作为改善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

综上,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关注分析教育当中行为现象的研究,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改善。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教育学中的学科,还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范围,使研究者有更多的可能,以满足社会对于更高质量的教育的需求。

《现象学与教育》课件

《现象学与教育》课件

04
现象学对教育的启示
对教育目标的启示
教育目标的人本性
现象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的 重要性,这启示教育目标应以人的全 面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价 值观和人生体验。
教育目标的情境性
现象学认为人的意义产生于特定的生 活情境,这启示教育目标应与学生的 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 际问题和情境解决能力。
现象学关注人的整体性和生活世界的完 整性,这启示教育评价应全面评价学生 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 面的表现。
VS
评价的情境性
现象学认为知识的意义产生于特定情境, 这启示教育评价应将学生的表现置于具体 情境中进行评价,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 实际能力。
05
结论
现象学对教育的贡献
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性
03
教育中的现象学思考
教育中的主体性思考
01
02
03
主体性思考
现象学强调个体主体性, 认为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 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 考和自主性。
自我意识
现象学认为个体通过自我 意识才能认识世界,教育 应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 ,促进自我成长。
体验与反思
现象学强调个体体验和反 思,教育应鼓励学生通过 实践和反思来深化对知识 的理解。
教育中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
现象学认为生活世界是知识的源 泉,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
实践与经验
现象学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教 育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积累 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现象学认为情感和价值观对个体认 识世界有重要影响,教育应关注学 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全 面发展。
现象学的发展历程

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与里程碑

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与里程碑

一、教育学产生的背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早在古代,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时的教育还不具备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多是基于经验和传统。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开始逐渐转变为一门科学,教育学也随之产生。

二、教育学产生的里程碑事件1. 教育学之父赫胥黎的贡献赫胥黎(John Locke,1632-1704)是近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首次提出了儿童是“白板”(tabula rasa)的观点,认为儿童的天赋和能力都是后天培养的。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教育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德儒之争带来的理论碰撞19世纪中叶,我国古代教育体系遭遇到了欧洲儒学的挑战,这场德儒之争成为了我国教育学产生的一次重要事件。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和融合,为我国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 教育学的独立建制20世纪初,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得到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一批学者开始将教育活动与教育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建制正式确立。

4. 教育学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学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比如20世纪后期出现的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等新兴的分支学科,丰富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教育学的发展轨迹1. 产生初期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学产生初期,学者们对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念和理论。

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 独立建制后的理论深化随着教育学独立建制后,学者们开始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

3. 新兴分支学科的涌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教育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现象学的发展历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现象学的发展历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71 是 低洼之地 , 这标示了其国家的地理环境, 大部分 国土为低洼地。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 荷兰形成了 艰苦奋斗的淳朴民风 , 这个国家以风车和木鞋著称 , 有着美丽的郁金香。更重要的是 , 这个小国思想言 论相对自由, 不同的学术和宗教派别都可以被容纳 , 自由的氛围造就了一批大师 , 如画家梵高 ( Vincent Willem v an Go gh, 1853 - 1890) 、 伦 布朗 ( Rem br andt H ar menszoon van Rijn, 1606 - 1669) , 哲学家斯宾诺 莎( Baruch Spinoza, 1632 - 1677) 、 伊拉斯谟 ( Deside r ius Er asmus, 约 1466 - 1536) 等。荷兰还曾为 一些 知名学者提供庇护, 成为流亡思想家们向往的地方。 如洛克( John L ocke, 1632 - 1704) 曾在英国最险恶的 五年反 动 时 期 到 荷 兰 避 难, 笛 卡 尔 ( Rence Des cart es, 1596 - 1650) 曾 避居荷兰二十多年, 成 就了其 思想发展的重 要时期。目前 , 荷兰 有 1000 座博 物 馆, 被称为艺术家的圣地。历史的长期积累成就了 荷兰浓郁的人文传统, 这为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教 育现象学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 早在 1928 年, 胡塞尔本人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 丹进行演讲, 现象学被介绍进荷兰 , 并逐渐形成了几 个现象学研究中心, 如拜腾狄克 ( Buyt endijk, F . J. J. , 1887 - 1974 ) 创 立 的 乌 特 勒 支 学 院 ( U tr echt School) , 吕彭 ( L uijpen, W. A) 负责的设在艾恩德 霍芬的奥古斯丁中心 , 波尔森( Peursen, C. A. van) 为代表的莱登 , 波尔 ( Boer, W. T h. de) 为代表的阿 姆斯特丹等。这些代表人物及研究中心的存在使现 象学得以在荷兰扎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乌特勒支学 院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地方, 这里出现了一大批现象 学者, 主要代表人物有林肖腾、 科万特( Kw ant , Re m y C) 、 奎佩尔斯 ( Kuypers, K ) 等。乌特勒支学院 的成员们对现象学的兴趣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者投 入到现象学研究中 , 形成了荷兰现象学研究的主要 中心 , 为教育现象学的产生做好了理论铺垫。 1944 年 , 乌特勒支学院的兰格维尔德在其作品 教育 学的科 学本性 中提出 了教育 现象 学 ( Fenomenolog ische P edag og iek) 的概 念, 教育 现象 学的基本思想在这本著作中得以体现, 如强调教育 学的规范性、 关注儿童和成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 件、 研究教育生活体验等 , 从而奠定了其教育现象学 创始人的地位。因该书所提倡观点与传统教育学的 观点有很大不同 , 为人们带来一些新鲜观点, 受到广 泛关注, 这本书自 1946 年至 1979 年先 后 15 次出 版。兰格威尔德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在于提醒人们 :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科学 , 其研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

教育现象学三个方向

教育现象学三个方向

全球化视野要求教育现象学研究者具 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关注全 球教育发展趋势和问题,积极参与国 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
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理论创新是教育现象学的生命力 所在,通过不断探索新的理论框 架和研究方法,推动教育现象学
的理论发展。
实践探索是教育现象学的价值所 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 情境中,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提
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领域 的整体发展。
教育现象学的全球化视野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现象学需要关注 不同文化、地区和国家的教育现象, 理解其共性和差异,以实现教育的全 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
通过比较和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 功教育实践,教育现象学可以为解决 全球教育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详细描述
教育的社会学方向强调教育实践中的社会问题,关注教育 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社会阶层与教育机会等问题。它致 力于揭示社会不平等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改 革实现社会公正。
总结词
研究教育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教育与社会发 展的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教育的社会学方向还关注教育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中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趋势 ,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现象学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通过引导教师深入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培训
教育现象学可以为教师培训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教师 更好地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 水平。
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对其他哲学产生影响的角度谈论了现象学, 其实, 现象学的影响远不止于哲学 , 这种影响也波及到了 艺术、 文学、 心理等 , 教育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早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德国海德堡大学校长 克里克 ( Krieck, E. , 1882 - 1947) 就曾将现象学引入 教育领域。克里克在其 教育科学纲要 [ 2] 等主要著 作中提倡教育科学, 将教育学视为有关人存在的学 问 , 反对规范的、 评价的教育学观点, 主张建立 自律 的教育科学 、 纯粹 的教 育科 学 ( Reine WErzie hungsw issenschaf t) 。显然, 纯粹的 一词借鉴了胡 塞尔超验现象学的观点。克里克认为, 以前的教育 只着眼于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事实 , 弄清教育是什么, 至于为什么教和教什么, 那是人们的自由选择。仅 仅着眼于教育是什么, 远远不够 , 纯粹的教育科学一 定要弄清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等问题, 克里克认为这 些问题的 解决可 以借用 现象 学本 质分 析的方 法。 由于克里克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本质分析方法 论教育科学 , 故梅塞尔 ( August M esser) 曾将其教育 学称之为 现象学的教育学 。 但是, 克里克只是提出借用现象学本质分析的 方法研究教育科学 , 这些仅仅限于理论构想, 相关的 资料较少, 更没有具体明确的 教育现象学成 果, 因 此 , 此阶段只能是教育现象学产生前的准备阶段。
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文字和文本的参与, 教育现 象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在教育现象学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中, 有一些作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作 品包括著作、 文章等 , 它们对教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进行理论论述, 或者进行具体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奠 定了以后研究主题或方法的基调。同时, 这些作品 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这些作品的回顾和分析 , 可能会为我们勾勒出教育现象学发展的历程, 有助 于我们加深对教育现象学的认识和理解。
(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 河南 开封
要 : 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文字和文本 的参与 , 教育 现象学 的发展 同样如此 , 这 为我们 提供 了从文 本中
追寻其发展历程的可能 。 通过对已有 作品的回 顾和分 析 , 可以将教 育现象 学的发 展梳理 为教育 现象学 的孕 育、 产生和繁荣发展三个阶段 。 这一发展历 程对我 国教育 现象学 研究的启 示 : 必须在 国际视 野下寻 求对 话 , 才能促进我国教育现象学研究的繁荣 。 关键词 : 文本 ; 教育现象学 ;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 : G40- 0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09 - 413X( 2011) 09 - 0070 - 05
71 是 低洼之地 , 这标示了其国家的地理环境, 大部分 国土为低洼地。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 荷兰形成了 艰苦奋斗的淳朴民风 , 这个国家以风车和木鞋著称 , 有着美丽的郁金香。更重要的是 , 这个小国思想言 论相对自由, 不同的学术和宗教派别都可以被容纳 , 自由的氛围造就了一批大师 , 如画家梵高 ( Vincent Willem v an Go gh, 1853 - 1890) 、 伦 布朗 ( Rem br andt H ar menszoon van Rijn, 1606 - 1669) , 哲学家斯宾诺 莎( Baruch Spinoza, 1632 - 1677) 、 伊拉斯谟 ( Deside r ius Er asmus, 约 1466 - 1536) 等。荷兰还曾为 一些 知名学者提供庇护, 成为流亡思想家们向往的地方。 如洛克( John L ocke, 1632 - 1704) 曾在英国最险恶的 五年反 动 时 期 到 荷 兰 避 难, 笛 卡 尔 ( Rence Des cart es, 1596 - 1650) 曾 避居荷兰二十多年, 成 就了其 思想发展的重 要时期。目前 , 荷兰 有 1000 座博 物 馆, 被称为艺术家的圣地。历史的长期积累成就了 荷兰浓郁的人文传统, 这为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教 育现象学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 早在 1928 年, 胡塞尔本人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 丹进行演讲, 现象学被介绍进荷兰 , 并逐渐形成了几 个现象学研究中心, 如拜腾狄克 ( Buyt endijk, F . J. J. , 1887 - 1974 ) 创 立 的 乌 特 勒 支 学 院 ( U tr echt School) , 吕彭 ( L uijpen, W. A) 负责的设在艾恩德 霍芬的奥古斯丁中心 , 波尔森( Peursen, C. A. van) 为代表的莱登 , 波尔 ( Boer, W. T h. de) 为代表的阿 姆斯特丹等。这些代表人物及研究中心的存在使现 象学得以在荷兰扎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乌特勒支学 院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地方, 这里出现了一大批现象 学者, 主要代表人物有林肖腾、 科万特( Kw ant , Re m y C) 、 奎佩尔斯 ( Kuypers, K ) 等。乌特勒支学院 的成员们对现象学的兴趣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者投 入到现象学研究中 , 形成了荷兰现象学研究的主要 中心 , 为教育现象学的产生做好了理论铺垫。 1944 年 , 乌特勒支学院的兰格维尔德在其作品 教育 学的科 学本性 中提出 了教育 现象 学 ( Fenomenolog ische P edag og iek) 的概 念, 教育 现象 学的基本思想在这本著作中得以体现, 如强调教育 学的规范性、 关注儿童和成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 件、 研究教育生活体验等 , 从而奠定了其教育现象学 创始人的地位。因该书所提倡观点与传统教育学的 观点有很大不同 , 为人们带来一些新鲜观点, 受到广 泛关注, 这本书自 1946 年至 1979 年先 后 15 次出 版。兰格威尔德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在于提醒人们 :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科学 , 其研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
[ 3] ( P186)
一、 教育现象学的孕育
教育现象学离不开其哲学基础 现象学的滋 养, 教育现象学孕育于对现象学的简单借鉴中 , 体现 在个别著作的个别论述中。 1901 年 , 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胡塞尔发表 了 逻辑研究 一书 , 在德国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 响。很多人著文评论此书, 一些学生转学到哥廷根 大学学习 , 由此 , 产生了一种哲学 现象学 , 甚至 产生了影响持久深远的现象学运动。这一运动 20 世纪初兴起于德国 , 20 年代和 30 年代在德 国达到 繁盛时期 , 并于 20 世纪 30 年代传入法国 , 50 年代 和 60 年代成为法国主要哲学流派之一。正如哥伦 比亚大学施奈德教授( Schneider, H . W) 于 1950 年 所写 : 胡塞尔的影响彻底改变了大陆的哲学, 这不 是因为他的哲学获得了支配地位 , 而是因为任何哲 学现在都企图顺应现象学的方法 , 并用这种方法表 达自己。它现 在是高雅的批评 的绝对必要的 条件 ( sine gua non) 。[ 1] ( P1) 作为当时的一种流行学说, 现 象学势必对其他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施耐德教授
收稿日期 : 2011 -03 -26 作者简介 : 王
二、 教育现象学的产生
教育现象学产生于荷兰, 这不仅与荷兰是一个 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国度有关, 更与荷兰悠久的现 象学研究传统有关。 荷兰的正式名称是尼德兰( Netherlands) , 意思
萍 ( 1981 - ) , 女 , 河南方城人 , 教育学博士 , 讲师 ,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2011 年 9 月 第 13 卷/ 第 9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 RNAL OF HEBEI N 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Sep. 2011 Vol. 13 No. 9
教育现象学的发Hale Waihona Puke 历程王摘萍
475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